道德經謙和
❶ 《道德經》第12講
《道德經》第十二篇
上回我們給大家說了「善為士者,不武」,「善用人者,為之下」這之類的「不爭之德,用人之道「。
想管理好他人,想成為善於用人的人,對人就應該表示謙和。身為一名領導者,要能懂得如何把眾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用極端嚴厲的態度來確立自己的威信和權威是非常不可取的,謙下柔和的態度才會令眾人信服,也能深得人心。
學會不與他人爭吵,學會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去用人,也要懂得如何去鼓舞他人。要懂得將聽到的學到的思想內容都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這才是老子的思想在現代所應該走的路。
那麼接下來呢,我們先來提一句古語,叫做「破鏡難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啊,一旦出現過裂痕,就可能永遠都無法完全修復。表面的和解也並不代表內心也能完全冰釋前嫌,很多時候,只是把裂痕埋藏的更深。而深藏的裂痕,始終是未來不可預測的危險。
老子是這么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也就是說啊,那些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回回都想用德去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一種非常妥善的辦法呢。
這樣一說,可就好奇了,對老子來說,究竟怎麼做才能真正稱得上是「與人為善」呢?
老子在這回想說的聖人之善,想表達的則是,即便是給予了那些持有左契債權人的人們的幫助,聖人呀,也不會以自己之債權要求那些個債務人,能夠對自己感恩戴德。
說這有德之行,在於給予,而無德之行,在於索取。真正能做到比「與人為善」還要高的境界的人呢,即是在於與人相處,多多給予他人幫助,而不願向他人索取。也就是老子在後文中所提及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說那古時候啊,人們常常會去簽訂契約,他們會將雙方簽字畫押的契約,從中間一分為二。古人又以左為尊,所以債權的一方持有左契,而債務的一方則持有右契。只有左右兩契合一了,才是代表契約的真實性。在契約中,持有左契的債權人就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可以要求債務人償還債務。
按老子所言,因此呢,有道的聖人會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會以此去強迫別人償還債務。真正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而沒有「德」的人則會是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又刁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即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是沒有偏愛,它會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你比如說,有一回在成都地鐵上,一個小夥子低頭用一隻手玩著手機,地鐵啟動了,他迅速地伸出另外一隻手,抓住旁邊的輪椅,還把腳塞在輪胎底下,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是了防止輪椅打滑。
這個年輕的小夥子,為了讓生活障礙人士能夠安全地去乘坐地鐵,硬是用手腳固定輪椅,堅持了十多個站,一直到下車了才松開。然後,他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這是一個幫助他人的小舉動,卻意外地獲得了千萬網友的點贊。是啊,誰看了不想給這個小伙點個贊呢。這樣的舉動就可以說這孩子是個有「德」的人呀,相信他以後也一定會好人有好報,在未來也會時常受到別人的幫助的。
你再比如說,明朝年間就有個很出名的《援溺得子》的故事。說的是啊,一個姓張的軍官負責漕運,路過家鄉時,想自個兒的老婆孩子了,就想回家一趟。他就坐著小船呀,去過湖。結果突然來了一陣大風把他的船給吹翻了,整艘船也就他一個人倖免於難。他游回岸就去走陸路。
他沿著那湖堤走了好一會,就看到湖上也有一隻船翻了,還有人在甲板上喊救命。當時那天氣,水霧縈繞的,也看不清呼救的人到底是誰,這位張軍兒子。原來啊,聽說父親要回家,兒子便駕船出來等候他,不料也遇到了大風,翻了船。你看看,這多慶幸啊,父子倆都翻了船,都活了下來,父親還救回了自己的兒子。即使不是自己的兒子,這位張軍官也會去搭救。善良的人啊,一定會無差別地伸出援手。也像老子所說的那樣,世界對任何人都是沒有偏愛的,它永遠都會去幫助那些有德的善良人。
常說啊,這天道無親亦無情,那為什麼又會常給予善人更多的福報呢,這原因就在於善人通常都沒有什麼結怨,無怨則無恨,那些災禍啊,自然也會遠離。而那些強橫的人,必結大怨,最終會像老子所言:「雖和而必有餘怨,終為怨恨所害。」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道德經》的第八十一章。這一章是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一大串的意思是說,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呢,不會去巧說,巧說的人則很可能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通常不賣弄,而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則不是真有知識。
我們要想讀懂,讀透老子的《道德經》,那就必須讀書的第八十一章,否則可以說你等於沒有讀過這部經典。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八十一章啊,不僅是《道德經》全文的總結,同時也為讀此本經書的朋友,重點的去強調了一些歸納性的問題。
如果你只讀了《道德經》前面的章節呢,雖然的確是學到了很多東西,可是這還不算你讀全了老子的《道德經》。而讀了,了解了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之後,這才算是完整地讀了《道德經》這整本經書,才可以說的上是不留遺憾了。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第八十一章想讓我們了解什麼。
要知道啊,一個真正的聖人是不存什麼佔有之心的,而是會選擇去盡力照顧別人,由此,他自己也能夠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的內心反而會變得更加豐富有內涵。自然的規律,其實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去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准則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你比如說,路上看見了乞丐,有的人會選擇去幫助他,有的人則選擇視而不見。真正的聖人在幫助別人的事情上是不會有所猶豫的。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例外的情況,譬如說很多乞丐並不是真的「乞丐「,他們的乞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算的上是消費別人的愛心,這種社會現實呢,老子在當時,可能是考慮不到了。但是根據他的思想來說,真正悲慘的人,或是急需幫助的人,當我們看見的時候,是一定要去施以援手的,不管如何,這都對你培養好的人格大有益處,有助於讓你的思想接近聖人的思考。
正所謂:「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真正的聖善啊,是一定會盡力去給予他人的。再言之:」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再比方說,你身處在一個團隊之中,團隊要去獲得各種各樣的利益。有的人可能就覺得,我的利益是不會去分給別人的,那些都該是我的東西,可是真正的聖人會怎麼做呢,他會去幫助整個團隊一起努力,共同進步,聽起來像是太無私了反而得不到什麼好處,實際上,這種行為往往會為整個團隊獲得最大化的利益。
那麼至此,我們對老子的《道德經》就解讀了個大概了。用林語堂曾說過的一句話來做一下閱讀感受的總結,或許也就是:「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細細的去回顧一下,我們從老子的思想里真的學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譬如「無為而治」,讓我們順應自然規律去發展;譬如「上善若水」,為人做事要如同水一般,擁有水的四種良好品德;譬如「善行無轍跡」,做善事時,不要四處去宣揚,其實才是做到了真正的「善「;譬如世界萬物有其本源,我們只有認識了本源,掌握了事物的根本,才能算得上我們真正去接觸了」道「……諸如此類種種哲理。
道家的思想,道家的主張,是想要人做一切事,能夠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都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態度呢,要從容,要有怡然自得的心態,千萬不要氣急敗壞,自亂陣腳。
這「徐生」二字是針對普通的一般人而言,但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才是更為需要。
再去聊起老子的為人處世,可以說是真的很簡單了,概括下來則是三個要點,八個字,即:慈、儉以及敢為天下先。其實這已然非常精闢了。為人處世啊,順之則「風生水起」,萬事通達;逆之則「處處碰壁」,一生坎坷,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此乃玄德。這也就是天道在這個世間顯現的大象。那麼我們這些希望做一個聖人,希望求道的人,該如何呢?惟不爭爾!如果我們能夠讀完整個道德經,能體會到道的存在,能體味到不爭的內含,那就是一件快意的事情了。求道路上苦,宛如九九八十一難,然而那也是樂。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中,有朝一日能聞道,夕死也可以。
❷ 《道德經》講的什麼內容
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維護宇宙和諧、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行為原則,又有「尊道貴德」的道德規范;既有「常道與可道」的真理學說,又有「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懷,又有「柔弱不爭」的修養准繩;
既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氣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處世之道;既有「歸根復命,深根固蒂」的養生之道,又有「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的價值取向;既有「愛民治國」的韜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
全文系統地闡述了道教的修道積德、處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從宇宙觀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
(2)道德經謙和擴展閱讀:
《道德經》不僅是道教思想的寶典,而且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以恢宏的氣勢,深邃的智慧,富有詩意語言,發天人宇宙精微之學,闡修身治國之理,倡人生真諦之奧,給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
《道德經》就像是一個智慧寶庫,其歷史與現實的重大價值是難於盡言的,只有靠讀者去細細品味,才能開啟自己心靈的窗戶,體悟到其中之奧妙,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向。所以說,《道德經》不僅是道教的盛典,而且是人類生活的指南,有著利於社會、指導人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