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81章感悟

道德經第81章感悟

發布時間: 2023-09-25 13:42:09

1. 《道德經》的智慧___第八十一章賞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已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是《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也是最後一章的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這句話是告訴人們:誠實可信的話並不悅耳動聽,悅耳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可靠。

  信言就是言如其實、言如其是,即不誇大其詞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往往朴實無華。

  美言,指那些言過其實的語言。說話要麼假、大、空,要麼花言巧語。

  仔細想想,不難發現,生活中的確如此。那些花言巧語的話,往往不可信。恰恰是那些木訥寡言的人,他們的話,可信度比較高。孔子也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他還主張君子要「敏於行,訥於言。」即,君子應當行動要敏捷(行動力強),言語要謹慎。

  不難看出,聖賢們都反對那些只會花言巧語,而沒有實際行動的人。一個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沒有切實可靠的行動,所以,往往不可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有道德的君子不善詭辯,善於巧語詭辯的人往往不善(不是遵道貴德之人)。

  生活中,特別是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間,哪有勺子不碰鍋沿的,所以爭吵也避免不了。但是,值得警醒的是,不要總是喋喋不休地吵來吵去,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理,爭吵不休,辯論不止。「家和萬事興」,家是講和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不是辯論的舞台。即便是辯贏了,其實是輸了,輸了和氣。家裡如果整天像戰場,吵來吵去,久而久之,萬事不興。

知(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智)。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到處炫耀自己的博聞強識,一味地博聞強識(特別是到處賣弄)成不了真正的智者。

  博聞強識固然不錯,但一個尊道貴德的人,一定是謙虛低調的人,他不會到處炫耀。老子說「為道日損」。其實一個真正尊道貴德的人,一定是一位刪繁就簡、不徒慕虛榮的人。人生苦短,他們會在一個領域里深耕,他們深知:「天下同歸而殊途」。天下事物都會歸向同一個目標,只是道路不同而已。一個人不可能每一條道路都走一遍。所以,在遵道貴德,體道悟道這一方面,有時沒有必要過度地博聞強識,那樣難免不生貢高我慢之心。這是為聖賢所摒棄的。

聖人不積。既已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不過分積聚財物。他們把財物用來幫助別人,給予別人,他們反而越來越富有,財富越來越多。

    范蠡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范蠡乃我國儒商之鼻祖。背後人尊奉其為「文財神」,享譽天下。

  佛家講求「喜舍」,就是要人們學會養成歡喜捨得的行為習慣,他們深知「既已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自然規律。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五千言,講來講去,到這里就結束了,這是老子「道」的精髓___「利他」、「不爭」。這也是天之道,是自然規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道」,老子的諄諄教導如黃鍾大呂,回盪在天地間!

  老子心中的的「道」,不就是要人們效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效法天地,利萬物而不爭嗎?

 

2.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讀

老子的《道德經》博大精深,其中第八十一章,也就是最後一章,淺顯易懂而充滿哲理。

第八十一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著不知。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用現代漢語表達,大概意思就是:

真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

友好的人不辯解,辯解的人不友好。

智慧的人不博學,博學的人不智慧。

聖人不心存佔有,

他時時考慮他人,自己反而擁有了;

他處處給予他人,自己反而越多了。

自然的規律是讓天下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去傷害他們。

聖人遵循的原則是盡力為民做事而不與民爭。

我們在網路這章的譯文時,​其實也有很多種版本。其中對於「善」、「辯」、「博」幾個字,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其中,「善」,含義為善良,友好,擅長等,解釋為「友好」,更為貼切,如來著不善。「辯」,解釋為辯解,爭辯。「知」通「智」,智慧。「博」,多,博學。

漢字每個字都有不同釋義,這就讓每個句子有了不同的理解,同時也讓漢字更有魅力。理解成「善良的人不爭辯」,「知道的人不賣弄」也是挺好的,沒有對錯之分,自己喜歡就好。




我們在理解第八十一章的時候,可以收獲以下幾個道理:

1、 聖人討厭花言巧語,喜歡最質朴的語言

老子推崇最質朴的事物,包括言語。話不用說的「好聽」,事情也不用過於「辯解」。

孔子也一樣,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可見,兩大聖人,都是討厭花言巧語的人。

所以,不會說話不要緊,尤其沒有必要追求言語的動聽。有智慧的人,都會透過語言的表面,去看本質的東西。

說動聽情話的那個人,不見得是真得愛你的那個人;拍馬屁吹捧你的人,不是真正友好的人。聽好話,喜歡被吹捧,本身就是人性的弱點,鑽研人性弱點的人,不見得是「善」(友好、善良)人了。




2、 事業有專攻,專注才會有收獲。

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智者,都是專注某一領域的人,在這個領域里,不斷突破人類認知的極限。正是因為很多這樣的智者,才使得人類的智慧文明不斷突破邊界。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在自己的領域里,專注專業,才能有所成就。學問是這樣,事業更是這樣。

所以,不要認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物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為別人不知道這個事物而瞧不起人家。真正有智慧的人,並不博學;看起來知道很多的人,多為泛泛之輩,不是真正的智者。

莊子在《內篇養生主》里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之者,殆而已矣」,也是對老子的「智者不博」的進一步闡釋和回應。






3、 成就他人,就是最好的成就自己

老子道德經講究「無為」,什麼事情都不要刻意去做,順其自然就好,例如聖人的「為而不爭」,君王的「無為而治」。同時老子也提倡利他不為己,就是最好的為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孔子在論語/雍也第六中也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幫助他人有所建樹,自己必然也會有建樹;幫助他人通達,自己必然也會通達。

做生意更是這樣。自己想賺錢,就一定要讓合作夥伴或客戶賺到錢;客戶賺到錢了,生意才能長久,自己自然就可以賺到錢了。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一夥的,他們早就提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了。只是很多年之後我們都忘記了。我們甚至曲解了「人不為我天誅地滅」的原本含義了。



(道德經博大精深,本人末學陋識,只是把自己的理解整理一下。一方面為了加深印記,也願拋磚引玉。或親人朋友有緣看到,因此有所啟發,便也是一件確幸的事情。陳耀明2019年3月18日)

3. 學習《道德經》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讀老子著作,用最通俗的語言和文字表述,使我們更加明白其中的道理,得到更多收獲。天之道,本文就老子《道德經》第81章的內容做個簡要分析,以便我們明白更多,生活更好。

這一節,老子用辯證的觀點,為世人指明了經營之道和處世之道。體現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主義思想。並希望人們遵自然之道,行聖人之道。人們不可個性張揚,奢華享受。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很多道理我們都明白,但我們不一定能做到。通過學習老子《道德經》是否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幫助和啟發呢?

4. 《道德經》名句【哲理引申】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經》第81章)

這句話網上有好幾個版本的解釋

1、智者專精少數方面,知識不算廣博;而研究太多領域的人不可能達到智者的族亮程度。

2、好炫耀自己聰明的人知識不廣博,知識廣博的人不故意炫耀自己。

自己的解釋是:真正的智者只精通某一方面,知識面不一定廣博,也不會到處炫耀自己。而到處炫耀自己有廣博的知識的人,不會對哪一方面都特別精通。

【解析】 大多數人有了一點本事就會到處炫耀,希望別人能了解自己的才能,欽佩自己的知識。而且還會趾高氣揚,對別人都不看在眼裡。只有吃了虧,有了教訓,才能幡然悔悟。而真正的智者能夠做到大智若愚,能含光於內而不顯。

【哲理引申】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學上的天才,他詩詞書畫無所不通,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為人灑脫豁達更是成為世人的典範,受到後世文人的敬仰欽佩。然而,在其年輕之時,也曾經喜歡炫耀才能,並因此受到過別人的捉弄。

蘇軾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兩人經常相互開玩笑,捉弄對方。一次二人遊玩,蘇軾笑著問佛印看自己像什麼,佛印回答說:「我看你像佛。」蘇軾哈哈大笑,佛印問他為何發笑,蘇軾回答道:「你看我像佛,我看你像狗屎!」說著又笑得直不起腰來。過了好一會兒,等他不笑了佛印說:「相由心生,心中有什麼就能看到什麼。」蘇軾才知道自己本想捉弄別人,卻被別人捉弄了。

還有一次,蘇軾學佛,自己覺得含穗陪達到了一定境界,就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指人們生活中常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況。他覺得自己的體悟很深,於是立刻讓童子過江拿去給佛印禪師看。佛印看完後,知道這是蘇軾在向他炫耀自己的文采,於是想捉弄一下他,立刻題了四個字,讓童子送給蘇軾。蘇軾打開一看,竟然是「放屁!放屁!」四字。他氣的立刻起身,前去同佛印理論。

蘇軾見面就嚷道:「禪師!我的詩,你看不上沒關系,也不能侮辱人呀!"佛印平靜地說:「我什麼時候侮辱你啦?」蘇軾拿出紙說:「今天你一定要給我個說法!」禪師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軾聽後十分羞愧,知道自己的修為還不夠。

蘇軾在朝廷當官之時,一次去拜訪王安石,恰好王安石不在,蘇軾就在書房中等待,他看到桌上擺著一首隻寫了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卧花心。」蘇軾瞧了又瞧,覺得王安石真是亂寫,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麼會在花心上卧呢?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卧花蔭。」

王安石回來後談蠢,見到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軾知道自己沒有別的過錯,覺得王安石真是小心眼兒。一天,他出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蘇軾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麼。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問小孩這是什麼蟲?小孩說:「黃狗蟲。」蘇軾離開花叢,聽到不遠處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麼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自以為是,改錯了王安石的詩,所以王安石才給自己一個教訓。

經過這些戲弄和教訓以後,蘇軾開始變得內斂,不再故意在人前顯擺,並寫了一首詩留給兒子:「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吾兒愚且魯,無病無災到公卿」來表達自己守愚不驕的思想。

熱點內容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