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的手段
『壹』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1)法治化的手段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二、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
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貳』 清末以來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方法和基本路線
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
『叄』 為什麼要靠法治手段推進垃圾分類
從一些垃圾分類推廣相對成熟國家的經驗來看,是否將其納入法治軌道,是影響該項內工作成效的重要容因素。對於垃圾分類,一些地方作出規定,居民一旦出現垃圾處理不分類的情況,就很可能面臨一紙罰單。與之配套的是,一些地方還對生活垃圾分類予以事無巨細的詳盡指導,使之內化為居民基本的生活習慣。但是,目前我國有關垃圾分類的規章制度主要為激勵性質,在督促個人履行環保責任方面,還缺乏有效的約束性、懲罰性規定。垃圾分類離不開法律法規、可操作的政策和完善的監管體系。當前關鍵是要建立起與垃圾分類參與者切身利益相掛鉤的監管機制,明確垃圾投放、收集、中轉、運輸、處理等各個環節的責任主體及其相應的義務。
『肆』 培養法治思維方式的途徑有哪些
1、首先要堅持依法行政。無論是決策、執行,還是解決矛盾、推動發展、深化改革,都要版不斷審視行權政行為的目的、許可權、內容、手段、程序是否合法。
2、應該大力推進權力清單制定工作,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其次要自覺守法、堅決護法,維護法律和制度的嚴肅性,維護他人和組織的合法權利。
3、要大力推動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以公開透明保護自己、維護法律尊嚴。
4、要大力支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司法腐敗是危害最大的腐敗,是壓垮政府公信力的最後一根稻草,要堅決抵禦和打擊司法腐敗。
(4)法治化的手段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建設的基本要求:
1、強化依法辦事的理念: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全面有效實施。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
2、發揮好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的作用: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實踐表明,良好的道德風尚既可以減少各種矛盾紛爭、凈化社會環境。
3、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是法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
『伍』 如何翻譯「運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嚴格環保標准。」(英語語法,英語翻譯
原句:運抄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嚴格環保標准。
翻譯:Using market-oriented and rule of law methods to strictly enfo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陸』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方法 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一、准確定位,規范信訪秩序,實現信訪工作理性回歸。
堅持規范信訪事項和規范信訪秩序相結合,規范信訪事項是規范信訪秩序的前提,要想規范信訪秩序,必須規范信訪事項。凡是明確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門的訴求,都不應作為信訪事項受理登記。
拓寬向群眾宣傳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選擇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的有關規定。如果把不是信訪的問題引入信訪渠道,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誤導了群眾。在暢通信訪出口上做實做強,使大量被誤導進入信訪渠道的上訪人,通過教育引導、法律告知引導其退出信訪渠道,選擇法律途徑解決訴求。
二、強化法治,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訪難題的根本出路是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逐步把信訪事項導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決問題。
具體來講:
1、依法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
2、依法教育疏導,綜合運用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心理疏導、化訪為訴、進入程序、依法處置等措施,把涉訪人群導入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
3、依法懲戒處理,對無視法律權威的違法上訪行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處理;對把上訪當成誣告、陷害、誹謗渠道的,要強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責任,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權威。
4、依法終結信訪,堅決維護三級終結的權威;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一律按法律規定,通過審判監督和檢察監督、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程序處理,並結合各部門的紀檢監察監督、法制工作監督,強化糾正錯誤,規范執法行為,堅決維護法制權威,維護法律尊嚴。
三、正確引導輿論,淡化信訪宣傳誤導,強化法制宣傳教育。
高度重視輿論宣傳對信訪群眾的導向作用,客觀報道宣傳信訪政策法規,提高群眾對信訪的正確認識,引導信訪群眾依法信訪。
淡化對信訪特別是越級信訪促進問題解決的宣傳,不過分誇大和渲染信訪的作用,大力營造依法解決問題的輿論氛圍,從思想上消除涉訪當事人對信訪渠道過高的價值預期,引導其自覺選擇司法解決途徑,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強化法律告知、釋疑解惑,教育警示群眾防範違法犯罪,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四、強化源頭治訪,把涉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縣級以下。
信訪問題的解決和防範關鍵在基層。要緊緊抓住縣級以下有關部門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主體和防範源頭:
1、把矛盾發現在早、化解在小、解決在源頭。
2、增加縣級以下有關部門化解矛盾、依法解決問題的層級,從村組、社區到鄉鎮、辦事處、縣區有關部門來真正了解實情、層層化解矛盾。
3、對涉訪違法行為也要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解決在縣級以下。要堅持法制原則,以「合法」還是「違法」作為定性標准,不要糾結於是否為「上訪人員」、「特殊群體」,防止違法行為的逐步升級。
4、強化責任追究,及時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更好地從源頭上發現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柒』 如何運用法治手段促進我國社會事業發展
一、要深刻理解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主要內涵
法治,簡言之,就是依法而治,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主要依靠法律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規范和規則,而不是法律之外的某些習慣和辦法,更不是個人包括領導者的意志和看法。強調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就是要求領導幹部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推動工作和事業發展時,根據法律規則認識和解決問題。其中,法治思維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則、精神和邏輯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思想認識活動或思想認識過程;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維的基礎上,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處理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和工作方式。在依法治國被確立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成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背景下,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必須切實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樹立遇到問題找法的思維方式,養成解決問題用法的工作方式。
二要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大力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的重要內容。
1、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法是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要更好凝聚改革共識、確保改革不斷推進,就必須在發揮政策作用的同時,更加註重發揮法治的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領導幹部應善於將黨的改革主張和人民的改革意願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代表國家意志的法律制度,以促進和保證改革措施貫徹落實、改革經驗和成果得到鞏固;善於將改革實踐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通過發揮法治的作用和維護法治的權威,提高領導改革和依法執政的能力與水平。
2、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
法治具有普遍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等特點,與科學發展有內在聯系。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法治不僅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寶。特別是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領導幹部應更多更自覺地用法治眼光審視發展問題、用法治思維謀劃發展思路、用法治手段破解發展難題,進一步建立健全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的法律法規,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3、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法治是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的根本依據,也是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有效手段。面對各種社會矛盾多發頻發的現實,領導幹部應更加註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妥善協調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別是在應對人民群眾各種訴求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時,既要注意運用經濟、政策、行政等手段,更要注重運用法治手段,確保解決辦法和處理結果經得起實踐檢驗,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
『捌』 法治方式是指依法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與形式說法對還是錯
這句話是錯誤的來。因為提高黨員幹部源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合法性思維、程序思維、權利思維。依法辦事則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當前,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水平不高,有的信奉「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無事就是本事,妥協就是和諧」,有的把法治建設喊在嘴上、貼在牆上,搞形式主義、口號化,就是沒有抓在手上;有的特權思想嚴重,官本位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約束別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表明,提升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玖』 維護法律的基本手段
維護法律的基本手段應該是依據法律,最初判決,保護合法的事物,處罰非內法的。並以強制力容確保判決得以執行,而非一紙空文。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不得與法律相違背。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
(9)法治化的手段擴展閱讀:
法理依據國家、集體或個人在行使其某項權利時所依據的法律理論。法理依據是一種抽象的、概括的法的形式,是形成某一國家全部法律或某一部門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學理,在一定意義上是法的淵源。
法理依據一般是法的原則、理論,用於在法律不足以解釋某一法律關系或事件時使用,目的在於彌補法律規范的空隙。因為法律無論如何詳盡,也不可能把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社會現象都毫無遺漏地加以規定。
法理可以補充法律的不足,因此法理一些特殊情況下,被當做法律使用或作為某一案件判決的參照。法理,不是成文法,因此,在很多時候具有爭議,一般用於學理研究,指導法律的改進和提升。
『拾』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在通常情況下,法律問題往往還包含著政治、經濟或道德問題,可以從道德的、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但一旦這些問題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來思考與處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按照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與按照道德思維、經濟思維或政治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會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欠債還錢是幾乎所有社會普遍通行的一項道德原則。法律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但法律中有訴訟時效的規定。按照我 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債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也就是說,如果債權人在二年內既沒有向法院起訴債務人,也沒有向債務人提出還債要求,而且債務人也沒有表示要償還債務,那麼債權人的債權就不再受法律保護。法律雖然不強迫債務人履行義務,但並不反對債務人自行履行,因為從道德上說,一項債務不論過了多長時間,債務人都有義務償還。在此類情況下,法律思維與道德思維之間即產生了沖突。必須強調的是,在對法律問題的思考與處理上,法律思維應當優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則和道德評價取代法律的規則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