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是
❶ 教育所要堅持的理念是什麼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界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本土化概念。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價值觀念,其初衷在於糾偏:糾正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之偏,糾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之偏。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教育理論界對素質教育、素質的內涵和特徵等問題已達成了一些共識。學者們認識到素質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發展的體系,沒有也不應該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有效成長的教育。素質的內涵具有時代的特徵,不同的時代要求不同的素質。
那麼,何謂素質教育呢?文輔相認為,素質教育是利用遺傳與環境的積極影響,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知與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諧地發展,促進人類文化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從而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關於素質這一概念,心理學與教育學有著不同的解釋。心理學認為,素質是由遺傳或先天因素決定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特點,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論界的許多學者認為,素質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素質既包括先天遺傳特徵,又包括後天習得的素養。素質著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後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
至於素質的特徵,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內潛性。素質是人的潛能,不但遺傳素質是與生俱來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也必須內化為人身心組織中的穩定因素才能視為素質的形成。人的素質的外化必須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方能實現。
(2)整體性。素質結構中的各種因素可以處於不同的水平或層次,這些因素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存在於一個統一的結構之中,整體的水平取決於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間結構的整合。人的素質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構成素質整體的各因素也可以區分為不同層次,並得到測量。
(3)穩定性與發展性。素質一經形成,就具有比較穩定的性質,並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當然這種穩定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的素質和一定社會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聯系,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對素質的要求不同。另外,個體的素質也是發展的。
(4)社會評價性。人的素質具有優劣好壞之分,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優良素質,這些優良的素質可以得到客觀的測量。
此外,也有學者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對素質的特點作了劃分,如遺傳性與習得性的統一,相對穩定性與發展變化性的辯證統一,內在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個體性與群體性的辯證統一,等等。
關於素質的結構,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認為人的素質包括生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三層次說,認為人的素質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五成分說,按照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劃分,將人的素質相應地劃分為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或者將素質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
這些分類雖然繁簡不同,它們在本質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樣分,心理素質都是人的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居於社會文化素質和生理素質之間,起中介作用。應該注意到,對素質結構的探討,不能純粹從抽象的邏輯出發,應堅持實用性、可行性與邏輯准確性的結合。
對於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應與素質和素質教育的研究聯系起來。如果不將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放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就沒有必要。這種研究實際上反映了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結合,是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中所提出問題的回應。至於大學生的素質,我們認為主要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科學素質和專業素質。
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依據
大腦是學生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後天的環境、學習和訓練對腦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影響,需要以學生腦的生長、發育與開發為中介;而且腦的發展也是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之一。人腦經過長期進化,其結構極其復雜和精細。遺傳因素雖然決定著大腦發育的總方向和主要輪廓框架,但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精細結構和功能特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因素。換句話說,人腦之所以發育成為人腦而不是動物的腦,這是遺傳決定的;但是,究竟發展成什麼樣的人腦,是優秀的大腦還是平庸的大腦?這與後天的環境因素、營養條件、教育方式、學習訓練乃至社會文化背景都有關系。嬰兒出生時,腦內絕大多數神經細胞已基本形成,但還沒有發育完善。神經細胞的突起和突觸連接以及微小神經環路的建立在後天發育過程中有非常大的變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會進行修飾。也就是說,人腦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腦的微細結構和功能特性都在變化。但是,在出生後至7、8歲這一段時間特別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質教育而言,豐富的感官刺激,學校的各類教育和訓練、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的影響,通過兒童生理素質,特別是大腦這一物質基礎,發展成為人的各種心理品質。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應重視運用大腦發育的規律,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發展。
人的畢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特別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敏感期(關鍵期),以及心理品質發展的先後順序和發展速度是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基礎。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質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7—23歲之間,屬於成年初期(或稱青年晚期,從18—35歲)。在這一階段,其思維方式由青少年時期的形式邏輯思維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特別是在23—40歲之間,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元認知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確立,進而促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趨於穩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為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基礎。
維果斯基關於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智力發展)關系的思想,對於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結構的建構具有指導意義。維果斯基認為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的最佳效果產生在「最近發展區」,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維果斯基關於教學與智力發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擴展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
心理學研究不同層次或水平的區分對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具有參考價值。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社會關系的體系中研究人的發展,這些主要是社會心理學的內容,與社會科學交叉。第二個層次,研究個性的結構,如需要與動機、能力與態度的動力過程、行為的結構和動力過程、調節機制等。第三個層次,研究從感知覺到思維情緒等心理過程。第四個層次,研究心理過程的生理機制。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主要與上述第二個層次的研究有關。
❷ 教育學跟心理學啟發觀點
積極教育是積極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積極心理學強調激發正能量,引導人們以積極、建設性的心態面對生活,提高幸福感。把積極心理學引入教育領域,就是積極教育或積極教育學。與傳統教育偏重「知識」學習不同,積極教育在鼓勵「求知」的同時,強調培養「知識以外」的能力。積極教育符合人類大腦活動規律。研究表明,低級腦細胞負責具體信息處理,比如看、走等;而高級腦細胞負責美感、共情、共鳴等功能。高級腦細胞越活躍,人的智慧就越高、情感就越積極、成就會越大,因而培養活躍的高級腦細胞至關重要。(2)心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是擴展閱讀:
1、情商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在心情積極的時候思路更開闊、行為選項更豐富、行動的慾望更強,大多數的創造性工作是在快樂積極的情況下完成的。積極教育重視情商,教會學生發現、培養、管理、交流積極情緒。
2、幸福教育。美國心理學家齊斯真秘·哈伊認為,幸福就是一種全身心的快樂的體驗,筆者將其稱之為「福流」,它描述的是一種沉入其中、物我兩忘、駕輕就熟、點滴入心、酣暢淋漓的心理體驗,並且這種體驗是可以通過學習、創造獲得的。
3、利他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利他是幸福的,幫助別人是在尋找快樂。積極教育就是以科學的方法開展利他教育,使利他成為一種全身心愉悅的體驗。
4、美德教育。這里所說的「美德」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基礎上的價值理念。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有一些公認的美德要素,比如,都喜歡有勇氣、仁慈、有愛心的人,更尊重欣賞他人、好學上進、有創造力的人。積極教育要讓學生欣賞、熱愛並培養這些美德。
❸ 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學校工作中的應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專力、激發內在屬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全方位優化社會心理環境,減少劣性刺激
2.全面滲透心理素質培育,以優化心理素質
3.適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識
4.進行必要的心理測查,以了解心理狀況
5.開展多種心理的心理輔導,以緩解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教育是一項利教、促學、益社會的奠基工程
1.有利於教育教學的科學化、有利於素質教育的落實、有利於教育者自身的優化
2.有促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促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促於學生主動成長
3.有益於校園的和諧、有益於社區的安定、有益於社會的文明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❹ 怎麼理解幸福心理學倡導下的「快樂學習」教育理念
幸福教育理念
教育是人的幸福的源泉和保障,人的幸福是教育的目的。人的一生所獲得的幸福的高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教育生活所獲得的幸福的高度和深度。
教育能為人的物質生活幸福奠定必要基礎,能為人的社會生活幸福打下一定基礎,能為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打開廣闊的空間。幸福,需要教育。教育能帶來幸福。
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作為教育內容,幫助師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培養師生理解幸福、體驗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作為教育過程的性質,師生在教育過程是幸福的。教育的過程本身是體驗幸福的過程,並使人在體驗幸福的過程中領悟幸福真諦。幸福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擁有幸福童年。對人生而言,幸福是不可以存儲和轉移支付的,教育不能以犧牲今天的幸福為代價換取明天的幸福。學生享受幸福是現時的,當下的,此時此地的。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貫穿於整個教育過程。同時,教育也為學生的未來幸福做准備。通過教育,為學生終生幸福奠定基礎。
幸福教育的對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目的回歸到人,定位在人的情感上,體現出教育對人的關照,其目的是培養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育學生如何得到幸福生活。
道德教育是實施幸福教育的主要途徑。進行幸福教育,就是進行道德教育,就是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內心情感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培養健康人格是幸福教育的目標。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是幸福教育的起點。
幸福教育,要讓教師擁有一種物質的、精神的、心靈的幸福生活。因為學生的幸福觀、幸福品質、幸福能力主要從老師那裡獲得。教師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當作幸福的活動。
幸福教育是遵循教育規律的,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能動的教育實踐。幸福教育思想有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是社會認識和事件的主體的理論,特別是人的主體性的理論是幸福教育的哲學基礎。
人的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分工不同。左半球側重邏輯思維能力,右半球側重直覺的形象思維功能,只有兩半球協調工作才能充分發揮大腦的潛能。傳統教育只注重理念的邏輯的大腦左半球的訓練而忽視了右半球的功能。幸福教育引入情感因素,主張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和訓練,使學生大腦兩半球協同活動,以促進學生智慧潛能的充分發展。 最新腦科學對神經系統和大腦中樞的研究發現表明,幸福有科學證據:愛的激素、迷走神經、前額葉皮層活動左右著或反應著人的幸福感。這是幸福教育的生理學基礎
人的心理活動總是由認知操作心理系統和情意動力心理系統的協同活動而構成的,學生學習活動同樣也是由這兩個系統構成。幸福教育中加入情感因素對學生認知操作活動具有增益或減耗作用。另外,情感還具有心理上的享受功能,幸福產生於身心需要的滿足,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生活和生命充滿熱愛,並能在享受現實生活中實現幸福教育的目的。這是幸福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人們重新解讀進化論發現,直立人的骨盆變窄、大腦皮質比重大、裸露皮膚多等,表明人需要保護、愛、觸摸、溝通。進化決定了人類本性是善良、友愛、相互支持的,人類具有善良的天性,具有獲取幸福感的生物基礎。這是幸福教學的生物學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幸福教育緊扣了教育發展的主題。這是幸福教育的教育學基礎。
❺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教育性的原則
教育性的原則是指教育者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提出積極中肯的分析,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全體性原則
全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全體學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參與者,學校的一切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設施,計劃,組織活動,都要著眼於全體學生的發展,考慮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
差異性原則
差異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工作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同時要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把教師的科學教育與指導和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真正有機結合起來
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指導教育工作,注意學生活動的有機聯系和整體性,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作全面考察和系統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以發展的觀點來對待學生,要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一發展為重點,促進全體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發展。
活動性原則
活動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重視通過活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保密性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有責任對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及談話內容等予以保密,學生的名譽和隱私權應受到道義上的維護和法律上的保護。
❻ 如何應用德育心理理念,開展班級(或教學)管理和教育
青少年處於青春期,有較強的自尊心,需要老師、家長給予一定的關心版和尊重。教師權不能把他們當作小孩子看待。
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當中,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個同學成績優異就給予過分的關注和尊重,對於成績較差的同學就特殊對待。而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兩者,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被尊重、關心。
學生感受你尊重了他們,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聽從於老師的指導,對於班主任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❼ 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提倡素質教育,有利於遏制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有助於把全面發展教育落到實處。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這是我們基礎教育改的時代主題和緊任務。
什麼是「應試教育」?
這里所說的「應試教育」是指,偏離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單純為迎接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教育。也可以說,「應試教育」是一個貶義詞。語詞主體使用。由此,「應試教育」指什麼,這本是一個規定性問題。規定性定義無正誤之分,但有之別。約定俗成的理解或權威的理解,為優。
關於「應試教育」的定位及涵義,雖還並未完全達成共識,但已經有了一個相對權威的理解。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這一綱領性文獻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上標綱要》這一法律性文件中,在許多較正規的科學論文中,「應試教育」一詞均被打上引號,表明它有特定的內涵,是特指義,被作為一個貶義詞來使用。
把「應試教育」理解為一個貶詞,並不是整個否定現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對現行教育。「應試教育」不是對現行教育中存在著的單純以應考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現行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現實、完整的存在,其間有成就的方面(無疑這是主流和第一位的),也有問題的方面,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因素;而「應試教育」則是對「現行教育」這一現實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弊端的概括與抽象。
「應試教育」指什麼,這是一個前提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不一,就無法理解克服「應試教育」傾向,擺脫「應試教育」影響的必要性。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不一,就去爭論素質與「應試教育」是不是對立等問題,是沒有意義,也沒有結果的。
素質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如何?
素質與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人的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教育。有什麼樣的素質,就應有與之相對應的素質教育。人的素質可大致分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與之相對應,則有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教育。若詳細劃分,人的素質可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科學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等,與此相對應,則有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和勞動技能素質教育等。素質具有整體性。人的諸方面素質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約、相互依存的整體。素質教育必須遵循人的素質整體結構的規律,從人的整體素質結構出發,使素質教育與人的素質結構相適應,養成人的整體素質。現代素質教育不僅深入到素質的生理與心理層面,而且擴展到社會文化層面。素質是個體性、群體性和民族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既重視個體的各種素質的教育,又重視群體素質的完善,還要致力於全民族整體的提高。
❽ 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宗旨是什麼
寶寶金管家是一款兒童心智成長軟體,通過繪畫心理測評和電子成長檔案記錄的方式,內為3-7歲兒容童提供成長中的優勢發現與促進、危機發現與干預;家庭人際環境與孩子成長的匹配度,專家咨詢與輔導四大服務。並對家長提供指導與解決方案,創設兒童成長的促進性環境;
秉承獨創三關教育理念,幫助關鍵撫養者在孩子心智成長3-7歲關鍵期里把握住他的成長關鍵點,為孩子未來成功奠定基石,實現幸福人生。
首家將心理投射技術運用於兒童心智成長領域,讓你更科學、更精準地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與情感。同時,心理、教育、中醫、人力資源四大專家團,幫助你育兒更加輕松和有效。
❾ 心理測試部的口號和服務宗旨
口號:用心服務,。
服務宗旨: 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心理健康理念,開展心理咨詢和咨詢預約,根據會員需要開展各類趣味心理測試,面向學校和社會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服務...
❿ 家庭教育理念有哪些
一、孝的理念——角色教育。
孝是一種倫理,倫理關系體現了秩序。孩子在家裡只能是孩子,而不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長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商量的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因此,要從小養成孩子尊重家長、尊重長輩的習慣。為此,家長必須做出示範和表率。
二、契約理念——培養游戲規則。
契約是現代社會生活的游戲規則,體現了權利、責任、義務、平等、尊重、共贏的原則。家長教育孩子,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根據他(她)的身心特點,主動調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隨著孩子「自由度」的逐漸增加,親子之間可以以某種「契約」的形式達成共識。這樣既可以減少親子之間的許多矛盾,又體現了尊重,還培養了孩子的規則意識,有助於他們的社會化。把孝與契約放在一起,並不矛盾,而是體現了合理的平等關系。
三、溝通的理念——跨越代溝的橋梁。
家庭關系應體現為三個維度:親密度、適應性和溝通。
溝通是對前兩者起促進作用的重要維度,而前兩者正是溝通的結果。良好溝通是開放性強、問題性少的溝通。溝通強調的是為所有家庭成員創造不受拘束的交往環境,孩子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親子之間存在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代溝的出現是必然的話,溝通則可以在兩代人之間建立起橋梁。溝通就會有成果。
四、青春期教育的理念——家長和學校不可推卸的職責。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由於青春期的性焦慮而導致的心理問題具有普遍性。性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課題,從孩子很小剛剛有了社會意識,就開始有了性意識。男孩、女孩,男人、女人,性別角色教育就是性教育的開始點。個體性心理的發育、演變,要經歷性角色、性取向、性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性心理的實質是主體生理物質條件與社會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性心理一旦達到了個體的「成熟階段」,它就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構成部分,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從社會角度看,積極的性教育有助於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培養異性交往和愛的能力;提高性行為的安全性;減少和預防性心理和性行為變態問題。
五、感恩的理念——親子共同成長。
既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同時這里重點強調的是,家長也應該以感恩的心態去教育孩子。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已經成為父母,可是他們本身心理年齡還不成熟。親子溝通資源交換理論認為,親子溝通類似於資源(思想、情感等)交換,親子溝通的方式不同,子女的發展也不同。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問題,而較高的溝通水平則體現了家長的社會化水平。不成熟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問題。
家庭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家長只有用心去體會、去做,才可能掌握科學和藝術的規律。只要用心去教育、去學習,家長就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孩子一同走向成熟。孩子的到來,不僅僅是上天賜給你的禮物,也使你在教育(而不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真正走向了成熟。難道不應該感恩嗎?如果這些理念能夠非常生活化地貫穿於家庭教育過程中,不僅有助於密切親子關系,而且有助於養成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徵。你的孩子肯定會比同齡孩子具有更大的彈性,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