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道德
① 我國醫學道德的形成與發展
一般說來,我國古代的倫理學傳統的特點是:道德與政治緊密結合,為宗法等級制度服務;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醫德和醫術的統一、醫德規范與醫德實踐相結合;強調主體的道德修養;強調天人合一,人際關系和諧,講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儒家倫理道德對中國古代醫德起著支配作用。
具體來說,我國古代醫德有以下主要內容:
1、尊重和珍視生命的「貴人」思想
我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內經·素向》中的《疏五過論》和《征四失論》篇也提到醫生應避免五種過錯、四種過失,告誡醫生要從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這樣才能為病人解除疾病。
唐代孫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的名言更說明了重視生命的珍貴和醫德的重要性。
2、「醫乃仁術」的行醫宗旨
「醫乃仁術」意為醫學是施行仁道主義的術業,它是儒家的仁義與醫學本質的完美結合。
我國儒家文化一直強調要「先知儒理」,「方知醫理」。
「儒醫」代表了一般倫理學與醫學密切結合的結果,仁既是一般倫理學的核心,也是醫學倫理學的核心。
《孟子·梁惠王上》稱:「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歷代醫家皆以「醫乃仁術」為行醫宗旨、為醫德的基本原則。
唐代名醫孫思邈強調醫生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的「醫家十要」篇中說:「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脈理,……四識病原,……十勿重利」。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的「醫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為:先知儒理,然後方知醫理。
「醫乃仁術」的命題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它提示醫學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做到「仁」與「醫」相結合,醫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
古代醫家從「仁愛救人」、「醫乃仁術」的道德觀念出發,強調對病人一視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
孫思邈提出:作為一個醫生要做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② 祖國優秀的醫學道德傳統有哪些快,急用
作為一名合格的中醫生,對病人不僅要有慈悲為懷的仁愛心腸主,更要有施恩專不圖回報,救難不計名利的屬高尚品德,切忌「持已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我國歷來把替病人治病救厄,消災除害,是仁德悲憫思想的最好體現。
歷代醫傢具備的不貪錢財、不分貴賤、不戀女色、不詐病家、不圖虛名、不輕同行等高貴的醫德醫風。
③ 醫生的職業道德
就像做人必須要有道德一樣,做一個稱職醫生就必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而醫生職業道德規范就是其中的代表。醫生職業道德規范(一)作為醫生,應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二)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位、財產狀況,都應一視同仁;(三)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四)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接受患者紅包、宴請,不向患者或家屬借錢、借物;(五)不泄露病人隱私與秘密;(六)正確處理同行同事間的關系,相互學習,團結協作;(七)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鑽研醫術,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醫生宣言准許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我將要尊重所寄託予我的秘密;我將要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同胞;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治或地位的考慮介入我的職責和病人之間;我對人類的生命,自受胎時起,即始終寄予最高的尊敬;即使在威脅之下,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我鄭重地、自主地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言。
④ 中醫傳統文化醫學道德觀念有哪些
(一)對待患者——至親之想
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醫生應該從病人的痛苦出發,把病人當做親人來對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凡病家大小貧富人等,請視者便可往之,勿得遲延厭棄,往欲而不往,不為平易。」
(二)治學態度——至精至微
中國古代醫學家注重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精於藝術。「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省疾問病,要「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湯葯,無得參差」
(三)服務態度——一心赴救
中國古代醫學家把及時地搶救病人作為自己的天職。「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
(四)醫療作風——端正純良
中國古代醫家十分重視醫生的作風和儀表。醫生要「正己正物」。「正己」指精通醫理,嚴肅醫風:「正物」指診斷正確,用葯恰當。
(五)對待同道——謙和謹慎
謙和謹慎是古代醫學家處理通道關系的原則。認為「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明,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首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⑤ 中醫文化的注重道德
中醫學注重「德」的作用。所謂德,就是能夠正確履行自己職責一種品質。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四季變化都是天的德。生養萬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認為是自己的德起了決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領導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領導天下的職責,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國以後三千年,中國人一直注重德的培養。這種觀念,被用來觀察分析人的生理現象。
德的觀念,影響了中醫學對疾病的看法。中醫學認為,如果一種生命力不能正確發揮自己的職能,無論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是過分的發揮了作用,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因為人體會對這種失職做出反應。 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了人體發生主動反應,因此出現疾病,這時候直接對疾病的結果進行糾正是無效的。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激發人體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與上述病因相反的情況,如環境因素驟變,人體無法適應而受到外來傷害,則要採取直接保護身體的措施。這時候的治療方法才與現代醫學是一致的。也就是,發現高熱就要退熱,發現頭痛就要止痛。 在中醫方面,這是直接對人體生理不平衡的矯正。
由此可見,中國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們心身問題的根源,也孕育了解決他們心身問題的方法。其科學性不在於微觀探索,而在於對心身問題的真切體會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