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錯印現象
⑴ 名詞解釋法治
名詞解釋法治?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中文名
法治
外文名
rule of law
拼音
fǎ zhì
基本解釋
依法治國
對稱
人治
快速
導航
重要論述歷史演變必要性其它相關
詞語概念
基本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2][3]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重要論述
顯而易見,我國公民越來越信奉法律、崇尚法治了。而在過去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人們曾只追求「人治」的完善,將治國理想寄託在「聖人」「明君」身上,但歷史的車輪卻一次次無情地碾碎了這一幻想……
中國土壤里並非沒有過法治的種子,我們有過「奉法者強則國強」的法治宣言,有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治原則,但同時也有「刑不上大夫」的法治缺憾。當西方已經大致勾勒出法治框架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法治在守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能發揮如此積極有效的作用。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中國政法大學生討論法治
⑵ 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三篇
【 #教案# 導語】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編寫教案有利於教師弄通教材內容,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教師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無 准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篇一】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大家一起做環保
活動目的: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環境保護的知識,激發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決心,表達學生對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的美好願望。
活動准備:
收集有關環境污染的情況、事例。
活動過程:
一、引入主題(老師自由發揮)。
二、具體事例,初步認識。
師:其實,在我們周圍,破壞我們生存環境的遠遠不止是工廠的黑煙與汽車的尾氣,還有很多。活動前叫大家去調查過。下面請同學們說說。
生:工廠向江河排放廢水。
生:人們向江河投放垃圾。
生:……
三、分析事實,深化認識。
請同學們針對上面的現象,說說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1、先說水源是怎樣被污染的。
生:小時候我們能在門前的河裡游泳,後來被建工廠的人堵塞了。村裡的生活污水流進河裡,有很多的小蟲子在游來游去,不能游泳了,而且還有一股臭味,非常難聞。
生:我們以前常在家門前的小河釣魚,現在魚少了,而且還會釣到一些頭小尾大的怪魚。
生:今年初在粵東一帶海面出現的赤潮,科學家也說是海水受污染所造成的。
師:這都是水源被污染的現象,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喝水中毒的事。可見水源污染不是小事。
2、隨意砍伐樹木、開墾土地,也會危害我們人類,請舉例說明砍伐樹木造成的危害。
生:我們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文中所講的就是黃河決堤,使得兩岸人們叫苦纖飢不迭,這除了自然的原因,都是因為人為的砍伐樹木,開墾草地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流入黃河,使河床升高,黃河成懸河,洪水來時易決口。
生:還有今年長江、松花江的水災,主要原因也是由於上游大量砍伐樹木,使雨水得不到積蓄,大量流入江中,使得洪水泛濫,危及人們的生命和財產。
生:還有森林裡的動物越來越少,比如大熊貓和老虎,有些動物甚至絕跡了。
師:由此看來,間接的環境破壞,也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我們的生存。
四、聯系身邊事實,加深學生對環境污染的認識。
請同學們匯報自己所了解的當地環境污染的情況。
師:同學們了解了很多環境污染的現象以及害處,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是十分關心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保護環境?怎樣保護環境?你能想出一些建議嗎?
要求學生討論後,發表意見。
五、以後我們怎樣從自己做起,保護環境呢?
要求學生討論後匯報。
【篇二】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裝扮我們的教室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到教室是靠大家共同營造的旁悔學習環境,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地參與學習環境的創設。
2.掌握一些參與班級環境創設毀啟返的技能。
3.形成初步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內容
本課分為兩大部分:一方面引導學生對裝扮教室所需要的材料、工具有所了解,知道在裝扮教室過程中,自己可以承擔什麼任務、怎樣合作布置等有關內容,另一方面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裝扮好了的、充滿童趣的、設計新穎別致的教室。這些取材於同年齡學生的真實的教室布置,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中的學生是如何裝扮自己的教室的,激發裝扮自己教室的興趣。
難點:掌握一些參與班級環境布置的技能。
四、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創設一系列的創作活動,給學生展示自己的特長的舞台,體驗合作的重要性與快樂。
五、教學准備
教師:提供具有啟發性的、裝扮好了的教室資料,准備一些可以用來布置教室的材料。
學生:參觀學校里的其他教室。分好小組。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這幾天,我們參觀了學校里其他教室,能說說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教室嗎?
2、現在,你們再仔細看看我們的教室,覺得怎麼樣?
3、想不想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出示課題:裝扮我們的教室
(二)出謀劃策
過渡:要想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又漂亮又整潔,你有什麼好點子?讓我們學著書中的小朋友,一起來出出主意。
1、觀看書中圖片,說說圖畫告訴你什麼?
2、學生交流。
師歸納板書:教室里扔些什麼?
教室里的角落怎麼利用?
班級的特色在哪裡?
我能做些什麼?
3、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對以上一至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4、全班交流。
教室里扔些什麼?(書法、繪畫、紙工等學生作品,小型動植物、圖書、獎章等,課程表、作息時間表等)
教室里的角落怎麼利用?(圖書角、生物角、衛生角、學習園地、爭章園地等)
班級的特色在哪裡?(很多小朋友喜歡研究植物、昆蟲等,有些小朋友寫的字特別漂亮,有些是小小畫家)
我能做什麼?(我可以收集一些材料;我願意從家裡帶來一盆花;我會畫畫,……)
(三)制定方案
1、觀看圖片,你喜歡其他班級的教室布置嗎?說說你喜歡的地方。
2、分組制定裝扮計劃,討論所需材料、工具,以及每個小組成員所承擔的工作。
(四)布置任務
這節課上,小朋友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裝扮教室的法子。請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小組內布置的任務,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
(五)欣賞成果
1、欣賞教室里的布置。
2、介紹自己在裝扮教室過程中做了什麼。
(六)交流感受
1、小朋友,通過大家的勞動,我們的教室已經煥然一新,說說坐在這樣的教室里,你有什麼感覺?
2、學生交流感受。
3、分享經驗,交流在布置教室過程中發生的小故事。
(七)總結
【篇三】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班級處處有規則
教學目標:
1、知道班級處處有規則,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2、了解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3、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重點難點:
重點:1、知道班級處處有規則。2、了解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一些規章制度。
難點:做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
1、搜集遵守規則的事例,可採用照片或錄像等多種形式展示。
2、《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公民道德規范》。
學生准備:
1、調查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
2、搜集身邊守規則和不守規則的事例。
教學設計:
一、了解班級處處有規則
1、教師談話引入: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生活在社會的大家庭里,應處處遵守規則。
2、學生看圖,並說一說圖上講了哪些我們必須遵守的規則。
3、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我們應該遵守哪些規則?
學生討論。
4、教師:日常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些人不願意遵守規則,給別人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不便。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反光鏡」,談一談感受。
5、教師:你曾經看見過哪些不文明的現象?你有什麼體會?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不守規則的事例。
6、教師鼓勵學生用這面「反光鏡」對照自己,看一看是否也曾有過不守規則的行為。對於勇於承認錯誤的學生,教師應予以表揚。
二、討論我們應遵守哪些規則
1、教師: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的規則有哪些?
學生先小組討論,然後班級交流。
2、教師:你還知道哪些規則?全班可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公民道德綱要》進行討論。
三、制訂班級公約
1、分組討論:分析班級現狀,找出不足之處。
2、針對問題,小組制訂相關規則--《班級公約》。
3、全班討論《班級公約》,民主表決。
4、小結:這份規則是大家一起制訂的,所以大家共同來遵守。
四、課後延伸
執行《班級公約》,對學生的執行情況及時檢查,相互督促,定期評議。
⑶ 法制工作審核不嚴存在的問題
法制工作存在問題匯編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省法治政府建設,與黨中央國務院和全省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與不足
一是法治觀念、法治意識亟待加強。……。
二是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還不到位。……。
三是一些領導幹部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
四是一些部門和人員存在亂執法、粗暴執法。……。
五是一些地區和部門行政監督和執紀問責力度不夠,……。
----省長在全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
---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四五」普法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部分領導在思想認識上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
二是在實際工作中。……、
三是各級各部門依法行政、 ……。
----縣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會議講話
-----------------------------------------------
---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依法行政和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部門之間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進展不平衡、有的單位法制工作機構和力量還比較薄弱。
個別行政機關開展依法行政工作和政府信息公開機制還不完善,……。
個別單位在行政執法中依然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市推進依法行政領導小組會議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應當看到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少數領導幹部法律意識不夠強、依法管理的水平還不太高,憑經驗辦事的習慣沒有完全克服。思維方式、工作方法跟不上「法治」建設步伐。工作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依然存在。
----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離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離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有的同志對依法行政工作清鉛重視不夠。……。
二是工作進展不平衡。縣政府之間、 ……。
三是行政機關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市長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
---
主要表現在、
一些部門和單位領導尤其是主要領導對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不能持之以恆地抓好這項工作、
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在縣區之間、部門之間、 ……,
法制宣傳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與新形勢、 ……、
行政執法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
少數部門和單位以及少數執法人員有法不依、 ……、
基層法治工作的基礎還有待進一步夯實。等等。
----市長在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
-----------------------------------------------
---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部分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意識還有待提高、……。
二是行政決策機制和程序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答敏好,……,
三是行政復議、行政調解拿燃工作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四是縣、區政府法制機構力量還比較薄弱,……。
----市長在全市依法行政會議上的講話
-----------------------------------------------
---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與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少數領導幹部及其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意識不強。……,
二是執法體制不順,個別領域多頭執法、交叉執法、重復執法的現象尚未杜絕。
三是少數行政執法人員亂作為和不作為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回顧過去的一年,區政府法制工作圍繞建立責任政府法制政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上級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各鄉、 區直各部門政府法制工作發展不平衡,……、
二是行政執法責任制規范化建設不夠。……。
----副區長在全區推進依法行政暨政府法制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法制和依法行政工作與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要求相比,還存
在許多工作不足之處,主要是。
部分領導幹部對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依法行政工作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些發展急需的法規、規章不沒有及時制定出來、……、
行政程序不規范、不按程序辦事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行政執法隊伍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依法行政監督考核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市縣政府法制機構還比較薄弱。等等。
----省長在全省政府法制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20xx年,我市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市這項工作還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
一是個別單位主要領導依法行政意識不強、對依法行政工作重視不夠。……。
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是執法違法現象在個別地方和部門還不同程度存在。……。
三是行政執法人員業務素質亟待進一步提高。……。
四是執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市長在20xx年全市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與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與人民群眾的願望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少數領導幹部對依法行政工作重視不夠。……。
二是工作進展不平衡,部分縣和部門工作推進緩慢。基礎薄弱,制度建設滯後。
三是部分行政機關執法責任不落實。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部分縣和部門重大決策不組織聽證、……。
五是部分政府法制工作機構不健全、職能不明確。 ……。
----常務副市長在普洱市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但是,在貫徹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工作開展不平衡。重大決策程序尚未完全落實到位、政務公開工作力度仍需加強。部分地方和單位法制力量與工作要求不相適應等等。
----省長助理在《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貫徹實施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
-----------------------------------------------
---
通過全市各級行政執法機關的共同努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用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來衡量,還存在不小差距。
一是一些行政執法機關的領導及其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比較淡薄。……。
二是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設仍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三是不同縣區、部門和層級之間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進展不平衡。……。
四是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機制不夠健全,……。
----市長在XX市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
-----------------------------------------------
---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表現在。
一是依法行政面臨許多體制障礙、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不適應之處、
二是行政決策機制不夠完善,行政決策程序有待加強
三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不公、違法不究的現象未從根本上得到根除。
四是部分法制工作者法律素養仍需強化。
----副縣長在全縣依法行政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
---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 目前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還不能完全適應形勢和任務的要求。
比如。有的縣區和部門對依法行政不夠重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
有的單位程序制度不健全,一些重大決策不經集體討論、不按程序辦事,導致違法違規。引發行政訴訟甚至敗訴。
縣區法制機構力量嚴重不足、 目前基本是2-3人,有的沒有配備專職人員,而且經常變動。工作長期處於應付狀態。
有的行政機關執法不嚴格、不規范,執法服務不到位效率低下。存在較大的隨意性。
還有一些單位特別是領導幹部。法律意識淡薄、權力約束不足,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損害群眾利益和政府形象的問題時有發生等等。
----副市長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暨市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
---
近年來。我市法治政府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形勢任務的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還有一些差距和不足、如有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甚至少數領導幹部對依法行政工作重視不夠、措施不實、成效不明顯。
行政程序不規范、不按程序辦事的問題還時有發生。
行政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執法不公正和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
行政復議在行政層級監督、化解行政爭議方面的作用發揮的還不到位,
依法行政監督考核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政府法制機構特別是基層政府法制工作力量還比較薄弱。等等
----政協主席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市的依法行政工作,與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願望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有的行政機關對依法行政工作重視不夠抓得不實,推進不快,行政監督的力度還不夠大、不依程序決策、不按規矩辦事、不作為、亂作為的行為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觀念比較淡薄,行政執法的規范化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等等。
----市長在全市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
雖然我市在規范行政審批工作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解決。
一是個別部門落實集中審批制度不到位。……。
二是有的部門重審批、輕管理,後續監管、服務不到位。
三是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個別部門幹部借審批把關為名。吃拿卡要。嚴重影響了我市對外形象。
四是個別部門窗口授權不到位、……。
----副市長在XX市規范行政審批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⑷ 關於法制的基礎知識有哪些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法制基礎知識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法制的基礎知識
1.鄧小平民主法治理論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1)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戰略地位。
鄧小平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出發,闡明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戰略地位。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必須保證人民有充分地通過各種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社會主義制度不僅要有先進的經濟制度,而且必須有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真正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本質和要求,沒有民主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2)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法的本質認識。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該縮小,也不應該擴大”的論述,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路線,同時也就糾正了把社會主義法看成單純階級斗爭工具的錯誤認識。社會主義法既然是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法,它就應該是國家對政治、經濟、 文化 、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關系進行治理,調整的依據,是社會主義社會生活至高無上的權威。
(3)闡明了民主法制的辯證關系。
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制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說,民主必須有法制來體現和保障,搞人治,把民主的希望寄託在領導人的民主作風上,民主沒有保障,只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有真正的民主。同時法制也必須以民主作為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法律制度所體現的才能是人民的意志,才能有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法制。
(4)揭示了法制建設與現代化的內在關系。
鄧小平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法制是現代社會的標志之一,沒有民主和法制,經濟的騰飛,“四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和根本任務。”(江澤民)
(5)全面闡述了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概括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個字,這既是 總結 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 經驗 教訓得出的結論,也是鄧小平同志在此之前一系列講話中關於必須使法律完備,集中力量制定各種必要法律,關於實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關於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等重要思想的高度概括。
(6)指明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方式和步驟。
鄧小平指出,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發展的形式和發展道路,可以借鑒外國的經驗,但不搞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多黨競選、三權分立、兩院制。要走一條長期探索的路,從世界各國吸收進步因素,使我們的制度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2.什麼是法制?什麼是法治?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為什麼我國要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基本的治國方略?
法制是指一個國家有完備的法律和制度,並且這些法律制度被嚴格遵守和執行所形成的一種狀態。因此,有人說法制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的總稱,只有這幾方面都做好了,才稱得上法制國家。不同的國家由於經濟基礎、階段結構、歷史傳統、文化背景的不同,法制的性質特徵有很大差異。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使這種法制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法治是指一種治國方略,它是相對人治而言的,現代法治意味著法律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法律的統治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機關的權力必須接受法律的制約和控制,整個社會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
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治國方略,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法治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經濟制度在法律領域的要求。這些要求是:第一,必須使法律、制度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要求和願望,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至高無上,因此必須使體現人民意志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通過法律的實施得到充分實現。第二,各級各類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要置於法律的嚴格控制之下,以防止作為人民公僕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國家權力,使權力走向腐敗,使人民的公僕成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
我國將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是經過了一個很長的認識過程和走過一段十分曲折的道路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實行的基本上是人治,靠的是黨和黨的領袖的崇高威信,經過“「」”的教訓,黨的領導層和廣大人民群眾開始看到,只靠領導人的威望是不行的,是很危險的。鄧小平同志從1978年以來就曾多次提到“一個黨,一個國家把希望寄託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並不很健康。”“誇大一個人的作用,這樣是危險的,難以為繼。”後來又進一步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正是因為黨的領導層確立了這樣一種以法治國的認識,我國法制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隨著法制建設的發展,法律的逐步完善,黨的十五大最終確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
3.為什麼說堅持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政治保障?
首先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黨的性質所決定的,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它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能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堅持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是我國法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沒有共產黨領導的法治決不是社會主義法治。
再次,黨是我國政治生活的核心,黨對我國各項事業的領導地位是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中形成的。黨的正確領導不僅保證了我國法治建設政治方面的正確,同時也為法治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在強調堅持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領導的同時,必須強調改善黨的領導,黨組織應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在要求全國各級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各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全國人民遵守法律的同時,共產黨的各組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必須帶頭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同時應正確處理好黨的政策和法律的關系,黨的重要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據,應當通過立法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上升為法律。但決不能以政策代法,政策法律不分。
4.什麼是法?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法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體系,它通過對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確認保護和發展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法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1)法在形式上具有規范性、一般性、概括性的特徵。它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社會關系表現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是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來實現的。法所針對的不是特定的人或事,而是一般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可以在其生效期間反復適用。這一特徵使它區別與適用法律中的非規范性的決定、命令。
(2)法具有國家意志性。它是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社會規范。社會上有多種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如道德規范、宗教教規、社會組織的規章,紀律規范、各種禮儀、習慣等。法與這些規范最大的不同在於,法是國家制定、認可的行為規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它能在國家權力所及的范圍內普遍適用,具有普遍性、統一性和權威性。
(3)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和一切社會規范一樣,其貫徹實施都需要一定的社會強制力加以保證。但不同的社會規范保證其實施的強制力的性質、范圍、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法的實施靠的是國家強制力作後盾,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因為國家強制力的存在,而主動依據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國家強制力表現出一種潛在性和間接性的特點,只是在某些違法行為出現時,這種國家強制力才通過專門國家機關的強制 措施 體現出來。
(4)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法律是通過規定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可以有什麼樣的行為,不能有什麼樣的行為和必須作出某種行為這種規定權利、義務的方式,來確認、保護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以建立符合國家意志的社會秩序。
(5)法是有權立法的國家機關按嚴格的程序制定規范性文件才能表現出來,並取得普通約束效力的特殊行為規范。法律規范通過規范性文件的條文得到體現,但法律條文不等同於法律規范。一種法律規范可以通過一個法律條文來體現,也可能需要通過同一規范性文件的不同條文來體現,甚至可能體現在不同規范性文件的條文之中。
5.怎樣認識社會主義法的本質?我國社會主義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可以從三個層次上認識社會主義法的本質:
(1)社會主義法是社會主義國家意志的體現。它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認可的,由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所以社會主義的國家意志從本質上講,應該是人民的意志。
(2)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所以工人階級奪取政權,建立起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法從其階級本質看,應該是工人階級的國家,體現工人階級意志的法。但工人階級的階級本質決定了它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要求,工人階級在奪取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共同努力,所以社會主義國家就其本質而言,應該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居於統治地位的國家,與此相適應,社會主義的法應該是體現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法。
(3)社會主義法所體現的意志,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活條件決定的。這是社會主義法制最深層次的本質所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了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內容、形式和它的發展變化。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內容,就取決於當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這樣一個客觀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國的法律制度應該與這樣一種物質生活條件相適應。
社會主義法具有如下特徵:
(1)階級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體現。工人階級的領導,說明社會主義法在本質上具有工人階級的階級屬性,但同時社會主義法又是人民意志的體現。人民的概念十分廣泛,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勞動者,同時也包括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可見社會主義法具有廣泛的人民性,是階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
(2)科學性。法的科學性指法反映客觀規律的程度。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工人階級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工人階級的階級性決定了它沒有剝削階級的局限性,有可能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使反映自己意志的法具有科學性。但人們認識客觀規律還受多種條件的局限,所以社會主義並不必然具有科學性,如果工人階級政黨因受各種“左”的和右的思想的影響,在路線上犯錯誤,也可能使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喪失科學性。
(3)人民群眾自覺依法辦事的特性。由於社會主義法反映的是人民自己的意志和願望,依法辦事,是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相一致的,所以廣大人民群眾能自覺遵守。當然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它首先是公共意志的體現,當公共意志和個人意志、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社會上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依法辦事的情形,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還應具備強制性的一面,以保證社會主義社會正常秩序的建立。所以有人把社會主義法的這一特性概括為自願性和強制性相統一的特性。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 方法 。法制一詞,中外古今用法不一,涵義也不盡相同,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①泛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出現的成文法,如憲法、法律和各種法規,也包括經國家機關認可的不成文法,如習慣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制度。中國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屬於這一類。②特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這種意義上的法制與民主政治聯系密切,即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證,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辦事,以確立一種正常的法律秩序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法制國家。
中國古書上所說的“命有司,修法制"《禮記·月令篇》,其中的“法制”是指設范立制,使人們有所遵循的意思。古代法家著作中,也有“法制”一詞。《管子·法禁》上寫道:“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商君書·君臣》上寫道:“民眾而姦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韓非也有“明法制,去私恩”的說法。所有這些,雖然都把“法制”與依法治理聯系在一起,但還不是與民主政治聯系在一起的法制。中國古時的“法制”,說到底只是一種“王制”。同民主政治聯系在一起的第二種意義上的法制,與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法治”的內涵是一致的。如英國哲學家J.洛克認為,政府“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政府論兩篇》)。美國政論家T.潘恩(1737~1809)也說:“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常識》)。其核心思想是要依法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這種主張對於反對封建專制特權,確立和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起了很大作用,具有歷史進步意義。但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法制思想帶有明顯的法律至上的色彩,實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可能真正實行法制。為了追逐超額利潤,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它們總是把合法手段和非法手段結合起來進行統治的(見資本主義法制)。
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上。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但如果僅就法律的目的而言,法治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尋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但法制的實質仍然不能擺脫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信念。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訂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並且受該等法律拘束。因此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於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法治的內涵,與其說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寧更側重於法律對政府權力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與法制難以區分。對於社會上常見的違法或脫序現象,尤其是以激烈、遊走於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利的行為,政府官員常常會呼籲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這其實是將法治的意義誤解和窄化為法制。法制的結果可能會出現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壓制民眾。
憲政是一種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的理念和政治實踐。法治是憲政的核心價值觀。反之,在法制下沒有可能實現憲政。法制與民主沒有直接聯系。但對法治的為尋求公正提供框架的概念的擴展則包含了在法理上承認基本人權的含義,這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而法制則與人權沒有關系。因此,在只有法制而沒有法治的國家,人權和民主都不能獲得保障。
法治與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法制與資本主義法制不同,它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的一種方式。在社會主義國家,可能而且必須把社會主義民主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並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保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法制與法律秩序關系極為密切。法律秩序是在嚴格遵守法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它必須以實行法制為前提,而法律秩序的建立則是實行法制的重要體現。
亞里士多德法制的思想一、法律正義論
(一)正義的內涵與分類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以正義為基礎,由這種正義衍生出法律,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所產生的一種美德。正義和不正義含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能否服從紀律;二是指一個人所取得的東西是否他應當得到的。正義又可分為“普遍的正義”和“個別的正義”兩種。其中“個別的正義”又分兩種——“分配的正義”和“平均的正義”。“分配的正義”就是求得比例的平等,這種正義是從人的不平等性出發的,而這種不平等性是自然造成的,是固定不變的。至於“平均的正義”就是指人們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正義是以人的等價性為依據,使相互利益等同。
(二)法律正義論的延伸:平等與中庸1.平等。一是數量平等,即各人所得到的事物在數量和容量上與他人所得的相等;二是比值平等,即根據各人的實際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政治權利的分配必須以人們對於構成城邦各要素的貢獻的大小為依據,誰具有比他人較為優越的政治品德,誰在城邦實現良善生活的過程中善德行為最多,誰就應該在這個城邦中享受更多的利益。2.中庸。所謂中庸是指不偏不頗,處於兩個極端的中間。亞氏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中三種狀態,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性。對於社會而言也是如此,社會分為極富者(常逞強放肆以致犯罪)、極貧者(往往懶散無賴易犯小罪)和中產階級。唯有中產階級是貧富兩階級矛盾的“最好的中性的仲裁者”。因此,中產階級最適宜擔任統治者和立法者。
(三)正義與法律的關系法律是建立在正義基礎之上的,由正義延伸出法律。正義的原則寓於實體法之中。自由正義導致了自然法的形成,而這成為國家制定實在法的依據。
二、法律的定義、作用、分類
(一)關於法律的定義法律是政治上的正義,是世所公認的公正不偏的權衡標准,是理性的體現,又是一個合同式的契約。法律的特性包括:(1)公正性:法律是正義的體現,它對一切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是平等的;(2)可變性,法律允許變革,當然這個變革需要慎重;(3)必須遵守性。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們的行為准則,人人都必須遵守它。
(二)關於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和目的全在於為了城邦的“善業”,為了“善德”,為了追求“公共福利”,增進人類的道德。
(三)關於法律的分類1.自然法與制定法。自然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是以正義為基礎的,是存在於社會的普遍原則,是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律;制定法即實在法,是由人制定的。自然法高於制定法;2.基本法和非基本法。基本法實際上也就是憲法,它規定國家的治理形式,規定統治者的人數及產生的辦法,規定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3.良法與惡法。凡是正宗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凡是在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4.成文法和習慣法。習慣法即希臘城邦中長期存在的習俗或稱禮儀。
三、法治主義理論
(一)法治的涵義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 教育 ;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四、亞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特點第一,與柏拉圖一樣,均從倫理學入手來探討理想的政治生活方式,由此開創了西方法哲學的理論傳統,並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實現;第二,將法與政治合而為一進行研究,使法律社會學或者政治法律學的學科構造奠定了基本的原型;第三,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分析問題的立足點是考察現實,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歸納法,即通過分析、比較,然後得出結論。所以有人稱,柏拉圖給予後人以更多的激情與理想,而亞氏則留下較成熟的體系與邏輯;[1]第四,推崇法治的精神,對於西方成熟的法治理論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
⑸ 學生單獨或者與家長一起,做一個與憲法、法治相關的小事
學生單獨或者與家長一起做一個與憲法、法治相關的小事如下:
一、發現宣傳用語使用不規范的情況,請老師或家長協助向相關部門建議並宣傳正確用法。例如:路邊一些普法宣傳欄、博物館內的介紹說明中,混淆「權利」與「權力」;在某些宣傳展板中,將「法治」錯印為「法制」等。
二、發現生活中存在的中國地圖使用不規范的情況,在家長指導下通過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學習國家主權與領土等知識,中國地圖的使用應該參照自然資源部地圖技術審查中心出具的標准地圖,但個別網站的地圖對中國領土的標注不完整、不準確。
三、學習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與案例,例如:食品外包裝應當印製有關商品的基本情況,包括商品名稱、商標、產地、生產者名稱、生產日期等信息,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四、了解建國以來我國國防領域的重要事件,例如:了解「遼寧號」航空母艦對我國軍事體系建設、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的意義,並闡述自己的觀點。
五、參觀法治教育基地,觀摩司法審判(網路或現場)和行政執法活動等;參與由學校或社區組織的大學生普法志願者入社區、鄉村、中小學活動;設立法律咨詢台,發放法治宣傳資料,舉辦法律知識講座和法治文藝演出等,宣傳普及法律法規知識,運用掌握的法律知識為群眾釋疑解惑、提供法律援助等。
⑹ 強化制約監督,促進司法公正|新京報專欄
2019年8月30日,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人民法院法官們背著國徽跨過怒斗棚江。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也是司法永恆的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總結依法治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報告還強調,「規范司法權力運行,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促進司法公正。」
在司法現代化的進程中,司法改革的內容因時而變,時變時新。但對司法公正的追求,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從未改變。
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權力結構
回顧四十餘年來的司法改革史,「讓公安的歸公安,讓檢察的歸檢察,讓審判的歸審判」這一主線清晰可辨。這就是對司法權力的規范,是在司法體系中不斷健全和完善權力與權力之間的制約。
以刑事司法為例,公眾曾習慣了將刑事司法看作是一條從公安局到檢察院,再到法院的「流水線」。這十餘年來,公安機關的首長多不再兼任政法委書記,檢法兩機關的獨立性得到增強,過去的「劉關張」兄弟關系,在相互制約上也有了些「魏蜀吳」的意思。這些體制機制上的變化,強化的是讓權力制約落地落實,指向的仍是以權力制約來確保公正的達成。
制約不僅發生在權力與權力之間,也發生在權利與權力之間。
1979年法制恢復重建之初,刑事司法的職權主義色彩濃厚。在公檢法的「流水線」上,我們甚至看不到律師的存在,辯方被忽略在司法制約監督機制之外。
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公檢法「流水作業」模式向控辯審「三角架構」模式轉型。並經二十多年的持續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新型司法權力結構已然建立。辯方不僅在制度上得到重視,代表辯方的律師作為制約監督司法權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外部力量,在促進司法公正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也不僅僅停留在法律圈層內。司法公正不僅是司法的公正,更是社會的公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兆輪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務,是所有司法機關和司法行政部門的共同目標。
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和監督,不僅需要法律人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2021年11月17日,湖州市吳興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官(前)與吳興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一起開展食品安全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促進司法公正需要社會監督
促進司法公正,內部制約與外部監督一個都不能少。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讓外部監督有效發揮作用,司法公開是前提。讓外部的陽光照進司法的現場,影響不公的種種陰暗、霉斑才能被驅散和清除。
已成司法機關日常工作的司法公開,並不缺乏法律依據,更不缺少鮮活的地方實踐。早在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就頒行了《關於加強人民法院審判公開工作的若干意見》。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推動從立案、庭審、執行到聽證、文書、審務的全面公開。
近年來,最高法院積極推動裁判文書上網,並多次要求「逐步實現四級人民法院依法能夠公開的裁判文書全部上網公開,形成倒逼機制,進一步提升法官的司法技能和業務素養」。2016年11月5日,最高法院院長周強公開表示,針對一些法院存在裁判文書選擇性上網現象,將加大裁判文書全面公開力度,建立嚴格的不上網核准工作機制,杜絕選擇性上網問題。
得益於司法公開,不少曬在網上的裁判文書,族銷信在社會監督逐行逐字嚴格審讀之下,成為司法糾錯的起點。公共輿論場上,一些陰陽判決,虛假訴訟,甚至顛倒黑白的惡性案件被曝光。這些個案,雖然在整個司法案件的總量中,只佔極少比例,但對於遭遇了司法不公的當事人來說,卻是百分之百的冤屈。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展出的孫小果死刑復核裁定書(復印件)。
實現公正,本就應是司法的常態;有錯必糾,則應是司法制約和監督的常態。
司法公開並不是司法機關的權力,而是司法機關的義務和責任,是滿足社會知情權的需要,保障公民監督權的前提,強化對司法活動制約和監督的關鍵。
有些法院害怕監督、懼怕塵封已久的個案不公被曝光,在落實裁判文書上網過程中,奉行「選擇性公開」,甚至時常以技術故障為由,拒絕外部訪問。這恰恰證明了司法公開的必要。
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有助於遏制司法腐敗,促進司法公正,進而提升司法公信,這已是共識。在這共識之上,健全司法公開的責任機制,切實防範和杜絕選擇性公開,確保權力制約和外部監督實現形式與內容上的統一,已成為司法改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