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須道德
『壹』 「道德審判范曾」真的不道德么
圍攻范曾,這樣的「道德審判」道德嗎 ?《環球時報》的社評文章總是讓人讀來忍俊不禁,也不吐不快。
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事情的原委是范曾在某次研討會上做了一首七律詩。這首七律,相信許多人都已讀過。范大師的詩歌水平究竟如何,筆者是詩歌的門外漢,不敢妄加評論。不過,單單是這首詩中所用的一些字眼,諸如「皇圖」、「龍吟」等等,不僅泛著陳腐的氣息,也難免會讓人有別樣的聯想。
或許,許多批評者的筆觸更多的也是著眼於此。「一些人從道德角度對范曾發起攻擊。他們把范曾的行為定性成『投機』和『諂媚』,宣揚知識分子應『保持氣節』」。《環球時報》評論文章的描述,也算是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若是還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那就再套用評論文章的一句話,」我們並不知道範老先生是否有做這種楷模的興趣「,那誰又知道知道評論者並非是沒有這樣的興趣呢?
隨意地用「道德」去評價、尤其是「審判」一個人,的確未必恰當。但不要忘了,范曾首先是一個名人。既是名人,得到、享受了更多的社會資源,甚至,也在客觀上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公眾當然可以對其的言行給予更多、更細致的審視。更何況,愛之深、責之切,翻出他的一些舊賬,或許會讓人難堪,但從網友扒出的一些細節來看,至少,過去的范大師是有著道德瑕疵的。那麼,類似的批評恐怕就絕非是要將他「一棍子打死」了。否則的話,道德的評價功能似乎早就該被扔到爪哇國去了吧。
更重要的是,范曾的詩歌究竟有沒有向權力獻媚?不妨再看看《環球時報》的評論文章:「他以詩抒情,何不尋常之有?即使稍有,它破了當今社會的規則和尺度了嗎?」
范大師的情懷或許超出了普通人的想像,但這種「尋常」是普通的「人情練達」也好,是對高級領導人的「尊敬」也罷,或者是對社會的贊頌,當真就沒有絲毫的「諂媚」?向權力獻媚,哪怕是「稍有」,恐怕都是對當今社會的規則和尺度的破壞。
事實上,向權力獻媚,相對應的就是我們所痛恨卻又無處不在的馬屁文化,衍生出的則是權力濫用。很顯然,這些東西不僅妨害社會發展與進步,也背離了「法治中國」的精髓。從這樣的角度看,我們批評范曾,甚至道德審判之,真的不道德么?退一步而言,即使我們最終是誤會了范大師,但對社會而言,這種「道德審判」又何嘗不是一種鞭策與警醒?便是范曾本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浪淘沙,也只會讓大師的光彩更顯奪目。
『貳』 中國有哪些著名書法家
1、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2、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3、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4、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5、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