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的衢州實踐
A. 地方立法的步驟
地方性法規草案由負責統一審議的機構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草案修改稿。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地方立法的步驟,希望大家喜歡!
地方立法的步驟
提出、審議和表決
地方性法規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案的提出、審議和表決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節、第五節的規定,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規定。
地方性法規草案由負責統一審議的機構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草案修改稿。
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大會主席團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經批准後,由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經批准後,分別由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地方性法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公布後,及時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
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文本為標准文本。
實施
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規定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的地方性法規,應當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
地方立法的步驟嚴格要求
第三章、第四章分別規定了市人民代表大會、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程序,這是該法規的核心內容。地方立法工作必須嚴格遵循立法程序規定,法定的程序每一步都不能少。歸納起來,地方立法程序大致可分為法規案的提出、審議、表決通過、批准、公布五個步驟。
一是關於法規案的提出。提出法規案是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第一步。常務委員會、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一個代表團或者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五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地方性法規案。需要注意的是,提出法規案,應當同時提出法規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這就明確了提案人是法規草案起草工作的責任主體。
二是關於法規案的審議。審議是立法程序的核心,也是保證立法質量的關鍵。審議主要是市人民代表大會的審議和市人大會的審議。市人大會審議一般採用三審通過制;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採用二審通過制;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採用一審通過制。市人大會審議後,屬於市人民代表大會立法許可權的事項、規定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事項,應當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為了提高立法質量,協助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會把好立法質量關,市人大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法制委員會也要按照各自的職能,對法規草案進行審議。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主要就法規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相關的專業技術問題進行審議,負責把好法規案的“進口關”。法制委員會主要是根據市人大代表、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進行統一審議,重點審議合法性、適當性、協調性,負責把好法規案的“出口關”。
三是關於法規案的表決通過。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法規案,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進行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市人大會審議的法規案,由主任會議提請會全體會議表決,由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四是關於法規的報批。市人大及其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由市人大會報請省人大會批准。此外,市人大及其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應當在審議表決一個月前向省人大法制委和會法工委征詢意見。上述規定目的是為了防止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法制化,有效維護法制的統一。
五是關於法規的公布。地方性法規經批准後,由市人大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實施。同時,要及時在市人大會公報和有關媒體上刊載。
B. 浙江正式探索個人破產制度
是的,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這意味著,浙江正式探索個人破產制度。以後,誠信債務人可向法院申請開展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免除債務,提前刪除個人失信信息。
根據《指引》,具有浙江省戶籍,在浙江省內居住並參加浙江省內社會保險或繳納個人所得稅連續滿3年的自然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可以依照《指引》申請開展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即類個人破產。
擴展局悔資料
法院將積極推動個人破產的地方立法:
目前,浙江法院個人破產制度的探索正由點到面,積極而穩妥有序的展開。杭州、溫州、嘉興含臘擾、湖州、紹興、金華、衢州、台州、麗水均談旦已逐漸開展這項工作。
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省共受理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237件,共計辦結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147件;全省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涉案債務總額共計2.027億元,共清償3350.349萬元,平均清償率為16.53%。
C. 設區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就哪些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中吵滲抵觸上位法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和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立法實踐中,如何准確把握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許可權,既有效促進賣脊地方治理中的制度供給,又保證國家法制的統一,無疑具有現實意義。
(一)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立法事項范圍
立法法和相關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立法事項已有規定。概括而言,可以分為正面清單、負面清單、混合清單。
一、正面清單。主要是從正面列舉了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可以立法的事項。
1、橫向限於三個方面事務,即城鄉建設和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三方面,雖然立法法表述為等事項,但作為授權法律,應作限縮解釋,即為等內而非等外
2、縱向限於三類立法:一是執行性立法。即為貫徹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行政區域實際作出具體規定;二是自主性立法。即地方事務,不需要法律、法規和本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對此作出統一規定或者在可預見的期間上位法不會對此作出規定;三是實驗性立法。上位法沒有規定,而實踐中確有必要調整的事項,先行一步立法。實踐中,哪些屬於執行性立法?國家出台環境保護法後,地方制定環境保護條例,屬於執行性立法沒有異議。但地方性法規內容涉多部法律、行政法規,但又僅限於其中部分內容,是否屬於執行性立法?有待明確判斷標准,如果地方性法規的標題與上位法的標題、編、章、節名稱相同或者相近的,一般屬於執行性立法。
3、碰扮特別規定。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目前,已有法律對此作出了規定。比如。立法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地方性法規案的提出、審議、表決程序,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二、負面清單。主要是國家專屬立法權范圍,未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任何國家機關不得立法。而且,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國家專屬立法權事項只能授權國務院立法。因此,設區的市自然不能對其作出規定。
立法法列舉的事項。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D. 地方性立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地方立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對國家立法的延伸、細化和補充,擔負著保障憲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實施和推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職能。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地方性立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希望大家喜歡!
地方性立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立法項目的選題和立項還不夠科學。在立法項目的確定上,哪些項目要立法,哪些項目可以不立或者緩立,目前仍缺少統一的可操作的立項標准,實踐中隨意性較大,缺乏必要的規范和約束。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法規項目無人牽頭起草,有關經濟工作的立法相對滯後,而個別條件不成熟可以緩立的法規卻列入了立法計劃的情況。
二是地方立法中部門利益傾向仍然不容忽視。如何防止和避免地方立法中的部門利益傾向,正確處理權力與責任、管理與服務的關系,一直是地方立法想著力解決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地方立法中部門利益傾向表現得更為隱蔽或間接。如在確定立法項目時,只注重申報有利於維護部門利益的項目,而對關繫到改革自身利益的項目不熱心;在法規起草過程中,考慮自身執法方便的較多,而考慮方便行政相對人、更好地為行政相對人提供服務的較少;在法規草案修改時,對立法機關作出實質性修改或增加義務性條款往往不太樂意,認為違反了所謂的“立法初衷”。
三是公民參與立法的渠道仍不夠通暢,公民與立法機關之間的互動機制尚未建立。公民除了被動參與立法機關公開徵求意見的活動外,主動向立法機關提出建議的很少,公民參與立法的熱情不是很高。雖然近年來加強了專家參與立法的工作,但專家在立法中的作用發揮離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對現行法規的清理不太及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客觀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上位法的出台和變更以及機構改革等原因,使某些法規的部分內容與上位法發生沖突,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發生了變化,這些法規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和新形勢的需要,需要及時進行修改、完善或者予以廢止。
五是個別法規執行不到位現象仍然存在。由於領導重視不夠,法規宣傳不到位,群眾法律意識不強,執法經費不足,行政處罰力度不夠,執法隊伍和執法機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法規落實不到位的現象仍然存在。
如《唐山市農葯經營管理辦法》自2001年4月3日實施以來,為我市農葯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相對於管理全市2000多個農葯經營單位,1500多種農葯來說,全市農葯管理人員僅有80人,管理人員明顯偏少,並且人員調動頻繁,業務水平和執法能力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農葯經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加強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質量的措施和設想
(一)要做到立法選項的科學性和准確性。從一個地方來說,要實現構建和諧社會和又好又快發展的宏偉目標,需要地方立法來保障和推進;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地方立法來規范和調節。因此,地方立法工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憲法為依據,緊緊圍繞本行政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標,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把立法決策同改革、發展的進程結合起來,通過地方立法,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需要用法規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在制定地方立法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時,要把有利於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有利於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作為原則。
首先是堅持“急需先立、成熟先立”原則。凡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保障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所需要的法規,就要積極立項,加快起草制定,尤其是對市場經濟發展中亟需用法規來規范和調整的利益關系和社會關系,更應該採取“急用先立”的辦法,及時立項和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來規范和調整。
其次是要突出重點、解決難點、關注熱點。所謂突出重點,就是要求立法要著重圍繞能促進和保障我市科學發展示範區和人民群眾的幸福之都建設以及牽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所謂解決難點,就是要求立法要努力消除那些長期影響我市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深層次因素。如物業管理、“三農”、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再就業等問題。所謂關注熱點,就是要求立法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第三是要統籌安排。一要根據市情合理安排立法項目。對有立法需求又有實施條件的,要優先安排;對有立法需求,但目前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的暫時不安排。二要對每年度的立法數量進行合理控制,以利於提高立法質量。三要按照盡量兼顧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原則進行安排。四要每年要安排必要的法規清理項目。對修改內容不是很多或者比較單一的,可以採取合並提案、聯合審議的方式處理。
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步子在加快,在地方立法中,不僅要注重法規的規范保障作用,而且要發揮法規的導向功能。地方性法規的立項和制定,不能僅局限於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和已經出現的矛盾進行規范和調節,而且要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進行展望,對發展過程中即將或可能發生的情況和問題進行預測,積極引導。因此,要加強地方立法的前瞻性,加強立法預測,對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新趨向,要有科學的分析和預測,預先考慮安排立法規劃。
(二)要拓寬法規起草渠道,建立開放的、多元的起草機制。現在,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工作基本上是由政府有關部門承擔的。政府在經濟生活中肩負著宏觀調控和管理的職能,對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了解全面,尤其是經濟綜合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對於哪些方面需要及時運用地方性法規來規范和調整掌握更及時,起草時更有針對性。但起草部門由於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或遲遲拿不出法規草案,或法規草案質量不高。此外,主要起草部門可能更多地站在本部門的角度,往往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法規草案中過多地強調自身的利益,傾向於把本部門原有的權利和利益合法化。同時,比較注重公共權力的強化和公民義務的履行,實踐中往往出現執法部門權力大、責任小,處罰多、服務少,而對相對人和公民的權利卻重視不夠,得不到有效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政府部門起草法規草案,工作是難以做好的。因此,應當在繼續發揮政府部門在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改進法規草案的起草機制。對關繫到部門利益調整以及綜合性強、涉及面廣、一個部門難以單獨起草的法規,人大要積極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可由市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市政府法制辦牽頭或組織起草,吸收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調研、起草、論證,或者委託相關專業機構或者專家負責相關內容的法規起草工作,形成立法工作者、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相結合的法規起草機制,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長處,提高法規起草質量。
(三)加強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堅持以立法公開促進立法民主,充分運用法規草案公開登報、立法聽證會、座談會、論證會等各種形式,廣泛徵求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意見。不斷改進和完善立法公開制度,拓展人民群眾參與地方立法活動的途徑和渠道,擴大人民群眾對立法工作的知情權,保障人民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地方立法計劃的制定、法規草案的起草、審議和修改等活動,實現立法機關與社會公眾的互動。在現階段,地方性法規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應有作用,就要妥善解決權利與權力的協調性問題。第一,要實現義務性立法向權利型立法轉變。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追求全民發展、全面發展的社會,也就是一個公民權利能夠充分實現的社會。因此,在立法過程中要樹立公民權利本位的立法理念,以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為優先選擇,在任何時候都把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作為地方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要實現管理型立法向服務型立法轉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政府的合理定位至關重要。它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錯位。為此,立法既要賦予政府機關必要的手段,確保政府在創造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完善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職能,又要強化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建立起公正合理、設置科學、程序嚴格、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要用制度促進政府轉變職能,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切實防止立法中“利益部門化”和“部門利益法制化”等問題。
(四)要研究和制定法規定期清理的工作機制。人大的立法工作機構要結合備案審查工作,根據上級人大會和國務院公報以及通過報刊等媒體,注意收集和整理上位法的出台和更新情況;政府的行政執法部門,是貫徹實施法律法規的主力軍,一線行政執法機構和人員對上位法的變化情況應當最清楚,對於本級地方性法規出現與上位法或者經濟社會發展明顯不適應、不一致、不協調和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時,應當及時向本部門的法制工作機構匯報;政府部門應當定期將有關情況向法制辦報告或者向人大會的相關工作部門反映。對部分法規規范確實存在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市政府應當抓緊著手進行調研,及時提出立法項目的修改或者廢止的建議,以便列入年度立法計劃,及時納入立法程序。
(五)對地方性法規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各相應執法部門、市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引起高度重視。面對新形勢,探索整合執法資源的新機制、新形式,進一步完善執法制度與機制,研究制定解決的措施,以適應法規實施的需要。市人大會及各相關的工作委員會在擬定工作監督和執法檢查內容時,應優先予以注意和考慮,有針對性的加強相應方面的工作監督與法律監督,促進相關問題的合理解決。
(六)加強學習和交流,努力打造一隻高素質的立法工作隊伍。立法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立法工作人員的素質,對立法質量影響很大。人大會領導應當加強對立法工作機構的建設,配齊立法工作人員,注重提高立法工作隊伍的綜合素質,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務實高效、作風過硬、團結協作、勤政廉潔的立法幹部隊伍。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學習和培訓,定期舉辦法制講座,積極與外地人大展開經驗交流。通過召開地方立法工作會議和舉辦立法幹部培訓班等活動,向人大和政府各部門負責人和法制機構工作人員傳達立法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努力方向,及時總結立法工作經驗,講授立法知識,加強立法工作理論研究和討論,不斷提高立法技術水平,為地方立法工作邁上新台階打下良好基礎。
以胡錦濤為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總結,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此外,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把改革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眾,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擴大開放的不竭動力。地方立法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理念、方法體現在具體實踐中。要認真總結工作規律和特點,要注意吸收、借鑒外地立法工作的經驗做法,同時加強對本地立法工作中帶有特殊性問題的研究論證。堅持和維護法制統一,堅持立、改、廢並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E. 衢州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程序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規範本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程序,保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浙江省地方立法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市政府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市政府制定規章的程序,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合法、民主、科學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堅持為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第四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用語應當准確、簡潔、易懂,條文內容應當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章立項第五條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級有關單位需要申報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規章立法建議項目的,應當於每年10月底前向市政府法制機構報送。《衢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對申報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立法建議項目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市政府法制機構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立法建議項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市政府法制機構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的立法建議。第六條申報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或規章立法建議項目的,申報材料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的名稱;
(二)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
(三)立法的主要目標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四)擬規定的主要制度和管理措施;
(五)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的法律、政策依據。第七條市政府法制機構對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級有關單位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的立法建議項目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立法建議進行匯總研究,並且根據立法必要性、立法准備成熟度等因素和上級機關相關立法工作要求,編制市政府年度立法計劃草案。市政府年度立法計劃草案包括地方性法規草案年度立法計劃草案和規章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第八條市政府年度立法計劃草案經市政府批准後執行,所需經費由本級財政予以保障。
地方性法規草案年度立法計劃草案在上報市政府前,應當徵求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機構意見。第九條因特殊情況需要提出計劃外立法項目建議的,提出立法項目建議的單位應當按照本規定第六條的要求提交書面材料,在徵求市政府法制機構意見後報市政府批准。第三章起草第十條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一般應當由提出立法項目建議的單位負責起草,必要時,由市政府確定起草單位。
起草單位應當成立相應的立法起草小組負責起草工作。起草單位設有法律顧問或者公職律師的,應當聽取其意見。
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可以邀請有關專家、組織參加,也可以委託有關專家、組織起草。第十一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等多種形式。
地方性法規草案擬設定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的,起草單位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聽取意見,並說明設定該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的必要性、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聽取和採納意見的情況。第十二條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涉及縣(市、區)政府職責、市政府其他部門職責的,起草單位應當充分徵求縣(市、區)政府、市政府其他部門的意見。縣(市、區)政府或者市政府其他部門間有不同意見的,應當充分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當在報送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送審稿時說明情況和理由。第十三條報送市政府法制機構審核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送審稿,應當由起草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多個單位聯合起草的,應當由起草單位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第十四條起草單位在報送地方性法規草案和規章草案送審稿時,應當同時提交起草說明和指引資料。
指引資料包括以下內容:
(一)條文的上位法依據和國家有關規定;修改(不包括修訂)現行法規、規章的,應當附上法規、規章修改前後條文對照表;
(二)外省市的相關立法情況和經驗以及國際上的相關立法經驗、國際慣例;
(三)以下劃線標明引用上位法內容的草案文本;
(四)市人大代表和專家學者參與起草工作情況以及發表意見情況;
(五)有關單位、公眾反映的意見以及相關意見的採納情況;
(六)其他需要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