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提及的上善若水
❶ 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到底在表達什麼看過才知道
水是萬物之源,它滋養世間萬物,無孔不入,從不與世間萬物相爭。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想表達的就是人應該像水一樣心懷天下,但要學會恩澤萬物而不計名利,要擁有一個廣大的胸襟與包容萬物的氣度 。水至善至柔,剛柔並濟,水靜時清澈無波瀾如明鏡般透明無暇,動時則洶涌彭拜,波濤洶涌。
滴水石穿絕非一朝一夕,這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信念。世上最柔軟的東西莫過於水,它是源源不斷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它的存在就是要教會世人為人處世的,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東西。
❷ 老子創作了《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探索人和自然的關系,對於人本身的探索也有了一定的進展。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道家也成了大家之一。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他著作的《道德經》對於個人的精神世界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提到的“上善若水”對於個人的修養很重要,它指的是一個人最高境界的善良是像水一樣的。老子指的水是溫柔的水,是可控范圍內的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根源。一個人的善良總會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我認為善良是人的本質。每一個人都可以保持一顆善良的初心,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讓我們做一個上善若水的人吧。
❸ 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善若水」是何意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專心,善淵;與,善仁;言,屬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意思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❹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老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轉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為人領悟了水,應順了水,聽從了水。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便是道。
❺ 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善若水」是何意
這是德的最高標准,那麼這個標準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執著的善的,水利萬物是本版能,處身無權私利萬物,盡能力去作又不持德!老子講上德不德,那麼通常人們會有一個范圍標准來形容,這個人的德行操守!老子講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以自己的能力而居功如水一樣利人利事而無爭!上善如水是沒有境界的境界,並沒有一個境界叫作上善如水,水的本能就是利萬物,同樣人有能力干好事也有能力作壞事,這個能力是本具,只是用不同!老子說處柔居下大智若愚,就是真正大智者往往表現的謙虛的象愚人無所作為,水平實平淡平常!在道學上修身養性注重的是心性的解脫恢復自然的平靜平淡!因為最高的境界就是沒有境界的境界,自然清凈無為的超越與道合,那麼平常人要如何做才能辦到呢?修善行不執善內心沒有對立善惡是非的執著,至善和諧不見人別人的過失身心安定慢慢也就清凈自然如水,六欲不生三毒貪嗔痴自然消滅!
❻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該怎麼理解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❼ 除第八章「上善若水」這一章外,《道德經》其他章節還提到水的什麼品格
A.第十五章:混兮(包容一切啊),其若濁([他]象長江大河的混濁),孰能濁以止(誰能使內渾濁停容止)?靜之徐清(安靜下來,會慢慢澄清)。孰能安以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動之徐生(變動起來,會慢慢打破安靜)。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一個「道」的人,他不要求圓滿)。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要求圓滿),故能蔽而新成(雖然保守,卻能取得新的成功)。
這是水的一種品格,雖包容一切,但在動靜之間卻不求圓滿,順著自然規律的趨勢,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C.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它的),其無以易之(因為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這是水的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一種品格。
❽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而攻堅強莫能勝之。」意思是說,最高境回界的善行就像答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如果來勢兇猛,沒有什麼能阻擋的。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希望可以幫助你解決你的困惑 望採納答案哦
❾ 《道德經》中講的「上善若水」應該怎麼理解
感謝邀請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又稱《道德經》)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