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包括
❶ 道德有哪些起源發展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以追溯至我國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回生之,德答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這其中的「道」是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開始連在一起用,最早見於荀子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❷ 道德的起源理論的意義
一、倫理學史上的爭論
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於神秘的天啟和神的意志。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
二、道德的起源
(一)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
(二)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首先,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
(三)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
(四)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首先,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
(五)意識水平是道德發生的主觀條件。人類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
總之,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受字數限制,以上供參考。
❸ 簡述道德的起源和特徵。
道德的起源:
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
道德的特徵:
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3)道德起源包括擴展閱讀: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
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❹ 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
《管子》的道德起源說
「四維」可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禮、義、廉、恥「四維」的產生與存在呢?《管子》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論斷。這一著名論斷,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對於道德的起源問題,孔子在「天命」與「人為」之間搖來擺去,有時認為是天賦的,「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有時又認為道德是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提出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題。墨子與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認為「兼愛」和「義」都出於天的意志,是「順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墨子·所染》)道家關於道德的理解與儒、墨都有不同,他們鄙視仁義禮智,反對人為,崇尚自然無為,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稱無為無欲這樣的道德都來自那個神秘的、作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關於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的這些觀點中,盡管也有些合理之處,但都沒有看到道德生活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聯系。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一觀點,在《管子》一書中曾多次論述。《管子·侈靡》篇說》:「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一日違也。」《管子·禁藏》篇說:「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觀》篇說:「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奪天工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先秦諸子百家在治國安民方面都崇尚禮義,重視道德國倫理,而齊文化特別重視富民富國,重視發展經濟,講究實惠實際,在這里也找到了理論根據。
《管子》不僅看到了道德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而且還看到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它並不是經濟條件的簡單反映。《重令》篇說:「天道之數,至則反(返),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管子·侈靡》篇也說:「用貧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貧不知恥。』」所以「甚富」、「甚貧」對道德品質都沒有好的作用。總這,《管子》把社會道德與物質生活的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達到了一種樸素的唯物歷史觀的高度。
《管子》關於道德生活受物質生活條件影響的觀點,對中國思想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響。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農戰》中講,只有奮力耕戰,才有可能盡忠盡孝。他說:「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若不奮力耕戰,則會「倉虛、主卑、家貧」。這樣,「孝子難以為其親,忠臣難以為其君」(《商君書·慎法》)。慎到則說:「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韓非在《五蠹》中也說:「飢歲之春,幼弟不*,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愛過各也,多少實異也。」漢代的五琉 也直接進出了「禮義之行在谷足」的命題。近代的孫中山也曾說:「必以治本為先,救窮宜急,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發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孫中山選集》)。
❺ 大一思修論述道德的起源及形成過程
社會的他律性需求與個體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產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產生的宏觀整體要求,後者是道德產生的內在驅動力,是道德產生的微觀人性基礎;前者是外顯的、表層的因素,後者是內隱的、深層的因素。
前者使道德產生之後呈現出工具性的特點,即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社會利益的手段與工具;後者使道德產生後呈現出目的性的特點,即道德以協調人的內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質為目的。
道德的產生是生物適應性演化和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創化的共同結果,既是客觀實在的生理基礎(人性和基因基礎)和自演化機制所致,也是人的主體意識性和目的性的創化機制所致,其目的在於保障人的生存發展,現實價值源於人過好生活的需要。
由此出發以新的視角闡述了道德演化與宗教、法律、制度等現象的關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價值、評價標准、階級性、歷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問題。
(5)道德起源包括擴展閱讀:
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與自然定律或邏輯定律不同,它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定律,這是由於道德定律對應的題材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懷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個有教養的人只尋求與題材的確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對於道德定律不可強求其確定度,關於道德的知識只要有助於我們的活動或實踐也就足夠了。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❻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對道德起源的科學闡釋,不包括以下哪方面( ) A 社會關系 B 自
這個馬克思主義對他們的討論不在於這種金錢的關系,應該是這樣的可以進行處理,是非常不錯的一種
❼ 關於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哪個人的觀點是正確
關於道德的本質問題,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有幾種不同的見解:
(1)把道德的本質歸之為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這是主觀唯心主義。中國的代表性觀點有孔 子、孟軻「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
(2)把道德的本質歸之為「神的啟示」,這是客觀唯心主義。中國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王道之三綱 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
(3)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 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 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 義殊途同歸。
道德的本質是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和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性 質決定了道德的歷史類型和性質,決定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遲早會引起道德的 相應變化與發展。
道德除了受經濟基礎決定外,還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這些社會因素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政治 、法律、教育、文化、藝術宗教等其他上層建築,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心理和民族傳統習慣等。
❽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對道德起源的科學闡釋,不包括以下哪方面( )
熱心網友來了,抄只能看見問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對道德起源的科學闡釋;看不見以下那幾個問題。那麼就來全面的回答一個馬克思主義倫理的道德起源或是說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論。
教材,馬工程重點教材《倫理學》,由中國倫理學會長萬俊人等《倫理學》編寫組編寫。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物質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因此道德的起源只能從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在其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去思索和把握。
(一)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第一,勞動創造了道德主體;第二,勞動分工與協作促進道德不斷成熟與發展;
(二)道德是適應社會關系調節需要的產物
第一,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第二,道德是社會關系的道德,社會交往需要道德。
(三)道德是人類自覺意識的結晶。
希望對你所有幫助。
❾ 簡述道德起源的幾種界說
一、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二、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
三、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四、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五、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人類最早並沒有道德規范,而是有一些風俗後成習慣,以後發展成為族規民約,後來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多樣化,才產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後不斷逐步演變成為比較牢固的道德意識、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別是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道德便從風俗習慣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意識形態,統一的道德也分裂成為彼此相對立的階級道德。因此,道德是人們的社會存在即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類在長期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產生和逐步形成的。
❿ 道德起源科學有哪幾個方面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勞動活動創造了道德主體,使人作為道德主內體一方面獲得了容有力的推動,另一方面又獲得了更加確定的方向。猿人為了生存而征服自然的勞動,為人成為道德主體創造了自然條件。
勞動把本來是孤立的個人聯系起來,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的關系,為人作為道德主體創造了社會條件。意識、語言和交往豐富和發展了原始人的生產和活動,為人作為道德主體奠定了主客觀基礎。
勞動活動創造了道德的需要。勞動的進一步發展產生分工與協作,從而需要有一種新的東西來執行維持勞動過程職能的東西,這就是風俗習慣和後來的道德。
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動力。勞動不僅產生了人們對利益的追求,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和矛盾,推動著道德的產生,而且也產生了人們對自身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勞動在人類道德體系中所起到的重要前提作用,在人類道德的個體發生中也得到了應驗和重視。
總之,正是以勞動為核心的人類活動,為道德的起源創造了第一個歷史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