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環境與法制環境

法治環境與法制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1-05 04:10:21

『壹』 中國當前的法治環境

我們當前的法制環境雖然比原來有長足的進步,但是還是需要在某些方面繼續加強和提高,立法也要跟上,現在很多方面法治還不健全,需要完善法治。

『貳』 法治與法制有哪些區別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 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 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 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 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2)法治環境與法制環境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叄』 從依法治國的角度,說明如何加強環境法治建設

(1)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逐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執法力度,深入開展節能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嚴懲浪費資源、違法排污、破壞環境的行為。
(2)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資源和環保意識,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提高人民的環保法制觀念,自覺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積極同浪費資源和破環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3)健全環保監督機制。貫徹落實「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明確各自職責;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行使監督權,積極揭發檢舉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
(4)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加大對科研資金投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新設備,提高資源利用率;開發可再生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1.從國家的角度:⑴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⑵堅持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⑶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⑷加大環保科技攻關力度,加強區域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研發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最終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⑸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要逐步完善與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並加大執法力度,加快實施有利於節約減排的政策性措施。
2.從青少年的角度(或青少年怎樣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踐行者?)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積極向公眾宣傳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習慣;積極學習和宣傳環境保護的知識及有關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律己,同時要敢於並善於依法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具體說來:⑴節約資源方面:隨手關燈;隨手關閉水龍頭;節約使用紙張;節約每一粒糧食等。⑵保護環境方面:少吃或不吃口香糖;不亂扔垃圾;自備購物袋、盡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亂扔廢舊電池等。

『肆』 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 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 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l)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 ,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伍』 如何理解法治環境是最重要的發展環境

法治環境是指全社會尊重和踐行憲法法律,國家和社會事務依法治理所形成的特定意義上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管理趨向文明過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徵和必不可少的客觀基礎,對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維護、保障、促進、規范和鞏固的作用,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我省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改革、發展、穩定只有在良好法治環境中才可順利實現
當前,我省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進入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進入實現轉型升級和綠色崛起的關鍵期。發展對於我省這樣經濟社會相對落後的省份仍然是首要任務。發展需要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同時又不能引發社會震盪。為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要以法治引導、規范改革行為。由政策引導到法治引導,這是我國改革方式的重大變化。以法治護航改革,一方面在立法環節凝聚共識,減少改革阻力;另一方面,一改政策引導型改革的易變性,使社會個體能夠預測行為的結果,在秩序下追求利益自由,既保障了社會的穩定,也在整體上推動了社會發展。如果沒有法治環境的保障,社會共識難以形成,個體行為缺乏規范,公共權力難以制約,不僅改革會夭折,發展會畸形,社會穩定也難以實現。從這一意義上講,推動河北改革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至關重要。
良好的法治環境是建設「三個河北」的重要保障
省委八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建設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實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的奮斗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全省上下形成共識,凝神聚力,共同奮斗,也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法治環境建設,一是有利於保障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確保政府宏觀調控措施的有效實施,防止權力過度干預市場,同時也有利於政府正確實施發展規劃,發揮政府在克服市場經濟外部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法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職權職責、權利和義務,形成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良好局面。二是通過法治自身的規范作用和救濟功能,對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偏差予以及時糾正和完善,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防止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為眼前利益犧牲長遠發展的情況發生,培育自我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制。
良好的法治環境有利於市場資源的聚集和流動
市場的核心是自由競爭、平等競爭和秩序化競爭,而法治的核心理念也是自由、平等、秩序、公正,市場與法治是硬幣的兩面,如果說市場是經濟內核,法治則是制度骨架,二者相互促進,互為表裡,市場的契約文明會促進法治化制度文明,而法治化的制度文明又會創造既有自由又有秩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法治是市場交易的准則,是投資安全的保障,是政府行為的依據。良好的法治環境能夠給投資者明確的利益預期,減少交易成本,提供投資保障,從而增強投資者的信心,是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的信用保證,已經成為吸引眾多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說,法治環境本身就是重要的投資環境,就是競爭力。法治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投資環境,影響著市場資源的聚集與流動,影響著一個地方的整體形象。對我省來講,要吸引更多生產要素聚集,提升經濟競爭力,必須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良好的法治環境是規范公權行為,推進治理現代化的保障
加強對公權力的制約,是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必須讓權力懂規矩、講規矩、守規矩,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依法治國的共同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省委書記周本順指出,各地各部門都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氣,跳出自身利益的藩籬,自覺在大局下推進改革,堅決破除束縛法治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把法治建設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在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中真正落實法治要求、體現法治精神。省委八屆九次全會提出的黨委依法執政、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嚴格規范行政執法、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以及促進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等措施,都是著力從制度方面管住權力的舉措。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要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八屆九次全會精神,對全會提出的各項舉措,要一項一項地進行細化分解,明確責任,明確標准,明確抓手,務求實效。
良好的法治環境需要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

公民的法治意識是法治環境的組成部分,而公民法治意識的培育和提高也有賴於整體法治環境的改善。如果公民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淡薄,再好的法律也會因為得不到遵守和執行而不起作用,良好的法治環境更是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即。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首先要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省委八屆九次全會提出,要加強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法治教育,引導大家增強法治意識、提高法治素養,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能觸碰,牢記法律底線不能逾越,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黨員領導幹部帶頭尊法守法,才會推動全社會崇法守法良好風氣的形成。其次,要通過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治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的法治意識。摒棄或改變各種不利於法治的傳統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人們發自內心地擁護和信仰法治,自覺地把法律規定內化為行為准則。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當前,根據我省實際情況,要健全法律服務體系和機構,改變空洞說教、形式主義的法治宣傳方式,結合公民身邊實例和切身利益,有針對性地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同時,要積極探索建立高效、廉潔、公正、公平、公開和法治化的糾紛解決新機制,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陸』 如何優化基層法治政府建設環境的思考

公平有序、自由競爭、誠實信用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必須有優良的法治環境作為保障,有完備的法律制度予以規范和約束。營造優良的法治環境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有力保障。優化區域經濟法治環境,進一步推動區、縣(市)依法行政,當前要重點把握四個方面:一是要結合本地實際,找准縣(市)政府法制工作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切入點。要從本地區依法行政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准區縣(市)政府法制部門服務區域經濟的位置和重點,做到定位準確,認識到位,措施有力,效果顯著。二是要針對當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主要問題,重點突破。對思想認識不到位、依法行政觀念不強、不依法決策等突出的問題,要進一步強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依法行政觀念,要將領導幹部學法制度落到實處,通過學法真正提高區、縣(市)行政領導幹部的法律思維能力和依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依據法律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做到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三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將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推進依法行政的基本價值取向,尊重人民群眾作為財富創造主體、法律制定主體和法律實施主體的地位,切實把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靈魂。四是要牢牢把握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要正確處理好城鄉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環境優化。

『柒』 如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健康成長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些論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對於作為市場微觀主體的企業而言,其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從外部環境看,首先,法治的完善將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是企業最需要的。在這個競爭環境中,各類市場主體可以公平地、有序地參與競爭,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公共資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化,企業的經營成本特別是政策和法律風險成本將有效降低。其次,法治的完善將為企業轉型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當前,企業轉型升級面臨三大關鍵障礙:包括交易成本在內的綜合成本高,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不完善,缺乏足以有效支撐轉型升級的金融體系。法治的完善不僅可以通過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觀念的加強有效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還可以完善金融法制,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使金融體系向創新友好型發展。特別是可以通過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比如,針對「山寨泛濫」等「痼疾」,實施更加嚴格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比各種其他形式的獎勵和補貼對創新的激勵作用更大、更直接。
除去外部環境,就企業自身而言,法治不僅是一種科學、合理的社會治理方式,其所具有的規則的科學合理性、可預期性等特徵,對現代企業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只有擁有持續性競爭優勢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保持這種競爭力優勢,需要企業依法完善其治理結構,實現決策機制科學化、合同訂立合法且規范化、激勵機制長效化。唯有按照合法經營、規范經營、有序競爭的方式經營企業,才能有效避免市場中的法律風險,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並以制度化手段保障此種競爭力得以延續,從而使企業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法治興則國家興、企業興。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穩定、和諧、有序的法治環境,依法治國將強化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讓企業得到更公平的生存空間。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中良性發展、良性競爭,企業的發展將更有活力,也會發展

得更好。如何建立和完善這一法治環境,需要社會外部環境和企業內在機制的良性互動。從外部來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時機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有利於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從企業自身而言,要在理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礎上,以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為目標,推進現代企業的法制建設。比如,強化企業自律性,促進企業法治水平提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要求,理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同時立足公司法人制的建立與完善,建立與社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司化經營模式,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構,建立所有者、生產者、經營者相應獨立、相互制約的治理格局,建章立制,加強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的建設,努力實現依法治企,進而推動整個市場經濟的法治建設。再如,完善企業法律監督機制。各企業要切實加強內部監督和法律風險控制,建立法律顧問參與企業決策、規章制度制定的工作機制,逐步使企業法制建設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總之,只有社會、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在完善法治建設上齊下功夫,才能真正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捌』 法制時代如何凈化政治環境

作者/王國波 眾所周知,政治環境與法制建設緊密相關,良好的政治環境都須靠法制建設來保駕護航,法制的健全與否直接關乎政治水平的高低和社會舒適度。法制社會是一個以法治國的民主社會,那麼,「法」就應該成為執政管理的唯一標桿,這一標桿是在嚴格的契約精神下建立起來的,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和踐踏。在這一前提下,法理便成為普羅大眾關於政治的統稱,政治也便在民眾中建立起最原始的思維模式。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任何先進的法制社會都會沿襲著傳統中那些被人們認為善良和道義的東西,為什麼善良和道義楔入法制結構卻不能建立成一個維系國家運作的體系呢。在法律中對「罪」這個概念解釋的較多,但是有一個核心的觀點還沒有確定下來,即非善良和道義是否就能定為「罪」?幾乎所有民主國家都秉持「罪」與善良和道義不是非此即彼的觀點,也即偽善不能視為罪。 通過「罪」與善良和道義的分析,我們要從中找到政治建立的基石是用於搭建法制社會的大廈,法製得以通行得益牢固的政治結構和人們自我保有的正義。現在我們以善良和道義論述法制背景和它的價值取向,當然,對於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傳統的法制觀能夠經得起考驗與民族的思維邏輯是分不開的。忠君、愛國、尊師、重道、父慈、子孝等觀念深入人心,而且被完全看作是真理,不可挑戰的,一旦違反這些教條,那麼必將受到處罰,從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在這套法律體系中,上至九五之尊下之販夫行丐都不會提出不合理的辯解,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光輝燦爛的古中國文明。傳統法制無疑是建立在善良和道義的框架內的,現今,我們要頒布一部法典或是要出台一個政策,必須要有一個法定的程序,有的還需要公投表決。我們要問,為什麼今天人們不僅不簡化國家管理而且還要加入更紛繁復雜的程序呢,這又涉及一個概念「民主」。民主也即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凡事需人民決定,國家機關只是人民決策的執行機構,換句話說,國家機關是沒有立法的權力的。這樣,現代意義上的法制就是集體的法制,我們的政治結構就是人民通過立法由國家機關實施的政治結構,人民就基於整個政治體制的核心位置,社會主義下的中國曾一針見血地用一句話概括了整個政治體制的內涵,即「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在國家實施社會管理過程中卻讓人民非常的不滿,是國家機關給人們開了一張空頭支票還就根本實施不了,還得從現實事例中找答案。行賄、受賄、要賄早已入罪刑法典,中央也三令五申嚴處,確有一批以身試法者鋃鐺入獄,但是由於數量太多而受刑的少,造成人們視法律為一紙空文。法制建立的基本意思表示為約束不正當行為、倡導公平正義,違背這一原則即喪失法制的意義。我們的國家是單一政黨執政的國家形態,提倡的是先進的政黨理念,應該擁有博大胸襟、師表天下、為民垂範的大國政風,而不是橫征暴斂、欺上瞞下、為虎作倀的腐化形象,國家的權威是人民賦予的,只有人民敬重才會產生權威。 法制必須越過政黨那道坎,否則,國將不國又會在和平年代被喚醒。

『玖』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1、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

2、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3、一般講,法治所體現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至少應包括這樣一些內容:

一是這個國家要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

二是這種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覺的遵守;

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備的使這種法得以正確適用與遵守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而且這種權力體系是以權力的互相制約、監督為前提條件的。

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體制健全的情況下,在完全地服從於和體現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與群體意志的前提條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意志與行為的自由的一種社會狀態。

(9)法治環境與法制環境擴展閱讀:

1、「法制」我國古代已有之,在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樣的。

2、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3、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4、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過程。

5、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

熱點內容
義烏法院上級 發布:2025-04-26 14:05:10 瀏覽:457
黨員紀律條例心得 發布:2025-04-26 13:59:00 瀏覽:988
義與法治 發布:2025-04-26 13:49:11 瀏覽:86
經濟法學史 發布:2025-04-26 13:48:10 瀏覽:156
江蘇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4-26 13:39:11 瀏覽:952
新婚姻法講座材料 發布:2025-04-26 13:24:18 瀏覽:609
海商法專業招聘 發布:2025-04-26 13:19:04 瀏覽:884
用假發票貸款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6 13:17:19 瀏覽:799
法學案在線 發布:2025-04-26 13:17:08 瀏覽:934
開展道德教育的意義 發布:2025-04-26 13:08:28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