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香港立法會議員總辭
『壹』 當英國議會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案時,首相如果辭職,誰來擔任新任首相
英國的首相是由下議院多數黨擔任的。簡單說首先是下議院選舉,包括工黨、保內守黨以及自容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在內的英國各政黨將會在整個英國各選區逐一爭奪每一個議席,議會選舉結束後,國王(或女王)召見多數黨領袖,邀請他出任首相並著手組閣。在野黨此時一般也會組織「影子內閣」。
現任首相因為下議院通過不信任案後率領內閣集體辭職後,現有內閣成員組成看守內閣繼續履行職權,看守內閣只是過渡性的,所以它通常無權制定重大的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看守內閣的職能僅限於維持國家機器的臨時性正常運作,主要包括: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處理國家日常性事務,以及為即將舉行的大選做籌備工作等。
由議會多數黨推舉新任首相人選,經國王任命,新任首相組閣就職後,看守內閣解散。
『貳』 卡梅倫為什麼要解散議會不自動辭職卡梅倫解散議會後,他和他的內閣成員是不是要重新大選進入議會下議院
辭職,首相換人,解散,議員都換人
大家都重新選議員,利用有利時機,增加本黨議員,鞏固本黨執政基礎,達到長期執政的目的
一旦落選,等待時機,再次參選上台
『叄』 香港行政長官行使過一次立法會的解散權後,什麼時候必須辭職
新選出的立法會仍然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原法案時,行政長官仍拒絕簽署。
『肆』 在議會制國家 如果整個內閣被迫辭職了怎麼辦
提前選舉,選舉前有留守內閣。
『伍』 以下哪個國家中,議會不能通過行使倒閣權使總統或政府辭職:( )
只有C是總統制,其他國家都是議會制,所以選C
『陸』 為什麼當議會通過內閣不信任案後,內閣既可以集體總辭職,也可以解散議會重新大選
內閣對議會負責,但不是隸屬於議會。內閣行使的行政權和議會的立法權是版分開的。如果內閣和議會權發生爭議,議會可以提出不信任案,這時內閣可以選擇退讓即總辭職,也可以選擇硬抗解散議會重新大選,這樣等於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爭議將交由全體國民來決定,國民支持議會,就會選出原來的議員們,國民支持內閣,就會選出對內閣有利的議員們。
解散議會只是解散下議院,貴族院的議員都是王室指定的終身制議員,不由選民選舉產生,所以不存在解散問題。
『柒』 英國議會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之後,什麼條件下首相會解散內閣什麼條件下會辭職
首相只來能解散議會,當源不信任案通過或者議會的一些做法阻礙了首相對於國家的規劃實施,首相可以將其上升為君主的意志後,就可以解散議會,解散議會是為了重新選舉,下院就會被解散,然後舉行大選。若在大選後,首相所屬政黨仍然是下院的多數黨,那麼首相就可以繼續留任;若其政黨在大選失去多數優勢,首相就要被迫辭職;內閣大臣與首相共進退,如果首相辭職,則整個內閣一齊辭職,像卡梅倫那樣,
『捌』 為什麼當議會通過內閣不信任案後,內閣既可以集體總辭職,也可以解散議會重新大選
這都基於分權原理。
首先我想LZ說的應該是英國議會。對於英國議會劃分現在比較統一的觀點是她是英國最高權利機構,但不具有絕對性。最高權力機構即強調其他權利如行政權,司法權等來自議會,是由議會授權,並要對議會負責,像我國人大也可以劃為這一類。
不具有絕對性則是強調分權性,英國立憲認為議會擁有最高權利但是仍需要其他權利牽制,除了司法等權利監督外,行政權也需要牽制性,這樣可以防止議會內部胡作非為。就如LZ所說,議會解散內閣,但是就解散而言是否具有合理性,難以評判,所以賦予內閣解散議會的權利也就是對合理性的一種權衡,如果內閣解散議會,大選後的新議會依舊要解散內閣,內閣則要無條件解散,新議會換了一批人,再對舊議會決定進行評判,合理性會得到很大加強。
至於上議院問題,一般來說我們說的英國議會指下院,下院主管行政,外交,軍事等事物,解散的也只能是下院。
而就上院而言,其實英國國王統而不治的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因為上院是有皇室,貴族,傳教士等組成,控制著國家最高立法權,而且也長期控制著最高司法權。在英國很長時間是沒有最高法院的,上院代行最高司法權,直到2006年最高司法權才由上院分離,重組最高法院。從這點而言英國司法,立法長期為一個機構,這也就更要強調內閣最為最高行政權代表對議會的牽制。
『玖』 在議會制國家,內閣總辭職之後如何產生新內閣
議會制國家,大選中議會獲得最多席位的政黨成為執政黨
執政黨總裁即為總理
如日本自民黨內
若總理辭職容或被迫辭職,若尚未到大選期,則由執政黨內部進行選舉,推舉新總裁成為新總理。
如福田康夫辭職後,自民黨內5名代表不同派系的人角逐總裁位置,麻生獲勝,成為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