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教育古文

法治教育古文

發布時間: 2023-12-02 18:37:21

Ⅰ 文言文的法律名言

文言文,有著獨特的語言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文言文的法律名言你看過哪些呢?下面我為你分享的是文言文的法律名言,希望你喜歡!

文言文的法律名言(經典篇)
1) 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2) 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

3) 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4) 法立於上,教弘於下。

5) 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6) 言出為箭,執法如山。

7) 憲律制度必法道。

8)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則不威。

9) 慎到: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偽。

10) 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舉天下惟法之知。

11) 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12) 以道為常,以法為本。

13) 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14) 善製法者,為匠人之用矩,不善製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15) 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胡頃野亂。

16) 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亂也。

17)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18) 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

19) 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

20)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文言文的法律名言(精選篇)
1) 法者,定分止爭也。

2) 法者,下之儀也。

3)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

4) 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5)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7) 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為公。

8) 當公法則不阿親戚。

9) 立憲利於國,利於君,利於民。乎耐

10) 聖人為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

11) 立法設禁而無刑以待之,則令而不行。

12) 可行必守,有弊必除。

13) 按善惡見聞之實,斷是非去取之疑。

14) 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

1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6)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

17)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

18) 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

19) 法出於儀、威於義。

20)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文言文的法律名言(熱門篇)
1) 如平直必以准繩。

2) 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3) 政令必行,憲禁必從。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

4) 不可假公法以報私仇,不可假公法以報私德。

5) 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6) 用賞貴信,用刑褲喊貴正。

7) 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8) 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9) 法施於人,雖小必慎。號令不虛出,賞罰不濫行。

10) 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

11)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

12)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3) 法立於上則欲成於下。 蘇轍

14) 立法設禁而無刑以待之,則令而不行。 蘇轍

15) 聖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宋、陳亮

16) 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 《三國演義》

17) 法無古今,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安耳。 張居正

18) 善製法者,為匠人之用矩,不善製法者,如陶人之用型。(明、庄元臣)

19) 立憲利於國,利於君,利於民。 清、鄭觀應

20) 立法之業,益為政治上第一關鍵,覘國家之盛衰強弱者,皆於此焉。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看了文言文的法律名言還看:

1. 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

2. 中國古代法律諺語格言名言

3. 中國古代法律名言警句

4. 我國古代法律名言警句

5. 中國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Ⅱ 關於依法治國的文言文

1. 有哪些關於法制的古文

臣非非難言孔,所以難言者:帆首言順比滑澤,洋洋纚々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總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為不讓;閎大廣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為誇而無用;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

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而小者以為毀訾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

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

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包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說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

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候炙;鬼候臘,比干剖心;梅伯酸;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伯里子道乞;傳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公叔痤言國器反為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弘分胣;尹子罕於棘;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董安於死而陳於市;宰予不免於田常;范雎折協於魏。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暗惑之主而死。

然則雖賢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子難言也。態州數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願大王熟察之也。

凡奸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贈,臣因而毀之。

凡人之大體,取捨同者則相是也,取捨異者則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譽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謂同取;人臣之所毀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謂同舍。

夫取捨合而相與逆者,未嘗聞也。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毀譽進退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數以御之也,非參驗以審之也,必將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蔽於上,而臣必重於下矣,此之謂擅主之臣。

國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今為臣盡力以致功,竭智以陳忠者,其身困而家貧,父子罹其害;為奸利以弊人主,行財貨以事貴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澤: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處哉?治國若此其過也,而上欲下之無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故左右知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跡猜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積功勞而求安,是猶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幾矣。

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趨富貴,事上而求安,是猶聾而欲審清濁之聲也,愈不幾矣。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無相比周,蔽主上,為奸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人主之義矣。

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無規矩而欲為方圓也,必不幾矣;若以守法不朋黨治官而求安,是猶以足搔頂也,愈不幾也!二者不可以得安,能無廢法行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君上之法矣。故以私為重人者眾,而以法事君者少矣。

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黨於下,此田成之所以殺簡公者也。 夫有術者之為人臣也,得效度數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國者也。

是以度數之言得效於前,則賞罰必用於後矣。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欲之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

是以左右近習之臣,知偽詐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去奸私之行,盡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與比周,妄毀譽以求安,是猶負千鈞之重,陷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百官之吏,亦知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猶上高陵之顛墮峻裕谷之下而求生,必不幾矣。」

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虛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貪漁下?是以臣得陳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職而不怨。此管仲之所以治齊,而商君之所以強秦也。

從是觀之,則聖人之治國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愛為我也。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

夫君臣非有骨肉之親,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則臣盡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則臣行私以幹上。明主知之,故設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

夫是以人主雖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姦邪,而國已治矣。人主者,非目若離婁乃為明也,非耳若師曠乃為聰也。

不任其數,而待目以為明,所見都少矣,非不弊之術也。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為聰,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天下不得不為己聽。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亂之道廢而聰明之勢興也。

故善任勢者國安,不知因其勢者國危。古秦之俗,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兵弱而主卑。

商君說秦孝公以變法易俗而明公道,賞告奸、困末作。

2. 守法文言文歸類

1、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注釋](1)和民:使民眾和諧一致。

(2)一眾:統管民眾。(3)變俗易教:移風易俗。

(4)化:德化,政治教化。[譯文]要使民眾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風易俗,搞好社會風氣,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書傳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國相。

管仲力主以法治國,但並不放棄德化,而是二者相互為用,這對我們頗有啟發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毀。

——《管子·八觀》〔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提示〕法律不容私情,執法必須秉公辦事3、凡將舉事,令必先行。

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注釋〕(1)舉事:辦重大的事情。事,指國家大事。

(2)數:道理。〔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

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提示〕沒有獎賞就不能激勵人,沒有處罰就不能威懾人。光有賞罰還不行,必須做到賞罰分明。

這是為政的經驗之談。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釋]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信實、堅定是執法的關鍵。5、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注釋](1)聽獄:審判案件。聽,斷決。

(2)阿:偏袒。[譯文]辦事不能偏私,審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齊景公問晏嬰,怎樣才能像齊桓公用管仲那樣以成就霸業。晏嬰在答話中說出了這兩句。

這里強調的是執法者必須公正廉明。6、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孔子《論語·子路》[注釋](1)中:合理。

措:採取措施,做。[譯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會手足失措。

[提示]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中的句子,是從「治國先正名(糾正混亂的名稱)」引起的。強調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7、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慎子·佚文》[譯文]有秤在手,人們就不能在輕重上作欺騙;手中有尺子,人們就不會在長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們就不能夠耍弄花招,弄虛作假。

[提示]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8、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

——慎到《慎子·威德》[注釋](1)欲:慾望。(2)干時:干擾時政。

(3)愛:在此指所愛的人,即親友。(4)逾:超越。

[譯文]不能為了個人的慾望而干擾國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親友犯法,對地位高的人不能過度偏愛,俸祿不能超過職位標准。[提示]這話是指賢明國君治國理政所應該做到的。

總的說來,就是嚴格要求,要以身作則,秉公執法,不要感情用事。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李悝《法經》[譯文](對犯法的人)不分關系親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來決斷。[提示]李悝(kui)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

只有像李悝這樣執法,才談得上公正。10、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商君書·君臣》[注釋](1)中:合。(2)高:推崇。

[譯文]言論不合法度,就不聽從;行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辦。[提示]這是商鞅提出的賢明國君治國的重要原則。

他認為,如能這樣做就必然會「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這不失為真知灼見。11、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戰國策·趙策》[注釋](1)制國:管理國家。(2)常:規律。

下文的「經」也是這個意思。[譯文]管理國家自有其規律,那就是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從政也有其規律,那就是以執行法令為最高原則。

[提示]《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國別體史書。趙武靈王(趙雍)執政後,發奮圖強,積極進行軍事改革,當時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在回答大臣們的講話中有這幾句。

這種見解,對我們今天很有借鑒意義。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

——商鞅《商君書·弱民》[譯文]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好比要把很重的東西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沒有車馬,也好比要渡過大江大河而沒有船隻。[提示]強調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 ——屍佼《屍子·卷上·貴言》 [譯文]統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屍佼,戰國時期魯國人。14、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

——《戰國策·秦策》[注釋]刑:用刑,懲罰。[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國,游說秦昭王,指出秦國朝廷大權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憑他的國舅身份和四朝為相的權威,專橫跋扈,朝廷勢必內亂。秦昭王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國相,鏟除了穰侯的勢力,鞏固了政權。

這兩句話是他向昭王的進言中說的,指出執法必須穩而准。15、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

3. 文言文閱讀(16分)周梅圃君家傳〔清〕姚鼐梅圃君長沙人周氏諱克開

小題1:C小題1:C小題1:B小題1:⑴(4分)(周梅圃)修復了風峪山堤壩,堵住山中積水,並疏導水流使它進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⑵(3分)官吏中有人用徵收糧食坑害百姓來取悅上級官員,(他們對這樣的事)習以為常了。 小題1:遜:退避,讓步小題1:②說明其剛強耿直, ④是王亶望所設奸計,⑥說明其清廉小題1:「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稱為周公閘、周公橋」是感激他興修水利,造福於民,與周梅圃的「廉潔正直」間並無因果關聯小題1:本題考查翻譯能力。

關鍵點是:⑴語意通順,1分;障:堵住、擋住,1分;潦:積水,1分;德:感激,1分。⑵語意通順,1分;毒:坑害,1分;恆:平常的、普通的,1分。

斷句:周梅圃君家傳〔清〕姚鼐梅圃君,長沙人,周氏,諱克開,字乾三,梅圃其自號也。以舉人發甘肅,授隴西知縣,調寧朔。

其為人明曉事理,敢任煩劇,耐勤苦。寧朔屬寧夏府,並河有三渠:曰漢來、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

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狹而深,又頗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於河,故旱澇皆賴焉。唐延渠暗洞壞,寧夏縣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盡入漢渠,以利寧夏民,而寧朔病矣。

君力督工修復舊制,兩縣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設,長三十餘里,久而首尾石門皆壞,民失其利,君修復之,皆用日少而成功遠。

君在寧夏多善政,而治水績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閘、周公橋雲。尋擢貴州都勻知府。

從總督吳達善、侍郎錢維城治貴州逆苗獄,用法有失當者,力爭無少遜。調貴陽,亦以強直忤巡撫宮兆麟,因公累解職。

引見,復授山西蒲州知府,調太原。清厘積獄, 修復風峪山堤堰,障山潦,導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過降官,復再擢為浙江糧儲道。當是時,王亶望為浙江巡撫。

吏以收糧毒民以媚上官者,習為恆矣 ,君素聞,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纖毫潤,請於巡撫,約與之同心。

撫臣姑應曰善,而厭君甚,無術以去之也。反奏譽君才優,糧儲常事易治,而其時海塘方急,請移使治海塘。

於是調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勞疾,卒於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貪敗。

世言苟受君言,豈徒國利,亦其家之安也。 君卒後,家貧甚,天下稱清吏者,曰周梅圃雲。

姚鼐雲:梅圃,乾隆間循吏也。夫為循吏傳,史臣之職,其法甚嚴。

不居史職,為相知之家作家傳,容有泛濫辭焉。余嘉梅圃之治,為之傳,取事簡,以為後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傳,當無愧雲。

(選自《惜抱軒全集》,有改動) 附:參考譯文梅圃,長沙人,姓周,名克開,字乾三,梅圃是他的自號。他憑借舉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肅,並被任命為隴西知縣,(後來)調往寧朔。

他為人明白事理,敢於擔當繁重的事務,做事情不辭勞苦。寧朔屬於寧夏府,挨著黃河的有三條水渠:叫做漢來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黃河水入渠,用來灌溉百姓的農田。

唐延渠經過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泛濫,周梅圃整治該水渠使它變得狹長而且深邃,又稍微改變它水流方向,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暢通,而且渠道中設有暗洞,用來把過多的水排泄到黃河裡,所以旱澇天氣都依賴那條水渠。唐延渠的暗洞壞了,寧夏縣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水都引入到漢渠,以利於寧夏的百姓,但(這樣一來)寧朔就受害了。

周梅圃全力監工修復原來的式樣,使兩縣都得到好處。大清渠,是康熙年才開鑿的,長三十多里,時間久了,首尾的石門都毀壞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處,周梅圃修復了它,都用時少但功效長遠。

周梅圃在寧夏有很多良好的政績,而以治水的功績最大,百姓把他主持建造的治水工程稱為周公閘、周公橋。不久,周梅圃被提拔為貴州都勻知府。

跟從總督吳達善、侍郎錢維城處理貴州苗族的叛亂案件,對依法斷案卻處置不當的,他據理力爭,毫不讓步。被調往貴陽,也因為剛強耿直,觸犯巡撫宮兆麟,因公事牽累被解除職務。

受到引見,又被任命為山西蒲州知府,被調往太原。清理積聚的案件,修復了風峪山堤壩,堵住山中積水,並疏導水流使它進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周梅圃經多次提拔,官至江西吉南道,因為犯了過錯被降了官職,後又被提拔為浙江糧儲道。在這個時候,王亶望擔任浙江巡撫。

官吏中有人以徵收糧食加害百姓來取悅上級官員,(他們對這樣的事)習以為常了。周梅圃早就聽聞(這種事),對此深惡痛絕。

周梅圃來到浙江,自己發誓不取絲毫好處,並向巡撫請求鏟除積弊,與他約定要同心同德。巡撫表面說「好」,而實際上十分討厭周梅圃,只是沒有辦法使他離開。

相反上奏朝廷贊譽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糧食儲備是平常的政事,容易處理,而當時海塘正處在危急中,請求將周梅圃調去治理海塘。於是(周梅圃)被調任杭嘉湖海防道。

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的整治,而周梅圃終因積勞成疾死在任上,王亶望在官場中也最終因為貪婪而自毀。世人說(認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見,哪裡只是對國家有利,也有利於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周梅圃死後,家中十分貧困,天下人稱贊清廉的官吏,都會提到周梅圃。我認為:周梅圃,是乾隆年間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

為守法循理的官吏。

4. 守法文言文歸類

1、和民一眾,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注釋](1)和民:使民眾和諧一致。

(2)一眾:統管民眾。(3)變俗易教:移風易俗。

(4)化:德化,政治教化。[譯文]要使民眾和諧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風易俗,搞好社會風氣,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書傳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國相。

管仲力主以法治國,但並不放棄德化,而是二者相互為用,這對我們頗有啟發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毀。

——《管子·八觀》〔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提示〕法律不容私情,執法必須秉公辦事3、凡將舉事,令必先行。

事將為,其賞罰之數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注釋〕(1)舉事:辦重大的事情。事,指國家大事。

(2)數:道理。〔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

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提示〕沒有獎賞就不能激勵人,沒有處罰就不能威懾人。光有賞罰還不行,必須做到賞罰分明。

這是為政的經驗之談。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釋]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信實、堅定是執法的關鍵。5、舉事不私 聽獄不阿。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注釋](1)聽獄:審判案件。聽,斷決。

(2)阿:偏袒。[譯文]辦事不能偏私,審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齊景公問晏嬰,怎樣才能像齊桓公用管仲那樣以成就霸業。晏嬰在答話中說出了這兩句。

這里強調的是執法者必須公正廉明。6、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孔子《論語·子路》[注釋](1)中:合理。

措:採取措施,做。[譯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會手足失措。

[提示]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對話中的句子,是從「治國先正名(糾正混亂的名稱)」引起的。強調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

7、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慎到《慎子·佚文》[譯文]有秤在手,人們就不能在輕重上作欺騙;手中有尺子,人們就不會在長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們就不能夠耍弄花招,弄虛作假。

[提示]強調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8、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

——慎到《慎子·威德》[注釋](1)欲:慾望。(2)干時:干擾時政。

(3)愛:在此指所愛的人,即親友。(4)逾:超越。

[譯文]不能為了個人的慾望而干擾國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親友犯法,對地位高的人不能過度偏愛,俸祿不能超過職位標准。[提示]這話是指賢明國君治國理政所應該做到的。

總的說來,就是嚴格要求,要以身作則,秉公執法,不要感情用事。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李悝《法經》[譯文](對犯法的人)不分關系親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來決斷。[提示]李悝(kui)是戰國時魏國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曾任魏文侯的國相,主持變法。理不護親,法不阿貴,親疏貴賤,一視同仁。

只有像李悝這樣執法,才談得上公正。10、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商君書·君臣》[注釋](1)中:合。(2)高:推崇。

[譯文]言論不合法度,就不聽從;行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辦。[提示]這是商鞅提出的賢明國君治國的重要原則。

他認為,如能這樣做就必然會「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這不失為真知灼見。11、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戰國策·趙策》[注釋](1)制國:管理國家。(2)常:規律。

下文的「經」也是這個意思。[譯文]管理國家自有其規律,那就是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從政也有其規律,那就是以執行法令為最高原則。

[提示]《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國別體史書。趙武靈王(趙雍)執政後,發奮圖強,積極進行軍事改革,當時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對,他在回答大臣們的講話中有這幾句。

這種見解,對我們今天很有借鑒意義。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船楫也。

——商鞅《商君書·弱民》[譯文]違背法律來治理國家,好比要把很重的東西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沒有車馬,也好比要渡過大江大河而沒有船隻。[提示]強調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 ——屍佼《屍子·卷上·貴言》 [譯文]統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屍佼,戰國時期魯國人。14、賞必加於有功 刑必斷於有罪。

——《戰國策·秦策》[注釋]刑:用刑,懲罰。[譯文]獎賞必須落實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罰必須施加給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國,游說秦昭王,指出秦國朝廷大權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憑他的國舅身份和四朝為相的權威,專橫跋扈,朝廷勢必內亂。秦昭王採納了他的意見,任命他為國相,鏟除了穰侯的勢力,鞏固了政權。

這兩句話是他向昭王的進言中說的,指出執法必須穩而准。15、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

Ⅲ 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

法律又是什麼?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古代起就有很多的 名言 是關於法律的,以下是我分享的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的內容,希望你喜歡!

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
1) 有治人,無治法。——荀子

2) 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3)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漢)《鹽鐵論·疾貪》

4)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諸葛亮(三國·蜀)《便宜十六策·賞罰》

5) 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尚書·大禹謨》

6) 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慎到

7) 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8)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偽,有權衡之稱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管子·明法》

9) 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歐陽修《魏梁解》

10) 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飾邪》

11)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2)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鬼穀子·符言》

13) 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蘇軾

14) 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

15) 一民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

16) 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董仲舒

17)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唐)《砥石賦》

18) 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蘇軾(宋)《策別安萬民六》

19) 五權憲法。——孫中山

20) 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唐·吳兢《貞觀政要》
古代關於法律的名言
1) 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讎。——《漢書》

2) 誅不避貴,賞不遺賤。舉事不私,聽獄不阿。——《晏子春秋·內篇》

3) 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三國演義》

4) 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5)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6) 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韓非子·解老》

7) 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尚書》

8)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纓《格言聯壁·從政》

9) 先王以明罰敕法。——《易傳·象傳·噬嗑》

10) 喜不可從有罪,怒不可殺無辜。——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1)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管子(戰國)《管子·禁藏》

12)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13)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14)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漢)《史記·循吏列傳》

15)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班固(漢)《漢書·刑法志》

16) 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傅玄(晉)《傅子·法刑》

17)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吳兢(唐)《貞觀政要·公平》

18)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歐陽修(宋)《劍州司理參軍董壽可大理寺丞制》

19) 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政治學》

20) 政令必行,憲禁必從。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王符《潛夫論·考績》
有關法律的古文名言
1) 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為公。——《管子·君臣上》

2) 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書》

3)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4)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李悝(kui)

5)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6) 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7)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8) 知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害民。(漢·劉安《說苑·政理》)

9) 言出為箭,執法如山。——李綠園《歧路燈》

10)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商君書·君臣》

11) 大海和陸地服從宇宙,而人類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轄。――西塞羅(古希臘)《法律篇》

12) 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管子(戰國)《管子·法法》

13)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司馬遷(漢)《史記·酷吏列傳》

14) 凡法始立必有病。――韓愈(唐)《錢重物輕狀》

15) 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劉禹錫(唐)《天論上》

16) 法小弛則是非駁。――劉禹錫(唐)《天論上》

17) 規外求圓,無圓矣;法外求平,無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筆記》

18) 法寬則刑者少,刑者少則民為恥矣。――崔敦禮(宋)《芻言》

19)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20) 法者,治之端也。――荀況(戰國)《荀子·君道》

看了關於法律的古文名言還看:

1. 古代法治的名言警句

2. 中國古代法律諺語格言名言

3. 古代關於法律的名言

4. 中國古代法制名人名言大全

5. 中國古代法律名言

熱點內容
廣西南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7 02:52:06 瀏覽:639
刑事訴訟法審限延長 發布:2024-11-17 02:52:06 瀏覽:713
依法治國對大學生的意義 發布:2024-11-17 02:41:28 瀏覽:113
福建省價格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7 02:19:38 瀏覽:626
勞動法往年試題 發布:2024-11-17 02:12:20 瀏覽:999
公司法的特徵包括 發布:2024-11-17 01:26:26 瀏覽:903
刑法害羞 發布:2024-11-17 01:18:06 瀏覽:356
合同法法條釋義第二十二條 發布:2024-11-17 00:32:20 瀏覽:971
法學專業好找工作 發布:2024-11-16 23:56:47 瀏覽:835
刑法專題課件 發布:2024-11-16 22:30:08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