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處世之道
A. 如何理解『』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說: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在現代社會,我們當然不必標榜自己,要求做成聖人,但這種舒張胸懷的態度還是值得學習的。有時候泥於一得一失,看起來像是很務實很真實地活著,實際上卻讓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彈性。失去了彈性的生活怎麼能持續很久?
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說起來慚愧,古文學的不好,今天第一次聽到這段話。非常贊同,也非常佩服老子在2500年前就有這樣的智慧。在沒有看到此句之前,我自己有類似的想法。
老子的思想玄妙精神,這段道德經的名言,前人已經有很多的註解。有從哲學的角度分析,有把它與日常生活如炒股聯系的,有從自然的層面分析,確實是見仁見智。在我看來,這段話精闢的闡述了自生與共生,身後身先,公與私的矛盾辯證關系。
不自生,是說不是只為自己的存在而生存、發展。天地沒有自私自利之心,為整個自然、整個宇宙的存在而生存。這種大公無私,是它長生的根本原因。而我們所說的長壽的動物比如烏龜最長也就上千年,曾統治地球的恐龍也滅絕了,是因為他們都要依賴外界的補給才能生存下去。而地球至少46億年了,宇宙150至少億年還將繼續存在。天地就像一個舞台,而芸芸眾生是這個舞台的表演者。這個道理看似遙遠,其實生活也有。比如在賭場里,再高明的賭徒有輸錢的時候,但是始終在賺錢的人是賭場老闆,是賭博舞台的提供者。自然界里,生靈按照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生存。人類社會里,這個法則依然適用,只不過能夠生存的更長久的是搭建平台和制定標準的人。在企業競爭中,誰能構建一個誰都離不開的平台,並且自己獨立於這個平台而生存,誰就立於不敗之地。比如,著名的Google搜索引擎公司,它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其他公司要求把自己放到搜索前列而出的廣告費。那麼Google公司自己就不能利用搜索的便利,做和自己的客戶相似的產品。這個例子也引到了第二句話。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聖賢的人甘居人後,反而高居人前;一個人沒有私心,反而能成就大私心。甘居人後的人未必真的居於人後,不考慮自己生死的人未必會死。事實恰恰相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美國二戰著名將領Patton將軍,他有了戰功總是歸功於所有官兵,不爭先搶功勞。而打仗的時候,總是身先士卒,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而他領導的部隊是整個美軍傷亡率最低的。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怕死才能活」。現代社會中,一個企業在生死存亡的時刻,也必須要有這樣的大智慧。舉一個經典的例子,1933年,美國哈理遜紡織公司陷入危機,3000員工等待著老闆宣布公司破產和失業風暴的來臨。然而,老闆告訴他們下個月工資照領,一個月後,他們又收到老闆再支付員工一個月的薪水。接到信後情不自禁。員工們自發地清理廢墟,公司重新運轉。在商戰中,誠信和品質是成功的基本條件。為什麼要把誠信放在重要位置呢?因為誠信是最好的進攻武器。有了信譽就有了品牌,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場。
我以為,是人就會有私。而且現代國家的憲法都保護私有財產,個人權利。因此,私心是一個中性的詞語,而不等同於自私自利,只是這個私是大是小,是隱藏還是明顯,是合法的還是不合法。現在是商業化的社會,很多人很精明,處處算計,生怕有一點吃虧。一聽到要無私奉獻,大公無私就頭疼。這些人精明而不高明,有戰術眼光而缺乏戰略眼光。北宋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說:「聖人謙下,不與人爭先,而人自然尊之;聖人不爭,不與物為敵,而物莫能害之。」高明高尚高尚的人選擇天下為公,不為自己爭一點小名小利,比如雷鋒,他生前是很大公無私的人,可是他卻成了名人,歷經滄桑,至今他的名字還被我們銘記。這叫做主觀為人,客觀為己,也叫有所不為而後有為。為出名而出名的人有幾個是真正出名的?商業社會,競爭激烈,企業要靠賺取利潤生存,但是成功企業家中也有這樣大智若愚的人,他們原來只是為了一個的理想而奮斗,但上帝給予了豐厚的獎賞。這樣的例子很多,Bill Gates原來的理想是讓每一個家庭的桌子上都有一台個人電腦,結果他成為世界首富;Wikipedia,最大的網上免費網路全書,盡依靠客戶的捐贈來運作,但很成功。不是說這些創業者多麼無私,而是說他們的私心更加高明,因為大眾總是會趨向支持對社會有利而又無私的人。所以,我們在現代社會做人,不能過於現實主義,勢利,精明,而要有些理想主義,有真正為社會福祉工作的眼光,才能有更大的回報。
有點理想的人,誰不想名利雙收?而僅僅為了私慾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得到的是有為社會,為大眾而工作的更高理想的人,因為他們有大智慧。
B. 閱讀哪些書籍可以提升自身修養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出版於1925年, 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為背景的中篇小說,被視為美國文學「爵士時代」的象徵。是當代最出色的美國小說之一。
故事主要講述了年輕而神秘的百萬富翁蓋茨比對黛西的執著追求。但是這本書寫的根本就不是一個小資愛情故事 。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放在時代背景里來看。
菲茨傑拉德刻畫了財富和成功掩蓋下的未被滿足的慾望,揭示了人物內心的矛盾和沖突。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不僅僅是告訴人們發財有風險,富美靠不住,更是在表達一種與難以與現實對抗的無力感,「美國夢」 的精神最終只會幻滅。讓人讀完有種深深的無力感。
作者自己的人生,也重復了蓋茨比的命運。菲茨傑拉德一生為兩樣東西所困:才華,金錢。他都曾一度擁有,最後又全部失去。而他也知道自己追求的東西必然損毀,預言了自己的悲劇。
放幾段有深意的語錄: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於是我們繼續奮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 我既是旁觀者清亦是當局者迷
◆「The loneliest moment in someone's life is when they are watching their whole world fall apart and all they can do is stare blankly"寂寞至甚不過縱目自己的整個世界崩塌傾倒卻無可奈何。
◆「All the bright, precious things fade so fast. and they don't come back." 所有的光鮮亮麗都敵不過時間,並且一去不復返。
C. 道家思想核心什麼
道家來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自「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絕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應該看到,道家思想中的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的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D. 論語中有關之學與教育方面的警句八則,論語中有關修身養性及處世之道的警句八則,道德經中精闢語句八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內亦君子乎?
2、君子食無求容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根源游學羅浮山養身之行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