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借法治削弱黨的領導

借法治削弱黨的領導

發布時間: 2023-12-06 21:04:29

『壹』 推行法治會不會削弱黨的領導強調法治會不會損壞黨的權威幫幫忙 謝啦

樓上幾位,說實話,中國問題毀就毀在你們這些人的身上。不懂還在這瞎嚷嚷!
這是道法理學的論述題。建議樓主去買本張文顯的《法理學》看看。裡面有專門的論述。

下面是一篇論述,你可以看看。
一、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人民實現法治的核心力量
法治是與民一密不可分的,而我國的人民民主或社會主義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得來的;可以說,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今天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也就沒有今天談論社會主義的法治問題的前提。

進一步說,要解決法治問題,離不開共產黨的領導。有人認為,要搞法治就不能強調共產黨的領導,不能只搞一黨執政。這是套用西方多黨制或兩黨制模式來評價我國走向法治的一種看法。

我們說,法治離不開民主,而民主是統一或集中社會(群體)意志的一種途徑和方式,不管民主的模式有多種多樣,在國家政治領域它離不開階級性和一定歷史規定性。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成分構成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社會,要求它的國家善於把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或個利益結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意志和全民族的合力,排除一切外來的干涉的內部的分裂現象,穩步推進現代化建設。為此,社會主義國家必須由具有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的富有遠見卓識和堅持戰鬥力的共產黨來執政,共產黨也必須成為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這是任何其他性質的政黨所不可替代的。根據原蘇聯、東歐的歷史教訓和對一些經濟不發達國家的政局動盪現象的考察(參閱塞繆爾.P.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如果認為發燕尾服政治多元化或多黨制註定成任何法治國家《不分社會制度和國情差異》的一個要素,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它可以成為特定的(不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的一種(不是唯一)形式,但絕然不適宜用於社會主義制度。

現代國家的政治,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政治政治。但政黨領導和法治的關系,西方國家和我們很不相同。如果說,在西方,法治社會形成於政黨政治產生之前,西方政黨政治對法治生活的形成和發燕尾服沒有顯著影響的話;那麼,在我國,人民歷史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帶領自己爭得民主,走社會主義道路,從而走向法治走向現代化,這是無可替代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擺脫了長期受封建專制統治和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半殖民統治的後發達國家裡,只有依靠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持國家的獨立,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資源迅速發展生產力;同時,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但是,我們黨對法治的認識離不開歷史,也不能超越於時代的條件。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和法治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中留待後人填補的一個領域。由於歷史原因所形成的過於集中的僵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相應的政治體制,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民主政治的進一步完善。中國共產黨總結了歷史經驗,根據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堅持改革開放,確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模式,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政治法律觀點和法律體系作了相應的調整,從而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使我國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優越性和活力也正在更好地發揮出來。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發展完善的源泉所在。

社會主義民主制的完善不能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就是使民主上升為法治。用厲行法治保障民主的發展,用發展民主促進法治的強化,實現民主法治化。只有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現代化建設和經受各種考驗的新形勢面前,才能夠真正具備長期穩定的自我鞏固和自我完善的調適能力。要實現這關鍵一步,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也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早已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法治方向,十多年來黨一直沿著這個方向領導人民和政府為實現民主法治化,正在積極創造健全的法制條件和良好的法治環境。最近黨和國家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針,為邁向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總之,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核心力量,當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決定性力量。

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和建國初期倡導

的民主法治精神,以及建立的政治制度

和政治原則、方針,為建設有中國特色

的社會主義法治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有人認為,我們共產黨過去不主張搞法治而搞的是人治。這是一種誤解,是對黨還缺乏歷史的、本質的認識。誠然,黨在反右派斗爭以後一段時間里,指導思想出了偏差,最後發展錯誤發動「文化大革命」,黨內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遭到嚴重破壞。這個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教訓應當永遠記取。可是,這畢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和建設途程中的一個插曲。老實說,在我們這樣一個封建專制主義和人治傳統影響根深蒂固的國家裡,建設民主法治社會談何容易!如果沒有「文化大革命」沉痛的教訓,也就不可能很快出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走向法治的大轉折。我們應當辯證地歷史地評價黨的領導與民主法治精神相一致的關系。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奮斗目標和理想信念,是與爭取人民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和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根本上說,黨的領導同民主法治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尤其是在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建設中,就一貫重視建設民主制度和傳播民主精神。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幾個不同時期,都制定了革命提根據地憲法性文件以及有關法律制度。毛澤東同志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就強調把紅色政權建立在「工農兵代表會」的民主制度基礎上。如果說,井岡山紅色政權是民主制的雛形;那麼,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三三制」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民主政權同時,人民共和國的宏偉藍圖和「由全國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民主集中制的政府」組織形式,也早在延安時期由毛澤東同志精心設計出來了。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設,不僅保證了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而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法治作了准備。

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思想。毛澤東同志回答黃炎培養等人所提如何跳出「人亡政息」周期率問題,說找到了一條民主的新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是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思想。這是法治精神的一個基本著眼點,與人治是不相容的。當然,它的有效程度還取決於用法律制度規范和約束政府權力的機制是否完善。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長期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不僅造就的民主精神、民主作風和民主的工作方法等已經形成了優良傳統,而且創造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一整套治國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原則、方針,主要的如: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最高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集中制,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原則與制度,民主管理、群眾監督和基層自治原則與制度,發展生產力為中心的根本方針,等等,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三、法治是執政黨領導者方式轉變的必由途徑

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領導方式也必須相應地轉變。對「執政」,首先應明確它的主從關系,才能理解如何「更好支持和領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內涵。從這個根本點而言,應毫不含糊地確認黨的一切成員都是人民的「公僕」。那種「打江山、坐天下」的封建思想與人民公僕的意識是格格不入的。早在全國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就諄諄告誡全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本色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警惕「糖衣炮彈」的攻擊。為了教育大家不要重蹈李闖王的覆轍,在他提議下,還新編了歷史劇演給幹部看。解放初期,共產黨政治民主,作風清廉,受到人民的愛戴。然而,在以後的一段時期里,歷史事實表明,革命時期積累的民主制度、民主精神,以及建國後一系列民主改革、民主建設,終究沒有阻擋住傳統人治影響的沖擊,使社會主義發展遭到了嚴重挫折。從這段歷史教訓發現:黨的領導方式與執政地位不相適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沒有切實地把人民民主上升到法治的高度。

轉變執政黨的領導方式,首先涉及到一個頗具影響的重要思想因素,即對「民主」概念的理解上,存在著一個「脫胎」的問題。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時期,民主,在宏觀上,主要強調階級民主,以團結人民推翻反動階級奪取政權為目的,其內容包括動員工農群眾,組織革命隊伍,擴大統一戰線,發動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開展階級斗爭和武裝斗爭等等;在微觀上,是指領導方法和領導作風的民主,如提倡密切聯系群眾,走群眾路線,發揚民主,開展批語與自我批評,等等,這方面,我們黨創立了一整套制度,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由於革命戰爭環境所決定的軍事化高度集中體制的要求,革命時期的民主特徵基本上是向上型的,黨的領導者處於主體地位和支配地位,但險惡的戰爭環境和瞬息萬變的形勢變化,驅使領導機關和領導者又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人心向背,是決定革命成敗的根本因素。而民主作風的狀況,又是人民群眾對黨的抉擇與認識的重要標識。這一類的民主對權力的作用,主要通過理想、倫理、政策、紀律引導,建立在高度自我約束和實踐效果檢驗的基礎上;但領導權力實際行使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

到了建國以後,黨處於執政地位,人民當了國家主人,特別是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進入建設時期,民主的概念發生了新的演變。在新時期,宏觀上的民主是指以人民為主體的人民民主,人民共和國就是民主的象徵;在微觀方面,民主,主要指公民民主,體現為公民權利得到切實的、有效的保障。而作為領導方法和領導作風的民主,仍然十分重要,但相對處於從屬的地位。因而建設時期的民主,亦即現代民主,是屬於向下型的民主。這一類型的民主仍具有階級性。

考察上述兩類不同時期的民主概念,可以引出這樣一個認識:只有現代民主才是建立現代法治的基礎;也只有上升為現代法治,才能夠確保和促進現代民主的發展。而革命時期的民主,適應於高度集中的體制;它對建立現代法治雖在初創階段可以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但當現代法治初具雛形後,就會因某些客觀因素和主觀上的傳統習慣勢力的掣肘而躑躅不前,如果不能堅決有力地排除種種阻力,加快民主法制建設步伐,共和大廈的法治建築在骨架隆起後會成為曠日持久的「胡予工程」。在革命時期的民主概念支配下,不僅維護著向上型的統治格局,而且把「群眾運動」也作為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沿襲下來。事實證明,它容易破壞民主和破壞生產力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至於領導方法和領導作風的民主,表現為:一種是屬於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是權力運行的一些基本原則;另一種是屬於倫理性質的民主,對權力握有者具有一定的自我思想的約束力。這些都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對做好領導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由於這類民主仍屬於向上型的,比較側重於為統一集中的領導工作所操作,基本上適用於管理領域的需要。它只有與現代民主結合才能上升為法治或納入法治軌道,也才能保障它不被人治所沖擊、所扭曲。

為適應現代化建設,轉變執政黨的領導方式,我們應當首先充分理解「民主」概念演變的時代內涵。用現代民主的概念,去理解現代法治對規范和制約公共權力的重大意義。執政黨領導方式,應當也必須從過去領導革命和堅持階級斗爭為主導的時期發展起來的傳統方式,轉變到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方式,也就是引向民主法治化的領導方式,在黨領導下,建立一個良好的、穩定的法治秩序。

執政黨領導方式轉變的關鍵一環,在於正確處理好黨和國家的關系。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體制中,相當長一段時間存在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鄧小平同志指出,這種現象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形成的,而且「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這種「個人領導」,無疑是一種人治現象,它首先損害民主集中制和黨委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制等政治原則;同時又使黨的工作與政府工作和各項社會工作混為一體,以黨代政,包攬一切,在黨和政權機構內部形成家長製作風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導致嚴重妨礙了政府依法行使職權,嚴重地疏離了人民群眾,也嚴重地消弱了黨的領導和黨自身的建設,這與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向法治方向逐步發展完善是背道而馳的。

處理好黨和國家的關系問題,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經歷痙的逆境中苦苦求索、殷切期望的意向。謹舉二例:彭德懷同志在1959年廬山會議後批駁陳伯達錯誤言論的文章中,寫了這樣一段話:「黨是領導而不是代替,是通過而不是直接……如果是代替(包辦)而不是通過,即是黨直接代替或包辦國家一切行政事務,這必然會失去黨的領導和監督作用,也將失去先鋒隊同一切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的戰斗作用。黨政不分的混亂概念,不僅降低共產黨的領導作用,而且將推動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對黨的監督作用。」張聞天同志在「文革」中失去人身自由的逆境下,還在潛心研究「正確建立黨同國家的關系」問題。他認為,「黨領導國家,但它本身不是國家,」「黨不能超過國家,高踞於國家之上」。這些話真是字字千金。對於我們今天探討執政黨領導方式轉變與改善問題,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作用和指導意義。他們認為,黨領導國家而不應本身成為國家,否則就解決不好國家與社會的矛盾。如果形成黨高踞於國家之上,或者等同於國家,而國家又高踞於人民之上,這樣,黨的領導就會受到削弱,就不可能保證國家接受人民的監督,使國家「變成完全服從這個社會的機關」(馬克思語),與社會一致起來。

由此可見,黨對國家的領導和監督,必須通過和運用法律制度這個中介;這樣,黨和人民就息息相通了。黨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融於一體,上升為國家意志(即法律),來規范和約束政府權力的運行。而政府執行國家意志,具有了合法性的權威,不僅是受人民監督約束下的責任政府,而且由憲法、法律授予它相對集權和相對獨立的職能和權利(權力),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主張黨政分開和黨不能高踞於國家之上,實質上是為了保證把國家的權力交給人民。這是實行法治的先決條件。

黨章所載「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規定,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法治原則,也是把執政黨領導方式納入法治軌道的基本依據。黨和國傢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功能。黨的體育場主要是政治領導,即在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集中全國人民經驗與智慧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國家權力機關按法定程序使之上升為國家意志(法律);向國家機關就重大政策問題和主要領導的人選提出建議;教育和監督全體黨員模範地貫徹黨的政策和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黨不能凌駕於國家之上發號施令,只能通過立法機關和政府進行領導。執政黨的領導權不能大於「法」。維護憲法、法律的尊嚴與權威,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原則,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體現了黨領導,由此黨的領導方式必然要實現由過去主要和直接依靠政策治理國家向主要和直接依靠嫠治理國家的轉變。

根據「權力約束權力」的法治原則,執政黨領導方式的轉變,應著眼於如何把我們黨和政府一貫奉行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向人民負責的宗旨,具體化、規范化為以法律為制約機制的新型的權力關系。要完善民主型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機制,合理地規范黨政關系、黨群關系和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等關系,尤其要著眼於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其政府(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監察和法律監督等部門)各種權力的合理配置結構和相互配合、相互約束的制衡關系,設立科學的決策程序和人珞選拔、薦舉、彈劾與更替等程序,以及加強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基層自治和人民政治協商制度的法律化、規范化等等,從而保證正確地運用和有效地控制權力,克服人治弊端,防止權力失控與權力腐敗。

總之,要在黨的領導下,為確保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切實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向下型權力結構,包括法治型的政治體制,實現規范權力運行的法治化,保證貫徹依法治國的方針,使嚴格的法治秩序建立起來,逐步把我國建設成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再給你一個文庫http://wenku..com/view/5f00ce62caaedd3383c4d382.html

『貳』 當前我國法制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重視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相繼頒布了婚姻法、「五四憲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規,為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新生政權的鞏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但後來不太重視法制的作用,甚至出現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法無天的狀態,使黨的領導也受到嚴重沖擊,黨和國家的事業遭到嚴重挫折。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必須發揮好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否則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同時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艘航船順利前行。

這30多年,我們之所以能創造發展的奇跡,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良好局面,可以說經驗有很多條,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正確地處理黨的領導和法治的關系,為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怎樣完成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怎樣應對嚴峻復雜的矛盾風險挑戰?

說到底,一個是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一個是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用法治方式調節社會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

因此,在當代中國,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所在。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要始終正確把握兩者的關系,妥善處理兩者的關系,確保法治中國建設行穩致遠。

(2)借法治削弱黨的領導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國因法而治,因法而興。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國家;一個先進的政黨,必然是依法執政的政黨。

對於行進在現代化之路上的中國,法治是繁榮穩定的基石;對於掌舵民族復興航船的中國共產黨,法治是執政興國的支柱。現在,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面對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我們黨要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法治是黨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要在黨的領導下使國家治理能力跟上時代潮流,就必須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

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真正做到「三統一」「四善於」,才能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是黨完成執政任務的可靠保障。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的規矩,規定了每個公民、法人、政黨、社團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我們黨要實現長期執政,帶領人民走好「中國道路」,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法治為黨攻堅克難提供有力武器。今日中國,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可以說前所未有。矛盾凸顯期,面對多元利益訴求如何定分止爭,促進公平正義?

改革深水區,面對多樣實踐探索如何劃定邊界,掌握改革航向?社會深刻變革階段,面對多變思想觀念如何廣泛凝聚共識,找到「最大公約數」?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越是在關鍵時刻,越需要發揮法治的作用,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在實現中國富強振興的征程中,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社會主義法治的有力保證,瑰麗動人的中國夢想將逐步變為現實。

『叄』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一)堅持黨的領導,處理好依法國與黨的領導的關系。社會主義法國家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依法治國,不僅不能削弱黨的領導,還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要充分認識在依法治國中的領導地位和重要作用,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削弱甚至否定黨的領導的傾向,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落實到依法治國的每個環節。要保證黨在立法工和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善於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為國家意志。各級黨組織要支持和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支持和保障執法部門依法嚴格公正執法,不幹預執法機關正常的執法活動。要正確把握和處理黨的領導和依法辦事的關紗,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幹部要模範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決防止和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等現象。加快建設社會義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也是黨的領導法律化、制度化的過程。必須根據加快依法治國的新形勢,與時俱進,進一步改進黨的領導,創新黨的領導方式和報廢政方式,充分發揮黨委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指導監督的職能作用,確保立法質量,確保不律實施。
(二)堅持從國情出發,處理好吸收我國法治經驗與借鑒外國法治文明的關系。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潔法律制度,應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中國的事情只能用中國的法律來治理,而不能用外國的法律來治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中國的法制與外國的法制是不可能簡單「接軌」的,制定中國的法律也不可能簡單地「臨摹」外國的法律。我們所實施的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治國理政方略。從這些基本觀點出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立足我國國情,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不律觀,使法制建設保證社會主義原則的要求;堅持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使法制建設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建設一套與之相適應的不律體系;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法制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的寶貴經驗,使我國法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借鑒國外法制建設的有益經驗和人類共同創造的法治文明成果,對推動我國法制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此,仍要進行認真研究和探索,積極吸收和借鑒,但決不照搬別國的法律制度和政治體制,以確保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正確方向。

『肆』 全面依法治國的「十個堅持」是什麼

1、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全面依法治國決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必須堅持實現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形成法律,通過法律保障黨的政策有效實施,確保全面依法治國正確方向。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法治建設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必須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決不能走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的路子。

4、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必須抓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總抓手,努力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不斷開創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

5、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更加註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是一個有機整體,關鍵在於黨要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要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6、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

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必須以憲法法律為行為准則,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7、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解決好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要緊緊抓住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完善立法體制,提高立法質量。

要推進嚴格執法,理順執法體制,完善行政執法程序,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要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制度安排。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8、堅持處理好全面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正確處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關系。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要發揮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互補性作用,確保黨既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又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從嚴治黨。

9、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著力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

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10、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領導幹部具體行使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司法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

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紀守法、捍衛法治,厲行法治、依法辦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伍』 如何正確理解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其廣泛性、深刻性、復雜性前所未有。國際國內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訴求相互碰撞,各種力量競相發聲,各式各樣的「改革葯方」爭相涌現,改革處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只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不是削弱、更不是取消黨的領導。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以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為主體、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理想目標、以勞動人民利益需求為價值取向、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新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在南湖遊船上誕生就昭示了黨與人民群眾「舟與水」的密切關系。人民民主制度是在吸取人類制度文明史上一切優秀成果基礎上的偉大創舉,但人民民主制度還有不完善地方,其制度的優越性還沒得到充分展現。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充分保證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必須不斷加強民主法制觀念的培育,提高人民依法行使權力的意識和能力;必須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把人民民主落實到底。要讓全體人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有更加充分享有和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真正感受到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充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才能鞏固和加強黨的執政地位。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讓全社會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要使人民群眾的權益切實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維護,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無處不在。這樣,人民民主就能得到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發展,黨的領導就能得以鞏固和加強。
總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結合。沒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就會落空;沒有廣泛充分的人民民主,黨的領導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礎;沒有依法治國,人民當家做主就沒有保障,黨的執政地位就得不到鞏固和加強。

『陸』 如何從中國實際出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1、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全面依法治國決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而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法治建設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必須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決不能走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的路子。

7、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解決好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

8、堅持處理好全面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正確處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關系。

9、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著力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

10、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領導幹部具體行使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司法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

『柒』 ()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第三,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人違反憲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飢磨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現在,一些黨員、幹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這種現象不改變,依法治國就難以真正落實。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首先解決好思想觀念問題,引導各級幹部深刻認識到,維護憲中帆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

我們必須認認真真講法治、老老實實抓法治。各級領導幹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設上喊口號、練虛功、擺花架,只是葉公好龍,並不真抓實干,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什麼大的危害,一旦問題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後果就是災難性的。對各級領導幹部,不管什麼人,不管涉及誰,只要違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責任,絕不允許出現執法和司法的「空擋」。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依據。

第四,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發揮好法律的規范作用,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礎的法律才能為更多人所自覺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過強制性規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使法律法規更多體現道德理念和人文關懷,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強化道德作用、確保道德底線,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提升。

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不知恥者,無所不為。」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熱點內容
陝西路政條例 發布:2025-01-10 10:51:08 瀏覽:61
合同法302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10:38:06 瀏覽:983
違反訴訟保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10:17:14 瀏覽:637
勞動法中室內工作最低溫度 發布:2025-01-10 09:58:34 瀏覽:392
新公司法虛假出資 發布:2025-01-10 09:42:55 瀏覽:178
民法典中的公序良俗 發布:2025-01-10 09:33:16 瀏覽:913
無人生還法官怎麼知道罪行的 發布:2025-01-10 08:51:58 瀏覽:444
沒有合同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0 08:47:08 瀏覽:541
要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0 08:42:28 瀏覽:425
海南廢止法規 發布:2025-01-10 08:17:07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