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生態立法

生態立法

發布時間: 2020-12-17 20:17:33

Ⅰ 生態文明建設立法應解決哪些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立法應解決哪些問題立足地方實際,發揮地方立法的主動性。
由於我國各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度差異,環境保護地方立法就具有很強的地理性,不同的地 區,實際上應當有不同的標准。所以《環境保護法》第10條規定,省級地方政府對已有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標准;沒有國家標雅的,可以制定地方標准。由此可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鼓勵和授權省級地方權力機關根據實際,創新進取。

生態文明建設立法應解決哪些問題提高對環境保護地方立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以及科學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人類不僅要積極倡導進步的生態文明思想和觀念,而且要推進生態文明意識在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的延伸。在經濟領域,經濟活動要走「綠色化」、
無害生態文明建設立法應解決哪些問題化道路,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並將這一發展戰略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和個人。在社會領域,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積極倡導以生態文明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優化「人居」生活環境,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以及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在文化領域,要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摒棄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同時,注重生態道德教育,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使人們自覺地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

Ⅱ 國家三沙海洋保護區何時立法,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禁止外國軍艦"自

三沙海洋保護區海域是我國的領海(領土)。領土范圍內的島、礁、灘、沙以及內海域均屬於中國領土,中容國對它們享有主權這是建國就有的立法。海域外區域則屬於其他國家或公海。領土范圍內的所有島、礁、灘、沙的主權和對於海域內水以外海域和海底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同時承認其他國家在這一海域內的航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自由。《國際海洋法》也沒有禁止船隻在公海自由通行,但軍艦是代表國家軍隊的象徵,不可以「自由通行」在別國領海內。

Ⅲ 我國現有的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有哪些

我國現行主要的環境保護法規規章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建設版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權例》、《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等。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

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拓展資料

環境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雜訊污染防治法等;

憲法中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主要是:環境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Ⅳ 關於農村生態環境有什麼立法建議

3.1進一步節制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自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引起的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已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多年來,由於人口的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加之對合理利用資源認識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對資源採取掠奪式開發經營,致使資源衰退,破壞了人與資源的平衡關系,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口快速增長是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態環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尤其是農村人口的迅速增長。每一個有識之士,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尤其是農民,為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只生一個孩子吧!
其次是提高人口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社會公德,尤其要加強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要認識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及其嚴重的危害,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心。樹立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提倡生態文明。
3.2加強法制觀念,強化科學管理。認真學習、宣傳、自覺遵守有關森林、土地、水、環境等方面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法律法規。按照法律法規對資源環境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對那些違法經營、肆意破壞的不法分子要堅決給予打擊和嚴懲,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決不姑息養奸。尤其是對那些「權」、「錢」勾結肆意破壞資源、損毀環境,造成巨大危害的貪官污吏,更要狠狠打擊、嚴懲不貸。
要制定和完善農業生態平衡的環境政策。根據各地具體概況,目前要側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遏制鄉鎮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破壞,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堅決取締、關停並轉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十五小」企業;對退耕還林、還草、還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規,由群眾來監督地方官員認真執行。二是對土地施用有機肥、實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進行獎勵,要制定出農牧產品優質優價的政策。三是加強新上工程和項目的生態環境評價和論證,尊重科學而不是「游戲」科學;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環境問題上要實行一票否決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環境隱患和問題。四是放寬「四荒」地拍賣政策,嚴格遵守協議,加快治理速度。
各級領導部門要制定環保考核目標,落實責任制,經常進行檢查和督促,獎懲結合,賞罰分明。環保、公安、工商、司法等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協同執法,堅決打擊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行為。
3.3綜合規劃全面發展,走生態農業之路。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為指導,採用農業生態技術,把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環的高效集約農業。生態農業主張提高太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與轉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農業廢棄物的再循環率。開發農村能源,保護自然資源,多施有機肥和生物農葯,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葯的使用,減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養地,精耕細作,改革農業結構等。在當前對資源破壞嚴重、環境惡劣、生態脆弱的地區,要確實搞好產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草、水,進行資源重組,生態恢復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和毒性化的發展趨勢。
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生態農業的特點一是起步較早,二是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和重視。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5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和一大批生態戶、生態村、生態流域等先進典型,取得了顯著的生產、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這是為本世紀末基本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2010年改變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的一大舉措。
3.4積極引進,研究和推廣高新農業技術,尤其是高新生物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學進步、技術創新,才能在發展生產和經濟的同時,做到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有效保護,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當前要重點解決: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復和建造技術;小流域或區域綜合治理和綜合發展技術;優良畜禽(作物)品種選育及其高產、高效飼養(栽培)管理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產配套技術等等。這些具體的技術問題不解決,要實現既定的目標即協調好經濟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一句空話。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專業的優勢,努力去為農業、農村和農民解決1-2個技術難題;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員,利用自己的能力,為科技人員創造一個推廣科學技術的寬松環境條件。只喊口號,只要求做什麼,不告訴怎麼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國農村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因而也就不能徹底解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Ⅳ "生態利 益中心主義"取代"人類利益中心主義",以什麼為立法指導理念

生態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的一種研究視角。它的指導思想是,提出環境倫理學的中心問題應該是生態系統或生物共同體本身或它的亞系統,而不是它所包括的個體成員。

生態中心論的根據是,生態學揭示了人類和自然的其他成員既有歷時性(時間過程)也有共時性(同一時間)的關系,他們共同是生命系統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該考慮整個生態系統,而不是把個體於其中的母體與個體分隔開。多數現代的道德理論,把注意力集中於個體的權利或利益,與此不同,生態中心主義是一種整體論的或總體主義的方法。它依據對環境的影響判斷人類行為的道德價值。因此,當其他方法力圖把傳統的西方道德規范擴展至關於動物和環境問題時,生態中心主義力圖建立一種新的倫理模式。「土地倫理學」和「深層生態學」是這種傾向的最重要的代表。生態中心主義者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把環境的利益與人類個體的權利與利益相協調。

主要觀點
第一,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沙鄉年鑒》的第三部分,利奧波德生命共同體、道義論和倫理進化思想的三個概念。生命共同體就是生態體系,大於個體利益;道義論就是生態良知,強調對生命本身而不是對人類的利益的尊重,強調人對生命共同體的義務;論理進化思想是進化論的升華,把進化論延伸至倫理的范疇。
第二,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自然價值是開放性的概念,沒有完整定義,不依賴於人。所有生物都有評價角度,人對價值只是一種翻譯,不是投射。自然的價值是創造性,人不可能完全把握。生態系統包括很多個體,是個體賴以發展的基礎,所以價值高於個體。
第三,奈斯的深層生態學。深層生態學全面地從文化價值上根除了人類中心論,探討環境問題的深層原因,反對人類中心論、機械論和盲目經濟開發。

Ⅵ 環境保護立法的必要性

無錫市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是專業研究城市內河道一湖泊流域、景觀水體回等生態環境設計和綜合答治理的專業公司。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擁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開展了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相關生物技術開發,參與了國家水環境治理「863」項目和大量各省市相關業務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司根據目前樓盤水體景觀、城市內河道景觀及流域資源合理開發,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引進最新的景觀科技,提供優質的水景設備。以城市內河道-流域系統為核心,在湖泊資源與水環境,富營養化,生態治理-實地構建,土著性水環境生態構建,城市內河道生態駁岸,綜合國內外先進技術與國內著名研究和設計機構、著名學府。無錫市水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公司主要通過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和混凝一氣浮凈水工藝來改善城市內河道的景觀水體質量,還居民一個清澈、自然的水世界。

Ⅶ 我國制定《環境保護法》的目的

我國《環抄境保護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此條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這一點是基礎的直接的目的,這也是環境法的基本的任務,因而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保障人體健康,這是環境法的根本任務,是最終目標之一,強調人的利益。第三、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即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也是環境法的最終目標之一。

Ⅷ 如何看待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國家層面立法與個人生態意識自覺之間的關系

如果看待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中國層面立法與個人生態也是自覺的眼裡。

Ⅸ 如何從立法方面完善我國生態文明法律保障體系

要從立法方面完善我國生態文明法律保障體系,需著力完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依法治理軌道。
一、要進一步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與法律體系,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依法治理軌道,運用法律手段規范治理生態環境。貫徹十七大提出的「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的基本方略,積極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法規體系,充分發揮環境和資源立法在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約束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二、在法律制度上,應當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等構成的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抓緊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和監管制度,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執法機制。
三、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嚴格執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效果,實行重大環境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改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克服並糾正環境執法中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遏制行政干預執法的現象,打擊權法交易、錢法交易行為,維護環境法治的統一和尊嚴。

Ⅹ 我國有哪些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和政策法規

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

我國現行主要的環境保護法規、規章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等。

1、《環境保護法》

第二十二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應當依法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

第二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改善環境,依照有關規定轉產、搬遷、關閉的,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

2、《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五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國家或者地方的經濟、技術條件,適時修訂水環境質量標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六條 防治水污染應當按流域或者按區域進行統一規劃。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水行政等部門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報國務院批准。

3、《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第十四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建設項目在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其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程序進行驗收;達不到國家規定要求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4、《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

第十四條 排污費數額確定後,由負責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向排污者送達排污費繳納通知單。

排污者應當自接到排污費繳納通知單之日起7日內,到指定的商業銀行繳納排污費。商業銀行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將收到的排污費分別解繳中央國庫和地方國庫。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5、《.自然保護區條例》

第十四條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由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並標明區界,予以公告。

確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
司法考試超難 發布:2024-09-20 06:50:01 瀏覽: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為 發布:2024-09-20 06:45:48 瀏覽:427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
如何完善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4-09-20 03:29:33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