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公司的立法因素

公司的立法因素

發布時間: 2023-12-15 18:53:21

Ⅰ 請概括清末《公司律》頒布的原因

清末1898—1911年頒布的經濟法規達60多個,包括綜合性法規《商人通例》《公司律》《商標注冊試辦章程》,行業管理法規《試辦銀行章程》《礦務鐵路公共章程》,獎勵實業法規《振興工藝給獎章程》《獎勵公司章程》等。

17世紀始,「公司」一詞流行於我國廣東、福建和台灣地區,大量以公司命名的經濟貿易和秘密社團組織在民間出現,如天地會在婆羅洲創建的「蘭芳公司,新加坡的「義興公司」等。這時期公司一詞具有稱謂上或文本上的意義,在商事習慣的范圍內使用。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公司,無疑是清末法律移植的成果。清末西方列強的經濟入侵和清政府的洋務運動使得公司這一組織形態在中國廣泛地開展起來,立法對此也進行了確認和調整。

1903年12月清廷商務部頒布《公司律》,中國公司法歷史上首次對公司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凡湊集資本共營貿易者名為公司」;公司章程也進入我國公司法律之中,「凡設立公司赴商部注冊者務須將創辦公司之合同規條章程等一概呈報商部存案」;此外還納入了「股權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和「公司法面前所有公司一律平等的原則」,公司制企業模式由此開始在中國發展。

Ⅱ 外資企業公司法的依據是什麼

中國內地廣袤的投資市場一直以來就不斷的吸引著海內外投資者的目光,我們知道很多大型的 外資企業 在中國內地都是設立的有 分公司 的,甚至還有一些外國的投資者直接把 公司設立 在了我國境內。這些外資企業畢竟和國內企業是在性質上不一樣的,那麼,外資企業 公司法 的依據是什麼? 一、外資企業公司法的依據是什麼? 外商投資的公司與內資公司的雙軌制以及外商投資企業法與公司法的並行是中國現行公司制度的一大特點。從法理上講,外商投資企業法和公司法是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外商投資企業法作為特別形式的企業立法,本應在公司法頒布之後進行。由於歷史和客觀的原因,我國外商投資企業法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產生,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已形成相對獨立完善的體系,而作為外商投資企業法基礎和前提的公司法直到1993年才頒布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第一條 為了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允許外國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以下簡稱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舉辦外資企業,保護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外資企業是指依照中國有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不包括外國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的分支機構。 第三條 設立外資企業,必須有利於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採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或者產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 國家禁止或者限制設立外資企業的行業由國務院規定。 第四條 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的投資、獲得的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受中國法律保護。 外資企業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 法規 ,不得損害中國的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條 國家對外資企業不實行國有化和徵收;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對外資企業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實行徵收,並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六條 設立外資企業的申請,由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授權的機關審查批准。審查批准機關應當在接到申請之日起九十天內決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第七條 設立外資企業的申請經批准後,外國投資者應當在接到批准證書之日起三十天內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登記,領取 營業執照 。外資企業的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該企業成立日期。 第八條 外資企業符合中國法律關於法人條件的規定的,依法取得中國法人資格。 第九條 外資企業應當在審查批准機關核準的期限內在中國境內投資;逾期不投資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有權吊銷營業執照。 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外資企業的投資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第十條 外資企業分立、合並或者其他重要事項變更,應當報審查批准機關批准,並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一條 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應當報其主管部門備案。 外資企業依照經批準的章程進行經營管理活動,不受干涉。 第十二條 外資企業僱用中國職工應當依法簽定合同,並在合同中訂明僱用、解僱、報酬、福利、勞動保護、勞動保險等事項。 第十三條 外資企業的職工依法建立工會組織,開展工會活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外資企業應當為本企業工會提供必要的活動條件。 第十四條 外資企業必須在中國境內設置會計帳簿,進行獨立核算,按照規定報送會計報表,並接受財政稅務機關的監督。 外資企業拒絕在中國境內設置會計帳簿的,財政稅務機關可以處以罰款,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以責令停止營業或者吊銷營業執照。 第十五條 外資企業在批準的 經營范圍 內需要的原材料、燃料等物資,可以在中國購買,也可以在國際市場購買;在同等條件下,應當盡先在中國購買。 第十六條 外資企業的各項保險應當向中國境內的保險公司投保。 第十七條 外資企業依照國家有關稅收的規定納稅並可以享受減稅、免稅的優惠待遇。外資企業將繳納所得稅後的利潤在中國境內再投資的,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申請退還再投資部分已繳納的部分所得稅稅款。 第十八條 外資企業的外匯事宜,依照國家外匯管理規定辦理。 外資企業應當在中國銀行或者國家外匯管理機關指定的銀行開戶。 外資企業應當自行解決外匯收支平衡。外資企業的產品經有關主管機關批准在中國市場銷售,因而造成企業外匯收支不平衡的,由批准其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機關負責解決。 第十九條 外國投資者從外資企業獲得的合法利潤、其他合法收入和 清算 後的資金,可以匯往國外。 外資企業的外籍職工的 工資 收入和其他正當收入,依法繳納 個人所得稅 後,可以匯往國外。 第二十條 外資企業的經營期限由外國投資者申報,由審查批准機關批准。期滿需要延長的,應當在期滿一百八十天以前向審查批准機關提出申請。審查批准機關應當在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天內決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第二十一條 外資企業終止,應當及時公告,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清算。 在清算完結前,除為了執行清算外,外國投資者對企業財產不得處理。 第二十二條 外資企業終止,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 注銷登記 手續,繳銷營業執照。 第二十三條 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實施細則,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二十四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由此可見,實際上在我國專門針對這些外資企業設立的是有外資企業法的,因此我國境內的公司法對外資企業並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但是外資企業整體上來說也是始終在維護著我國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外資企業在我國設立的整個程序要參考外資企業法,稅費等方面的繳納和境內企業也不一樣的。

Ⅲ 企業管理制度都有哪些制定時要注意什麼

企業管理制度(Management Systems)是企業組織制度和企業管理制度的總稱,是對企業管理活動的制度安排。企業管理制度的組成包括企業組織機構設計、專業管理制度等。

企業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依照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度的目的是讓企業更加高效、穩定的運行,但由於每家企業在行業、組織結構、人員結構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管理制度適用於所有的企業。

在制定企業管理制度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原則。

2、堅持從公司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研究。

3、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3)公司的立法因素擴展閱讀:

一、企業管理制度具有規范性,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規范性才能發揮企業管理制度的作用。

1、 一個具體的專業性的企業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與此專業或職能方面的規范性的標准、流程或程序、規則性的控制、檢查、獎懲等因素組合而成的,在很多場合或環境里,規則=規范+程序。

2、 規范實施企業管理制度是需要規范性的環境或條件的。

二、企業管理制度的規范性是在穩定和動態變化相統一的過程中呈現的。

導致規范性的企業管理制度動態變化時的因素一般有三種情況:

1、企業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范圍、全員素質等是要經常發生變化的,這些因素的變化相應會引發組織結構、職能部門、崗位及其員工隊伍、技能的變化,繼而會導致使用、執行原有的企業管理制度中規范、規則的主體發生變化,企業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規范、規則因素必然須因執行主題的變化而相應改變或進行修改、完善。

2、產品結構、新技術的應用導致生產流程、操作流程的變化,生產流程、操作程序相關的崗位及其員工的技能必然要隨之變化,與之相關的企業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規范、規則、程序等因素必然須因此而改變或進行修改、完善。

3、 因為發展戰略及競爭策略的原因,企業需要不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市場份額,當原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規范、規則、程序成為限制提高生產或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等的主要要素時,就有必要重塑企業機制,改進原有企業管理制度中不適應的規范、規則、程序。

三、規范性企業管理制度的良性動態變化必須是與企業管理制度相適應的創新結果。

企業管理制度的動態變化需要企業進行有效的創新,也只有創新才能保證企業管理制度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規范性,合理、科學、把握好或利用好時機的創新是保持企業管理制度規范性的最佳途徑或唯一途徑。

1、 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管理制度的規范性實施與創新活動的產物。

2、 企業管理制度的規范性與創新性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為基礎、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關系。

Ⅳ 公司法淵源是什麼

法的淵源:我國目前所講的法的淵源,一般有實質意義法的淵源和形式意義法的淵源兩種不同的解釋。在實質意義上,法的淵源指法的內容的來源,如法淵源於經濟或經濟關系;形式意義上的淵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淵源,指一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或認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現形式,如制定法、判例法、習慣法、法理等。法的淵源的分類,根據法的淵源的載體形式的不同,可將法的淵源分為成文法淵源與不成文法淵源;從法的淵源與法規范關系的角度,可將法的淵源分為直接淵源與間接淵源。制定法等與法規范、法條紋直接相關的淵源為法的直接淵源,學說等與法規范、法條紋間接相關的淵源為法的間接淵源;根據是否經過國家制定程序,法的淵源可以分為制定法淵源與非制定法淵源;根據法的淵源的相對地位而分為主要淵源與次要淵源;在實踐中,法的淵源最主要的分類為正式淵源與非正式淵源;法的正式淵源是指那些可以從體現於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明確條文形式中得到的淵源,如憲法、法律、法規等,主要為制定法;法的非正式淵源則指那些具有法律意義的准則和觀念,這些准則和觀念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權威性的明文體現,如正義標准、理性原則、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會思潮、習慣等。在我國,對法的淵源的理解,一般指效力意義上的淵源,主要是各種制定法。
法律部門,也稱部門法,是根據一定標准和原則所劃定的調整同一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當代中國法律部門包括:
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
2.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理等(一般行政法)。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出發條理(特別行政法)。
3.民法: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
4.商法: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
5.經濟法:
(1)有關企業管理的法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鎮企業法。
(2)財政、金融和稅收方面的法律: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
(3)有關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
(4)有關市場主體、市場秩序的法律: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
(1)屬於自然資源方面的: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
(2)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8.刑法:刑法,單行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
9.訴訟法:
(1)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2)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

Ⅳ 說分析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立法依據和現實意義。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是指為阻止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就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否認公司與股東各自獨立的人格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責令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以實現公平、正義的法律制度。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立法依據:

《公司法》第二十條規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適用的公司類型並未區分有限責任公司還是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因此,只要符合《公司法》第二十條的條件,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公司,都可以適用法人格否認。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公司法人制度的必要、有益的補充。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本質,是當股東運用背離法律賦予法人人格的原始初衷(即公平、平等、正義)的手段而為他人控制和操縱時,公司法人已不再具有獨立性質,法律將無視法人的獨立人格而追究法人背後的操縱者的法律責任。因此,這種法人人格否認所引起的從法人人格確認向法人人格否認的復歸並非是對整個法人制度的否定,恰恰是對法人人格的嚴格恪守。因為運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所否認的法人,實際上是一個被控制了的、失去人格獨立性的法人空殼。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作為在特定條件下對社會公共利益特別是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合理與必要的保護手段,有效地維護了法人制度的健康發展,防止法人制度的價值目標不致發生偏向和被異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不僅不是法人制度的否認,反而是法人制度的補充與升華。正是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證明並捍衛了法人制度的公平、合理與正義。

(二)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法人制度的完善與發展。如同自然人的獨立人格除有自然死亡之外尚有宣告死亡制度予以取消一樣,法人之獨立人格除有消滅制度之外也有否認制度,法人人格之確認與法人人格之否認構成了法人制度的辯證統一、不可分離的兩個方向。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彌補了法人人格確認制度的缺陷,可以有效地防範不法分子濫用法人的人格和有限責任的特性逃避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保護了社會共公利益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使法律從形式上的公平合理走向了實質上的公平合理,極大地豐富了公司法人理論,使法人制度更加豐富、完善。

Ⅵ 選擇一種法律形態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法律形態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企業的規模、行業類型和發展前景、創業資金的多少。

企業法律形態是由法律規定的企業形態,設立企業只能選擇法律規定的企業組織形式,不能隨心所欲塑造任意的企業形態。但企業的法律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期發生不同變化。



(6)公司的立法因素擴展閱讀: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各種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企業存在三類基本組織形式: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公司,公司制企業是現代業中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組織形式。

Ⅶ 企業公司法的原則是什麼呢拜託各位大神

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具體種類包括:利益均衡原則、分權制衡原則、自治原則、股東股權平等原則,股東有限責任原則。
(一)利益均衡原則
利益均衡原則是指公司制度的安排及實現,是基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影響公司及社會發展的多種利益關系進行分析、均衡的原則。利益均衡意味著對某一利益過度保護的否定。堅持利益均衡原則,就要較好研究圍繞公司所形成的各種利益關系,及諸多關系可能對公司經濟、社會目標的實現、並進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程度進行評估,確定各種利益的地位通過制度化的安排,使公司這一企業法律形態發揮出較佳的社會效益,抑制其負面作用。利益均衡原則是從利益(經濟)基礎層面決定的公司法的基本原則,可以說是公司法的首要原則。
(二)分權制衡原則
分權制衡原則是指公司有效運轉的制度安排與實現,是以對公司各種權力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為出發點而進行配置的原則。分權制衡會形成權責分明、管理科學、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內部管理體制,是公司運作的精髓。分權制衡從一定意義上講與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負責制管理模式有根本的區別。堅持分權制衡原則就要對公司內部應該存在哪些權力和權力的適當分配進行分析和界定,對各種權力制衡動作進行制度構建。分權制衡是從權力層面認識公司法的基本原則,是利益均衡原則在制度層面的直接體現。
(三)自治原則
自治原則是指出資人自己進行重大決策,選擇公司的管理者;公司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依照公司章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受非法干預。自治原則符合市場主體在市場中的運動規律:出資人對自己的決策、選擇行為負責;公司以章程為基礎,自主應對市場的變化,對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負責。自治原則充分體現了公司作為市場主體的主體特性:市場主體的能動性,與產品體制下企業的附屬地位形成鮮明的對照。
(四)股東股權平等原則
股東股權平等是指股東基於自己的出資(出資額或者股份)為基礎而享有平等待遇的原則。出資的性質一致、數額相同,在公司運轉中得到平等對待。股東股權平等並不排除股權內容的不同。股東各按其交納的出資額或所持的股份數額享有權利、承擔義務,股東所享有的權利大小、承擔義務的輕重與其向公司出資的多少成正比。出資少,享有的權利小,承擔的義務輕;出資多,享有的權力大,承擔的義務重。股權可以劃分為普通股、特別股,享有不同股權的股東,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有區別的。
(五)股東有限責任原則
股東有限責任是指股東的投資(出資額或者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並通過公司這個中間物對外承擔責任。「股東有限責任乃現代公司法律的基石。可以說,現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形成與建立以及各項具體制度的完善,皆與股東有限責任密切相關。抽去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現代公司法律的大廈將難以支撐,現代公司的法律體系就必然失去重心。○12股東有限責任並非公司制度產生以來就存在的一個原則,而是公司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我們將股東有限責任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既是符合現代公司法的方向的,也是符合我國公司立法實際的。

Ⅷ 從國家立法角度而言,關於工作時間標準的立法主要應當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1)工作時間是勞動者履行勞動義務的時間。根據勞動合同的約定,勞動者必須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勞動者提供勞動的時間即為工作時間。勞動時間有工作小時、工作日和工作周三種,其中工作日即在一晝夜內的工作時間,是工作時間的基本形式。 (2)工作時間不限於實際工作時間。工作時間的范圍,不僅包括作業時間,還包括准備工作時間、結束工作時間以及法定勞動消耗時間。其中,法定非勞動消耗時間是指勞動者自然中斷的時間、工藝需中斷時間、停工待活時間、女職工哺乳嬰兒時間、出差時間等。此外,工人時間還包括依據法律、法規或單位行政安排離崗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 (3)工作時間是有人單位計發勞動者報酬依據之一。勞動者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時間提供勞動,即可以獲得相應的工資福利待遇。加班加點的,可獲得加班加點工資。 (4)工作時間的長度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由集體合同或勞動合同直接規定。工作時間分為標准工作時間、計件工作時間和其他工作時間。標准工作時間,是指國家法律規定的,在正常情況下,一般職工從事工作或者勞動的時間。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的工作制度。計件工作時間,是指以勞動者完成一定勞動定額為標準的工作時間。對實際計件工作的勞動者,有人單位應當根據《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合理地確立勞動定額和計件報酬標准。其他工作時間,是指用人單位因自身特點不能實行標准工作時間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實行的其他工作時間。目前主要有在特殊情況下,對勞動者縮短工作時間,或分別以周、月、季、年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長度,或採取每日沒有固定工作時數的工時形式等。 (5)勞動者或用人單位不遵守工作時間的規定或約定,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法學理念遠超 發布:2025-01-10 03:51:00 瀏覽:610
麵包原料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0 03:11:11 瀏覽:839
質量相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0 03:10:33 瀏覽:74
授權立法與職權立法 發布:2025-01-10 02:31:50 瀏覽:270
忠誠協議與婚姻法 發布:2025-01-10 00:24:42 瀏覽:996
新監理工程師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0 00:05:32 瀏覽:402
天元律師事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09 23:40:10 瀏覽:997
勞動法五險之生育險 發布:2025-01-09 22:54:14 瀏覽:700
台灣公益募捐條例 發布:2025-01-09 22:49:24 瀏覽:735
合肥市瑤海區法院 發布:2025-01-09 21:43:56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