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史記寫道德經

史記寫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3-12-25 20:18:39

道德經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是否正確

肯定是錯的。抄
襲《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 所作的哲學著作。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由此還有一個相關成語典故:紫氣東來。

⑵ 《道德經》是什麼時候寫的。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道德經》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約公元前580—前500年),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人) 厲鄉曲仁里人,字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其非常敬佩「文言文」。
老子塑像《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李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有多個版本,下面這部「《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是最常見的。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後面附帶《簡帛<老子>古本合校》以作為參考。

⑶ 請問道德經是誰寫的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下面跟著我來看看請問道德經是誰寫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老子》這本書,主流的看法是「老子」親筆所寫,如司馬遷就在他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有鼻子有眼睛地說道:「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這是一種影響至深的主流說法。然而,這種說法的最大問題是,「老子這么一個大智慧的人,竟然只是在戰國晚期才有人提到。而且,關於「老子」姓甚名誰還眾說紛紜。

司馬遷雖然認定寫五千文《老子》的作者是老子,可是老子究竟是誰他卻拿不準,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中他就給出了三種說法。一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再曰:「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又雲:「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禮記》、《莊子》等書則又稱「老子」為「老聃」。

以上這些記載表明,就是2100年前的西漢人、戰國晚期的人也說不清楚「老子」是誰,「老子」這個人是否存在還真有點不好說。

值得注意的是,比司馬遷早出生一百多年的韓非子,在他的「解老」、「喻老」篇里卻絕口不提「老子」,凡是引用《老子》中的文句,都是以「故曰」或「故」作為引子,而引用其他人的話時卻有名有姓,如「詹何曰」、「周公曰」等等。

如果歷史上真的存在有「老子」這么一個大智慧的人,韓非子引用他的文句時總該尊稱一句「老子曰」吧?可是,韓非卻並沒有這樣做,這是為什麼?

那麼,可不可以認為《老子》這部書是「老子」的語錄而由他的弟子們回憶、收集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如果《老子》的性質如《論語》一般,那再怎麼說也會有「子曰」或「老子曰」的字眼,可是,迄今所見的所有版本的《老子》都沒有這樣的字詞。

其次,如果《老子》這部書真的是「老子」的弟子們憶述的「老子」言論,那就應該相對穩定、一致而不應該有大的變動。可事實是,帛書本《老子》及傳世本《道德經》與楚簡本《老子》卻有很大差異。

一是字數相差很大。楚簡本《老子》的字數,大約只有帛書本40%左右。

二是關鍵內容有很大不同。比如,帛書本三絕三棄的主張就與楚簡本幾乎完全不同。再如,帛書本、傳世本多處直接用水做比喻,而楚簡本卻連一個水字也沒有。還有,帛書本與傳世本都對仁、義、禮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可在楚簡本卻只有一處提到了仁義(古大道癹,安有仁義;六新不和,安有孝慈;邦家緍亂;安又正臣。),而且,楚簡本對於仁義並沒有明顯的褒貶。

三是即便是楚簡本《老子》的兩千多字也被分成三等,分別抄寫在三組形制各異的竹簡上。整理小組把這三組形制各異的竹簡分別命名為甲、乙、丙三組。其中,甲組竹簡最長,達32.3厘米,且抄錄的字數最多;丙組最短,只有26.5厘米,抄錄的字數也最少。

如果楚簡本《老子》記載的是同一個人的.話,會有這種不同的待遇嗎?

綜上,我以為,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老子》這本書其實並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一個推崇「老子」的思想流派眾多成員的言論集。而且,隨著這個思想流派思想的變化而不斷變更書中的內容。換言之,《老子》這本書並不是「老子」所寫,所謂「老子」為關令尹喜所迫而留下五千言,只不過是一個歷史故事而已。

這個推崇「老子」的思想流派,應該就是習稱的「黃老學派」中的老子學派。至於被推崇的老子這個人是誰,且容在下另文探究。

⑷ 道德經的來源

道德經的來源如下:
《道德經》的由來,按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記載,是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時出關被函谷關的長官尹喜攔住懇請他著書,於是才有了這五千餘字的《道德經》。
從這點來說,尹喜的功勞是巨大的,後世尊稱他為尹子,脫胎於道家的道教還將他奉為道教祖師之一。雖然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回事,但在《列子》《莊子》和《呂氏春秋》中其實均有關於他的記載。

⑸ 道德經是司馬遷買史記中記載的嗎

不是,是老子另外寫的。
當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之勢無可挽回時,便出函谷關一直往西,打算辭官歸隱(時任洛陽守藏史,類似現在的圖書館館長之職),在函谷關遇上了看守關口的官員尹喜。這個尹喜也是一位很有道行的人,早年他在自己的家鄉桎縣觀星樓觀察星象和雲氣的名望很高。一天,他突然看到有紫氣東來,吉星西行,知道三年後將有貴人路過這里,於是他就注意觀察,最後終於見到了老子。當他聽說老子就要不問世事而隱居起來時,便一再要求老子住下來為他寫點文章,以便為世人留下點精神文化財富。

老子被關令尹喜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就將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加以總結寫了出來,書名《道德經》。

⑹ 老子西出函谷關寫下 道德經是什麼著作記述以及成書年代有哪些旁證,是否有直接證據

有關老子生平的最早記載,見於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雲:
「老子修道德專,其學以自屬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大意是說:老子重視自隱、無名。在周朝生活很久了,看到周朝已經衰弱,於是想離開。到了函谷關,被守關的官員強行留下,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才放他離開;但不知道老子最後到哪裡去了。
從最早的相關記載看來,《道德經》的著述年代是周朝末年,其餘的部分,便都如老子本人的去向一樣:杳如黃鶴!難以確認。

⑺ 《道德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道德經》這本書的來歷本身就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在周朝任藏書的史官,眼見周朝日益衰落,便決定西出函谷關,從此隱居避世。函谷關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要一去不返,便請他著書傳世,於是老子著書上下兩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從此不知所終。

《道德經》篇幅很短,但意蘊深刻,可以說是一本無法窮盡的書。《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在中國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義就是我們所走的路。《說文解字》說:「道,所行道也。」後來含義逐漸擴大,自然與人事所遵循的途徑(即規律)都稱之為道,因此便又有「天道」、「人道」之說。至老子,始將「道」提升為一個最高的哲學范疇。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萬物存在的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修養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義。自從老子賦予「道」以如此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後,「道」就成了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無為。老子說:「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所謂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沒有外力強迫的狀態。所謂無為,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不以外力強加干涉。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狀態,而無為則是保持這一狀態的方法。老子希望人們以道為榜樣,按照自然、無為的原則處理一切事務。

道與德密不可分,二者是體與用的關系。道是德的根據,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體表現;道落實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反之,就是無德。所以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的運動方式就是「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由此,老子總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柔勝剛,弱勝強」等具有深刻辯證法思想的格言。

在《道德經》中,老子對統治者的橫征暴斂進行了猛烈抨擊。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他認為統治者應當順應民意,體貼民情,他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老子反對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現象,主張幫助弱勢群體。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德經》比《論語》更具抽象思維特質,它的文學性,主要源於哲學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富於詩意的語言。《道德經》一書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猶如一組語言洗練、意蘊深遠的哲理詩。使用了大量的韻語和排比、對偶等句式,行文手法多樣,變化多端,善於用平常的比喻來表現深刻的哲理。

《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譬如,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為法家的理論依據。曹魏王弼通過注釋《道德經》,開創了玄學,《道德經》與《莊子》、《周易》一起被稱為「三玄」,是魏晉玄學當中最重要的三部經典,同時,《道德經》又是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基本典籍之一。《道德經》和《莊子》所發揚的「自然無為」等哲學思想,更是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士人,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當中能夠與儒學分庭抗禮的另一極,像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這些中國文化的巨人,都可以說是老莊精神的嗣裔。很多儒家學者,特別是革新派和改良派的政治家,如王安石、魏源、嚴復等人,也都對老子哲學有所借鑒。

老子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經過大的戰亂、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後,為了安定社會、恢復生產,統治者大多選擇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實行輕徭薄賦、減省刑罰、與民休息的治國政策。為史家所稱道的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國的結果。

《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老子的影響卻並未從此消逝,他的學說後來形成了道家學派。漢代被演變為宗教,這就是道教。老子被奉為教祖,由人變成了神。他寫的《道德經》也成為道教的經典。到了唐代,老子的地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自認是老子的後裔。唐高宗追封老子為玄元皇帝,詔《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詔各州府廣置玄元皇帝廟,建立玄學,令生徒誦習《道德經》。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一直和儒學及後來的佛學一起構建成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工程、藝術等領域。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學派,無不從老子的思想裡面汲取營養而加以利用。從積極方面看:他的天道觀,經過莊子的發揮,成為魏晉的玄學,又影響到宋明的理學;他的無為觀,成功地應用於西漢的政治實踐,成為歷代統治者的統治之術;他的玄德觀,經過孔子的發揮,成為主宰中國數千年德治的主要內容;他的用兵之道,經過孫子的發揮,成為變化莫測的軍事理論;他的雌柔觀,成為詭辯家的理論基礎,造就了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中華武術、內家武功及歷代氣功,也無不從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啟發。

熱點內容
合同法法條釋義第二十二條 發布:2024-11-17 00:32:20 瀏覽:971
法學專業好找工作 發布:2024-11-16 23:56:47 瀏覽:835
刑法專題課件 發布:2024-11-16 22:30:08 瀏覽:487
海商法中的承運人義務 發布:2024-11-16 22:20:05 瀏覽:463
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2018 發布:2024-11-16 22:19:06 瀏覽:331
按勞動法工資怎麼算的 發布:2024-11-16 21:33:30 瀏覽:158
刑訴應當法律援助的對象 發布:2024-11-16 21:25:37 瀏覽:118
2011年社會保險費法 發布:2024-11-16 21:09:42 瀏覽:252
司法局開展民法典贈書儀式 發布:2024-11-16 21:07:53 瀏覽:196
勞動法做六休一 發布:2024-11-16 20:54:10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