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懷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1. 依法治國,百姓有哪些期待
十八屆四中全會剛剛閉幕。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十餘年之後,本次會議繪制出新路線圖,為「法治中國」作頂層設計。
對老百姓來說,依法治國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期待。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表示,四中全會法治體系的提出很有新意。「過去我們都說法律體系,法治體系和法律體系最大的差別,就是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的、動態的、有機完整的體系,而法律體系是靜態的制度體系,把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都納入其中,體現了法治的整體要求。」
人們希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後,依法行政的更多重要環節和領域能取得進一步突破,政府部門想問題、做決策以法律為准繩,真正讓改革紅利惠及普通百姓。
背景 良法善治,法律成為權利的保障
曾幾何時,「中國人不信法」,是一些人對國情的「獨到解釋」。但經過數十年的法律教育和宣傳,如今法律已成為社會公眾維護自己權益的最有力武器——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0773件,比前5年上升174%。
不過,法治之路依然漫長。來自中央政法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各地政法機關登記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上升38.5%。這也說明「信訪不信法」還有市場。
現實中,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現象時有發生;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甚至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屢禁不止。
在執法層面,許多法律法規規定了禁止做什麼,但沒有詳細規定具體的懲罰措施,法律的實用化程度和違法成本過低將法律法規的有效性降低了一半。比如,我們有《食品安全法》,但毒膠囊、地溝油問題依然嚴重;我們有《物權法》,但野蠻拆遷依然頻發;我們有《環保法》,但一些污染企業仍在肆無忌憚地排污……
如今,司法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如何得到有效破除,如何破除「信訪不信法」痼疾,讓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一系列改革難題期待更為具體的制度規劃。
評論 依法治「官」,規劃反腐「治本」之道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依法治國,人們不會只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更看你落實了多少。如果法律只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不落實到行動中,那就談不上法律的尊嚴和權威。
十八大以來,反腐風暴強勁。出台「八項規定」、加強中央巡視、嚴打貪官外逃……從嚴治黨的舉措深獲民眾支持與贊許。但腐敗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種種跡象表明,在反腐高壓態勢下,部分官員仍存僥幸心理,從「明腐」轉為「暗腐」。
從查處的情況來看,腐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並且遍及到社會各個角落,只要權力集中的地方,就容易形成腐敗滋生的土壤。當前的反腐工作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並未徹底鏟除腐敗的土壤。從各國經驗來看,反腐必然要經歷一個從治標到治本的過程。我國也同樣應該會經歷一個如此的過程。
而當前的反腐風暴已為「治本」拓展了可能的空間。在強力
「打虎」「拍蠅」讓官員「不敢腐」的同時,一系列「不能腐」的治本之策也在推進。如何通過更為完備的制度構築權力之「籠」,如何通過更為有效的監督體系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規劃反腐「治本」之道,成為民眾對於這次會議的一大期待。
據媒體報道,中央紀委正會同有關部門起草制定有關黨內法規,實現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全覆蓋,彌補對中央一級黨政機關監督、執紀、問責的「缺位」。這是我國紀檢體制改革全面發力的重要信號之一。為實現隨著一系列黨內法規制度陸續出台,反腐敗體制機制將日臻健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將會迎來質的提升。
而人們則期待更多配套制度和改革,比如預算制度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將從根本上依法治「官」,減少腐敗。
聲音 依法行政為權力套上「緊箍」
行政權力進入法治軌道是改革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老百姓對依法治國最大的期待。法治,重在對公權力的治理,為權力套上「緊箍」。
沒有界限,權力就會無休止擴張。行政審批就是一個例證。以前,人們常抱怨「公章旅行」現象,一個審批單往往要蓋上幾十個公章。新一屆政府大刀闊斧簡政放權,一年多來已下放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不過,政府在一些領域仍然管得過多、過細、過濫。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迷戀「權力至上」;「拍腦袋就干,掐腰子就上」以及「大包大攬」依然是慣用的決策方式。
在城建、環保、工商、稅務等部門,一些執法人員,一方面對守法者濫用職權,吃拿卡要,另一方面又成為違法違規者收買的對象。近一年來,深圳市已連續有三個執法隊隊長因在查處違法建築中涉嫌受賄而「落馬」,涉案金額有的高達上百萬元。
專家認為,壓縮權力尋租的空間不僅要明確執法標准,合理規定執法人員的責任等,從長遠看,還是要完善權力監督機制,使行政執法權得到有效約束。
由於行政權力過大,常常出現同案不同罰、同事不同辦、濫用自由裁量權等現象,不但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腐敗誘因。在各類腐敗案件中,「一把手」腐敗案件佔到了70%以上,從披露的案情看,絕大多數都是「權力型腐敗」。
「對於私權利,是法無禁止即可行;對於公權力,則是法無授權即禁止。」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今後必須最大限度減少權力的自由裁量,依法治權、束權。
建設法治市場經濟,就要用法治劃清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邊界,形成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法治規范;建設市場決定下的有為、有效、有力、有責的法治政府,實現政府職能法定化。
2. 在法律運行過程中,法律實施和實現的基本途徑是
1、建設法治政府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必須建立健全政府決策機制,以嚴格完善的制度克制「拍腦袋」「拍胸脯」「拍屁股」三拍式決策的任性與隨意。
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2、建設法治政府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權責不明、權責交叉、多頭執法,是當前我國行政執法過程中突出問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要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糾錯問責機制。
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任務復雜艱巨,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全力推進改革深入進行。
3、建設法治政府要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監督。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這是權力運行的基本規則,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會損害國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
我國現行的權力監督機制包括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要加強制度建設,充分發揮這些監督機制對權力運行的制約作用,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作制約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4、建設法治政府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只有公開透明才能避免權力濫用和暗箱操作。近年來,為了推進政務公開,各級各地政府部門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
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立法形式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建設,實現了政務公開法治化。建設法治政府要以政務公開為突破口,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2)馬懷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需要從下面幾方面用勁發力
「法律的高效實施,依賴於守法觀念的形成,而守法觀念的形成,首先就要求政府嚴格依法辦事。以守法、高效、廉潔的政府帶動社會守法氛圍的形成。」張志銘認為。
馬懷德也指出,法律有效實施,嚴格執法是關鍵。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做到行政行為於法有據,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應整合執法機構、充實基層執法、強化綜合執法,做到嚴格高效執法。
同時,他還提出,保證法律的高效實施,需要合理的激勵評價制度和嚴密的有效監督。「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形成全天候立體監督模式,讓執法者須臾不敢忘記法定的職責,司法者絲毫不敢違背法律准則,確保法律的嚴格、公正實施。」
楊建順提出,高效的法治實施體制,要做到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分層治理才能達到高效。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應一體建設,但在具體的操作上要分層治理,即法治國家需要考慮什麼問題,法治政府需要考慮什麼問題,法治社會需要考慮什麼問題。這樣才能高效、有針對性地把法律實施到位。
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認為,司法公正已經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