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目的論義務論道德論
❶ 醫學倫理學設計的基本內容是
(1)醫學道德的基本理論包括醫學道德的起源、本質、特點、發生發展規律、社會作版用與影響;醫學權歷史中出現的醫學道德現象及其背景;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醫學倫理學的發展趨勢等。
(2)醫學道德的規范體系包括醫德的原則、規范和范疇等。
(3)醫學道德的基本實踐包括醫學道德教育和修養、醫德評價的標准和方法、醫學臨床、醫學科研、整個衛生保健領域、現代醫學發展中的難題等。
❷ 義務論的康德的義務論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其著作《道德底形上學之奠基》(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1785]中提出一個理性主義的義務論:道德並不是建基在慾望之上,而是在理性意志(rational will)之上.
康德提出的道德至高原則(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morality)是:
「僅依據你能同時意欲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格律而行動」(Act only on that maxim through which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Paton: 88]
康德稱此原則為「無條件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要了解這道德的至高原則,必須先了解何謂「格律」(maxim) 「普遍法則」(universal law) 和「意欲」(will)又意謂什麼 。 「格律」:「意志活動之主觀原則」 (a subjective principle of volition), 康德如是說.
康德相信當人進行某一行動時,他總是依據某個一般原則(general principle)而行.
例如:假若我很需要錢,並且向人借錢可解決這問題.不過,我明知自己沒錢還給他人,然而我還是向朋友借了錢.
這行動背後的格律是:「每當我需要錢,並且借錢可得到那筆錢,那麼我會向人借錢,縱使我明知不會還錢.」
以上那格律是「一般的」(general):如果我採納它,我便同意在相似的情況下,做相同的行為.
因此,格律是行動之一般原則,它必須描述某一般情況,並提出在此類情況中做那類行為.
注意:相同的外顯行為可以有極不同的格律.
例如:有兩商人嘉誠與忠直.
嘉誠一心要成為富翁.經過細心分析,他認為奉行童叟無欺,將會令他有良好商譽.
由此,嘉誠做生意童叟無欺之行為,其格律是:
M1:當我能透過童叟無欺而建立良好商譽,則我會童叟無欺.
而忠直則認為欺騙顧客是不道德的,故此他做生意時也童叟無欺.他並不理會童叟無欺,會否為他帶來商譽;甚至童叟無欺會使他生意上有損失,他也不在乎
.因此,他的格律是:
M2:當我透過童叟無欺的行為而履行道德的行為時,我會童叟無欺.
雖然嘉誠和忠直的外顯行為是一樣的,但他們背後所依據之格律實極不同.
關於格律,還要引入一新概念,就是「格律之一般化形式」(the generalized form of a maxim).
假如我今天講完課後覺得很疲倦就決定去飲奶茶,這行為的格律是:
M3:每當我覺得很疲倦,我就去飲奶茶.
若果將這個格律中的「我」抽去,便可得到這格律的普遍化形式:
GM3:每當任何人覺得疲倦時,就要去飲奶茶.
由一個格律的形式到一個格律之一般化形式:
M: 每當我是___,我就要____.
GM:每當任何人是___,他就要____. 接著我們要解釋「普遍法則」,它有兩個意思: 「自然之普遍法則」和「自由之普遍法則」.
作為「自然之普遍法則」(universal law of nature):自然之法則不只是一個描述事情是如何發生的,而是總是必定如此發生的一般述句.
例如:假若一密封氣罐內的氣體溫度增高,則其壓力必增加.
這里的必定(must)不是邏輯的(logical),而是「物理的必然性」(physical necessity).
因此,自然之法則就是一個表達物理必然性之一般述句.
作為「自由之普遍法則」(universal law of freedom):這是一個描述所有人都某特定情況下,應該做什麼的普遍原則(a universal principle describing how all people ought to act in a certain circumstance).
假若守諾言是真正的義務,那麼下面的原則就是一個自由之普遍法則:
「若任何人作出承諾,那麼他必定要守諾言.」
這里的必然性是「道德的必然性」(moral necessity),因此自由之普遍法則就是一個表達道德必然性之一般述句. 現在我們要分析「意欲」(willing)的意涵:
意欲某事成真比只是想(wish)某事成真更強.
我想世界和平,但這事之實現非在我能力范圍之內,故此我不是意欲世界和平.
當然,不容易說清當某人意欲某事成真時,他會做什麼.
依某一看法,意欲某事成真就像命令你自己去使該事發生.
例如,你意欲舉起手,就像你命令你自己舉起手.
有些事態(state of affairs)是不可能的,即不可能發生.例如,你跳上跳下而又身體不動.
若果你意欲此事態成真,那康德會說你的意欲是自相矛盾的.
這是不一致地意欲(willed inconsistently)的一種方式.
另一種意欲的不一致就不是這么明了.
假設某甲意欲不動,但同時又意欲跳來跳去.
雖然單個意欲來看是自我一致的(self-consistent),但同時意欲兩者卻是不一致的(inconsistent to will both of them at the same time).
第三種方式是,假定的一些事是每個人必定意欲的,例如:每個人都意欲避免受強烈的苦楚.
那麼當某人甲意欲某個跟此普遍意欲不一致的事時,我們就說甲的意欲是不一致的.
有時候,康德說某人的意欲是不一致時,又是另一意思.
假設甲意欲倫理學拿A,但又意欲不上課不看書.根據常理這大概是不可能的.
如比甲的意欲是不一致的.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意欲是不一致的,若果他意欲P成真又意欲Q成真,並且P和Q同時為真是不可能的.
有了上述的基本概念,我們便可進一步了解「無條件律令」.
❸ 當代醫學觀念特點有哪些
檔介紹:當代醫學發展的 特點、趨勢與挑戰 第一節 當代醫學發展的特點與趨勢內 一、醫學容的學科分化、交叉與綜合 (一)醫學研究的深入與分化 (二)學科間的交叉與綜合 (三)醫學的整體性綜合研究 (一)醫學研究的深入與分化 學科的分化—指原有的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隨著研究的深入而成為兩門或兩門以上新的分支學科。 現代生物醫學正深入到分子水平對細胞活動、基因、發育和腦功能進行深入探索,從而使各種基礎學科向分子水平迅速發展。 (二)學科間的交叉與綜合 自然科學學科與醫學學科之間彼此交叉滲透而綜合 社會科學學科與醫學的交叉滲透而綜合 各醫學分支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而綜合 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交叉與綜合 (三)醫學的整體性綜合研究 近幾十年來,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相互關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概念的提出,是當代醫學整體綜合研究趨勢的重要表現。 在當代生物醫學中,從分子、細胞和整體水平對腦和神經系統進行多層次綜合研究的神經生物學正在成為新世紀的一個
❹ 如何看待倫理學中的道義論與後果論的矛盾關系
大多數西方的傳統倫理學都基於這樣一種假定,即倫理信念是通過一套規則或抽象的原則來表述的。所以,康德的絕對至上命令、密爾的效用原則、羅斯的初始義務(或顯見義務)都試圖提供一種適用於任何情況下的道德行動和決定的准則。在他們看來,道德決定就是為具體的案例找到適用的原則,與法庭將法律法規適用於具體的案例非常類似。許多倫理爭論就象許多法律爭端一樣,主要討論的是一個抽象的原則是否適用於一個具體的案例。
可是,康德的倫理學理論、功利主義的原則和羅斯的道德原則本身都存在著困境。從康德的絕對至上命令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意義的絕對規則並不適用於解決實踐中的特殊問題,尤其是一些倫理困境。雖然它突出強調了許多人類普遍認同的道德直覺(如:不撒謊、信守諾言等),可一旦將其普遍化為絕對的原則,就無法對不同問題中的特殊性進行分析。古典功利主義的效用原則,有這樣一種觀點,多數人的利益可以為少數人的犧牲做辯護。也就是說,當一些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常常不加分析地提倡個人應當以自我犧牲精神讓位於社會的利益。當要求犧牲個人利益時,不去提供充分的辯護理由。當人們作了犧牲後,也不考慮對被犧牲的個人利益的補償及兼顧。⑴而且對於利益關系採取了一個計算苦樂總數的模式,這樣就不能關心特殊環境下特殊個人的需要,根據特殊關系的特殊細節來權衡各方利益。⑵現代功利主義對事件發生總體境遇的正負後果的權衡是一個優點,但以個體論為基礎對總體境遇進行比較,對各種不同利益進行輕重緩急的排隊,仍有難度,而且不能兼顧各方利益。羅斯所列出的初始義務,事先就假定了人們都贊成同樣的倫理原則,具有同樣的價值觀和辨別好壞的能力,而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羅斯還強調,倫理原則是對「好人的道德意識」的肯定。如果這個「好」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優秀」,那麼優秀的人並不一定能在道德原則和價值觀上達成一致;如果是指「品德高尚」,那麼羅斯又陷入了一種循環論證:品德高尚的人是那些認同他的初始義務的人,承認相同初始義務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以,羅斯試圖調和義務論和後果論之間矛盾的努力也失敗了。
一、倫理學理論的轉向;
上述倫理學理論的困境都在於,從理論中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意義的原則,並不適於解決實踐中的特殊問題,並不能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倫理決定中都得到貫徹。傳統倫理學很少考慮道德問題的具體情境,也很少考慮行動者的道德經驗和道德情感。而人們現在已經生活在後現代的、多元化的道德境遇之中,面對生活中各種對立的要素:好與壞、善與惡等,人們的價值判斷也趨於多元化,以價值判斷為基礎的道德行動和決定也變得日益復雜。正如麥金太爾所說,道德本身是一個戰場,因為每個道德行動者都以有效的推理形式得出結論,而並非認同人們開始推理時前提的正確性和適當性。
近年來,一些倫理學家重新開始強調品格作為道德行動基礎的重要性,還有一些倫理學家非常注重在建構我們的道德生活中關懷的中心角色以及社會實踐和體制的關鍵作用。他們提出了一些新的倫理學理論,這些理論都不能被還原為抽象的原則。下面我們簡要介紹三種理論,即美德(德性)倫理學、關懷倫理學和女性主義倫理學。
美德倫理學是以品格為基礎的倫理學。它實際上是對西方另一種傳統的回歸,即亞里士多德傳統。規范倫理學只關注於讓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卻消解了人的道德性。而美德倫理學重新強調品格(德性)作為道德行動基礎的重要性。其基本觀點是,一個擁有良好品行的人在面對包含道德選擇的情形時會做出正確選擇。它並不致力於用原則或規則去指導行動。品德好的人既是美德倫理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它的目標。正確的行動從良好的品格中自然產生,品德好的人有一種採取正確行動的自然傾向,不需要討論規則、計算後果、考慮抽象的義務。在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的過程中,家庭教養、教育、沉思、個人的努力和道德經驗以及社會的影響都起一定作用。另外,許多歷史上的道德楷模都會成為很好的榜樣,每種文化中都有許多這樣真實或虛擬的人物,如耶穌、穆罕默德、孔子等等。他們使我們由衷地敬佩,並且感覺到如果我們能更象他們,那麼我們會成為更好的人。當一個基督徒在心中默問:「主會怎麼做?」,他並不是在召喚神的引導,而是在進行反思,試圖想像一個努力成為耶穌那樣的人該如何行動。我們通過努力變得更象那些我們敬佩的人而使自己品德高尚,通過行動展現美德。我們可以把品德分為兩類,一類是道德性的,如仁慈、誠實、善良、忠誠、有同情心等;一類是非道德性的,如耐心、理智、能乾等。然而,它們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一個有勇氣的賊比一個怯懦的賊更容易得手,而一個缺乏勇氣的充滿仁愛之心的人卻很難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
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傳統倫理學的原則主義在社會現實面前都是大打折扣的,很難貫徹到底。政治和社會權力的不平等分配以及種族、性別歧視,使得基本的倫理原則,如自主原則,不可能落到實處。對女性主義哲學家來說,平等是倫理學的核心,她們的首要關注是性別平等,致力於對那些使女性下等於男性的社會實踐和體制的批評,並且進而努力揭露和消除任何一個社團對另一個的統治和支配。Susan Sherwin指出,女性主義倫理學不應滿足於苦樂的計算和抽象的原則,它必須探詢誰的幸福增加了(即誰得益了)以及原則如何對被壓迫者和壓迫者產生影響。⑺由於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復雜關系,以及具有能力大小不等的人,即弱勢群體和強勢群體。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平等的自主關系,而是相互依賴的、情境變化的不平等關系。面對這種現實,如果我們只強調抽象的倫理原則,如自主原則,那樣只會使在經濟和政治上強有力的社會強勢群體得益,而那些弱勢群體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女性主義者認為,此時應更多地考慮如何使那些弱勢群體得益。女性主義試圖關注情境、細節以及具體問題,它並不著眼於抽象的、普遍化的原則,而試圖為解決現實的道德困境提供具體的指導。
二.生命倫理學的多元化趨向;
倫理學理論的轉向,必定深刻地影響著應用倫理學。在生命倫理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也經歷著這樣的變化。從Robert Veatch的「契約論倫理學」、Pallegrino以有利或行善原則為基礎的倫理學、Rawls的「正義論」倫理學、道義論倫理學、後果論倫理學、以及Beauchamp和Childress的原則倫理學,到Engelhardt的後現代生命倫理學——「當下的多元倫理學」,生命倫理學越來越關注於多樣性和情境的變化,不斷消解著那種抽象的、普遍化的原則。而女性主義對生命倫理學的介入則是顛覆性的和覆蓋性的。
1.ngelhardt的當下多元倫理學;
Engelhardt自己承認其代表著《生命倫理學的基礎》是一部後現代的著作,因為它接受了後現代的特徵:「總敘述已經喪失了可靠性,不論它使用何種形式的統一性,也不論它是思辯式的還是關於解放式的敘述。」⑻用恩氏自己的話說,在《生命倫理學的基礎》中它並沒有提供實質性的道德基礎,只是提供了一條程序性的道德原則。它讓人們看到、發現一種唯一正確的、當下的、標準的、充滿內容的倫理學是不可能的,理性沒有能力提供一個確定的道德基礎來解決道德爭端。
現代社會道德多元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這種道德多元性。人們信奉不同的道德傳統和道德學說,生活在不同的宗教、意識形態和道德共同體中,對許多問題持有尖銳的、令人痛苦的、有時是悲劇性的意見沖突,同樣的倫理原則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內容。例如,現代無神論的自由主義者認為對一位瀕死的、極度痛苦的晚期癌症患者實施安樂死是行善,羅馬天主教徒卻認為是作惡。還有西方社會中延續至今的關於墮胎的激烈爭論,道德多元化的事實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恩氏看來,此種情況下,我們沒有可能建立起一門有實質內容的、統一的生命倫理學。表面上看來,恩氏似乎消解了整個生命倫理學。但他的解構與Feyerabend的「告別理性」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反對的是那種超越一切的、永恆普遍的原則,並不是要徹底拋棄理性。恩氏認為,因為不同的道德共同體信奉不同的道德內容、承諾不同的道德前提,借用國家強制手段去推行自己信奉的道德,是不講理的行為。制定公共政策必須基於持不同意見的人們之間的相互尊重、協商和同意,而不能把一派人的意見強加於另一派人。他提示每個人都應以博大的胸懷去過兩種類型的道德生活:一方面,按照自己的道德信仰去生活、去影響和勸說別人;另一方面,以寬容的態度去對待自己認為錯誤的行動,而不用強制手段去對待別人。
2.性主義對生命倫理學的介入;
女性主義顛覆了以往關於生命倫理學客觀性、中立性和真理性的神話,把它完全置於建構領域之中。女性主義把醫學看成一種價值建構,疾病和健康等醫學概念和醫學知識都是一定文化和社會關系的產物,醫學語言的核心是價值判斷,醫學現實乃是評價的、說明的、描述的和形成社會實在的關系之間相互作用的構造性結果,體現出人的慾望、價值和利益,醫學選擇什麼問題進行研究本身就是社會制度和權力關系的反映。倫理價值也是一種社會建構,體現出人類行為「應當如何」的價值理想。既然醫學和倫理本身都是歷史的、變化的、一定文化和社會關系的產物,而性別又是一種組織、標明和體驗社會關系的制度,那麼從性別視角審視、批評和改造生命倫理學就有了知識的合法性與現實的可能性。透過女性主義的視角,「生命倫理學的傳統是有缺陷的,因為它從未能認識到和關注性別鴻溝」。⑼以往的生命倫理學所自詡的客觀性、中立性和真理性,實際上是反映一定社會群體慾望、利益的人為建構。
美國女性主義哲學家Rosemarie Tong概括了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的方法論原則,「我是這樣認為的,折衷的政治、社會自主性的本體論、觀點論的認識論,以及關系論倫理學促使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家發展起一種女性主義方法論,它在諸多方面可以促使她們有能力在那些關於生物醫學的世界裡,在減少現實的性別壓迫的公共政策方面團結一致。 ⑾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理論也非常強調豐富性和多樣性。Susan Sherwin在談及自己的研究時指出,「我相信我們必須在女性主義理論內部期望和歡迎某種程度的模糊性和分歧,當代女性主義理論不能降至為一種單一的、綜合性的和總體性的理論。因此,我將在自己的分析中,盡可能少地使用理論約束,希望有著許多不同信仰的女性主義者和生命倫理學家都能發現這種研究的價值。」⑿由於女性的利益和體驗之間存在著差異,女性主義必須在不同社會群體和地位的婦女的利益之間進行協調,這種協調還可以擴大到社會各個群體和階層的利益,尤其要考慮到社會中弱勢群體的利益。這種不同利益的協調可以看成是Rosemarie Tong所講的女性主義折衷政治的集中體現。
女性主義和恩氏的後現代生命倫理學都打破了理性的一統天下,後者突出超驗性的「允許原則」,前者則強調「道德體驗」的意義。但對它們的批評也不絕於耳。有人認為,恩氏的學說沒有提供實質性的道德基礎,所提供的規范內容太弱,不足以指導公共政策的制訂;而且其「允許原則」過分縮減了道德的形象。對女性主義的批評則是,只關注於情境、細節以及具體問題,無法為行動、政策和實踐的評估提供切實可行的辦法;而且在面臨道德沖突時顯得無能為力,容易滑向相對主義。
在這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著生命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適用於大多數情況的倫理理論,在特定的生物醫學情境下不再適用;我們還會發現一些被普遍接受的倫理原則卻導致矛盾的、無法接受的道德結論;而且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可以得出相互沖突、但都言之有理的倫理答案。例如生命科技的最新發展——克隆(治療性克隆、生殖性克隆)、胚胎幹細胞研究等,對之的正、反論證引發了更多的倫理困境。加之對人工流產、安樂死、同性戀、HIV/AIDS、異種移植、HGP(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的倫理大討論,都激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並且在此過程中,生命倫理學中的各派學說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後果論看到特有決定的現實影響,但其代表性理論--功利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理論;義務論以義務和責任來回答「我應當做什麼」的問題,行為本身的目的是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但這些原則和義務易於流於形式,抽象而空洞,很難解決具體問題;Rawls的「正義論」倫理學首先考慮倫理問題中包括哪些道德權利,道德困境的解決依據權利的等級,它的優勢在於強調了個人的道德核心性,以及沖突中的道德權利,但並沒有說明如何解決權利沖突;Ross的倫理理論用道德直覺把握正當與否,但卻沒有提供信任他人直覺的途徑。⒀對各種學說及批評的辯證綜合是非常有意義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工作。
生命倫理學家都已意識到,他們需要為他們討論的倫理問題尋求滿意的解答,並且很少有人認為自己的答案是唯一正確、絕對合理的。生命倫理學仍然是一個問題多於答案的研究領域,但是我們現在的答案比起20年前來說經過了更充分的論證和推理。只有在這種辯證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❺ 論述功利論和義務論
了解功利論,可以閱讀邊沁的《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以及穆勒的《功利主義》;了解義務論,可以閱讀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原理》、《道德形而上學》;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義務論的代表人是誰
義務論的代表人是康德。
康德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1785]中提出一個理性內主義的義務論:道德並容不是建基在慾望之上,而是在理性意志之上。
康德提出的道德至高原則是,僅依據你能同時意欲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格律而行動。
康德稱此原則為,無條件令式。
(6)醫學目的論義務論道德論擴展閱讀
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選為西恩(義大利)科學院院士。1799年8月,《關於費希特所著〈知識學〉的聲明》發表。
1800年,最後一篇單獨發表的著作——德語立陶宛語詞典的跋;9月,耶捨出版康德的《邏輯》。
1801年11月14日,康德請求解除他科學院評議委員會成員的職務。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論》;12月15日,寫最後一篇日記。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 。
❼ 醫學倫理學的理論基礎體現在哪些方面
生命論來 人道論 美德論源 公益論
生命論 (1)生命神聖論、生命質量論、生命價值論的概念
(2)生命神聖觀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3)生命質量的標准及倫理意義
(4)生命價值的標准及倫理意義
人道論 (1)醫學人道主義的含義
(2)醫學人道主義的歷史發展
(3)醫學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
美德論 (1)美德論的含義
(2)醫德品質的含義
(3)醫德品質的內容
公益論 (1)公益論的含義
(2)公益論的內容
(3)公益論的基本原則
❽ 醫德義務的概念
一、概述
(一)義務論
義務論是關於道德義務和責任的理論體系,又被稱為非結果論或道義論。考試大網站收集它以道德義務和責任為中心,研究和探討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即人應該遵守怎樣的道德規范,並對人的行為動機和意向進行研究,以保證人的行為合乎道德。
(二)醫學義務論
醫學義務論是規范醫學倫理學的理論體系,它以醫德義務和責任為中心,研究和探討醫務人員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即醫務人員應該遵守怎樣的醫學道德規范,並對醫務人員的行為動機和意向進行研究,以保證醫務人員的行為合乎道德。
二、醫德義務
醫學義務論的核心內容是醫德義務,把握醫德義務是把握醫學義務論的關鍵。
(一)醫德義務概述
醫德義務即醫學道德義務,是醫學界的職業道德責任。
醫德義務的責任主體是整個醫學界,基本的責任主體是醫務人員;責任客體是服務對象,基本的是病人。
(二)醫德義務的特點
醫德義務與醫學法律義務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醫德義務依靠非權力強制力量維系
醫學法律義務依靠國家暴力機器作為後盾,是一種權力強制義務;不同於醫學法律義務,醫德義務的形成、維系依靠醫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等非權力強制力量維系。
2、醫德義務的履行不以獲取權利為前提。
通過一定程序形成的醫學法律規定了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法律上規定的行為主體的義務總是與權利對應的。作為規范治理醫療衛生事業的醫學道德,在為醫學行為主體提出醫德義務的同時,當然也賦予了其醫德權利;但作為醫學道德行為主體本身在承擔、履行醫學道德義務的時候,為了完善自己醫學美德的時候,不以獲取道德權利為前提(盡管客觀上他們在履行醫德義務的同時,實際上已經而且應該獲取道德權利),而且往往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為前提。
❾ 哲學引論義務論和功利主義看待行為道德性的區別表現在哪裡
功利主義,即抄效益主義,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它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功利主義是一種效果論,以此區別於義務論。義務論是根據行為是否違反道德義務來判斷一個行為的善惡,而效果論是根據行為造成的結果的好與壞來判斷一個行為的善惡
❿ 義務論和聖諭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表現在哪
共同點:義務論和聖諭論都堅持非結果論道德觀,反對結果論道德觀。它們都把道內德看作是一容種先天的絕對的東西,即一種不受任何經驗性結果影響的、與人的慾望或功利無關的、預先規定者人的行為的一般規則。 不同點:但聖諭論與義務論在對道德規則產生的理解上存在明顯的不同。聖諭論強調,無論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下,一個人只應當做那些符合上帝意旨的事。凡是符合上帝意旨的行為,就是正確的行為;凡是不符和上帝意旨的行為,不管它的結果是什麼,都是錯誤的行為。顯然,聖諭論是把道德根據外移於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種超自然的至善之物決定的東西。義務論則與此相反,它把道德內植於人的理性觀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決定的,出於人的一種自覺的善的行為,即是不計功利、不講結果的,純粹由一種義務感或說是動機決定的善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