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結果

道德的結果

發布時間: 2021-01-05 21:52:23

Ⅰ 個人品德是個體對某種道德要求認同和踐履的結果,集中體現了()的內在統一 多選

個人品德是個體對某種道德要求認同和踐履的結果,集中體現了()的內在統一多選。A.道德認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為E.道德標准
這個題目的答案是:A B C D

個人道德實踐有三種基本形式,這就是道德評價、道德選擇和道德修養。如果說道德評價是以言說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活動,道德選擇是以行動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活動,那麼,道德修養則是一種既包括言說即道德評價,又包括行動即道德選擇的綜合性實踐活動。

這是由於在道德修養中,個人是需要經常運用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來推進自己的道德修養的。不僅如此,從實質性上說,道德修養也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以完善人自身為目的的道德實踐活動,而不是以外在善為目的的道德實踐活動。因此,道德修養屬於倫理學的重大論題。


(1)道德的結果擴展閱讀:

道德修養不僅專對個人十分必要,而屬且對社會也有重要意義。

一是因為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乃是所有個人道德水平的平均值。若每個人的道德水準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就低;若每個人的道德水準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自然也會高。

二是因為任何社會目標的實現,都要靠大量人才的參與和推動,而可以稱得上是「人才」的人,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而且還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

Ⅱ 教育心理學 什麼是道德內化的結果

道德抄內化:在思想觀點上與社會規范極其價值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內化,從字面含義來看,無非就是由外而內,或說內在化。但是「內化」作為一個概念,從心理學的發展史來看,最早是由以塗爾干(Emile﹒Durkheim)等為代表的法國社會學派提出的,指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化,即意識形態的諸要素移置於個體意識之內。後來,法國著名心理學家P﹒讓利,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列昂節夫等人分別在兒童的社會化、兒童的思維發展、兒童的智力發展等方面對內化現象進行過較為深入的研究,並賦予內化不同的含義。
一般來說,心理學上把內化定義為:「主體把現實的或想像中的他與其所處環境間有規則的相互聯系,以及現實的或想像的環境特性轉化為內在的規則和特性的過程。換言之,內化就是使某種外部世界的樣式,如外部文化結構、社會需要、道德意識、交往形式、實踐價值等轉化為個人內在的精神生活,並使關於外部世界的內在表象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像哥白尼創立日心說的過程及人們對它的認定,學生從不知到知、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便是一種內化

Ⅲ 關於法律到道德的調查結果500字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我們是小學生,是二十一世紀這個法治社會的小學生,我們應該重視法律,並將法律時時刻刻牢記在心。我們要努力做遵紀守法的合格小公民,肩負著現代化國家的神聖使命!( 海普文學 www.wh-haipu.com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比如說:「學校不得違法開除未成年學生,教師再罵「笨死了」將受懲處,教師不能在校內吸煙,突發事件先救未成年人,父母外出要委託「代家長」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記,法院可剝奪父母監護權,再走丟小孩監護單位要擔責,新法實施需要相關法規展開。」
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己行為的社會准則。因為權利在規則中行使,義務在規則中履行,自由在規則中擁有。法律引領我成長。

Ⅳ 急求幾個關於法律和道德沖突的案例 最好有結果的案例。 不要太短。

1、洞穴奇案。

《洞穴奇案》講述了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舉世聞名的「假想公案」: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無法在短期內獲救。

為了維生以待救援,大家約定抽簽吃掉其中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餘四人。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

其他四人仍執意抽簽,並恰好選中了威特摩爾做犧牲者。獲救後,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並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

這是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假想公案,富勒還進一步虛構了最高法院上訴法庭五位大法官對此案的判決書。

作者編出這個案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以一些更為聳人聽聞的真實案例為基礎的。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案例,就是1842年美國訴霍爾姆斯案和1884年的女王訴杜德利與斯蒂芬案。

這兩個案件都是極端環境下的救生事件,都是在海難之後發生了殺人和追訴。在霍爾姆斯案中,殺人是為了讓嚴重超載的救生艇減輕負荷。在杜德利和斯蒂芬案中,殺人是為了給行將餓死的倖存者果腹。

2、2008年11月19日,福州鼓樓區某小學被一名不符合入學報名條件的新生之家長以返還原物為由告上法庭。
根據福州市教育局相文件規定,2008年福州市所有適齡入學新生按照所劃片區學校入學時必須提供戶口本、房產證及兒童預防接種證原件,且戶口本與房產證所記載的住址必須完全一致。

2008年8月20日,一位新生家長持戶口本及兒童預防接種證原件到鼓樓區一小學為其女兒報名上一年級,學校開具了一張收條給該家長。經過學校工作人員審查,發現該學生家長提交的證件中缺少報名必備的房屋產權證,於是當面告知該家長因證件不齊全不符合入學條件。

該家長當即表示要回去開具證明,並於當天上午持兩張小區物業證明到學校要求讓其女兒報名,並稱其家庭住址與戶口本上的地址是一致的,學校工作人員當場告訴該學生家長證明不能代替房屋產權證,並當場將兩張證明退給家長。

8月20日當天晚上,學校工作人員按照該家長提供的家庭住址上門家訪核實,發現該家長並不住在其向學校提供的家庭住址(事實上其實際家庭住址是在晉安區,其女兒小學劃片也應在晉安區)。

學校於8月22日通知該學生家長到學校領回證件,並告知因家庭住址不符合要求無法接受其女兒的入學報名。該學生家長22日到學校領取證件,學校工作人員要求其交回收條,該學生家長稱來時匆忙忘記把收條帶來,答應過一兩天帶來。

學校老師考慮到學生報名在即需要證件,就答應了家長先把證件退還給家長,收條沒有當場收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2008年11月19日,該學生家長作為學生的法定監護人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把學校告上法庭,要求學校返還原物即返還戶口本及兒童預防接種證。

其證據是學校的為其開具的證件收條一張。作為被告的學校進行了答辯,要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並提供了證據。

本案件經過法院三度開庭,並由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2009年4月3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不服,向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本案還在審理過程當中。

3、高樓中的1301室在除夕之夜著火,1401的某先生及時發現了火勢,並且作為一個素質公民,某先生報火警並且去找物業,由於是除夕之夜,所以消防員暫時趕不過來,物業先派人來滅火,但是無法正面進入1301,於是決定從14樓滅火。

但是14樓的住戶都不願意讓物業進入他們家裡作為滅火通道,這個時候某先生主動要求物業通過他們家來滅火,這時候所有的人都被疏散到了13樓,過了半個小時火勢被控制,物業得知消防員快到了,於是陸續從房中撤出,但是某先生發現樓道內水漫金山,往上看發現都是從他家裡溢出的。

他想上去看,但是被保安攔住,說火勢還沒有完全撲滅。這時某先生抓住一個物業人員詢問他是否關閉了消防龍頭,那人說忘記了。10分鍾後消防員來了,成功撲滅火勢,又10分鍾後消防員撤出。

這時某先生回家發現自己的木質地板已經完全濕透,室內有20cm的積水,半年之後完全腐爛,家裡電器完全不能使用,在梅雨季節滿屋子的蟲子,平均每平方米有上千條蟲子,無法住人,於是將物業告上法庭,但是物業以住戶沒有證據證明是他們所為,也可能是消防員所為,最終一審判決原告某先生敗訴。

4、2006年4月21日,廣州青年許霆與朋友郭安山利用ATM機故障漏洞取款,許取出17.5萬元,郭取出1.8萬元。事發後,郭主動自首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而許霆潛逃一年落網。

2007年12月一審,許霆被廣州中院判處無期徒刑。2008年2月22日,案件發回廣州中院重審改判5年有期徒刑。

2006年4月21日晚10時,被告人許霆來到天河區黃埔大道某銀行的ATM取款機取款。結果取出1000元後,他驚訝地發現銀行卡賬戶里只被扣了1元,狂喜之下,許霆連續取款5.4萬元。當晚,許霆回到住處,將此事告訴了同伴郭安山。

兩人隨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後反復操作多次。後經警方查實,許霆先後取款171筆,合計17.5萬元;郭安山則取款1.8萬元。事後,二人各攜贓款潛逃。

同年11月7日,郭安山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並全額退還贓款1.8萬元。經天河區法院審理後,法院認定其構成盜竊罪,但考慮到其自首並主動退贓,故對其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1000元。

而潛逃一年的許霆,17.5萬元贓款因投資失敗而揮霍一空,今年5月在陝西寶雞火車站被警方抓獲。日前,廣州市中院審理後認為,被告許霆以非法侵佔為目的,夥同同案人採用秘密手段,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行為已構成盜竊罪。

遂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許霆隨後提出上訴,2008年3月,廣州中院認定許霆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許霆再度上訴,2008年5月,廣東省高院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5、「辱母殺人案」一經曝光,就引發熱議,一是被刺殺者杜志浩的極端侮辱於歡母親的行為引起公憤,二是對當地警方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引起質疑,三是當事人於歡被法院判處無期徒刑的結果引起公眾不滿。

「辱母案」從一開始可能就註定了悲劇,首先於歡為周轉資金而借款高利貸,後因欠款未能即使還上而招致暴力催款,中途母子二人有打過市長熱線110卻無人幫助,就在實發當天,警察還介入過此事,但只是說一句「要賬可以,但是不能動手打人」草草了事。

造成警察走後於歡看到母親被羞辱後,情緒崩潰,拿刀捅傷了三個催款人,其中杜志浩因失血休剋死亡,其他兩位一重傷一輕傷。

法院予以判處於歡無期徒刑的判決,一部分人認為法律即是法律無關於同情,一部分人認為,法律是為人而定,應該符合人性。歸根究底是法律和道德之間的沖突。

於法,法院認為,於歡拿刀捅傷他人不在正當防衛范疇,屬於故意傷人,並造成一死兩傷,又鑒於暴力催款行為惡劣判處於歡無期徒刑。

於德,人性上,如果親眼看到自己的母親收人百般凌辱,又求救無助的情況下,人的情緒會處於崩潰狀態,感受到人性的冷漠後,出於防止母親再受到非人的侮辱,當事人只能動起殺人的念頭,也可以說是預防性殺人。

(4)道德的結果擴展閱讀:

法與道德的聯系

社會主義法與共產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

它在思想建設方面的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理論,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集體主義思想,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和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等等。概括起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

Ⅳ 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行為都能產生好的結果嗎

並非「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行為都能產生好的結果」。
1、首先要確定什麼是「好的結內果」作為分析的容基礎
就個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來看,一個人的行為造成的結果可能有4種情況:
①對自己好,對他人和社會也好;
②對自己好,對他人和社會不好;
③對自己不好,對他人和社會好;
④對自己不好,對他人和社會也不好。
馬克思主義對人的行為的評價標準是「兩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個人全面發展、有利於社會和諧進步。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者追求第①種結果。
2、符合道德的行為並非都能產生好的結果
①道德(規范)本身不科學、不合理。
《二十四孝圖》宣揚封建孝道。魯迅曾經寫到對其中「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的強烈反感。
②道德(規范)科學、合理,但如果社會道德風氣不好,遵守道德的人可能吃虧。
3、符合法律的行為並非都能產生好的結果
①法律(條文)本身不科學、不合理。
②法律(條文)科學、合理,但如果社會法治環境不好,遵守法律的人可能吃虧。
總之,要做一個有道德、守法律的公民需要有舍己為人的心理准備和精神境界;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法治建設任重道遠。

Ⅵ 中國道德評判的標準是()A結果B行為C動機D行為方式

中國道德評判的標準是(B行為)。

Ⅶ 在道德方面,社會契約的最佳結果是什麼

公平社會抄道德觀從襲分配的方式強調,薪資分配不因性別、種族、年齡、資歷等差異而不公,應消除這些因素在工資分配中的影響。
社會契約道德觀強調以地域為核心,應入鄉隨俗。如位於不同區域的員工,可能能力、職位、性別、年齡這些人口指標相近,但可能工資上待遇上會很大差別。
其實兩種觀念下的很多做法,恰恰相反。公平社會道德觀理論上是合理的,但執行中往往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表面上的公平可能掩蓋了事實的不公平,反倒不利於企業效益的提高,比如大鍋飯。而社會契約理論同樣存在問題,雖然入鄉隨俗是可以理解的,但契約主義的泛濫,一樣會出現很多問題。

Ⅷ 結果主義和絕對主義的區別 百度文庫

結果主義[consequentialism]又稱結果論,是倫理學中的學說,指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該行為就總體而言是否達到最高內在價值(參閱價值學[axiology])來決定,即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取決於道德行為的後果。
結果論最簡單的形式又即古典的(或是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它主張一個行為的對錯,要視就總體而言該行為的快樂抵消痛苦之後的凈效應是否達到最高。簡單地說,造成快樂的行為就是對的,造成痛苦的行為就是錯的,而不管動機與否。其他不同於古典功利主義的形式,若非以各個等級事物的內在價值來判定(即G.E.穆爾的理想的功利主義、倫理的利己主義),就是看各類事物的結果是否恰當合適。
結果主義相對於絕對主義。絕對主義(代表人物康德)認為道德有其絕對的道德原則,即道德有一定的准則和行為規范,只需注重動作的意圖,而不管結果如何。
結果主義代表人物:邊沁
代表著作:《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
代表理論:功利主義道德理論(任何法律的功利,都應由其促進相關者的愉快、善與幸福的程度來衡量。)

絕對主義:把事物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絕對化的思維方式。特點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認識的絕對和相對的關系,只承認其絕對性,否認其相對性。不承認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此過程必然轉化為他過程,不承認絕對之中存在著相對。絕對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認為某一認識是一成不變的、永恆無誤的真理。絕對主義有時也作為現代西方哲學中新黑格爾主義的絕對唯心主義的別稱。
起源於17-19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具有絕對權力的君主統治的國家形態。隨著中世紀封建經濟開始解體,商品經濟滲透農村,以手工業的發展為基礎,城市開始發達,絕對主義農民對封建領主的反抗日益強烈。另一方面,依靠行會制手工業和商業的資產階級也成長起來,加深了同封建領主的矛盾。於是,國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國王聯合資產階級,建立強大的常備軍和官僚機構,以此鎮壓農民的反抗,抑制封建領主相互間的抗爭,改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統治體制,確立高度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體制。在此過程中,通常是王權打破封建割據,促進國民的統一,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和擴大殖發地,通過國外市場和掠奪來積累財富。這個政治形態出現在封建社會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它不是被資產階級革命所推翻,就是在保存專制統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況下,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兩條道路必取其一。在日本,一種看法認為,明治維新建立的天皇制國家是絕對主義。自日本資本主義論戰以來,圍繞著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絕對主義形成的問題,一直進行著激烈的爭論。

Ⅸ 道德內化的結果

所謂道德內化,是指學生把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身的需專要。通俗地說屬,就是學生對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腦、入心,從而變成自己的行動。

簡言之,社會道德標准轉化為個人品德就叫道德內化。也就是說,社會道德是外部的客體的東西,它是社會集體向人們提出的種種政治要求、思想規范、道德標准 、行為准則等的綜合體現,社會集體的每個成員都必須認真恪守。如我國提出的「三觀」(世界觀 、人生觀、價值觀)、「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社會道德。但這些道德不是人們生來就會具有的,也不是人們對它們有了某種認識之後就能「據為已有」的,只有外部的客體的社會道德通過心理活動轉變為個體品德之後,才會使它們成為與己一體的「同化物」,即成為內部的主體的東西。

熱點內容
平陽縣司法 發布:2025-04-27 10:00:43 瀏覽:559
關於退伍軍人條例 發布:2025-04-27 09:56:20 瀏覽:594
經濟法1成教考試試題 發布:2025-04-27 09:51:31 瀏覽:34
學習法律法規的意義 發布:2025-04-27 09:37:11 瀏覽:970
虛開增值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7 09:37:10 瀏覽:642
證券期貨法規匯編 發布:2025-04-27 09:37:03 瀏覽:808
國際商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4-27 09:06:32 瀏覽:500
法學調劑容易 發布:2025-04-27 08:48:51 瀏覽:303
法律效力與法律時效有聯系 發布:2025-04-27 08:42:57 瀏覽:819
信託公司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7 08:39:09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