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26章

道德經26章

發布時間: 2021-01-05 23:09:30

⑴ 請幫忙翻譯道德經第26章這句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沉穩持重是克服輕浮草率的根本,冷靜穩重是急躁莽版撞的主宰。
是以權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所以聖人行事處處有備無患,即便是光彩奪目,也要超然處之。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大國之君雖然居高位,養尊處優,哪能以輕浮的態度對待天下大事呢?輕浮就會失掉根本,急躁就會失掉君位。

⑵ 談談你對道德經六十六章的見解和看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統治者如果自私自利,終會使民眾不堪重負;如果少私寡慾往往能團結民眾,上下一心

⑶ 道德經四十六章翻譯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專。治理天下不合乎「道」,屬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注釋]

1、卻:屏去,退回。

2、走馬以糞:糞,耕種,播種。此句意為用戰馬耕種田地。

3、戎馬:戰馬。

4、生於效:指牝馬生駒於戰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滿足的這種滿足,是永遠滿足的。

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戰思想。在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兼並和掠奪戰爭連年不斷,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災難。對此,老子明確表示了自己的主張,他分析了戰爭的起因,認為是統治者貪欲太強。那麼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求統治者知足常樂,這種觀點可以理解,但他沒有明確區分戰爭的性質,因為當時的戰爭有奴隸主貴族互相兼並政權,也有的是地主階級崛起後推翻奴隸主統治的戰爭,還有勞動民眾的反抗斗爭。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觀點有兩個問題,一是引起戰爭的根源;二是對戰爭沒有加以區分。

⑷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全而歸之』

老子道德經第抄二十二章
--------------------------------------------------------------------------------
曲則全襲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多 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
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彎,才能伸直。
低窪之處才能注入,東西舊了才須更新。
東西不足,才會想要富足;東西多了,就會變成雜亂。
所以,聖人以自然的觀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現象,
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採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沒有分別之心,或稱為『無二見』,簡稱『無二』。
不堅持己見,所以能夠客觀明白;
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驕傲我慢,所以能夠進步。
一個凡事不爭的人,天下間就沒有人會跟他爭。
古人說:『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這句話,實在正確極了,哪是空話呢?
大家應當好好去學習。

⑸ 《道德經》共有幾章

道德經一開始是分了81章,取九九八十一之意。後清朝一學者認為此種分法使內容太過分散,於是分成68章。所以現在市面上有兩種版本,一種是81章的,一種是68章的

⑹ 道德經25章的意思

,宇宙整個是個生命體,也是個意識體,他是有自我意識的,他的星系就是神經網路里的一個個神經元,每一個太陽系都是一個神經細胞,,,就這么簡單,
他以自身為藍本創造了生命包括人類自身!

⑺ 老子《道德經》第36章:「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

老子《道德經》第36章:「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奪取它,必須暫時給予它。
這句話流傳至今,已經變成了「將欲取之 必先予之」.
也就是說我們要向他拿什麼,我們要先給他們什麼;若是想要得到獲得,就要先給予.
望採納~

⑻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如果人能夠致知 達到虛無妙境 虛空妙有的時候 便可達到大智慧到極點 達到大智慧的極點 又能誠心誠意的守靜 達到最高止境之時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復另本作後)
那麽萬物的生長 孕育 死亡 我們就能從無形的氣胞 觀察到有形的物體 又能從有形的物體 觀察到無形的氣胞 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 我們不難去發現它周而復始 循環不息的奧妙
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 但是最後 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 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根源的 叫做靜 靜也就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回復到真我的生命 才是真正的長生 知道什麽是長生的人 可說是明白 什麽是假我 什麽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 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 靈性不滅的人 大都是胡亂想 或是異想天開的人 因此容易輕舉妄動 一旦輕舉妄動 往往就要招來災殃了
知常容 容乃公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 他能容受一切 無所不包 所以這種人的心胸開朗 更是大公無私的
公乃王 王乃天
像這樣至公無私的人 就會將挽救蒼生 視為己任 這就是聖人了 所以聖人也稱為王 既然是王 必然是順天行事了
天乃道 道乃久 歿身不殆 (歿另本作沒)
能夠順天行事 就合乎真常之道了 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 就是假我的肉體死了 也不會六道輪回了

⑼ 關於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應解為:《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版。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權。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緣由:
嚴可均曰:「輕則失臣」,王弼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謙之案:此文當作「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與上首句「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相對成文。遂州本、傅、範本「失臣」均作「失本」。畢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輕則失臣』。」范應元曰:「『本』字,嚴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輕則失臣』,與前文不相貫,宜從古本。」馬敘倫曰:「老子本作『根』,『根』寫脫訛成為『木』,後人改為『本』以就義。」又永樂大典王弼本作「輕則失根」,吳澄、焦竑、李贄及釋德清諸本同此。俞樾曰:「當從之。蓋此章首雲『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故終之曰『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言不重則無根,不靜則無君也。」至「君」「臣」對立之文,則為後之尊君者所妄改,當非老子本文。

熱點內容
法學調劑容易 發布:2025-04-27 08:48:51 瀏覽:303
法律效力與法律時效有聯系 發布:2025-04-27 08:42:57 瀏覽:819
信託公司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7 08:39:09 瀏覽:468
在職研究生考試經濟法 發布:2025-04-27 08:26:06 瀏覽:319
2019女職工勞動法保護規定 發布:2025-04-27 08:26:04 瀏覽:526
仁懷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27 08:24:45 瀏覽:109
中國有沒有行政法 發布:2025-04-27 08:18:28 瀏覽:862
借款人寫借條欠款人簽字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7 08:17:49 瀏覽:67
會計應負那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7 08:17:43 瀏覽:333
鹽業專營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7 08:03:28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