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一章誦讀
⑴ 道德經第十一章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對於這句話,希望說說自己的理解,我不需要翻譯 可能不會立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⑵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一章有和無的作用,你怎麼看呢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意思是三十根組成車輪的輻條集中在一個原木中,因為中間空虛,所以使得車輪轉動有了車的用處。攪拌泥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中間空虛,所以能夠裝運貨物有了器的用處。鑿門和窗戶製作房屋,正是因為中間空虛,所以能夠提供住處有了房屋的用處。用了3個事例證明“有”產生了“無”,“無”產生了“有”也就是“有”(實體材料)經過加工成了更高一層級的“無”(中間空虛的)物,物正是由於“無”(中間空虛),才為“有”(整體用處的產生)提供了發展空間。
自然界有了運行規律,才能運行不殆,這些運行規律,是運行不殆的根基和保障;人類社會有了法律規章,才能秩序井然,這些法律規章,是秩序井然的根基和保障。等到人人都遵守法律規章,融化在人人的心裡,融化在人人的靈魂里,變成了文化,天下就安定祥和,“為道日損”,看起來似乎不需要什麼法律了,這就進入了德治的局面,可以清凈無為而治了。
⑶ 王羲之書道德經第十一章
這一章我非常喜歡,一直收藏在電腦中,今分享下;
◆◇◆第二十一章
專[原文]
孔①德②之屬容③,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⑾。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⑿。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⑷ <道德經>第十一章的當代意義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注釋] ①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於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②轂:音gu,是車輪中心的木製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③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⑤戶牖:門窗。 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
[引語]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在本章里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於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於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採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與「無」不同,後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別。 [評析] 在《道德經》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過認識天地、芻狗、風箱、山谷、水、土、容器、銳器、車輪、房屋等具體的東西去發現抽象的道理。他的學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並非總在故弄玄虛。馮友蘭先生曾說:「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說『有無相生』,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段話很巧妙地說明『有』和『無』的辯證關系。一個碗或茶盅中間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裡面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實的,人怎麼住進去呢?老子作出結論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它把「無」作為主要的對立面。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
⑸ 《道德經》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何解 道友救急!
「有」帶給人們便利,「無」才是最大的作用。
每一個人要保持心靈的「無」,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⑹ 道德經的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注釋]
①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代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所構成。此數取法於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②轂:音gu,是車輪中心的木製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③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飲食使用的器皿。
⑤戶牖:門窗。
⑥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
[引語]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虛空的東西及其作用。對此,老子在本章里論述了「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舉例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為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覺察。他特別把「無」的作用向人們顯現出來。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車子的作用在於載人運貨;器皿的作用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於供人居住,這是車、皿、室給人的便利。車子是由輻和轂等部件構成的,這些部件是「有」,轂中空虛的部分是「無」,沒有「無」車子就無法行駛,當然也就無法載人運貨,其「有」的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了。器皿沒有空虛的部分,即無「無」,就不能起到裝盛東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無法發揮作用。房屋同樣如此,如果沒有四壁門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採光、流通空氣,人就無法居住,可見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發揮了作用。本章所講的「有」與「無」是就現象界而言的,與第一章所說有「有」與「無」不同,後者是就超現象界而言的,讀者應注意加以區別。
[評析]
在《道德經》一開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過認識天地、芻狗、風箱、山谷、水、土、容器、銳器、車輪、房屋等具體的東西去發現抽象的道理。他的學說往往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並非總在故弄玄虛。馮友蘭先生曾說:「老子所說的『道』,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是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它實在也很重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說『有無相生』,第十一章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段話很巧妙地說明『有』和『無』的辯證關系。一個碗或茶盅中間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裡面是空的,可正是那個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實的,人怎麼住進去呢?老子作出結論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它把「無」作為主要的對立面。老子認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無』的辯證的統一,這是對的;但是認為『無』是主要對立面,這就錯了。畢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本來沒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沒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沒有了。」(《老子哲學討論集》第117頁)
⑺ 讀《道德經》第十一章學會如何看穿問題的本質,收獲滿滿哦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燃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一章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從整體上把握,「老子」要通過具體事例說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並在闡述道理的過程中告訴人們一個認識事物的方法。透過這種「有」的現象,去捕捉「隱藏的因素」,更能夠讓我們在「知其然」後,更進一步分析出「其所以然」的本質所在。也可以認為「老子」在告訴我們一個認識事物的「道」,不被外在表現所影響,直接指出存在什麼樣的隱形力量才能夠保障存在事物的價值。舉例是抽取事例中的一個相,更加形象的描述有隱藏的規律,所遵循的「道」。
這一章的學習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對「無形」因素的思考,如果我們在看問題時,不僅重視眼前的情況,更將實現眼前事物價值的「虛無」因素或者說條件找到,是不是非常有利於我們抓住本質,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⑻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
三十輻 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車輪要三十支徑木 插入中間回的軸心 這個車輪才有作用
埏埴以為器答 當其無有器之用
製造盛物的器具 要留個中空的地方 這些器具才能盛物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 開鑿門窗 要留個空間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所以說 有形的東西是給人方便使用的 無形的空間 才是活動的地方 如天與地之間是中空的 才能讓萬物來去無阻 通行無礙 如天與地之間 沒有這個中空的地方 萬物就沒有活動與生化的餘地了
⑼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大概意思是什麼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挺地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上章「同功而異位」內聖外用的說法,便有本章申述道在有無動靜之間的說明。
本文多用譬喻,首先提出擔當任重道遠的車毀,它能活用不休,輪轉無窮的中心關鍵所在,便是中空無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同時也使多方面的力量,歸到中心點而返還無用之用的大用,無為而無不為的要妙。
如「三十輻共一毅,當其無,有車之用。」古代造作大木車的車轂,它的中心支點只是一個小圓孔。由中心點小圓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輻湊,外包一個大圓圈,便構成一個內外圓圈的大車輪。由此而能擔當任重道遠的負載,旋轉不休而到達目的地。以這種三十輻湊合而構成一個大車的輪子來講,你能說哪一根支柱才是車輪載力的重點嗎?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們是平均使力,根根都發揮了它的偉大功能而完成轉輪的效用。但支持全體共力的中心點,卻在中心的小圓孔。可是它的中心,卻是空無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無止境。
透過這種物理自然的法則,便可了解修身成就的要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修養,要在中心無物,任運於有無之間的妙用。如果用在施於大政,「愛民治國,能無知乎」!便須如此車轂的中心,虛懷無朕,合眾輔而完成大力的全功。
其次,如「誕填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誕,是捏土。填,是黏上。造作陶器,必須把泥土作成一個防範內外滲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間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時候,隨意裝載盛滿,達到效果。
了解這種與其能空能無,才能具有盛滿裝載器物的容物價值。無論為後天修養性命之道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與出而用世的「天門開闔,能無雌乎」!都必須「虛懷若谷」,與天地精神往來而得大機大用。
再次,如「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戶是室內的門,牖是窗竇。要建造一間巨大的房屋,必須要開辟門窗,以便光線空氣的流通,才能住人而養人。使人胸襟開闊,內外暢達而無阻礙。由此而說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的修習心智功夫,必須要開張靈明,靜居其中,見聞不隔而清凈無為。如要施之於用世之道,便是「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的楷模。
最後重復叮嚀,無論是出世之道,與入世之用,必須要切實明白道在有無之間的竅妙。因此說:「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了解此理,才是真能懂得「利用安身」的大法則。後來到了五代,道家的神仙才於譚峭,發揮了道家學術思想的物化思想,與老莊的學說合流,寫了一本名著《化書》。其中有關物理之際,有無之間的妙用,闡發得雋水透闢之至,如說:
搏空為塊,見塊而不見空,土在天地開辟後也。粉塊為空,見空而不
見塊,土在天地混沌時也。神矣哉!
理解透闢如譚子的深度,真可說是「神矣哉」!既然是「神矣哉」的境界,我們所說的都是狂言空話,不如就此煞住,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