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佛經
『壹』 佛經與道德經可以一齊念
佛經不知念的哪一部?
佛經中的了義經如金剛經、楞伽經、六祖壇經等,都是直回指人心的大答經,其中的經義和道德經的的經義指向都是同一個方向,都是讓人放下心種的概念,令修行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並不矛盾。
但佛經中有許多非了義經,僅僅是佛祖方便說法,經文指向物質利益,與道德經指向有明顯不同。
如果你選擇的佛念恰巧是了義經,和道德經是可以同時修的。
『貳』 道經跟佛經有什麼不一樣
佛教和道教區別
1.對待生和死的態度不同: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
2.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就是,「道曰今生,佛說來世」。
3.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佛教以其悲天憫人的情懷,棄惡楊善的教條,因果輪回的法則還是令人敬佩的。佛教更像是一朵嬌嫩而精緻的蓮花。
4.命本源不同:佛法有雲,只要是勸信眾生一心向善,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人用惡法,惡法亦善,惡人用善法,善法亦惡。有易經的時候,還沒有道教呢,所以道士把易經歸為自己的學說,是有些盜竊思想意識的,至於太極圖和陰陽魚,都是道家的運用了易經的思想。
5.佛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所以佛是覺悟的意思.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他不能使我們上天堂,也不能判我們入地獄.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
(2)道德經佛經擴展閱讀: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范;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其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為經、律、論三藏是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的,這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分類。經、律、論所載內容分別:
一.經,一般被認為是佛說過的話的匯編,它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
二.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范,它的基本原則一般被認為是佛所確定的,而系統化的佛教戒律是後來才逐步形成的。
三.論是對經、律等佛典中教義的解釋或重要思想的闡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認為是菩薩或各派的論師所做,可也有一些極少數的論被認為是佛自己做的。
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如唐三藏法師玄奘。
參考鏈接:
道經-網路
佛經-網路
『叄』 論語,道德經,佛經先學習那個
從循序漸進的角度講,應該先學論語的,論語學的差不多了,可以學道德經,這個比較難,至於佛經,如果不是佛教的忠實信徒,不建議去學。
『肆』 易經、聖經、道德經、佛經、哪本經書造詣高些
內容的精髓都是一樣的――教人如何破迷開悟不同的地方是因為人文、地理、內環境、歷史背景的不容同有的非常精煉 如易經 道德經 有的詳細一些 如聖經佛經最為詳細 《大藏經》念一遍就要一個多月現代人學習詳細一些的為好 所以推薦從佛經中選擇適當的經典總之,都是東西方各自的聖賢之學,無有高下羅卜白菜,各有所愛.喜歡即好,均可成才.
『伍』 道德經是我國佛經重要經典著作嗎
《道德經》是道教重要經典著作,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回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答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佛經是佛教經典的文獻著作,主要包括《大藏經》、《葯師經》、《觀音經》、《六祖壇經》、《金光明經》、《阿彌陀經》、《金剛頂經》等十七部
『陸』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沒有沖突,只有區別。
兩家都講修身養性,高的道德標准(例如舍己為人),去回除各種慾望,回歸自然與本答性。
例如,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說:萬法歸一。世界上,天底下,人世間,有一種「道」,從這個「道」產生出儒、道、墨、法、雜、縱橫……等等學說(法)。而萬法歸一,歸一到何處呢,其實就歸一到派生出萬法的那個「道」。
就是說,無論哪家哪派,修到最最境界,其實是歸一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最後結果是一樣的,儒家把那個結果叫賢者、君子、聖人,道家稱為至人、真人,佛家則叫佛、菩薩。
所以你看古往今來,聖人的境界都差不多。
區別在於,修的方法不同,修的目的不同。
修的方法比較高深復雜,我不修也講不明白,需要研究道家和佛家經典才能明白。
道家是今生今日,修長壽長生。佛家是修來世。這是目的的不同。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國學大師(那時不這么稱呼,現在看起來應該算國學大師)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准取向上是合一的,幾乎是無差別的。
『柒』 一個女人突然喜歡看佛經道德經之類的書為什麼
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因為從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里漸漸輕松後,情感上的內缺口大了,被容家人忽視後,自己會失落,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能靜下心來抄抄經書、焚一柱香,都是難得的清凈和幸福!
所以。在寺廟里,虔誠禱告的往往是女人居多,她們有時自己跪拜,有時指點孩子上香,有時喃喃低語,有時淺笑安然地靜聽鍾聲悠揚,深情里藏著所有過往的日子。
(7)道德經佛經擴展閱讀
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忽然在朋友圈曬自己抄的心經,佛文。雖不懂,也看到了她的變化。兩年前,也是雄心勃勃,忙於晉升,也有些小脾氣的。再一接觸,更感覺驚訝,言語中頗多佛繫心態,雖不入佛門,卻勤於抄經,常常去寺廟上香靜心。
再看看身邊,的確這樣的女人不少,中年以後,開始不僅僅依靠自己的努力,也感恩命運的眷顧,機會的蒞臨。一位媽媽的口頭禪:「我是有信仰的!」她信人世間冥冥之中有註定,她信許多事情有因果輪回,她更信自己的虔誠會給家庭帶來好運。
『捌』 請問易經與佛經、道德經的關系
易經對於道德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其本身就是管理國家圖書的版官員。所以對於易經權應該非常熟悉也會受到很大影響。佛經與前兩者沒有任何關系。佛教在表面上看似與前兩者比較相似,可是在其根本教義上是完全不同的。
『玖』 有喜歡看道德經或佛經的嗎
凈空法師---聽經,補善根之不足;念佛,補福德之不足
《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少了不行,福德少了也不行,因緣不具足也不行,三個條件湊在一起不簡單。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到凈土還得三個條件具足,你這一生才會成就。三個條件不具足,你這一生沒分,沒分要曉得,還要搞洀卑源回,那個麻煩就大了。
我們要想超越輪回,在這一生當中這三個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補!我們在這一生可以補得起來,用什麼方法補?信願持名就把它補起來。我們真干,強迫自己聽經聞法、念佛,聽經補善根之不足,念佛補福德之不足。
緣有了,緣現在我們遇到了,你遇到會集本,你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批註,你緣具足了。遇到,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懂?這是善根。我不能相信,我好好去讀它,遍數讀多了慢慢就相信了,為什麼?道理明白了。佛四十九年講經目的在此地,幫助大家斷疑生信,這是經典第一個目標、目的,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目的在此地。我們今天多聽、多讀,慢慢相信了,善根補起來。
福德是什麼?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真有福,大福德!前面講得很清楚,不必再修其它功德,這是圓滿功德,你只要肯念佛,什麼功德都圓滿、都具足了,你還要它干什麼?其它的用不著了。真正肯念誦《無量壽經》,真正肯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你天天在修圓滿的功德,真能消業障。
至心,前面講一心念佛,一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懷疑,這樣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不說假話,你天天念,念上幾年,無量劫的這些罪業全都消掉了。業障消掉的很明顯,為什麼?身體健康,你相貌改了,精神振作起來,這個都是瑞相,眼前的瑞相。
我見過,滿頭白發的老人,聽我講經他相信了,他認真念佛了,念了二、三年,頭發黑了。非常高興,滿面紅光來看我:頭發變黑了。可不可能?可能。為什麼?境隨心轉。以前的心不善,現在的心純凈純善,你還有壽命,你壽命還很長,所以你的健康全恢復。不需要用葯椀,現在的葯物都有副作用,真的少,假的多,怕上當,盡可能的不用葯物。
我們用全心全力來調養,頭一個相信自己,自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把阿彌陀佛放在自己心裡,把心換掉,換成阿彌陀佛,最健康的,無比殊勝的。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三輩往生是阿彌陀佛,隨便拈一法,一門深入,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得到了。
『拾』 請問易經與佛經、道德經的關系
易經為伏羲、文王、孔子三世聖賢共同創作的結晶。佛經浩瀚,是佛陀在印度版滅度後,由弟子將佛陀生前的權論述記錄下來作為「正法」教育後人的經典,也有後世發展出來的一些新的經書,如《六祖壇經》。道德經相傳是老子所作的著作,為道教文化的根基。三者雖從作者、年代、寫作方式都不一樣,但卻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系。易經是我國一切經典的始祖,所以我們說易為「百經之始,百經之首」,易經由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化六十四卦而來,解釋天地、宇宙、國家、個人的道理,所以從這個道理來說,老子的《道德經》實際上只是對易經上論述道理的再解釋、再創作。孔子為了讓人們對生澀難懂、微言大義的《易經》能夠深入理解,作《彖》傳,使得《易經》成為儒家經典之一,也是對《易經》的再解釋和再創作。而佛經則不同,佛經主張「因果報應」,講的是教人如何終極地離苦得樂的方法,告訴人們超越六道輪回的方法。三部經典的共通之處是他們都講了宇宙自然的規律,《易經》、《道德經》很相近,教育我們如何順應宇宙自然的規律活動做人、得道,而《佛經》則更進一步,教育我們如何在宇宙自然的規律下超脫,如何終極解脫,往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