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制等
❶ 法律與道德等行為規范有什麼共同點與區別
ABC都對,因為是對法律區別於道德的三點論述,D之所以不對是因為道德不僅靠輿論約束,也靠自身的約束。
❷ 禮儀、道德、法律的區別
首先,三者起作復用的機制不同,禮儀更制多是個人的沒有外在壓力靠自我感覺來調整的行為規范,而道德是更多是雙向的,受輿論的強制,受社會輿論、傳統習慣等方式,來規范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法律則更多是體現國家意志,通過一整套執法機關強制實施。
其次,三者的評價標准不同。禮儀以美醜為標准,道德以善惡為標准,法律是以合法非法、有罪無罪為標准。
第三,三者調整的關系不同,禮儀調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調整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法律調整的是同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禮儀、道德、法律三者在調解社會關繫上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任何社會都不是簡單的一種在發揮作用,而是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維護社會秩序。
❸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是關於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善惡、美醜、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等觀念、規范、原則和標準的總和。二、法與道德的區別 1.生成方式上的建構性與非建構性。法在生成上往往與有組織的國家活動相關,由權威主體經程序主動制定認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構性。盡管從進化理性主義上說,法在根本上也是長成的,是累積方式進化來的,非人類智慧預先設計的產物,但在形式上卻不能不承認法的建構性。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生成,不是自覺制定和程序選擇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准上的確定性與模糊性。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或淵源,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體確切,可操作性強;同時,其被任意解釋和濫用的餘地小,易排斥恣意擅斷。當然法的確定性也是相對的。道德無特定、具體的表現形式,往往體現在一定的學說、輿論、傳統和典型行為及後果中,其對行為的要求籠統、原則,標准模糊,只具一般傾向性,理解和評價易生歧義。當然道德的這種特徵,也是一種優長,可使道德在發展中有相當大的彈性和空間。 3.存在形態上的一元性與多元性。法在特定國家的體系結構基本是一元的,法律上的決策一致是其本性和要求,而這種決策上的一致是通過程序上的正統性達致的。法的一元化存在形態,也使它具有統一性和普適性。由於信念和良心是道德的存在方式,因而道德在本質上是自由、多元、多層次的。 與此相關的是法律評價的共通性與道德評價的個體化。法的評價是以法的專門化、職業化為背景的,建立在法律概念、規則、原則的相對確定性之上,也建立在對法律概念、知識、職業倫理的共識之上,因而具有最基本的共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而道德評價是一種個體化的、非法定性的、主觀的、觀念性的評價,建立在道德標準的模糊性和多元性之上。 4.調整方式上的外在側重與內在關注。法一般只規范和關注外在行為,一般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其所有縝密的設置都主要針對外在行為。道德首先和主要關注內在動機,不僅側重通過內在信念影響外在行為,且評價和譴責主要針對動機,這是道德作為內省自律控制方式的理由,因此成為促進人類自身提升和進步的深刻力量。 5.運作機制上的程序性與非程序性。這種比較最富有意義。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法的實體內容通過程序選擇和決定,其生成和實現也與程序相關。程序的本質是交涉性,法以權利、義務為實質內容,所調整的關系往往具有交涉性,因而就特別需要程序提供交涉方式和途徑,提供製度性協商和對話機制,以使選擇和決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認同和接受。道德的重心在於義務或責任。在道德上,「權利不應成為履行道德義務的誘因」,[1]義務不對應權利,也不以權利為前提,因而,不存在以交涉為本質的程序;再者,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也使道德與程序無關。 6.強制方式上的外在強制與內在約束。法與有組織的國家強制相關,通過程序進行,針對外在行為,表現為一定的物質結果。專門機構、暴力後盾、程序設置、行為針對性和物質結果構成法的外在強制標志。道德在本質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強制是內在的,主要憑靠內在良知認同或責難,即便是輿論壓力和譴責也只能在主體對譴責所依據的道德准則認同的前提下發揮作用。 7.解決方式上的可訴性與不可訴性。可訴性是法區別於一切行為規則的顯著特徵,這意味著對與法相關的行為的個別處理是可能和可操作的,且是有預設的實體標准和程序規則作為依據的,故可實現對相類行為和情形的非差別對待,保證處理和決定的一致性和平等性。此外,法的可訴性還意味著爭端和糾紛解決的終局性和最高權威性。道德不具有可訴性,主要表現為無形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且輿論的評價或譴責往往是多元的。三、當法和道德發生沖突時,我感到應當遵循法律的規定,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如果突破這個「道德」的底線,社會秩序將盪然無存。
❹ 請從法律與道德等方面評價上述三種表現
簡單說一說吧:
1。從法律上講,BCD三人都不違法,但也不合法。因為法律上並沒有規定見死不救要承擔法律責任,同時也不提倡見死不救。
進一步說,法律也不應該在B不懂得游泳的情況下,對其「見死不救」加以責罰,因為生命是平等的,不能要求一條生命冒犧牲自己的危險去救助另外一條生命,我們也不能期待一個人在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去幫助別人,這就是法律上說的「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可歸責。」
2.從道德上講,B是不符合通常的道德觀念的,雖然他不會游泳,但是他可以像CD那樣呼救。但是B的行為有些人會譴責,有些人會覺得情有可原,因為道德觀念是主觀的,模糊的,多標準的,所以,不能說B不道德,但是也不能說B道德。在道德與不道德間仍然有一條灰色地帶。
盲目的見義勇為雖然讓人欽佩,但是真正救上來人的人更讓人贊賞,所以CD的行為是值得稱贊的。但我們不能說CD的行為就比直接跳下去更為道德,因為如果明知道自己不能游泳,而仍然奮不顧身下水救人,這種情操不容人質疑其心態的真誠性。而CD或者其中一人面對沽名釣譽的質疑時,難以提出有力的證據反駁。同時,如果CD沒有救上來人呢?會不會成為道德的楷模?恐怕不會,道德本身應當是從行為上判斷的,而不應當是功利主義,否則作弊得勝的人也會是道德的。
3.從上面3者的行為里可以看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是地,道德是天,人在天地中行走。」法律是踏實的,所以,我們可以一下子判斷出B.C.D都不違法。而道德則是無限度的。比如,C,D,仍然可能被質疑沽名釣譽,或者被質疑不夠有犧牲和奉獻精神。即使C,D下水救人,仍然可能被認為對家人、父母不負責任,或者智力上有所欠缺。同時道德又是難以企及的,比如,若C下水救人,結果死去,D拿樹干救人,結果把人救上來了,恐怕難以比較誰更道德。
4.從BCD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出,什麼東西是值得提倡的。人不能僅僅遵守法律,還應當修養道德,但是道德不應當是盲目的,片面的,即不能盲目地追求道德。因為道德和法律都是規范社會的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整個社會更加美好。所以,我們在履行道德義務的同時,還應當注意權衡,顧及自己的家人,在保全自己的同時,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這樣,社會才能整體向善、好的方向發展。
❺ 道德與法治是什麼意思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
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
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5)道德法制等擴展閱讀: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