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沒有溫飽就不能談道德

沒有溫飽就不能談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06 00:44:29

㈠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問題

1. 請問對方辯友:對方辯友所說的,不能溫飽無法談道德,難道「道德」也嫌貧愛富嗎?只有溫飽者才有權擁有「道德」嗎?這樣的「道德」還能算是「道德」嗎?
2. 請問對方辯友:在現代中國發展中,如果處於溫飽線以下的2000多萬貧困群眾不談道德,中國的大地上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還能發展嗎?你我還能這樣平靜的在此談論「溫飽」和「道德」嗎?
3. 請問對方辯友,貧困地區的人們就不講道德嗎?咱們國家的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實行著兩種不同的「道德」體系嗎?咱們國家的全民道德教育不包括貧困地區嗎?發達地區已經解決了溫飽的問題為什麼還要進行道德教育呢?
4. 那麼對方辯友,你們口口聲聲說溫飽是優先的,那麼在你們眼中,如果有一天你一貧如洗,如果有一天你不在溫飽,那麼你就了可以殺人放火嗎?那實在是太可怕了!我方認為,道德是沒有條件可言的,要說有,那就是一個字,人!只要你是人,那麼就要遵守道德。一個沒有道德還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不配為人!
5對方辯友:如果你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你就不談道德了嗎?
6. 關於溫飽和基本生存條件的等同。不得不重申,溫飽即:吃得飽,穿得暖。請問這和沒吃沒穿可有區別?而對方辯友一再強調「沒吃沒穿,人都餓死了,還談什麼道德?」我方曾質疑對方關於「溫飽」的概念,既然人都餓死了,可還有未溫飽的人?

㈡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辯論稿

A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談道德是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壞的價值標准。那麼我問對方同學:判斷是非好壞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起碼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再問對方同學:在溫飽都達不到的時候,我們還要不要道德;——當然不要。這就是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那麼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麼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我再問對方同學,人們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我再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這些行為准則如不能成為達到溫飽的基本保證時,我們還要不要這些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飢寒,對於飢寒的能不能脫離溫飽而談道德?當然不能。請問大家那麼對於飢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麼?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為他們解除飢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飢寒人最愛聽的是什麼?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飢寒的道理,而不是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我們談道德,如果連溫飽都不能保證,是不可能成立的。也就是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了什麼?為的是救天下。那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溫飽。我還要問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奮斗連人們的肚子都填不飽,他們還會不會那樣做呢?當然不會。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B溫飽,比溫飽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我方認為,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有理性的人類存在,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只要有理性的人類存在,不論什麼情況,都能談道德,在追求溫飽的過程當中,也應當談道德。第一,溫飽決不是談道德的先決條件。古往今來,人類尚未解決衣食之困的社會比比皆是,都不談道德了嗎?今天,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衣索比亞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在國困民乏的索馬里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古語說,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夠談道德,這已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所在。無論是飢寒交迫還是豐衣足食,無論是金玉滿堂還是家徒四壁,人類能夠而且應該談道德。第二,道德是調節人的行為的規范,由社會輿論和人的良心加以支持。眾所周知,談道德實際包括個人修養、社會影響和政府倡導三個層面,而且從事實層面上看,人類歷史上有衣食之困但仍道德高尚、品德非凡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回曾經只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逆境中,他不是照樣嚴身律己有理性嗎?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時候,他不是還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說到政府,新加坡不也曾經篳路藍縷,李光耀總理告誡國人:「我們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我們自己」,他強調:道德是使競爭力勝人一籌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沒有政府倡導美德,新加坡哪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呢?第三,所謂「必要條件」,從邏輯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對今天的命題,我方只需論證「沒有溫飽也能談道德」。而對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而這一點剛才對方同學恰恰沒有自圓其說。雨果說過:「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的燈;道德是燈,通向人類之路;道德是路,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㈢ 找一些如果沒有溫飽就不能談道德的例子

魯濱遜漂流記

㈣ 「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辯論賽的開場白怎麼說

我給你們立個線吧,你們只能按照線索來頂,論點的綱要、側重點、注重點我來提,但具體的你們結合你們學校情況寫
1.主線索:「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沒有溫飽就沒有合適的談道德的條件,定義好溫飽和談道德的范圍,民眾的溫飽、對民眾談道德(這點極其重要!請重視)。
2.論據(1)民眾的溫飽問題關系的是生與死,而與民眾談道德則是人精神的需求。都很重要,但是前者是基礎的,使人們的首要需求,地位上,前者高於後者。(2)「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並不是說沒有民眾的溫飽就不能談道德。凡事無絕對,更何況對一個社會而言呢?「必要」是社會概念上的必要,而不是數學概念上的只有溫飽才能談道德,否則就是偏題了。正確的理解是,如果社會沒有溫飽的話,即使你談了道德,即使有像「不是嗟來之食」、「朱自清不領美國麵包」這樣的個人事例,即使有政府在高調的宣揚道德,一切都不是長久的,不是民眾自發的。因為大家的第一滿足(生活、溫飽)都得不到,還哪裡來的根基去鞏固道德呢?這個基礎上的道德,註定會如曇花一現。而只有有了民眾的溫飽之後的「談道德」,才可能讓人民自發的去接受他,去維護道德。這個時侯道德得到了實現「溫飽」的保護,所以是「必要」的條件。(3)歷史告訴我們,對於民眾來說,不溫飽,一定反。這個時候出來講道德的是壓迫人民的封建富有階級。
3.注意:(1)道德不僅僅是給窮人要講的,更是要給富人要講的。有時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有「不是嗟來之食」這樣的事情?答案是富人不道德。民眾角度上講,是有很多有錢人不道德。(2)新加坡的事例對方用不適合,因為新加坡發展起來不是靠的民眾道德,只要是政府,就得講道德。戰國時魯國有孔子,夠道德的了吧?照樣很弱小。李光耀同樣也不適合。那是在已經有溫飽的前提下在講的道德。是「錦上添花」的關系,不是辯題論證的「根本、必要」的關系(3)人有理性,那是人的天性。沒有理性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對手自己虛構的極端條件。不符合我們討論現實的背景。何況,古代還有人吃人呢,那也能講「道德」可以的話請可愛的對方辯友去試試再說。

祝你們好運,辯論稿很重要,但是你們上場的細節更重要

㈤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辯論賽

如果你吃都吃不飽,而且冷到快要餓死了,而旁邊鄰居家有食物你會去偷吃嗎,如果你家人沒吃的沒喝的,你會為他們去偷東西嗎,特別是才嬰兒那麼小的孩子,你會為他去偷東西嗎

㈥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我是反方 跪求問題 謝謝

1. 請問對方辯友:對方辯友所說的,不能溫飽無法談道德,難道「道德」也嫌貧愛富嗎?只有溫飽者才有權擁有「道德」嗎?這樣的「道德」還能算是「道德」嗎?
2. 請問對方辯友:在現代中國發展中,如果處於溫飽線以下的2000多萬貧困群眾不談道德,中國的大地上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還能發展嗎?你我還能這樣平靜的在此談論「溫飽」和「道德」嗎?
3. 請問對方辯友,貧困地區的人們就不講道德嗎?咱們國家的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實行著兩種不同的「道德」體系嗎?咱們國家的全民道德教育不包括貧困地區嗎?發達地區已經解決了溫飽的問題為什麼還要進行道德教育呢?
4. 那麼對方辯友,你們口口聲聲說溫飽是優先的,那麼在你們眼中,如果有一天你一貧如洗,如果有一天你不在溫飽,那麼你就了可以殺人放火嗎?那實在是太可怕了!我方認為,道德是沒有條件可言的,要說有,那就是一個字,人!只要你是人,那麼就要遵守道德。一個沒有道德還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不配為人!
5對方辯友:如果你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你就不談道德了嗎?
6. 關於溫飽和基本生存條件的等同。不得不重申,溫飽即:吃得飽,穿得暖。請問這和沒吃沒穿可有區別?而對方辯友一再強調「沒吃沒穿,人都餓死了,還談什麼道德?」我方曾質疑對方關於「溫飽」的概念,既然人都餓死了,可還有未溫飽的人?

㈦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很好的例子.還可從這幾個方面來論證
第一,談道德是基於理性版的人。第二權,談道德是基於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選擇。 人類如果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談道德。否則必然導致人類歷史生活的毀滅。第三,談道德是基於人們擺脫貧困的熱望。環顧當今的世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們成千上萬,他們怎麼辦?不談道德了嗎?在紛爭四起的社會條件下,喪失人倫能夠促成繁榮富強嗎?相互殘殺的鮮血能夠澆灌出溫飽的果實嗎?顯然不能.第四,當人類邁向未來世紀的時候,更要基於人的理性來談道德。當今的世界,環境、人口、飢餓、戰爭等等的問題都存在於貧困的國家和地區當中,他們不談道德了嗎?不談的話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呢?

㈧ 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各位好!今天的命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談道德是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壞的價值標准。那麼我問對方同學:判斷是非好壞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起碼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再問對方同學:在溫飽都達不到的時候,我們還要不要道德;——當然不要。這就是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那麼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麼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我再問對方同學,人們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我再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這些行為准則如不能成為達到溫飽的基本保證時,我們還要不要這些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飢寒,對於飢寒的能不能脫離溫飽而談道德?當然不能。請問大家那麼對於飢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麼?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為他們解除飢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飢寒人最愛聽的是什麼?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飢寒的道理,而不是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我們談道德,如果連溫飽都不能保證,是不可能成立的。也就是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了什麼?為的是救天下。那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溫飽。我還要問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奮斗連人們的肚子都填不飽,他們還會不會那樣做呢?當然不會。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㈨ 溫飽是道德的必要條件的資料和問題,要原創的

(一) 定義
溫飽: 【釋義】衣暖食飽。本義是吃得飽,穿得暖。(注意: 反方抓漏洞時可能將核心概念溫飽定性為:貧困,並不等同於生存線,比生存線的物質條件更高一點,將此與咱們的生存嚴格區分開來。)
道德: 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二) 辯辭
1).今晚的論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 需要,而談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 道德,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壞的價值標准.我問對方同學,要判斷是非好 壞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是看這個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問對方同學,人 要生存,最起碼最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那麼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談一種 道德,其結果使大家溫飽都不能保證,我們還要不要這種道德?當然不要.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 么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定出一種行為准則,結果是大家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找還要不要這種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飢寒時,能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當然不能.我問大家,對飢寒的人,我們最應該 做的是什麼?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讓他們解除飢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 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飢寒的人最愛聽的是什麼?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飢寒的道理,而不是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如果你談道德連溫飽都不能保證,談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 .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歷史上,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寧肯餓死.在那時,溫飽是否就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當然不是.伯夷、叔齊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範推廣,姑且不論, 我問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救天下.讓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 ,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結 果是天下人的溫飽都沒有保證,他們還會不會這樣做?不會.他們這樣做還有沒有意思?沒 有意思.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一辯在陳詞確立了這么幾點:
1、確立了核心概念:
溫飽是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進一步將溫飽明確為最低生命線,也就是生存。
2、通過對道德自身價值標准和行為准則兩個方面進一步對必要性進行論證:溫飽是道德的基礎,連生存都無法確認自然不能談道德。
3、提出了一道防禦線:仁人志士之所以講道德就是為了服務於讓天下人實現溫飽的這個目的。
4、特別提出的是,正方一辯對溫飽和談道德二者的時間關系還是提出了明確的解釋:
因為溫飽是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生命的保障,有了命才能談道德,所以二者的產生是先後條件關系,並且先滿足的溫飽對後來產生的談道德具有決定性作用。
反方可能這樣駁倒我們
將核心概念溫飽定性為:貧困,並不等同於生存線,比生存線的物質條件更高一點,將此與正方的生存嚴格區分開來。
2、提出了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有理性的人,當然了,這個有理性的人的存在也是有前提的,這個人是貧困的,可不是生存受到威脅的。
3、既然溫飽不是生存,那麼盡管身處貧困,卻無性命之憂,自然溫飽和談道德的關系不是先後條件關系,溫飽也夠不成對談道德的決定性作用。
4、既然如此,溫飽與談道德二者是可以並存的關系,在貧困的情況下可以談道德,正方藉此提出了本方的主攻方向:請對方提出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當然了,關鍵還是對溫飽這個概念的不同闡釋。
可以這樣回答
溫飽和道耆德這個問題是不能簡單化的問題.這不僅包括達到溫飽後談道德的問題,它還包括在達到溫飽之前、處在溫飽的不同層次上談道德.在達到溫飽後談道德是天經地義、不言自明的事實.但在溫飽前,如何處理好溫飽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道 德建設之間的關系,這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而對方恰恰忽略了這個問題.(避而不談回答) 大家都知道,溫飽是人類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條件.人類社會要繁衍、要發展,它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維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們講道德的時候,不能脫離人民的溫飽.對方似乎在講,一個社會只要有了道德,經濟社會自然而然就會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 就填飽了.這很可笑.這是一個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認道德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但我們 更深切地體會到溫飽對於每一個人與每一個社會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提出 ,談道德不能與溫飽相脫離. 建設一個國家就像培養一個孩子.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會 道德規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 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如果 不對他進行教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的過失就不是更大了嗎?從現實看,一個國家只要堅持 道德與溫飽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對方從中國大陸來,對中國十幾年來的經濟變化 所取得的成績,一定是感觸頗深.世界上對這個問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成績都是在中國政府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國政府還像過去一樣,像文革時期一樣,只顧道德建設,而不講經濟的話,那麼我們就很難想像中國會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
2) 關於今天的辯題,我方的定義跟對方的定義不一樣.但是對方沒有針對我方的定義作出答復,只一廂情願地在對方的定義上加強發揮而已.我們比較一下雙方的 定義又有什麼不同. 首先對溫飽,我們提出的溫飽是相對溫飽的概念,所講的飢寒只是指社會一般人、中產 階級的人的飢寒的定義,並不是對方講的那個飢寒.所以我們並沒有承認對方的定義.如果照這個定義來講,飢寒是什麼樣的呢?根據生物學的研究,長期飢寒,熱量不足以維持生命 ,就會發生突變,甚至死亡.對方舉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發展的時候,是飢寒的嗎?大家都沒有飯吃嗎? 其次,談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實踐的規范.大家都不能夠實踐的規范,不叫做道德.對方只舉出聖人英雄的例子.正因為大家都做 不到,所以大家都贊揚他,這是一種超道德的行為,這不是道德.(掌聲)譬如說,一個醫生冒著生命的危險,到瘟疫橫行的地區去行醫,大家贊美他.但是另外一個醫生不去,大家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對方定義錯誤.(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話,大家不要在這里辯論,不要在這里聽辯論,大家去索馬里亞.(笑)關於道德的起源, 第一,先有社會,在資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會產生道德.如果十個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塊麵包,那可能產生道德嗎?大家搶都來不及. 道德是這樣產生的,必須資源、制度悉有.資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後要達到溫飽,才能產生道德,分配後不能達到溫飽,也不會產生道德,這是人類學的研究.從道德跟溫飽的邏 輯關系看,人的溫飽需求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道德的產生是人類形成社會之後才產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的和諧,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會,才能談道德,才能談道德 和諧.所以談道德必須以溫飽為前提.在我方的定義來看,我們談道德不能脫離溫飽.如果 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學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錢給他,但是我不能把 我身上所有的錢、我的全部收入給他.因為考慮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這些.如果再考 慮一個飢寒的情形,一個小孩子衣衫襤褸,吃不飽,偷了我一塊麵包,我會用道德譴責他嗎 ?不會.所以我方說:人的生存和溫飽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會的需要去剝奪他就那麼一點點生存和溫飽.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會逼人.假如我們現在十個人投票,贊成說將對方的第三辯的財富充公,來滿足大家的需要.(笑)這是公認的,這樣是對的.
(三) 提問環節
第一個問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固然是聖耆人 .請問,在座的四位有幾個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復旦大學裡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數人做得到,這樣能算是這種道德在社耆會上得到推行了嗎?
第二個問題,李光耀總理當初在推行道德建設的時候,是不是也同樣發展了經濟建設,不然哪會有今天豐衣足食的新加 坡社會.請不要迴避這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請教對方二辯,您引《禮記•禮運篇》上面「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一個村子當中,老人家能得善終,小孩子能健康成長,鰥夫寡婦,沒爹沒娘的孤兒以及殘疾或生病的人都能有人照顧),請問「皆有所養」是溫飽還是道耆德?請回答.

熱點內容
國際商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4-27 09:06:32 瀏覽:500
法學調劑容易 發布:2025-04-27 08:48:51 瀏覽:303
法律效力與法律時效有聯系 發布:2025-04-27 08:42:57 瀏覽:819
信託公司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7 08:39:09 瀏覽:468
在職研究生考試經濟法 發布:2025-04-27 08:26:06 瀏覽:319
2019女職工勞動法保護規定 發布:2025-04-27 08:26:04 瀏覽:526
仁懷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27 08:24:45 瀏覽:109
中國有沒有行政法 發布:2025-04-27 08:18:28 瀏覽:862
借款人寫借條欠款人簽字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7 08:17:49 瀏覽:67
會計應負那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7 08:17:43 瀏覽: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