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的道德事跡
A. 關於道德的事例
這個就很多了,古時候的摘錄幾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B. 哲,智也。舜有深智文明溫恭之德,信允塞上下。玄德升聞,乃命以位。玄謂幽潛,潛行道德
得事理之宜,故為義也。《釋訓》雲「善兄弟為友」,則兄弟之恩俱名為版友,今雲「兄友權、弟恭」者,以其同志曰友,友是相愛之名;但兄弟相愛,乃有長幼,故分其弟使之為恭,恭敬於兄,而兄友愛之。○傳「揆度」至「事業」○正義曰:「揆,度」,《釋言》文。「百揆」者,言百事皆度之。國事散在諸官,故度
C. 舜提倡的是一種怎樣的道德品質
天人合一、保護生態、和諧共處的宇宙道德。
施政以德、勤政愛民、天下為公的政治道德。
勤於職業、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
樂於助人、謙恭禮讓、和睦鄰里的社會道德
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個人家庭道德。
D. 《舜城古懷》這首詩的注釋,翻譯和賞析
為你詳細解釋《舜城古懷》。
原詩:
禪禹遜堯聰,巍巍盛此中。四隅咸啟聖,萬古內賴成功。
道德去彌遠,容山河勢不窮。停車一再拜,帝業即今同。
逐句解釋、說明:
禪禹遜堯聰:舜帝將大位禪讓給大禹、而對堯帝指定自己為接班人堅持辭讓,確實是一位睿智的明君。「禪禹」、「遜堯」是兩件事。遜:恭敬地推辭。聰:即「明」,睿智、英明。
巍巍盛此中:巍巍中華從這里興盛。盛:用作動詞,盛此中,在此中興盛。
四隅咸啟聖:全天下都開啟聖人治理之路。四隅:四周,指全天下。咸:副詞,都。
萬古賴成功:萬古的基業全仗著啟用聖明之人治理才能得以成功。賴:依靠、依仗。
道德去彌遠,山河勢不窮:古人的美德離開我們越來越遠,而山河依舊不變。彌:副詞,更加、愈發。不窮:沒有窮盡,山常綠,水常流。
停車一再拜,帝業即今同:在舜城故地停下車一拜再拜,帝業古來如此即便是當今也是一個道理。
這首詩借用舜帝的事跡闡明用賢明之人的重要性,並對當時的「道德去彌遠」深感擔憂,希望治理者深明此理。
E. 蟠桃捧日三千歲;古柏參天四十圍 七篇道德稱堯舜;四十存心全天真
天上的抄蟠桃三千年一結實,如捧日一般,手捧仙桃為您祝壽。《漢武帝內傳》記蟠桃三千年一結實。捧日,本意為比喻忠心輔佐帝王。語本《三國志·魏志·程昱(yù)傳》「表昱為東平相,屯范」裴松之注引西晉王沈《魏書》:「昱少時常夢上泰山,兩手捧日……太祖曰:『卿(帝王對臣下的稱謂)當終為吾腹心(比喻賢智策謀之臣)。」此借為捧仙桃獻壽。
F. 求十則有關道德修養的小故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G. 虞舜文化伴我行
虞舜文化
人類的精神是人類文化的最高表現,是凝聚人類社會、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虞舜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奮斗發展中孕育的精神財富,與「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一脈相承,更在虞舜的故鄉上虞,世代傳衍,歷久彌新。今天當我們面臨「大橋經濟」的到來,當我們站在由「龍山時代」邁入「曹娥江時代」、繼而邁向「杭州灣時代」的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地挖掘、傳承、弘揚虞舜精神,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虞舜精神,對於進一步激發上虞人民的創造熱情,推進三個文明建設,開創更加和諧美好的明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虞舜「德聖」的主要體現
中華文明始祖之一的虞舜(舜帝),是我國由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並稱五帝)時代向夏商周三代過渡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一位聖君,以賢德孝行著稱。《尚書·舜典》載:「德自舜明」。《史記·五帝本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酈道元《水經注》引《晉太康三年地記》曰:「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亦雲,舜與諸侯會事訖,因相娛樂,故曰上虞。」上虞作為虞舜的出生地,除了史料的記載外,更有虹漾村、象田、石棚、舜井、舜江、舜廟、舜橋等眾多舜跡遺存。
虞舜倡導為人、持家、做官、治國均以道德為人本,開創了中華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後人尊稱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內外華夏子孫的尊崇和敬仰。綜合史料和傳說,虞舜被推崇為歷史上道德最完備的帝王,其「德聖」主要體現在以下九個方面。
1、孝感動天。如《尚書》所說:「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丞丞,又不格奸。」
2、厚德載物。耕歷山,歷山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愛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擇舜而居,眾望所歸。
3、舉賢任能。舉「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愷」,「以揆百事」;薦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賢才,得以天下大治。
4、納言從諫。如《古今注》所言:「詢於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咨十有二牧。」作五明扇,設誹謗之木以錶王者納諫。
5、懲治奸佞。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鯀,遷三苗。如《史記》所載:「……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人也。」
6、以德化人。感化三苗:「當舜之時,有苗不服,於是舜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流宥五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
7、擴大疆域。黃帝時疆域南只到長沙,顓頊時疆域南也只到長江南沿,堯帝時洪水泛濫,三苗趁機作亂,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邊疆域直到五嶺以南。「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
8、敬敷五教。畢身推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鼻祖。
9、禪讓帝位。禪讓始於堯帝,止於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預薦禹於天,為嗣。」從大禹以後,歷代帝王都是世襲制。
除上述九方面「德聖」以外,舜還開創了中國官吏考核制度,如《尚書》雲:「惟時亮天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並最早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教育方法論和文學、藝術的基本理論。如《尚書》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二、虞舜文化的基本內涵
關於什麼是虞舜文化,就本元意義上的虞舜文化來說,近幾年來專家對此有一個基本的共識:舜作為「五帝」的最後一位,處在文明成立並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舜帝的「明德」思想集中體現為重德政、行教化、講求社會和諧和孝道。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孝悌」,即起源於虞舜之道,並繼承發揚虞舜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因此舜帝是道德文明的鼻祖,虞舜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母源。
而虞舜文化的特徵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重德治,以倫理道德作為維系社會道德的根本。舜是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鼻祖,重德治是虞舜文化最核心的所在。舜畢身推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發的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等儒家倫理思想,滲透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和意識之中。在中國,道德的威力始終比法律更為重要和有效,重道德修養也直接造就了許多氣節崇高的民族英雄。
2、重入世,主張剛健自強的人生態度。無論是耕歷山、漁雷澤,遷三苗、擴疆域,還是舉賢任能、禪讓帝位等,都是舜主張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崇高道德理想的體現。重入世,重以舍利取義的態度解決現實問題,強調剛健自強的人生態度是虞舜文化的重要內容。這與《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具有異曲同工之義。
3、重和諧,提倡「和而不同,執兩用中。」舜一定程度上是行教化,以德化人的化身。行教化、以德化人,目的是為了造就人們協同的道德精神並將其外化為具體的協同性行為,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但「和」不等於「同」,舜納言從諫、懲治奸佞等,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體現。那麼如何達到「和」呢?繼承和發揚虞舜思想的儒家思想提倡「執兩用中」,即中庸。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適度,反對偏激,主張以理節情,以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但中庸不等於沒有原則,模稜兩可,而是在某些問題上應注重權變。崇尚「和」、「中」,養成了中華民族注重和諧,維護整體,溫文爾雅,謙讓寬容的民族精神。
4、重包容,有強大的同化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種延綿至今的文化一樣,虞舜文化之所以直到現在還生生不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徵是包容並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並因此具備了強大的同化力和頑強的生命力。這種包容並蓄其內涵、形態十分豐富復雜,但概而言之有三個特點是較為明顯的,一是大陸文化的特點較為明顯;二是農業文化的特點較為明顯;三是家國同構的封建宗法文化的特點較為明顯。
三、虞舜精神的初步探微
「精神」,在現代漢語中有「宗旨」的意思,文化精神更是滲透到文化中的主要宗旨或主導思想,是文化現象中最精微的內在動力和思想基礎,是指導和推動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虞舜精神和虞舜文化的關系亦同樣如此。
在我們對虞舜文化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後,什麼又是虞舜精神的基本要義呢?換言之,今天我們要傳承、弘揚以至豐富發展的虞舜精神又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呢?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搞清一個前提:即狹義的虞舜精神和廣義的虞舜精神。
依筆者之見,狹義的虞舜精神,主要是指與中華傳統文化重要母源的虞舜文化相對應的虞舜精神,亦可稱作本元意義上的虞舜精神。這一虞舜精神以「重德政、行教化、講求社會和諧和孝道」的虞舜「明德」思想為核心內容。內容上雖是狹義的,但地域的傳播和歷史的傳承上卻更具廣泛性。而廣義的虞舜精神,主要是指與上虞地域上幾千年來連綿發展的虞舜文化、地域文化相對應的虞舜精神,也可稱為本土意義或派生意義上的虞舜精神。這一虞舜精神在地域的傳播和歷史的傳承中,雖然具有地域性和局限性,但就內容而言則更富包容性和發展性,更具現實意義上的價值引導功能、心理凝聚功能、精神激勵功能。顯然,本文要重點探微的是後者而不是前者。
那麼植根於上虞的地域文化,又在上虞幾千年的歷史社會發展中形成並豐富發展的這一種廣義的虞舜精神,其要義又是什麼呢?筆者認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構成。
一是崇德誠信的道德價值。「崇德」是虞舜精神最基本的要義,這一點無論在狹義的還是廣義的虞舜精神中,都同樣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如果狹義虞舜精神中的「崇德」,還多限於舜的「德聖」的話,那麼廣義虞舜精神中的「崇德」,更包含和容納了上虞幾千年來德治人文的積淀和由此孕育的諸多碩果。孟嘗的合浦還珠,曹娥的投江救父,李光的面斥秦檜,馬一浮的蔑視權貴,陳春瀾的捐資辦學等等,都是上虞素有濃厚「崇德」之風的生動、鮮明的體現。與「崇德」互動互生,「誠信」亦同樣是廣義虞舜精神的核心內容,這方面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祝英台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以至跳墳殉情,是生命對生命的誠信;經亨頤、夏丏尊在偏居鄉野一隅的白馬湖畔能集聚那麼多文化精英,是人格與人格的誠信;上虞十萬建築大軍闖業上海灘成為華夏建築第一縣,是「義利雙行」的價值旨歸中信譽同信譽的誠信。「崇德誠信」作為上虞社會一條最基本的道德價值,一方面發展為虞舜精神的基石,另一方面更超越了時間和階層,成為一種穩定的文化心理,代代相傳並不斷完善。
二是激情務實的行為方式。「激情」是虞舜精神的特質,也是虞舜精神本質的張揚,這種張揚在上虞幾千年歷史社會的發展中,已經成為一道閃亮的人文風景。古老的青瓷發源於上虞,體現了善於創新、勇於創造的激情;謝安臨危受命挽家國於將傾,體現了匹夫有責、敢於負責的激情;明代四諫的冒死彈劾奸相嚴嵩,體現了追求正義、追求真理的激情;而令上虞人民深為驕傲的圍墾海塗,則體現了遇難而上、勇於拼搏的激情。「務實」是虞舜精神的精髓,在廣義的虞舜精神中,務實更富有上虞地域人文的特徵。王充的《論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批讖緯、重務實的古代唯物主義大旗,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倡言「六經皆史」成為唯物史觀的萌芽,而竺可楨開啟的浙大「求是」校風和馬一浮「默然不語,其聲如雷」的諍言,同樣是上虞土地上一以貫之的求真務實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因。「激情務實」作為虞舜精神普世價值下的行為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的集中體現,無疑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和凝聚作用。
三是和諧開放的處世態度。維護社會和諧是舜以德化人思想的終極目的之一,「和諧」作為虞舜精神基本內涵,同樣是上虞人民幾千年來養成的重要處世態度。上虞地處溫山軟水的江南,歷史上社會一直較為穩定,人們的性情一向較為溫和,加上東晉、五代十國和南宋時期三次大的北人南遷,上虞人民善於接納外來族群,注重社會共同體建設的和諧合作精神十分明顯。昔日的築塘治江和今日的文明城市創建、美化靚化上虞等等,都反映了人們在建設社會共同體中,政府和民間良好互動、人類與環境友好共存的積極心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虞人民素有貧富間相互扶持的傳統,民間慈善、仁愛、和諧的氛圍十分濃厚,捐款 1200餘萬元支持家鄉教育事業,成為「感動浙江」第一人的張傑先生更是此中的典範。與「和諧」相媲美,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的「開放」精神,既是屬於吳越文化范疇的上虞文化的基本特徵,也是廣義虞舜精神的基本特徵。如果說王充、謝安、謝靈運、章學誠、馬一浮、胡愈之、夏丏尊、竺可楨、吳覺農等諸多上虞文化名人在讀萬卷書的同時善於行萬里路,是「開放」基因使然的話,那麼春暉中學「與時俱進」的校訓,更將「開放」的意義闡釋發揮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開放」已成為我們由「龍山時代」邁入「曹娥江時代」、繼而邁向「杭州灣時代」的發展圭臬。
在豐厚燦爛的上虞母土文化中,竊以為虞舜文化和虞舜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文化傳承,是最應引起我們關注和重視的。如何更好地挖掘、弘揚這種精神,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這種精神,或許正待破題。
舜帝精神
舜帝精神,是一種忍辱負重的自我犧牲精神、艱苦奮斗的實踐精神、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而舜帝精神的基本內核是「和」。
古漢語中的「和」字的意思是:(1)和順;諧和。如《中庸》所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2)和平;講和;媾和。如《孫子·行軍》所說:「無約而請和者,謀也。」(3)溫和;和緩;謙和。如:和風細雨;和顏悅色。(4)調和。如《國語·鄭》所說:「和六律以聰耳。」「和」作為動詞使用時,表示協調人、事,使其平衡;作為形容詞使用時則表示適度。
「和」是舜帝畢生所追求的崇高目標,因此最終成為了他最突出的思想精神特質。舜帝之「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在家庭生活中「和」為本,爭取了家庭和睦。《尚書·堯典》載:「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蒸蒸乂,不格奸。」意思是舜是盲者之子,其父很糊塗,其後母很荒謬,其弟象狂傲驕縱;然而舜卻能夠與他們和諧相處,並以孝行和美德感化他們,使他們改惡從善不去作姦犯科。
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舜之父、後母、同父異母的弟弟採用焚廩、實井、勸酒的手段多次欲置舜於死地,舜卻不記前嫌,一如既往地對父母盡孝,對弟弟友善,爭取了家庭的和睦。
在社會行為中「和」當先,促進了社會和諧。《屍子輯本》卷上載:「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其田歷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畝,與四海皆有其利。其漁雷澤也,旱則為耕者鑿瀆,險則為獵者喪虎。故有光如日月,天下歸於若父母。」
《韓非子·難一》載:「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淮南子·修務訓》載:「舜作室、築牆、茨屋、闢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在社會活動的人際交往中,虞舜「和」字當先,「和」以處眾,讓畔讓漁場,得到了人們的普遍信賴,人人擇舜而居,使得「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在民族關系中,以「和」為貴,贏得了國家太平。堯時,活躍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一帶以及江南廣大地區的三苗逼進中原腹地。於是「堯戰於丹水以服南蠻」。然而,三苗並未被征服,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後來,舜輔佐堯「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才獲得了南方的一時安寧。舜為天子以後,殘存的三苗仍不服,舜先時也按慣例遣派大軍武力征服,《尚書·大禹謨》記載了這一史實。然而,三苗不畏強暴,敗而不綏,如《竹書》所載:「三旬,苗民逆命」。舜明白了三苗不能用武力征服,於是制止了禹等「請伐之」的請求。
《呂氏春秋·尚德》記載:「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韓非子·五蠹》記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攻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韓詩外傳》卷三記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澤之水。由此險也,以其不服。禹請伐之,而舜不許,曰:『吾喻教猶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請服。天下聞之,皆薄禹之義而美舜之德。」武力征伐不能服眾,行德喻教終以化民。舜帝以「和」為貴,使百姓免遭戰爭之苦,實現了北方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與南方苗蠻集團的大融合,為古國大一統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宇宙道德中以「和」為規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把舜當成天地道德和宇宙道德的典範,其理由是舜畢生注重道德修養,以至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古人認為,天、地、人相互融通就是最大的「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就做到了我們常說的「天地人和。」舜帝以自身的音樂特質創《韶》樂,歌《南風》,以誘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舜帝崇拜瑞鳥鳳凰而以鳳凰為圖騰,以啟示人們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出現了神人以和的可喜局面。
《尚書·堯典》記載:舜帝對夔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史記·夏本紀》記載:「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臨,百獸率舞,百官信諧。」《新語·無為》雲:「昔虞舜治天下,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民之心,然天下治。」《宋書》說:「舜即帝位,英生於階,鳳凰巢於庭。」
可見舜的道德達到了「神人以和」境界。這里的「神」指自然宇宙大法則,這里所說的「人」則包括了人的肉與靈。
舜帝「和」的思想行為以及理念,使得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與人、靈與肉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都能和諧相處,正如《尚書·堯典》開篇開宗明義:「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與、於變時雍。」
舜的簡介: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叫瞽叟,沒有知識,又喜歡妄作妄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很賢德,可是早早就亡過了。他的繼母為人不知禮儀,口裡不說忠信的言語。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很傲慢。他們常常想要謀害舜: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舜就像孩子般的呼叫哭泣,同窮苦的人沒有歸處一樣。事後舜毫不嫉恨,舜以為父親、母親、弟弟這樣對待自己,都是自己侍奉不得法,不能夠得到爹娘弟弟的喜歡,過在自己,不在他們,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有一次舜在厲山地方耕種,天帝就派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姓姚,名重華.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
H. 兩會今天這個社會不如古代堯舜禹時代社會文明,道德。社會倒退了極致,如不信請看西藏衛視大舜電視劇事實
電視劇不是史實,電視劇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能將電視劇和史實混為一談。
I.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什麼意思
意思是: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臨到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
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原文為: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而受用,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舉薦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士兵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提拔,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臨到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
心氣郁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9)舜的道德事跡擴展閱讀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引導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之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