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感性
A. 廣告的三方面感性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公
益"已經成為現代物質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
的主題.公益廣告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
組成部分,是全體社會成員參與並直接受益的活
動.公益廣告關注的內容主要包括弘揚民族精
神,環境保護,社會倫理道德,公共秩序,社會熱點
問題等等,藉助大眾傳媒的力量幫助人類進行全
面的道德建設,樹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
感.而廣告作為某一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反映某一民族與生俱來的心理積淀,是某一民族
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徵.中華民族文化源遠
流長,哲學,藝術,文學作品,民俗風情等都為現代
中國公益廣告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廣告人
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地運用到公益廣告的創作
中,採用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和手法,達到最佳
的傳播效果.
一,鮮明的現實性
公益廣告表現的都是當前現實中的問題,要
面對現實,有感而發,有的放矢,針貶時弊,匡正過
失,倡導新風,就成為公益廣告文化最具個性的本
質特徵.它繼承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所
倡導的"文以載道"的精神,既重道德又十分注意
意志的力量,主張人能弘道,自強自立,剛健有為,
積極進取,有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深沉的歷史
使命感,體現了對現實政治,現實生活的強烈關
注,擔當起弘揚社會正氣,開拓進取的重任.
1998年夏天,中國南方廣大地區遭遇百年不
遇的洪澇災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的
威脅.就在這一時期,報紙和電視紛紛刊播許多
圍繞抗洪搶險,重建家園,支援災區建設的公益廣
告,著名的有"人在堤在,決戰決勝","風雨同舟,
心系災區"等等.許多作品以紀實手法重現這場
特大洪災,展現了抗洪勇士不畏艱險,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頑強拼搏,勇於犧牲的精神,呼喚全國
人民獻出愛心,伸出救助之手,盡己所能支援災區
人民的災後重建工作,高揚"國家興亡,匹夫有
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攜手戰勝
這個突如其來的巨大自然災害.由於這次公益廣
告活動的時間集中,規模宏大,盛況空前,極大地
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鼓舞了災區人民戰勝
洪魔,重建家園的決心.這時候,公益廣告快速反
映現實的能力,對現實巨大的鼓動力量,號召力
量,沖擊力量是任何新聞報道和社會評論文章都
不能與之相比的.民族文化就象是一個民族的靈
魂,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公益廣告具
,收稿日期:2004-02-15
作者簡介:呂深(1965-),女,廣西寧明人,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講師.
萬方數據
體,生動,形象,包含著濃縮的民族文化意蘊,在其
以巨大的感性沖擊力量作用於人們感官的同時,
能給人們留下某種深刻的印象,讓人回味,接受了
其傳遞的文化信息.這種作用方式如果發揮得
好,就可以起到類似民間的風俗習慣那樣的作用,
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引導人們的社會行為,慢
慢地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比如這
些年來先後播放的文明禮貌,希望工程,為殘疾人
獻愛心,計劃生育,家庭教育,保護生態環境等系
列廣告,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潛移默化
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變革.公
益廣告的社會效用就在於通過一點一滴的創造和
積累,積極參與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悄無聲
息地作用於人們價值觀念的形成,慢慢地使社會
公眾達到從善如流的境界,進而達到凈化人們的
靈魂,匡正時弊,樹立新風的目的.
二,獨特的倫理道德內容
以儒家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人的
道德品質修養,孔子說的"仁者愛人"(《論語 顏
淵》),"苟志於仁也,無惡也"(《論語 里仁》),認為
"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觀念和品質,"仁"能促進人
的道德修養,提高思想境界,這樣,惡也就無從產
生.儒家認為血緣親情是構成道德人格的基礎,
並由己及人推廣開去,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寬廣情懷和尊老愛幼的社會
風尚,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
情味和生活情趣.愛人,孝佛,忠恕,是仁德的基
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表現,它要
求使"仁"成為個體的自覺追求,在情感上,心理上
把個體陶冶成為一個具有仁愛之心,善於和人們
和諧交往,友好相處,並具有社會正義感,責任感
的人.公益廣告不同於關心消費者購買力的商業
廣告,它關注的是人們的良知,把社會責任置於首
位,它總是盡可能地通過自己生動形象的藝術形
式和獨特的傳播手段來培養人們的道德意識,確
立行為的道德規范,營造良好的道德輿論環境,以
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社
會健康有序地運轉.象《將愛心傳遞下去》這則廣
告,用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演繹了婆媳,母子,祖
孫三代人之間醇厚而朴實的感情.媽媽給兒子洗
完腳以後,讓兒子等一會兒,等得不耐煩的兒子在
門縫里發現原來媽媽在給奶奶洗腳,當媽媽轉身
回到自己的房間時,發現幼小的兒子正笨拙地端
來一盆水,他也要給自己的媽媽洗腳.母親用自
己的愛感染了孩子,使孩子知道如何表達愛,愛心
得以傳遞.作品用充滿童趣的畫面表現尊老愛
幼,重視家庭和睦的主題,以小見大,發人深思.
它包含著一股濃濃的親情,深潛著濃厚的文化底
蘊.讓人看了無不為之動容,感受到一種人情之
美,人性之美.
今天,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每個人的心靈世
界中產生了巨大的震盪,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動
搖了,連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微妙的改變.在劇
烈的市場竟爭角逐中,各個人都在追求和保護自
己的利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損人利己動機的驅
使,為集體,為國家作貢獻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越
來越淡薄.在這種情況下,把不同的個體結合在
一起,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社會整體,就需要一根
維系社會每個成員的紐帶,一條必須建立在共同
的情感,道德,信仰,價值觀等基礎上的紐帶來重
塑人們的文化性格,對大眾進行一種新文化的熏
陶,告訴人們應當如何做人,幫助人們建立新的行
為模式,形成一種新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因此,繼
承和吸收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根據市場經濟時
代發展的要求,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道德規
范,在今天就顯得猶為迫切和重要.新的道德風
尚的形成,不僅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扶持,更需要
通過公益廣告進行深人,持久,廣泛的宣傳.
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除了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之外,以老子為
代表的道家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兩千多年前
的老子給我們提供了最深刻,最完善的生態智慧.
老子認為,宇宙自然與人類自身是一個和諧的有
機韻統一體.人體不過是相對於自然界這個大宇
宙而言的小宇宙.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
順應自然,而不可侵害自然,甚至破壞自然.老子
認為人只有處在一個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
環境相協調的,統一的,無為的狀態之中才能正常
的生存.人類愈能自覺地"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
敢為"(《老子 六十四章》),就愈能保持良好的生
態環境,獲得永久的生存.老子的這一思想,無疑
是對片面追求征服自然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嚴正
萬方數據
警告.老子順應自然,復歸於自然的思想,已經日
益引起現代人的重視並且逐漸被接受.
公益廣告在保護生態環境,關注人與自然和
諧發展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出現了一批佳作精
品.比如《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要鳥語,不
要槍聲》,《珍惜水源,造福子孫》,《大自然會加倍
償還你的愛》等等,都從正面闡述了保護自然環境
的重要性,譴責了人類過度向自然索取的不道德
行為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導致地球資
源的枯竭,暗示著人類如果繼續對自然界進行無
止境的掠奪性的開發,就無異於是對自然規律的
背叛,到頭來反為自身挖掘了陷阱.這些公益廣
告多數用美麗和諧的畫面來表現人與自然環境的
和平相處,給人予優美感.象電視公益廣告《我是
一隻小小鳥》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美麗的大森
林里小鳥們在無憂無慮地歌唱,它們一起嬉戲,一
起覓食,一起游戲,那快樂的情形令人羨慕.然
而,好景不長,突然一個大籮筐從天而降,一隻可
愛的小鳥被罩住了.被罩住的小鳥流著眼淚大叫
"救命",可鳥媽媽卻無能為力,更為殘酷的是在廣
告片的最後鳥媽媽也不幸被暗槍擊中了.這則廣
告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沒有枯燥的說教,那些利用
三維動畫設計製作的小鳥們生動,可愛的形象與
自然界的勃勃生機,意趣盎然的景色,打動了許多
孩子們甚至是大人們的心,從而教育人們要學會
"愛",熱愛大自然,熱愛小生命.畫面的這種優美
感,從形式上看具有小巧玲瓏,潔凈明快,色彩和
諧,形體結構嬌柔纖細,動作姿態悠閑自若且圓滿
自然的特點,表現了以人為中心來觀賞大自然的
和諧與完美.但也有用"丑"來反面陪襯,肯定美
和美的理想的.丑在形式上通常表現為感性形式
的不完善:破裂,混亂,缺陷,畸形等等.比如很多
優美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後,農田乾涸,開裂,禾
苗枯死,土地沙化:森林被砍伐之後的破敗,殘缺
的景象等等,都是"丑"在感性形式上的直接呈現.
如《人無遠慮,水有近憂》的廣告忠實的記錄了江
南某小鎮一條小河被嚴重污染的情況,河上漂浮
著各式各樣的垃圾:塑料袋,包裝盒,爛菜葉,碎
紙,死鼠爛貓 一看到這一切都會令人作嘔,使人
觸目驚心,心緒不寧.在這種環境下人怎能生活
下去 它的存在價值在於從反面提醒和陪襯著青
山綠水的良好生態環境,值得特別珍惜和加倍愛
護.今夭公益廣告的創作,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
是面對保護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的緊迫性,培養
人們對自然界的新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態度,培養
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形成並珍惜人類和大自然的
和諧美好,親善友愛的關系,它引導人們重新審視
人類自身消費生活方式同大自然的關系,倡導每
個人都應當以適當消費代替過度消費,過一種以
提高生活質量為中心的簡朴生活,不向自然界過
多地透支,索取.人類只有以友善的平等的態度
與自然友好相處,克制自己的慾望,有限地,合理
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最終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共
生共存,保持人類和大自然的永續發展.
四,崇德尚善的審美理想
受民族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審美過程中,往
往以道德判斷作為審美判斷的核心價值參數,形
成崇德尚善審美理想,側重於推崇人的高尚德行,
表現人主體的善,能自覺把社會文化對人的行為
規范,准則內化為個人的內在的人格力量,處處和
社會,和群體的行為保持和諧一致,懲惡揚善,弘
揚正氣,那就是美.公益廣告是一種特殊的藝術,
它明確地意識到自己肩負著傳遞社會公益文化信
息,影響社會公眾思想情操和價值觀念,發揮其特
殊的社會功能.所以,公益廣告總是通過一些生
動感人的典型細節來刻畫一種具有道德楷模意義
的人和事,給人以啟迪,產生一種道德感召力,以
此來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象電視公益廣告《升旗篇》,創作者把愛國主
義這種美好的情感通過升旗這一表現形式,將其
充分具體化,採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記錄了不同
的地方同一時刻共升一面國旗的瞬間.它運用了
對比的手法:畫面一邊是天安門廣場國旗班戰士
庄嚴的升旗儀式,另一邊是鄉村小學校里,老師帶
領孩子們用一根歪歪扭扭的木棍升起一面國旗.
盡管地點不同,環境差異,但升旗人庄嚴,虔誠的神
情卻是相同的,他們對祖國,對國旗的熱愛也是完全
相同的.在這里表現出對祖國的一往情深,並由此
形成一種捍衛祖國尊嚴,維護國家利益的崇高品德.
在中國的傳統道德中愛祖國,愛民族歷來被看作是
"大節",雖然在封建社會中它與忠君聯系在一起,具
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質上是把君作為國家的
代表,"忠君"的背後,是一種深厚的國家意識.這種
精忠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
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
B. 當理性與感性碰撞,當人類的生物性本能或者稱為人的慾望與人類社會的社會公德碰撞時,應當如何抉擇
只有在面對我在乎的人,我才會感性。
當他們出事的時候,我就會變得理性。
C. 作為一名醫學生應具備的人文修養(兩千字以上)
寫作思路:
以醫學生為主題,突出人文修養的重要性,結合現實,貼近生活。版
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樣化。
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以人來對抗神,對抗任何試圖凌架於人的教義、理論、觀念、進行中事業及預期中目標,對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聖。
D. 有效溝通的特徵是理性,感性和道德品質這三個嗎書上顯示溝通成功的三個本質特點是這三個
人際關系是依存於角色關系的交往,人們之所以能夠交往或需要交往,核心歸結於利益把人們整合在一起,由利益衍生出了感情、興趣、愛好、道德、制度、規范等人和人的鏈接,無數個個人交往的結果就形成了社會,也即社會是無數個個人交往的產物。 我們知道,角色都是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扮演的,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思想認為,作為君主,你要有作君主的樣子,臣子也要有作臣子的樣子,這樣國家才不會亂套;父親要有作父親的樣子,兒子你也要有你作兒子的樣子,這個家庭才會有秩序。人際交往中之所以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主要是由於人們都按照自己的社會角色規范而進行交往。角色扮演失敗,就可能使交往無法進行下去了,例如員工被辭退。人際交往還有賴於交往者扮演角色的能力,領導者不能勝任,團隊交往就會受阻。戲劇理論認為,表演者最關心的是留給觀眾什麼印象,社會角色的個人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自己的行為,要給對方留下自己想要的印象。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際關系實質上是一種資源交換過程,每個人總是有意無意地考慮自己的報償能力和對方的回報能力。由此,人們總是傾向於和自己同質因素較多的人交往,例如,利益、地位、理想、愛好、興趣...
E. 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關於知性
http://ke..com/view/53694.htm
關於犬儒主專義屬
http://ke..com/view/16335.htm
F. 醫學道德的重要性
一、醫學道德教育的意義
1、有助於行務人員的內在品質,是把醫學道德原則和規范回轉化為內心信念的重答要一環。
2、有助於培養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是形成良好醫德醫風的重要環節。
3、有助於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是促進醫學科學工作發展的重要措施。
二、醫學道德教育的過程
1、提高醫德認識。
2、.培養醫德情感。
3、鍛煉醫德意志。
4、堅定醫德信念。
5、養德行為和習慣。
(6)道德與感性擴展閱讀
醫德情感的內容包括同情感、責任感和事業感。
同情感是醫務人員最起碼的醫德情感、最基本的醫德情感,其感性因素居主導地位,是服務病人的原始動力。
責任感是起主導作用的醫德情感,其理性因素居主導地位,是一種自覺的道德意識,可彌補同情感的不足,使醫務人員的行為具有穩定性,並能真正履行對病人的道德責任。
事業感是責任感的升華,是更高層次的醫德情感,即把事業看得比個人利益、生命還重要。強烈的事業感能激勵醫務人員為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憤圖強,不計較個人得失,並能為病人的利益承擔風險,真正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道德原則。
G. 道德中理性與感性哪個更多一些
一般來說,理來性的人遇到源問題會比較冷靜,凡事先思而後行,想問題做事情會比較全面考慮。感性的人比較容易受他人的影響,情緒容易受影響,遇事直接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或者做什麼,所以有時候會不知不覺的得罪人。
不過感性和理性都有各自的好處吧,理論上來說理性的人想的事情太多,考慮的東西太多,所以活著會很累,精神壓力會更大些。而感性的人情緒好壞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是屬於樂天派。當然太過感性就變成了敏感,那就會活得很累了。
其實感性與理性與否都沒關系,人活著重點還是要過得快樂。希望對您有幫助。
H. 《白鹿原》究竟想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主要思想
以陝北地方文化韻味為特色,通過描寫主要由白、鹿兩姓人家居住的白鹿原近百年來風雲變幻、幾度易主控制的歷史事實,深刻反映了家族式爭斗的狹隘性,反映了宗法制度、門第思想在貧困地區的根深蒂固,更深刻體現了「和」才是促進地方適應社會發展的唯一出路這一作者對政局的思考。
作品解析
《白鹿原》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它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以前的革命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強調政治觀念,要求比生活更為集中、更為突出地反映所謂「生活本質」,在人物塑造上有類型化和兩極化傾向。這樣往往偏離生活的常態,從而陷入政治圖解式的敘述。
《白鹿原》力圖展示生活原生態,揭示出紛繁社會中的文化屬性與文化規律,它通過設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體的人物命運和宏大的歷史進程連結起來,從而使歷史呈現出某種渾沌的狀態,具有了生命的靈氣。
在具體的創作中,陳忠實大量借鑒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國傳統農村的直觀思維中也可以找到根源,農村中那種融主觀和客觀、生與死於一體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論世界觀,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溫床。
陳忠實正是通過這種魔幻描寫,模糊了生者與死者、冥界與人間的界壁,在人與鬼的沖突中來展示人性深處的東西,揭示人性的悲劇、人生的苦難。同時,這種手法還給所敘述的歷史帶來一種不可預知的神秘性,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彷彿冥冥中有一隻巨大的手掌握著人物的命運和歷史的發展。
但是,《白鹿原》的現實主義又不同於曾流行一時的「新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強調「零度寫作」,「純粹客觀地對生活本態進行還原」,展現現實的「原生態」,將「原色原汁原味」和盤托出,達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雖然沒去圖解歷史,注重原生態的生活和細節真實,但它並不是純粹客觀地還原生活,而是力圖通過各種勢力在原上的沖突和發展,揭示出傳統文化的命運走向。陳忠實也並沒有堅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8)道德與感性擴展閱讀
創作時代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創作經歷
陳忠實出生在西安東郊白鹿原下的蔣村,年少時就在這片黃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榮枯,陳忠實都再熟悉不過了。陳忠實了解白鹿原昨天的辦法,一方面是走訪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從他們的記憶中去找尋家族歷史記憶的殘片。另一方面,他仔細查閱有關白鹿原的縣志。
尤其是當他看到二十多卷的縣志,竟然有四五個卷本是有關「貞婦烈女」時,感到既驚訝又費解。那些記述著某村某某氏的簡短介紹,昭示著貞節的崇高和沉重。縣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歲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喪夫,撫養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節守志,直到終了,族人親友感念其高風亮節,送燙金大匾牌懸掛於門首。
這些布滿了幾個卷本密密麻麻的貞節女人們,用她們活潑的生命,堅守著道德規章里專門給她們設置的「志」和「節」的條律,經歷過漫長殘酷的煎熬,才換取了在縣志上幾厘米長的位置,這讓陳忠實產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陳忠實腦海中浮現出來的。
從1988年開始,陳忠實把妻子和長輩安置在城裡,隻身來到鄉下的祖屋,潛心寫作。四年的艱苦寫作,每天陳忠實都要經受著各種人物在腦海中的較量,糾結的心情讓陳忠實額頭上的皺紋如同黃土高原上的溝壑一般深刻。1992年3月25日,近50萬字的《白鹿原》終於畫上了句號。
I. 現在的中國人十分追求理性但是卻十分感性而且嚴重扭曲理性,認為善良、正義、道德就是理性,這種理解很膚
你為什麼會發出 中國人認為善良,正義,道德就是理性 這樣的感慨呢?專論據在哪裡?我倒屬是覺得美國人認為道德是理性的表現形式之一,從廣為流傳的那句 力量越大,責任就越大 就可以看出來。不過我認為道德確實是理性的表現之一,因為人是群居生物,道德是群居生物維持秩序的最重要的方式沒有之一,追求善美是人的天性,根本沒有辦法抹殺和忽視,所以在分析考慮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考慮它的影響。當然它不是理性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但也是理性的組成部分之一,為什麼刻意去違背?理性是智慧的思考方式,智慧一定是包容的,善美則是理性實際應用的最好的切入點和潤滑劑。
J. 我方辯題是道德根基是理性思考,求設置幾個問題,對方是道德根基是感性思考。
如世界是理性運轉的,如果沒有理性,只有情感,世界將不在平衡。
如你我現在辯論試題就是道理論證,如果全憑感性辯論,那和吵架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