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課文道德

課文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06 03:28:32

Ⅰ 初一《論語》十二章:找出課文中有關道德修養的論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Ⅱ 道德與法治第一課學習伴我成長通過這篇課文我明白了什麼事情

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版築范疇,決定於權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對二者的關系說法很多,其實,它們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Ⅲ 《中彩那天》一文中,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的是________,我從這篇課文中

《中彩那天》一文中,
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是指(
是否說出中獎的真實情況,是否把汽車還給庫伯),
我從這篇課文中懂得(
做人要誠實,講誠信)。

Ⅳ 課文中的道德實踐指什麼ujmf

在知道上答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種狀態的問題一般不會得到網專友的及時解答屬。
主要是因為您的問題沒有描述清楚,文章內容沒有給出的情況下,很難有網友手頭恰巧有您所指的書籍或者文章。就更不要提大家是不是願意費心查找了。
所以建議您新建一個問題,在正文部分給題目拍照,或是粘貼全文文本,或是給出文章的鏈接地址。這樣會比較容易獲得解答。

Ⅳ 散步這篇文章體會課文的濃濃的親情,從中感悟出怎樣的家庭倫理道德准則

一家人要互敬互愛,人類不僅要愛護幼小的生命,而且更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成熟的生命即中青年人一代既要承擔起贍養老人又要承擔起撫養小孩的責任,尊老愛幼,這樣家庭才幸福,社會才和諧。

Ⅵ 聯系新編大學語文(第三版)「道德與自然」單元課文內容,談談你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

人類應該學會合理利用大自然,就像文中的鯨魚一樣,要學會與其和諧相處,不能一味索取,要善待大自然。
大自然使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搖籃,使我們共同的家園。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善待我們。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善待自然就等於善待人類自己。在善待大自然的過程中,我們會感受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與大自然成為朋友的無限樂趣。純手打,望採納

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的影響
與作用,二是自然對人類的影響與反作用。工業化以來,在
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不斷改造自然,
為人類創造大量財富,造福人類。但同時也掠奪自然,破壞
自然,招來自然對我們的抱負。

自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
,
如果沒有自然
,
人類就不能呼
吸空氣
,
如果沒有自然
,
人類就不能飲水
,
那麼
,
人類就將滅絕
,
我們不能坐吃山空呀
.
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
體。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就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雙方組
成的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
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由自然脫胎
而來,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一
刻也離不開自然,必然要通過生產勞動同自然進行物質、能
量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
然的能力不斷增強,
現在的自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自然,
而是到處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記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

表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
相互滲透越來越密
切。人與自然之間客觀上形成的依存鏈、關聯鏈和滲透鏈,
必然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
中,不僅要自覺地接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同樣要自覺地接受
自然規律的支配,促進自然與社會的穩定和同步進化,推動
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
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
然界的自然狀態,並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
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
與反改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對
這兩種

作用

的關系處理得不好,
特別是自然對人的反作用在
很大程度上存在自發性,這種自發性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
失衡。此外,由於人類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具有
雙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如果人類能夠
正確地認識到自然規律,恰當地把握住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就能不斷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強人類對自然的適應能
力,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對自然界
更深層次的本質聯系尚未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一定層次上的
某種聯系尚未把握住的情況下,改造自然,其結果要麼自然
內部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類社會的平衡被破壞,要麼人與
自然的關系被破壞,因而受自然的報復也就在所難免。恩格
斯曾就此告誡過人們

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
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
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
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
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還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變成沙漠為例論
證了自己的觀點。

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發展關系,實現人類與自然
界關系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為
此,首先必須確立大自然觀。現代意義上的自然觀,真正視
人類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從整體上把握住
規律,並以此作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礎。其次,必須
走出

人類中心

的誤區,
建立人與自然全面和諧共處和協調發
展的關系。科學證明人類不過是眾多生物種類中的一種,人
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萬物的尺度,同時由於主客觀條
件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況且人類的認識
正確與否、能否得到完善和發展,一點也不能離開認識自然
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即實踐),尤其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
把握,更是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聯系,在當今世界變革的大潮
中,新出現的諸如

大科技觀



持續發展觀



生態價值觀

等等,就是對

人類中心論

的否定。其三,
必須全方位的探討
自然的價值。不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從自然中獲取有
利於人類發展的使用價值;同時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
重自然。要樹立大價值觀念,即在評價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
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價值,而且要考慮其生態價值;
不僅要考慮眼前價值,而且要考慮長遠價值;不僅要考慮從
自然中所得,還要考慮如何回報自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
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
處,協調發展。(字數應該夠了)望採納,純手打

Ⅶ 三年級語文哪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做個遵守社會公德的人 急求!

做遵守社會公德的好少年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什麼是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
2.懂得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

情感:
1.願意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2.厭惡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

行為:
1.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2.敢於批評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和事。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准六年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中的有關要求編寫的。關於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在一至五年級的思想品德課中都從不同的側面進行過,如一、二年級進行了「愛護學校的物品」「愛護花草樹木」「保持環境衛生」等教育,三至五年級進行了「愛護公用設施」「愛護有益動物,保護珍稀動物」「愛護名勝古跡」等教育。但都沒有明確提出社會公德問題。本課是第一次明確提出遵守社會公德,並安排了一個單元,包括「做遵守社會公德的好少年」「注意公共安全」「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等課,同前五個年級相比,它不僅涉及社會公德的內容廣一些,而且所講的社會公德有一定的深度。總之,我們在小學階段一直在對學生進行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到六年級則是對所講社會公德內容的一個小結,既有理論的闡述,也有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對學生增強社會公德意識有一定的幫助。

本課開頭的導入設計了一個思考題,讓學生想一想,在前幾年的思想品德課上曾學過「愛護花草樹木」「保持環境衛生」「愛護公用設施」「遵守公共秩序」等課,講的都是在什麼場合下應遵守的行為要求?目的讓學生知道,我們已學過的這些課講的都是在公共場合下應遵守的行為要求,從而引出社會公德的概念和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

教法建議

在講解遵守社會公德與國家聲譽的關系時。教師要講述清楚一個國家的人們對社會公德的態度,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也是這個國家文明的窗口。尤其應強調,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多,到中國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外國人正是在經濟合作。旅遊觀光的過程中,在與中國人交往的過程中來看我們國家的文明程度的。因此,人們是否遵守社會公德,不僅僅是個人的事,不僅僅關繫到人們的正常生活,而且是關繫到我們國家聲譽的大事。為此,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對待社會公德的正確態度,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課 做遵守社會公德的好少年

Ⅷ 《中彩那天》一文中,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是指( ),我從這篇課文中懂得( )

父親面臨的道抄德難題是襲指:隱瞞中彩票的真相把車留下來還是告訴庫伯真相把車給庫伯。

我從這篇課文中懂得:做人要誠實,在物質財富面前,一個人的精神財富往往更可貴。

(8)課文道德擴展閱讀:

《中彩那天》以表現父親的神情為主,字里行間流露出父親內心的矛盾、猶豫,成為貫穿全文的一條主要線索。

文章結構:全文可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我們的生活很拮據,但是母親常安慰我們。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父親是汽車修理廠的技工,他夢寐以求有自己的汽車。

第三部分(第3~9自然段):父親面臨道德抉擇的問題並用實際行動選擇了誠信。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我對母親的教誨有了深刻的體會。

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寫父親中獎以後卻又把車還給了庫伯的事,贊揚了人世間這種純真的美,提倡人活著就得誠實、守信用。



Ⅸ 論語十二章從課文中找出有關道德修養的論述,就是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生活體驗300字以上

【道德修養】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對於學過的舊知識,你要常去溫習它,你將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你收獲的就會更多,你比別人懂得的就會更多,這樣在某方面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許你一時只能理解其中的一點,當但你經歷多了,見識豐富了,你再去看時,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生活就是這樣多方面性的,當你對一句話不理解時,你是選擇遺棄它,還是深入的去思考?當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時候,你將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當我們忙完了一個階段的事情後,利用暫時的忙裡偷閑,回顧曾經的點點滴滴時,才發現我們不能變成工作的奴隸,我們要學會思考和總結,要讓我們的工作充滿堅持和成長才行。

熱點內容
山東司法改革法官編制 發布:2025-04-27 17:19:14 瀏覽:897
160法制走進萬家法治 發布:2025-04-27 17:17:08 瀏覽:429
普法官員 發布:2025-04-27 17:16:30 瀏覽:732
涉密信息法律責任要賠償多少錢 發布:2025-04-27 17:12:19 瀏覽:244
會計人員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4-27 17:12:11 瀏覽:575
關於新婚姻法的調查報告 發布:2025-04-27 17:05:34 瀏覽:238
昆明律師行 發布:2025-04-27 17:00:30 瀏覽:985
還珺堯律師 發布:2025-04-27 16:57:35 瀏覽:375
河北省關於結扎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7 16:25:55 瀏覽:789
2016年新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5-04-27 16:22:54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