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封建道德禮教

封建道德禮教

發布時間: 2021-01-06 04:29:07

① 什麼是封建思想

一般是指維護封建統治的舊道德、舊禮教所形成的思想觀念的泛稱。封建思想是「封建」與「思想」兩個片語合而成,是一個因歷史而成的特定詞語。

封建社會時期思想基礎是儒家的禮制思想,核心是」三綱五常「。所謂「三綱五常」是指:「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理、智、信」

(1)封建道德禮教擴展閱讀

封建主義思想是古代社會實質反映

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實質是反映了等級基礎上的人的依賴關系,體現了封建社會的本質。人的依賴關系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

原始氏族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個人相對於氏族群體而言,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因而也沒有獨立的個體意識或自我意識,是一種絕對的人的依賴關系。奴隸社會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出現了分工和私有財產,但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沒有人身自由,是「會說話的工具」,可以出賣和任意屠殺。

封建社會農民有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他們租種地主的土地,收成的好壞同本身的利益相聯系,相對於奴隸制度是個進步。但是,這種建立在自然經濟之上的新的剝削制度卻表現為一整套嚴絲密網的宗法等級關系,農民被緊緊地束縛在土地上,對封建地主仍存在著嚴重的人身依附。

所以,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個嚴密的以宗法關系為紐帶的結構,等級特權、等級依附是封建制度賴以存在的主要社會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封建思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封建主義思想

②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是什麼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主題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魯迅自己說:「《狂人日記》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藝術上說,是不應該的。」「我自己知道實在不是作家;現在的亂嚷,是想鬧出幾個新的創作家來——我想,中國總該有天才,被社會擠倒在底下——破破中國的寂寞。」

(2)封建道德禮教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由於毛澤東對於魯迅的極高評價,魯迅作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負載新體制意識形態的投槍和匕首。《狂人日記》和其他一部分魯迅作品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

③ 分析魯迅《狂人日記》中「狂人」形象的象徵寓意。

「狂人」實際上來是一個站自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

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

(3)封建道德禮教擴展閱讀:

《狂人日記》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④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大力提倡反對舊道德也就是儒家思想封建禮教,為什麼現在卻很盛行儒家思想

這是由當時復特殊的社會制條件所決定。
當時社會得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與封建勢力之間的較量,當然要瓦解封建勢力的思想基礎,動搖封建禮教在中國的主導地位,解放思想,以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
而現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展,大量西方思想涌進中國,中國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特殊性,不想西方某些國傢具有全國性的宗教信仰,所以必定會出現信仰危機,信仰真空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會出現的問題。所以中國政府在嘗試倡導儒家思想,探索著在中國社會上建立一種新的文化體系,規范人們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新文化運動中所摒棄的是儒家思想中的消極部分,即封建禮教,等級觀念。而現在提倡的則是儒家思想中積極的部分——仁愛,和諧地處理人際關系等內容,以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而這是有根本區別的,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問題。

⑤ 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那麼產生這種思想的原因是什麼呢

封建專制的統治階級以仁義道德等禮教的內容去束縛人們的行為甚至是思想,統治者們為了專自身的固屬有利益不被侵犯而禁錮人們的思想文化,使人們成為了一種統治工具,這也限制了中國在科學思想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使中國貧窮落後,但落後就要挨打!魯迅先生是一位愛國者,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事情。魯迅先生以此(指問題中的那句話)揭示統治者的丑惡面目,希望人們拋棄這些沉腐得不能夠適應當時社會的條條框框,人們不再墨守陳規,團結起來去反抗不公的統治及現象,學習新的思想文化,帶領中國走向先進和富強。
其實我個人認為仁義道德封建禮教並不完全是錯誤的,但或許在魯迅先生看來它被當作統治者壓迫廣大勞苦百姓的工具,限制了中國的發展,這就是錯誤的。(555~其實我上次寫了比這個還多,為神馬網路沒有提交啊啊啊~害我又打了一遍的說。。)

⑥ 2. 判斷題(2分) 中國傳統庭院式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倫理道德禮教觀念

「中國傳統庭院式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倫理道德禮教觀念」的觀點是正確的。

⑦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貢獻

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在中內國大地上,李大釗容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大旗。陳獨秀提出「民主」 和「科學」的口號,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掀起了一場批判封建禮教、提倡科學民主的新文化運動。他把民主稱為「德先生」,把科學叫做「賽先生」,認定只有科學和民主才能救中國,在中國成了第一個舉起科學民主大旗的人。胡適是思想主導,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將文言文稱作半死文字,白話文才代表了社會前進方向,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匯編為《嘗試集》。 魯迅是文學界的旗手。魯迅所領導的這場變革暴風驟雨般地掃除了中國文化界長久以來的許多弊病,把外來的先進文化引到了國人面前,使中國的文學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翻天覆地地變化。這樣的功績不容抹煞。

⑧ 封建禮教具體指什麼(請詳細說明)

  • 封建禮教

  • 封建禮教是指封建社會一切規矩的總稱。新文化運動以來,一提起封建禮教,很多人恨之入骨。但什麼是封建禮教呢?封建讓人很不舒服。可封建一詞是什麼意識呢?封建的古意是分封建制的意思。若是按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來定義,則封建制度不屬於封建社會。因為封建制度是周朝建立的社會制度,而秦王朝之後封建社會不是用封建制度,而是用中央集權制。官員們都沒有自己的封地。可見封建一詞定義不準。「禮教」產生的基礎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說「封建禮教」應該說是那個時代的「禮教」。

  • 所謂「禮」,是指源於氏族社會具有宗教意義的習慣和禮儀。在封建國家產生以後,具有原始習慣意義的禮經過統治階級的改造和完善,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法律的性質和效力。但是,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它的原始性、混溶性、道德性和人情性依然存在,它的倫理道德和文化價值意蘊依然如故;禮的宗法社會性也仍然得以保留,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規范體系。「禮」成為介乎「法」與「俗」之間的一種過渡性行為規范。封建禮教是封建社會中等級秩序的標志、人際關系的准則,是封建統治者用來協調統治階級內部關系、束縛人民大眾,以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對社會有著極為深刻、廣連的規范控制功能。

    《舊唐書·禮儀志》雲:「故肆覲之禮立,則朝庭尊;郊廟之禮立,則心情肅;冠婚之禮立,則長幼序;喪祭之禮立,則孝慈著;搜狩之禮立,則軍旅振;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它幾乎涵蓋了封建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是鞏固封建君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它基本上仍是社會最根本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這種控制的實現,主要是通過道德說教和禮儀規則二種途徑。道德的經典條律是三綱五常,即關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各自名分與相互關系的規定。君臣關系的准則是君仁臣忍,這個准則也適用於其它所有尊卑、上下之間的名分與關系。在朋友之間,要講信義,這個准則也適用於其它平等的關系之間。

    「信」這一道德規范在法律監督和保證的合同契約關系尚未充分發展的當時,對於維護許多行業的職業道德和人際往來關系中的信用與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義」被定義在個人善行范圍之內,以無害且有利於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的准繩,遂使時人大多修身心,安名分,嚴尊卑,序貴賤,守上下,發揮了深刻廣泛的控制功能。禮儀規則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具體的、細致的行為規則,是統治者在全社會貫徹推行這種觀念和規范、直接約束人們行為的手段。它們補充和強化了說教。

    中國歷代統治者很重視禮儀規則的制訂和推行。清朝政府一直保持著禮部的設置,主要執掌禮儀規則之事。國有《大清通禮》,部分家庭有家禮。《大清通禮》包括了政府郊天、參聖、祈年、營造、征戰等活動及人們祭祀、婚喪、飲宴、慶賀等活動的禮儀規則,此外還包括了人們在其它日常社會活動與交往中的禮儀(如君臣禮儀、師生禮儀、朋友禮儀等)的規則;就連不同等級、不同身分的人在各種禮儀場合的服飾等細節,也有明確規定。這種由國家制訂的禮儀規則,對士大夫階層有較大約束力。統治者最上層也不能隨意違禮,確實有教化作用,某些部分也貫徹到了社會下層,如丁憂(遭父母之喪)服喪之禮等。

    春秋戰國時代,人人都稱「禮崩樂壞」,秦以後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就沒有「封建禮教」的社會基礎了。雖以後各朝尊儒術復周禮,可所復的禮也與周禮大相庭徑。能說封建社會就是「封建禮教」嗎?周末的封建制度,最終形成戰國時代諸侯國林立。

    周朝則諸侯國的聯合體。如古代希臘,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聯合體,但他們的文化特徵是一樣的。這個時代是出聖賢的時代,是思想自由的時代。你看中國:孔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你看世界:佛祖釋加牟尼、基督、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多少偉人出自這一時代?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封建禮教產生的是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再來看:周末的封建制度是如何產生這樣的文化成果的呢?封建:分封建制。周代的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執行自己的政策,因此思想上也是自由的。

    不象後世的中央集權社會,士大夫的自由度就小多了。能使各諸侯國凝聚在一起的只有「禮教」,周王自己的封地很小,然而當時的諸侯國都去朝拜他,禮教使周王自然而然的成為中心。以後是周幽王自己不爭氣,拿國家信用開玩笑:為博美人一笑,在長城上舉起烽火,諸侯惶惶,以為大敵當前,然不知周王正指著城下的諸侯們,逗美人樂呵呢?美人笑了,國家信用失了,禮教亡了。周公含幸如苦呀!周成王尚幼,周公全力佐之,成王成年之後又以天下讓成王,而不謀帝王之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相傳周公在吃飯時有客來,周竟將口中的飯吐出來,漱了口接待客人。周公之位,等會再見又何妨?尚禮如此,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修身、治心、明禮,幽王忘了。天子垂裳而天下治,幽王忘了。天子首先是一個禮儀的表率,正化社會風氣。

    古制:「非天子不制禮樂,非上大夫不擬制度。」天子之權威,自己是禮樂的表率、以禮樂倡導文明。則流行風潮無不是跟著禮樂走(如今日之影星)。而制度之事,則並非天子一人能定,由大夫們一起商量擬定,可見社會民主。周王朝的禮樂影響是很大的,對諸侯國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雖然諸侯國握的是實權,周王是虛名,可當時的虛名卻能把實權凝聚起來。周王定朝時,曾制九鼎,象徵九洲。周朝沒落之時,有楚王想把這鼎搬那麼一二個回家,派使臣來試探周王說:「這個九鼎有多重呀?」周王察覺了楚王的用意,回道:「此鼎是國之重器,豈容你問?」楚莊王知難而退,當時的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此鼎名盛,楚莊王猶不敢以強力奪之。問鼎天下又豈能依強力?名實俱歸,德行而已。由禮,知有制度,知尊重人權,知相互揖讓。雖負販者必敬之,豈是依強而霸?諸侯雖強周公有禮。有人言禮教是枷索,當時的禮是枷索嗎?夫子畢生求一枷索?禮是天理之節文,天理正氣所在。[禮記]: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禮不可不學。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好禮,則志不懾。[中庸]:先王以斯道為美,小大由之。不恃強凌弱,這不是民主么?舉賢任能修信講睦,這不是民主么?是故君子有大道,忠信而得之,驕泰而失之。斯是良言,足以警千百萬世。

    後世帝王則是以霸術而得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又豈是行周公之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岳飛精忠,竟以「莫須有」之罪刑之。又豈是周禮?周禮重臣不刑。原因是:當時的社會不能刑;一是大臣各有封地,若是行不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與諸侯共伐不道。二是大臣所犯之罪是「非禮」。而一定不是搶劫偷盜,殺人放火,也不會貧污受賄(當時的社會大臣自有領地,只有所定之稅賦,稅賦按周禮徵收,不可能再去貪污,貪污只是有了中央集權之後)。對於「非禮」的諸侯,天子一定要征伐他。以後天子「禮」的權威就減弱了,諸侯以王霸為術,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了。

    由此可見,封建禮教是民主的基礎。現代社會要完善監督機制,然有監督貪污分子自有他的關系網對付監督。還不如完善監督機制的同時,建立封建禮教,法與德同治。

    禮雲: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取其不卑

    易曰:其上知險,其下知阻。取其知阻。

    易曰:二多功,五多譽。取其多功。

    子曰:君子德風,小人德草。取其德草。

    詩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娶其淑女。

熱點內容
關於新婚姻法的調查報告 發布:2025-04-27 17:05:34 瀏覽:238
昆明律師行 發布:2025-04-27 17:00:30 瀏覽:985
還珺堯律師 發布:2025-04-27 16:57:35 瀏覽:375
河北省關於結扎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7 16:25:55 瀏覽:789
2016年新合同法下載 發布:2025-04-27 16:22:54 瀏覽:793
依法治企問題 發布:2025-04-27 16:22:52 瀏覽:709
2014頒布的林業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7 16:21:17 瀏覽:880
刑法知識產權 發布:2025-04-27 16:16:17 瀏覽:458
保定刑事律師 發布:2025-04-27 16:14:46 瀏覽:173
司法音頻 發布:2025-04-27 16:10:53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