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新聞記者道德缺失

新聞記者道德缺失

發布時間: 2024-03-08 00:10:56

A. 請問 誰知道哪些記者只為了拍到有價值的新聞畫面而喪失職業道德的事例

新聞媒體是大眾公器,它之所以成為現代民主社會中一種不容抹煞的存在,是因為民眾的利益、歷史的進步,都需要它忠誠不貳的服務。
消息和言論是媒體上最有價值、最不可或缺的新聞產品。僅僅從理論層面來考量,媒體上的消息應該是一種不帶偏見的客觀報道;而言論,則是反映具有各種偏見或利益集團的人,對新聞事件和公眾關心的問題的評說。對言論,限於篇幅,本文不準備展開論述;今天只來說消息。事實上,一個記者,不論多麼正派、怎樣敬業,他用電腦鍵盤或攝像機鏡頭記錄下來的消息,也是很難做到絕對客觀的,記者的主觀色彩,總會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滲透其中,只不過高明的記者,能夠把這種滲透做得不動聲色、不露痕??罷了。

我們不應、也無法把在消息中若有若無、時隱時現的記者的主觀色彩徹底摒除;而且,恰恰是這種若有若無、時隱時現的主觀色彩,記者的社會良心和是非判斷才得以顯現,從而給讀者以感染和啟迪。不過,千萬不要把我的上述言說理解為對「消息應該是一種不帶偏見的客觀報道」這一命題的否定,只不過我更願意把這種「不帶偏見」和「客觀」,理解為對新聞事實的百分之百尊重。

對新聞事實的絕對尊重,是記者職業道德的底線。前些天,南京一家報紙發表的某外國男子身穿印有「對中國人的十條告誡」內容的T恤,引起當地一些市民憤怒的消息被廣泛關注,一時論者四起,見仁見智,這無疑是好現象。但遺憾的是,在七嘴八舌的議論聲中,卻沒有一個人指出,這條消息存在??不尊重新聞事實的嚴重問題。從該條消息配發的新聞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十條告誡的第一條是「不要盯看外國人」,但在消息中,這一條卻被篡改為「不許盯看外國人」。平面媒體的記者是通過駕馭文字來履行職責的,難道他會不明白「不要」和「不許」在含義上的相去甚遠:一個僅僅是表達一種希望,另一個則是發布一種強制。用發布強制的「不許」來替代表述希望的「不要」,其目的在於強調那個外國男子的無理,進而烘托出一些市民憤怒的合理,這不是作假又是什麼?並且,報紙竟然把反映了真實內容的照片和不尊重新聞事實的消息同時發表,這表現出他們弄虛作假時的有恃無恐;而社會,也果然對此熟視無睹。這說明,豈止新聞道德,連社會公德,我們也有亟須檢點之處。

還有更為惡劣的事例。前不久,奧地利人施拉格在巴黎世乒賽上奪冠,於是,「施拉格奪金有媳婦支招男乒新霸主是中國姑爺」、「施拉格妻子曾服役中青隊男單敗在『海外兵團』手下」之類的消息便紛紛在媒體出現。有一位老兄還活靈活現地寫道:「記者忽然發現,施拉格身邊有一位亞裔血統的女孩,一打聽,方知這位女孩姓田名元,家住遼寧沈陽,是專業乒乓球運動員,在留洋奧地利時與施拉格相識,現已登記結婚。」「記者再一次向施拉格表示祝賀,他拉過這位女孩對記者說:『我取得金牌有她的一半功勞,沒有她就沒有我的現在。』」你看,施拉格其人,連說話都頗具中國特色,懂得「軍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但孰料沒過幾天,當事雙方即發表聲明指前述新聞為造假,特別是田女士還說,世乒賽期間,她一直在克羅埃西亞,不曾去過巴黎。了解到這一切,再來看前面引述的那段文字,炮製它的記者老兄不是在大睜兩眼說瞎話嗎?

假新聞是一種世界性的現象,並非中國獨有,也是前不久,美國的《紐約時報》即曝出記者造假的爛事。但即使是在號稱自由的美國社會,也要有人對這樣的丑聞承擔責任,報社負責人遂引咎辭職。而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地呢?前述假新聞的出現已經有些日子了,卻不見有人出面給讀者一個說法,怎麼想,這好像也多少有點兒不大合適。

B. 如何提高記者職業道德和媒體道德

一、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教育
為了從根本上遏制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出現偏差,必須解決新聞從業人員的思想意識問題和職業道德觀念。新聞工作者要通過思想道德建設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新聞工作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崗位,而不是為個人牟取私利的職業。
新聞從業人員,包括采編人員,經營管理人員,都必須學習一些基本的新聞理論,樹立馬克思注意新聞觀,能夠識別並抵制西方錯誤的新聞觀的侵蝕,從而堅持新聞工作者的無產階級黨性原則,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二、加強新聞立法,增強法制觀念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人必須恪守的職業倫理底線,對肆意妄為、挑戰底線的造假者進行再嚴厲的道德譴責都不過分。假新聞之所以出籠,固然受到了當下新聞界追逐眼球經濟,淡化社會責任流弊的激勵。但造假者也是瞅准了新聞立法滯後、對虛假新聞法律懲治偏軟乃至違法成本過低的氣候。單憑職業道德的軟約束,恐怕是圈不住離經叛道的記者們的,從這個角度說,立法阻擊惡意炒作虛假新聞的行為,不失為一種選擇。
三、加強社會監督和媒體相互監督
社會監督在此是指政府,社會團體以及受眾通過社會輿論或行動對新聞媒介形成壓力,比如拒買,拒賣等手段,對媒介及從業人員進行外在的強制性管理。望採納,謝謝

C. 有誰能向我提供一些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案例。

1994年3月,南非記者凱文·卡特拍攝的《飢餓的小女孩》,獲得年度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7月27日夜,卡特服一氧化碳自殺身亡。

記者抓拍騎車人雨中摔倒事件
2005年5月9日下午,《東南晚報》攝影記者柳濤背著相機「搜街」。當時下著小雨,天色灰暗,柳意識到要下大雨,而大雨天常容易出新聞。他計劃拍一些照片,反映大雨給民眾帶來的影響。他沿著鳳嶼路向人集中的火車站走。
將到鳳嶼路口,狂風驟雨大作。他到路旁一家酒點門口躲避。同在避雨的一名市民見柳挎著照相機包,就說:「你是記者吧?這路口有一個坑,經常害人摔倒,你們可以報道一下。」這話提醒了柳濤。
他選了一個位置,給相機換上80-200的長焦鏡頭,鏡頭上光後,發現角度很小,電話亭、樹和過往的車經常會擋住視線。他不知道坑到底在什麼位置,小鏡頭可能捕捉不到。
柳又換了一個離路口更近的位置,同時把長焦鏡頭換成12-24的鏡頭,這樣角度比較大,容易捕捉需要的信息。然後又把相機設置成連拍。
行人一個一個從眼前經過,我都用鏡頭留住,但是沒有一個人摔倒。約1個小時過去了,柳有些灰心。他把相機掛在脖子上,一手扶著相機,一手按在快門鍵上。
一個戴白色帽子、打著傘的人騎自行車從眼前經過,突然聽到「嘩」的一聲,他下意識把鏡頭對准那人,右手按下了快門。
隨後他查看自己剛拍的照片,連自己都被鎮住了,那個人不是預料中的從側面倒下,而是向前傾,這種沖擊力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
柳說沒看清他是怎麼摔倒的,更別說盯著取景鏡頭搶拍。等回過神來,那個人已經慢慢爬起,他的車沒壞,人也沒受傷,朝我望了一眼,就走了。
興奮之餘,他突然回過神來,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柳在附近找了一根約2米長、10厘米粗的棍子,想立在坑內警醒路人,結果木棍無法立穩。經路人提醒,他在附近工地上找了一個修路的提示牌放在路口,這才挎著相機回到報社。
因柳是新華社簽約攝影記者,當晚選擇了一組照片發給新華社。第二天新華社發了通稿。
第二天,雨停了。他覺得有必要做跟蹤報道,於是又來到路口,發現那樣的小坑還有三四個,幸好已經被人填平了。(柳濤接受記者采訪之敘述)
第二天,《東南晚報》刊登了這組照片。編輯在編發這組照片時,「我們考慮到可能會引起爭論,但媒體的責任告訴我們,披露事實以引起社會更多層面及部門的關注,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還有警示作用,防止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它比讓記者站在「問題水坑」前面一個個地提醒人們有效得多。考慮到刊發這組圖片利大於弊,於是在編發時,我們作了編後,提醒人們,小問題不解決,往往會釀出大悲劇。告訴人們應該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的重要性。」(編輯自述)
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北京青年報、東方衛視、新浪網等紛紛就這組照片展開一場關於「職業道德」和「記者良心」的討論。

王某訴張某等侵害名譽權案
1998年7月,王某在上海長征醫院做了變性手術,被原單位解除用工合同,後無奈到甘肅某縣打工。1999年5月,王某約請某市報社記者張某采訪,向其詳細講述了自己做變性手術的前因後果,並提供3000字書面身世材料。張某拍攝了王某照片。張某要求在報道中不使用真實姓名及照片。
張某將采訪材料形成文章,連同照片一起登在市報上。文章中使用了王某的真實姓名,並有張某做變性手術前後心理過程的較詳細敘述、描寫與渲染。此後,張某又將文章投至《現代婦女》。《現代婦女》以《變性人王某》為題於當年第8期發表。
文章發表後,在王某所在縣城引起轟動。王某自稱因承受不了輿論壓力,遂再次失業。
1999年9月,王某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名譽權被侵訴訟,要求三原告(記者張某、市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王某訴稱:「當時我同意發表此文,不料記者張某在文章中用了我的真名,還將照片也登了出來,個人隱私被暴露得淋漓盡致,使我無法工作生活。」)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張某撰寫涉及原告王某隱私的文章公開發表在報刊上,雖經王某同意,但王某對被告張某具體寫什麼、怎麼寫,寫到什麼程度並不知情。被告在沒有將寫成的文章交由原告認可的情況下,公開在報紙及雜志上發表,給原告王某工作生活造成不便,構成名譽侵權。後原告與三被告接受法庭調解,自願達成協議:張某賠償4000元,某市報社賠償6000元,《現代婦女》雜志社賠償5000元。

D. 如何加強新聞職業道德

就是吹不吹能有什麼新聞

E. 急求論文一篇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現象分析

[目錄]中文摘要1.新聞職業道德在轉型期的缺失2.新聞職業法規缺位3.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衡注 釋參考文獻[原文]當前,我國新聞界正在深入進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以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維護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聲譽和社會形象。由此可見,新聞職業道德在維護媒體公信力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職業在社會分工中擔負著特殊的社會職責,根據新聞傳媒提供的新聞及各種信息服務,人們可以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言論和行動,以便更有效地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而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則可以進行必要的社會調控與輿論引導,以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在我國,新聞事業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擔負著傳播新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和服務社會與公眾的任務,這種性質和特徵決定了它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神聖性,也決定了對其從業人員素質的高標准和嚴要求。一個新聞職業人必須時時以滿足社會與公眾的新聞及各種信息需要,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崇高使命,必須具有新聞職業精神。近些年來,雖然我國新聞界在弘揚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進展,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在2003年4月20日的上海車展中,「紅包」媒體控制車展,報紙、電視鋪天蓋地的新聞竟然和車商自己所做的廣告相差無幾,在廠商的操控下,部分新聞傳媒完全喪失了客觀立場。同年9月15日,新華社發布了令人震驚的消息:11名新聞記者(其中有4名新華社記者)在采訪山西繁峙礦難過程中,收受當地有關負責人及非法礦主賄送的現金和金元寶,上演一出「有償不聞」的丑劇。《新聞記者》雜志連續兩年評出的「年度十大假新聞」更是從較為專業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當前職業道德失范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以上種種有違新聞職業道德的現象,業內人士或專家在分析其內在原因時給出了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忽視新聞職業道德教育所造成的,有的則認為缺少監督機構[摘要]2003年9月15日,新華社發布了令人震驚的消息:11名新聞記者(其中有4名新華社記者)在采訪山西繁峙礦難過程中,收受當地有關負責人及非法礦主賄送的現金和金元寶,上演了一出「有償不聞」的丑劇。近年來,我國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現象層出不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於種種有違新聞職業道德的現象,業內人士或專家在分析其內在原因時給出了不同看法。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忽視新聞職業道德教育所造成的,有的則認為缺少監督機構。但無論如何分析這一原因,其實它們都與新聞道德有關。對於各種形式的違背新聞道德的現象,我們的社會必須做出應有的反應,而且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徹底解決。近年來,業界及政府對道德失范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治,並出台了一系列的規約,但效果並不明顯。因此,在新的形勢下探索造成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實屬當務之急。山西「繁峙礦難」中所發生的記者受賄案是近年來職業道德失范事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本文將以山西「繁峙礦難」為例,從新聞職業道德在轉型期中的缺失、新聞職業道德法規的缺位、新聞工作者自身存在問題三個方面來探究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希望這一研究對我國新聞界的職業道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2]陳力丹.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新聞記者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但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對新聞傳播事業造成巨大沖擊,同時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有些新聞記者經不起社會的各種誘惑,頻頻出現喪失職業精神和違背職業道德的現象。而假新聞的出現則正是記者職業道德與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現。假新聞有如過街老鼠年年喊打,但卻屢屢見諸報端。將分析假新聞形成的原因並且探討防止假新聞的對策。

F. 當前中國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我們就可以看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特徵,就決定著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比其他一般職業、 一般職員更為完備、更為高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職業品質。加強新聞宣傳紀律和新聞職業道德,不僅關系著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而且還將影響到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如果不加強新聞宣傳紀律,不加強新聞職業道德修養,從大的方面講,就可能發生輿論導向的錯誤,給黨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災難。所以「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從小的方面講,就是傳播一篇不實的或者不合時宜的報道,也要比工廠生產一件劣質產品、商店銷售一件假冒商品給社會、給人民帶來的危害不知要大多少倍,甚至是無法比擬的。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的新聞隊伍,面對著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和各種價值觀念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個人主義思想的侵蝕,在新聞行業中出現了許多不正之風。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是增強新聞工作者抵禦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蝕、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維護新聞輿論良好社會形象的需要;也是宣傳工作必須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輿論引導水平、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G. 求一些違背新聞道德的事例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在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容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新聞傳媒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後,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喪失新聞職業精神的報道時有出現。如《新聞記者》雜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聞」,2007年度轟動全國的「毒香蕉」事件和「紙餡包子」事件,四家記者站記者向企業索要錢財、涉嫌敲詐案件等。這些只是缺乏新聞職業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歸結為「有償新聞」、「受賄新聞」、「策劃新聞」、「收受紅包禮品」、「偷拍偷錄侵犯公民隱私權」、「媒介越軌審判」、「虛假低俗廣告」以及「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等。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H. 什麼原因造成中國某些記者的職業道德丟失

造成中國某些記者的職業道德丟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太復雜了,基本上大家都是拿錢辦事兒,基本上大家面對的這個錢的問題都是比較敏感的,所以一接觸到利益的問題,他們就會丟失了職業的道德。

熱點內容
勞動法辨析題 發布:2025-01-09 01:48:53 瀏覽:32
女律師知乎 發布:2025-01-09 01:40:48 瀏覽:877
開展法律知識小講堂 發布:2025-01-09 01:25:53 瀏覽:160
天津二建法規答案解析 發布:2025-01-09 00:47:53 瀏覽:195
公司給的offer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8 23:53:24 瀏覽:72
人員優化勞動法 發布:2025-01-08 23:46:44 瀏覽:5
2014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1-08 23:45:36 瀏覽:744
最高人民法院簡易程序 發布:2025-01-08 23:42:53 瀏覽:138
第四章合同法 發布:2025-01-08 23:29:58 瀏覽:319
不死法官 發布:2025-01-08 22:37:16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