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前十章的思想

道德經前十章的思想

發布時間: 2024-03-15 22:01:06

① 關於道德經第一章

支持三樓的斷句。
樓主先讀完《道德經》,這本經書各種解釋都很有歧義。因為作者老子說的非常少,也沒多做解釋。
天地伊始,萬物是沒有名字的。因為有了人才有了它們的名字,這是無名,天地之始的解釋。它對應的是名可名,非常名。這些人給予萬物可稱說出來的名字只是暫時的,短暫的,非永恆的。
有了名字,才有了認識萬物的根本。這是有名,萬物之母的解釋。人要認識萬物,所以加以稱說。
在《道德經》四十章說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來源於有物質狀態,那麼有物質狀態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虛無。
宇宙起源學說證實早期宇宙是個很小的坍縮的能量體。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能量和物質可以相互轉化。我們可以得出物質來源於早期的能量。應了這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但是無從何而來呢。從道中運化而出。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有實有的萬物,必然有虛無。虛無和實有就是相輔相成矛盾統一體的兩級。他們是對立的。沒有無就沒有有。

② 道德經中深藏的魂魄秘密

《道德經》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的第十章幾乎是以SOP&SIP的形式,指導了世人如何抵達超凡脫俗的境界,如何改變命運。

所以,弱弱地建議一下:如果想要改變命運,如果覺得當下的生活、工作、學習不太順利,那麼深度領悟一下《道》的第十章。

下面我們分別來試著回答一下《道》第十章中,老子的六問。

道家以及傳統中醫認為,有兩個東西一直在我們體內默默工作中,我們的身體與生命是離不開這二者的:魂(我們可以簡單地將《道》第十章中的「營」理解為魂)和魄,我們通常統稱為魂魄。

自四書五經被定義為封建糟粕從我們的教科書拿掉至今已經一個世紀了,以至於今天的人們看到「魂魄」二字或作為妖詞一棍子打死,或雲里霧里不知所雲。

關於魂和魄兩個字,我們稍微解釋說明一下,這樣利於我們理解消化這一章道德經。

魄,比較容易理解。魄力、氣魄,這些我們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彙。只是有一點很容易被忽略的現象:一個重症患者,永遠不會讓人感知到其有魄力,因為重症患者,其體內的魄已經消亡、消退殆盡。

按照中醫以及道家的理論,魂魄稱其為三魂七魄,魄是陽,魂是陰。

七魄負責主導我們入睡之後維系生命的七大基本需求:呼吸、心跳、消化、水液代謝、修復生殖功能、知冷知熱、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覺。

稍微解釋一下,例如,白天的時候,沒人會在呼吸的狀態下打呼嚕,但是晚上入睡之後,鼾聲通常成片地響起。

中醫認為,呼嚕太響,一般是魄有點兒問題,中醫通常會採取艾灸來刺激相關經絡穴位來修復魄。

至於消化、代謝、以及生殖功能修復非常容易理解,你晚上吃的再多、喝的再多,晚上欲死欲活地折騰過,第二天早上醒來你依然會發現:需要早餐、需要喝水,一些該勃起的地方依然勃起。魄,魄在工作的結果。

知冷知熱就不談了,睡著了踢被子、搶被子,都是司空見慣的常規動作。

睡著之後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覺,這方面也容易理解,有人入睡之後,有一點點聲響就睡著了,有人入睡之後打雷下雨都絲毫不知,更為誇張還有晚上喝水太多,夢見滿世界找廁所,然後終於找到了,然後酣暢淋漓地在床單上畫了一個巨大的世界地圖。魄,魄有問題。道家和中醫很能整,對於入睡之後警覺性不夠的問題,他們的基本招式就是:站樁。對,讓你練習一個階段的站樁動作,這樣就能激發七魄之一的那個魄,幫助我們提高警覺性。

關於魂,儒家與道家均認可「天人合一」,事實上天人合一論也幾乎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支柱與整體了。

天人合一解釋起來非常復雜,那麼我們稍微簡單一點地理解為:人是可以與天地展開對話、溝通、交流的,那麼在人體內魂就承擔著這一巨大職責。

這就是魂。

道家認為,打坐入定之後是可以感受到魂的,而且還可以感覺到是三個魂,而且這三個魂是呈紅色的。

道家還給這三個魂命名為:胎光、爽靈、幽精。

扯了大半天的魂和魄,無非只是想要回答老子在《道》第十章中的第一問。

第一問:「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魂和魄在體內抱團與承載著生命的身體合體為一,能分開嗎?

當然不能分開,事實上也無法分開,分開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生命到了盡頭。

其實,老子沒有直接講出口的話是:道和德,能與承載著生命的身體分離嗎?

這個問題,先留在這里,等《道》的81章談完之後,我們再回頭談談。

第二問: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我們都知道,讓四十歲的大叔、大神去劈個腿,能要了他們的老命,一定韌帶拉傷,躺卧不起;但是讓3-4歲的孩子劈腿,則是個輕鬆快樂的事情。

嬰兒能順利地從母親產道出來,與嬰兒的致柔特性是不無關系的。

那麼嬰兒為何可以如此致柔呢?

按照《道》的理念是因為初生的嬰兒能心無雜念地將精氣和力氣集聚在一個點上,於是形成了致柔。

這讓我又想起了那位對上善若水無比崇敬的一代才子——納蘭性德,其代表作之一《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中的經典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於是,我們所常見的現象,常常忽略的現象就是:嬰兒雖然致柔,但是其啼哭之聲是非常響亮的。

著就是專氣的結果。

這就是道。

關於「氣」《道》第十章中是首次出現,後文中還將提及,還將論述。

回答第二個問題:專氣致柔,最初我們都是具備這個能力的,最初我們都是可以專氣致柔的,可是後來就慢慢地沒了,再也回不到嬰兒那個狀態了,如果從哲學層面去理解納蘭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見」,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的現在,此刻的此刻,能不能做到都不要緊,但是應該提醒自己不要徹底丟光了那種專氣致柔的、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種狀態。

第三問: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至此,《道》我們已經讀到第十章了,完完整整地讀完九章了,如果我們對於前面的九章有些正確的認識、理解和消化,那麼就完全可以按照《道》的思想來回答下面這個問題了。

世間有沒有一塵不染、絲毫沒有瑕疵的事物?

按照道的理念,回答有或者是沒有,均可,

有,例如前文所述,專氣致柔的嬰兒是不是一塵不染的;

沒有,例如前文所述,專氣致柔的嬰兒是不是傳承了父母的一些東西,那麼也就不是一塵不染,只是尚未顯露而已。

所以《道》的理念就是這樣,始終強調著道的存在,強調遵循著道,而從不曾絕對化地定義過任何事物,甚至連諸多的地方,老子自己也坦率地講:我也不知道。

佛家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家認為,一塵不染、沒有瑕疵的東西是存在著的,即:心靈、慧根。

但是,這僅僅只是佛家的理念。釋道兩家在方方面面是有著諸多的、巨大的差異的。

讓我們試著來回答一下第三個問題。

清除一下內心的私心雜念,然後像照鏡子一樣,深度自我反省一下,能做到沒有瑕疵,純凈無暇嗎?

答:能做到就是聖人中的聖人,不能做到自然就是凡人中的凡人。

聖人也好,凡人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應該可以做到清掃一下,照一下,經常性地這樣清掃,這樣照,然後就能與道進行比照,然後就可以逐漸進入專注無私的境界。

第四問: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遵循道、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這個前文談到過,不多扯。

第五問: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道》第六章中,老子談到了「玄牝之門」,我們也在第六章中談到了雌、母性、玄牝之門與道之間的關系。現在第十章中,雌作為道的代言第二次出現於《道》中。

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再一次解釋一下道與「雌」、「玄牝之門」所代言的母性之間的關系。

我們曾經在第六章中解釋說明過,古漢語中「谷」、「玄牝」、「雌」在字面上都有女性生殖器之意,其延伸開來的含義就是:產出生命,卻又非常寧靜且陰柔。老子認為,這就是道,或者說是道的一個側面。就像「上善若水」也是一種道一樣,他們都幾近於道。

復習完畢,那麼我們可以嘗試著回答第五問了。

當我們身上所有的感官都在不停歇地反復開啟關閉之際,我們能否保持女性或母性的那種雌柔、寧靜的狀態?

答案如前面的問題一樣,如果能,那麼我們就是聖人,如果不能,那麼我們就是凡人。能不能都不要緊,記得應該讓自己保持那種陰柔、寧靜的狀態。

謙虛一點、廢話少一點、寧靜一點、柔一些……

第六問: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個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我們直接將其轉換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就是:明白並懂得了各方面的事物事理之後,我們能否保持無知無欲的狀態,而不要動用心機去追逐。

似曾相識吧!《道》第三章論及過這個話題「恆使民無知無欲」。

轉成了直白的文字之後,我們幾乎已經無需回答了,因為答案與前面幾問是一模一樣的。

六個問題問完了之後,老子似乎早就預測到世人會無語,會都做不到,於是勸導世人在上述六問方面生之蓄之。

什麼意思?

一、讓道和德如果魂魄一樣,始終與我們的身體、生命同在;

二、讓嬰兒般的專氣致柔,一直保持下去;

三、經常保持寧靜,深度給內心照照鏡子,努力爭取使其純凈無暇;

四、遵循道,按照自然規律別折騰(為無為、無為而治);

五、盡管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沖擊著我們的大腦,也試著去保持母性般的雌柔與寧靜;

六、即便通達了諸多事物事理,也應該讓自己保持無知無欲的狀態,不要費盡心機沒完沒了地追逐,只為滿足各種感官享受。

「一……六」有沒有都不要緊,即便沒有現在「生之」也來得及,「生之」後注意「蓄之」讓其別夭折,使其茁壯成長(《道》第十章原文「 生之畜之 」)。

如果我們在六個方面可以生之蓄之,那麼勢必將進入一個全新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德」:是謂玄德。

是謂玄德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生養萬物而不將其私有;為萬物服務而不自持有功;統領萬物而不主宰……

已經無需繼續解釋了,這些就是天地精神,就是上善若水,就是……,都是前面九章的一些內容。

我們在第十章開篇之際談到一個觀點:《道》第十章是可以讓我們超凡脫俗的,是可以改變我們命運的,當然,問題在於世人是否認可這些,是否在認可的基礎上去實踐「生之蓄之」。

③ 道德經第8.,9,10章意思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最好要像水那樣,水給萬物帶來好處而不爭,處在眾人認為不好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讓自己謙卑,內心深邃,和好人交往,說話誠實,治理國家井井有條,做事有才能,行動和於時機,這就是善。正因為不爭,所以沒有過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
保持充滿,不如停止,思想深刻,不能長久保持,晶玉滿堂,不能守住。富貴而自高自大,自己留下過失,功成身退,是天道啊。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載著魂魄而內心專一,能做到不分開嗎?專心於精神以達到柔,能做到像嬰兒一樣嗎?放棄觀察奧妙,能做到不犯錯嗎?愛民且治理國家井井有條,能做到不用智慧嗎?天門的開和關,能做到像萬物之母嗎?清楚明白通曉大道理,能做到無為嗎?產生它,養育它,產生別的自己卻一無所有,做了卻不仰仗它,養育它卻不主宰它,這就是大德啊。

④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及解釋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解釋:

可以言說的道,並非真正的、恆常不變的道,恆常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可以用文辭說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恆、終極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們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作品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⑤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5)道德經前十章的思想擴展閱讀:

《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熱點內容
黨內法規的自查報告 發布:2024-11-16 20:29:18 瀏覽:433
安裝空調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16 18:25:45 瀏覽:725
安徽當塗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6 18:00:21 瀏覽:201
法規教育課件 發布:2024-11-16 17:52:09 瀏覽:183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發布:2024-11-16 17:51:28 瀏覽:287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發布:2024-11-16 17:49:38 瀏覽:972
道德具有廣泛 發布:2024-11-16 17:48:15 瀏覽:44
2016年勞動法陪產假 發布:2024-11-16 17:48:10 瀏覽:105
兩高貪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16 17:34:31 瀏覽:980
刑事訴訟法第二第七節 發布:2024-11-16 17:24:22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