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美
A.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翻譯與解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01。故有無相生02,難易相成03,長短相形04,高下相傾05,聲音相和06,前後相隨07。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襪空,行不言之教08。萬物作而不治09,生而不有10,為而不恃11,功成而不居12。夫惟不居,是以不去13。
今 譯
天下人皆知美之為美,就產生了丑;皆知善之為善,就出現了不善。物之有與無是相對而產生,難與易是比較而形成,長與短是相比而成,高與下有明顯傾向,音與聲合拍相和,前與後緊跟相隨。因此聖人做事,皆順應自然而不妄為;不施言教,潛移默化。萬物興作,不妄治理;生長萬物,不佔為私有;有所作為,不自恃其能;業有成就,不自居其功。只有不居功自傲,將能永保功名。
評 議
本章先從「相對論」說起,主旨是在闡述「功而不居」的人生哲學。前八句為「相對論」,後八句是講治國之道。前八句是為後八句所作的鋪墊。老子認為美與丑、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前與後等,皆相對而生,相輔相成。這也可以叫做對立統一規律。
老子的「相對論」,其中蘊含有豐富的辯證思想。所以,老子大力贊揚道家聖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精神。老子說「夫惟不居,是以不去」!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處世哲學。本章中老子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治」,是宣揚道家思想的套話,並非本章的主導思想。高亨先生忽視了本章的主導思想,因此得出並不能令人信服的結論。他說老子:「他把這個規律用到政治上,則有為與無為,有教與無教,有私與無私,都是矛盾對立的,也是對立統一的。得出的結論是無為而無不為,無教而無不教,無私則成其私。這就走入唯心主義泥坑了。」(《老子注譯》)高亨先生的此等分析,顯然有失於偏頗。
應當看到,老子宣揚的「無為而治」,也並不是完全消極的「無為而治」。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柔克剛」、「治人事天莫若嗇」、「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等治國主張,都表現了積極奮進的思想,並不消極。
對本章所蘊含的積極人生哲學,宋代的林希逸和當代的陳鼓應先生的評析,都頗有見地,對讀者研究本章頗有裨益。林希逸曰:
此章即有「有而不居」之意。有美則有惡,有善則有不善。美而不知其美,善而不知其善,則無惡無不善矣。蓋天下之事,有有則有無,有難則有易,有長則有短敬好大,有高則有下,有聲則有音,有前則有後。「相生」、「相成」以下六句,皆喻上面美惡、善不善之意。故聖人以無為而為,以不言而言,何嘗以空寂為事,何嘗以多事為畏,但成功而不居耳。如天地之生萬物,千變萬化,相尋不已,何嘗辭其勞?萬物之生,而天地何嘗以為有?如為春為夏為生為殺,造化何嘗恃之以為能?故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其意只在於「功成而不居」,故以「萬物作焉而不辭」三句發明之。作,猶《易》曰「坤作成物」也。此即「舜禹有天下而不與」之意。自古聖人皆然,何特老子。但老子說得太刻苦,所以近於異端。「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言其有者不能有,而無其有者能有之,此八字最有味。《書》曰:「有其善,喪厥善。」便是此意。(《老子鬳齋口義》)
陳鼓應先生說:
在一個社會生活上,老子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不可伸展佔有的沖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正是這個意思。「生」、「為」、「成功」,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的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生」和「為」即是順著自然的狀況去發揮人類的努力。然而人類所得的成果,卻不必擅據為己有。「亮豎不有」、「不恃」、「不居」,即是要消解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佔有欲,因而老子極力闡揚「有而不居」的精神。(《老子注譯及評介》)
注釋
01斯:即也。惡:丑也。已:同「矣」。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已」。宋代蘇轍《道德真經注》作「矣」。古代「已」與「矣」通用。兩句:謂天下人皆知美為美,就出現了丑;皆知善之為善,就產生了不善。吳澄曰:「美惡、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惡,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道德經真經吳澄注》)按即是說美惡相生、善與不善相生。
02故:河上公本、王弼本有此「故」字,是。他本無「故」字,非是。句謂:有與無相對立而生。按:此句有與無的概念,與首章講宇宙起源之有與無的概念不同,是指現實存在物之有與無。
03「難易」句:謂難與易,是相對比而形成。
04形:楚簡本、河上公本作「形」,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作「刑」。形與刑,為同音假借,古代多用此法。王弼本作「較」,誤。句謂:長與短,是相對比較而成。
05傾:傾向。楚簡本、帛書甲乙本作「盈」,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傾」。盈與傾,古代二字通用。句謂:高與下有鮮明的傾向。
06「音聲」句:謂音與聲之大小、強弱、清濁、長短,皆是相應和諧的。
07「前後」句:前與後是相隨的。吳澄曰:「物之有無、事之難易、形之長短、勢之高下、音之辟翕、聲之清濁、位之前後,兩相對待,一有則俱有,一無則俱無。美惡、善不善之相因,亦猶是也。」
08是以:因此,為總結之詞。聖人:指道家聖人。無為:謂順應自然,不妄為造作。兩句:謂聖人治國,順應自然;不施教令,潛移默化。
09萬物作而不治:一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楚簡本、帛書甲乙本無「焉」字。河上公本、王弼本有「焉」字。辭:河上公本、王弼本有「辭」字。楚簡本、帛書甲乙本作「始」,為「治」字之誤。治:治理也。作「治」為勝。句謂:萬物生長,不妄治理。
10生而不有:謂生長而不佔為私有。
11為:作為。恃:楚簡本、帛書甲乙本作「志」,誤。今從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恃」。句謂:有所作為,不恃其能。
12不居:不居功自傲。句謂:功業有成,不居功自傲。
13夫:發語詞。惟:惟有。不去:謂能保持。句謂:謙虛謹慎,不居功自傲,將能永保功名。
B. 道德經之美之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辭,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人們都知道美,那是因為丑惡;都知道善良,是因為有不善良的因素(與之相對比)。所以說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樂和雜訊、前和後都是互相比較、互相襯托而成的,本質是渾然一體的。所以聖人順應自然不造作生事,發揚的是不依賴文字語言的教化。聽憑萬事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去人為干預,生成了不去佔有,作育了不去把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正由於不居功德,所以永遠也不會失去功德。
點評:本章講的是一個從破除「分別妄見」開始,從而保持「清凈自然」之心去順應自然的過程,也就是「無為」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針。
「美」是什麼?「美」的外在表現其實就是能給人身心帶來愉悅感受的東西。比如說「美」味、「美」景、「美」女、「美」德等等。
美是很唯心的,只要你覺得那是美那就是美了。漢代美女的典型是趙飛燕的「瘦」——苗條,而唐代美女的典型是楊玉環的「胖」——豐盈。古今中外,美的標准千奇百怪,可以說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哪個具體時空里都有一套各自認為的「美」的標准。
但是「美」不好說有什麼具體的標準的,如果一定要說,只能是一個籠統的標准,那就是真正的美來自自然,是天然不加雕飾的——「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卻嫌脂粉污顏色」——那才是真正的「絕色美」。
而這個自然、天然就是「內外合一」的境界。女以陰柔為美——「坤德」、「柔德」——厚德載物,男以陽剛為美——「乾德」「剛德」——自強不息。女子以善良溫柔為美,男子以堅毅奮進為美,這都是「本色美」——「有諸內而形諸外」,是內外一致的和諧美,這就是一種「天人合一」——宇宙規律與具體個人的和諧統一。因此,最美的女人一定有溫柔善良的特質,最美的男人一定有堅毅奮進的特質。
但是「美」又是個評判的標准,和「善」一樣,是一種人為的准則。它又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每個具體的個體總有他(她)最合適的展現自己的美的方式,強求一致就會造成很多的不「美」。比如說現代社會普遍流行的「美」女的外型標准:皮膚白嫩、臉色紅潤、個頭高挑、身材窈窕等等,其實任何一條都不能去細化和量化的,說身高吧,一米六六夠了嗎?一米六五和一米六七那個更好?歐美人是不是應該高一點?日本人是不是應該低一點?即使在現代,不同的國家、民族、階層、職業也都有不同的標准,如果一定要去滿足所有「美」的標准,是會讓人無所適從的。
如果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盲目地去追逐某個具體的「美」的標准——隆胸、整形,成為「人造美女」,本身就是一種丑惡——「斯惡已」。
真正的美是自然美,是符合天性的美,是屬於自己的美,不是模仿來的美,也不是流行的、時髦的美。
「善」也是一樣,世間絕大多數的人為製造出來的「善惡」都不是真正符合宇宙規律的「善惡」。比如說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的對伊戰爭。也許布希政府會認為這是「善」——反對恐怖主義,但正是在這貌似堂皇公正的「反恐」的大旗下,伊拉克人民被捲入了深深的戰爭恐怖之中,而且至今仍未能從這種恐怖中完全走出來。對於那些無辜在戰爭中受害的伊拉克人民和他們的親屬來說,美軍就是恐怖主義,布希政府就是恐怖主義的邪惡中心,美國就是個「無賴」國家,只不過他們沒有「國際話語權」罷了。那種自以為是的「善」難道不是在行「惡」嗎?
所以說,「善」是一個時空性的范疇,任何一種具體的「善」都有實實在在受益的群體——至少對某個個體有益。作用的范圍越小,它就是越小的「善」,作用的范圍越大,就是越大的「善」。這是講空間范圍。在時間范圍上,「善」是在一段整體時間上受益最大化的行為。因此,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就不是「善」,因為只有短期效益,而沒有長期效益。而且因為短期效益斷送了長期效益,這其實是「惡」。
那麼哪些才是真正長期和大范圍的「善」呢?老子沒有明說,但是在後面的經文我們可以慢慢看到。這里先借用佛經的說法:真正的大「善」是不僅對自己而且對他人和環境長期乃至永久有益的事——是大系統效益的最大化。《十善業道經》中列出了「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嗔忿、邪見。以上十種行為不但害人而且更深地是害自己,是世間一切災難動亂的來源。因此,「十善」就是「永離」這「十惡」。不但要有決心去「離」——堅決不做,而且還要「永」——長久堅持。想行善必從斷惡開始!
由於缺乏足夠高層次的智慧(「般若」或者說是「明」)而看不清長期和大范圍因果關系的人,又怎麼能分辨得出什麼是真正的「善」呢?世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不「明」 的人,因此他們往往都是為了短期利益和小集團利益在行其所謂的「善」,那當然不是徹底的「善」,而且很有可能是真正的「惡」。所以說「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這兩個大問題解決了,別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低、音樂和雜訊、前和後說到頭都是時間、空間、數量、程度上的略有不同罷了,都是相比較而言的,本質是渾然一體的。
針對這種本質上渾然一體的世界,具體事物的差別其實也就是「五十步」與「百步」的關系,能看穿這一切,不去生出「分別妄見」,認識到這其實就是一個「大同」世界,那麼採取「無為」的態度去對待世界,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無為」是《道德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而且經中多次提到「無為」,如果不能正確理解「無為」這個理念,對解讀《道德經》會產生很大的誤解和偏見。
「無為」不是「不為」,而是高層次的「為」,它和「有為」最大的區別在於「為」的基礎。「無為」是建立在「無」基礎上的「為」,而「有為」是建立在「有」基礎上的「為」。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無」和「有」都是「道」的有機組成部分,「無」是根本,「有」是枝葉。老子提倡「無為」,輕視「有為」,是因為「無為」才是「道」的「深根固柢」,而「有為」不過是「道之華而愚之始」,至於「妄為」,那是根本上違反「道」的,結果必然是「凶」的,是他所反對的。
建立在「無」這個宇宙終極特性上的「為」應該是怎樣的呢?
那就是順其自然,就是敬天知命,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取法於宇宙天地的運行規則。詳細的內容將在以後的章節里細說。
順其自然也是一種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方法,它是與那種人為的炸山填湖式的所謂「改造自然」相對的。它是和平地、和諧地、可持續的、可增值地利用自然。而這里的「自然」指的不僅有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盡管現代科學給它們做了嚴格的分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但是《道德經》認為「大制不割」,這根本就是不能割裂來看的——本來它們就是一個統一完整的系統。
順其自然就是尊重「道」、服從「道」、維護「道」,因為「道」是宇宙大規律,而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是建立在宇宙大規律的基礎上的。因此,基於「無為」這個理念的教化方式也是順其自然的,那就是「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什麼呢?「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這說的就是「不言之教」,哪裡需要強行的政令呢?日升月落、星移斗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流暢。
在這個自然流暢的大格局裡,萬物自由自在地以自己最適合的方式生長、壯大、開花、結果、衰亡。有必要對這個過程去干預嗎?生成了非得去佔有嗎?非得去把持嗎?非得去認為自己是「救世主」嗎?就算有天大的功勞也沒有必要去自居功德,自居功德是「道」所厭棄的一種惡習,是「餘食贅形」,是自損功德的;而且功德的「業」一旦形成,就會在漫長的生命長河裡起作用,而且會「輾轉增勝」,所以不居功德,就永遠也不會失去功德。
C. 緹庝箣涓虹編鏂鎮朵篃鏄浠涔堟剰鎬
緹庝箣涓虹編鏂鎮朵篃鎰忔濇槸鑳借ゆ竻緹庡ソ鐨勪簨鐗╋紝閭f槸鍥犱負涓戠殑瀛樺湪銆
鍑哄勶細鏄ョ嬫椂鏈鑰佸瓙銆婇亾寰風粡銆鍘熸枃錛澶╀笅鐨嗙煡緹庝箣涓虹編錛屾柉鎮跺凡銆傜殕鐭ュ杽涔嬩負鍠勶紝鏂涓嶅杽宸層傛晠鏈夋棤鐩哥敓錛岄毦鏄撶浉鎴愶紝闀跨煭鐩稿艦錛岄珮涓嬬浉鍊撅紝闊沖0鐩稿拰錛屽墠鍚庣浉闅忋
璇戞枃錛氬ぉ涓嬬殑浜洪兘璁ゆ竻緹庡ソ鐨勪簨鐗╋紝閭f槸鍥犱負涓戠殑瀛樺湪錛涢兘鑳借ゆ竻鍠勮壇鐨勪簨鐗╋紝閭f槸鍥犱負瀛樺湪涓嶅杽鑹銆傛墍浠ユ湁鍜屾棤鍥犵浉浜掑圭珛鑰屼緷瀛橈紝闅懼拰鏄撳洜鐩鎬簰瀵圭珛鑰屽艦鎴愶紝闀垮拰鐭鍥犵浉浜掑圭珛鑰屾樉鐜幫紝楂樺拰涓嬪洜鐩鎬簰瀵圭珛鑰屼緷闈狅紝闊充笌澹板洜鐩鎬簰瀵圭珛鑰岃皭鍜岋紝鍓嶅拰鍚庡洜鐩鎬簰瀵圭珛鑰岃拷闅忋備互涔熸病鏈変撫澶卞姛緇┿
鎵╁睍璧勬枡錛
銆婇亾寰風粡銆嬫槸涓鍥芥槬縐嬫椂鏈熺殑鑰佸瓙鎵鎾板啓錛屾槸閬撳跺摬瀛︽濇兂鐨勯噸瑕佹潵婧愩傞亾寰風粡鍒嗕笂涓嬩袱綃囷紝鍘熸枃涓婄瘒銆婂痙緇忋嬨佷笅綃囥婇亾緇忋嬶紝涓嶅垎絝狅紝鍚庢敼涓恆婇亾緇忋37絝犲湪鍓嶏紝絎38絝犱箣鍚庝負銆婂痙緇忋嬶紝騫跺垎涓81絝犮傛槸涓鍥藉巻鍙蹭笂棣栭儴瀹屾暣鐨勫摬瀛﹁憲浣溿
銆婇亾寰風粡銆嬪埌浜嗗叕鍏冨墠206騫-鍏鍏200騫達紝琚濂変負閬撴暀緇忓吀錛屾墍浠ユ湁瀛﹁呰や負銆婇亾寰風粡銆嬭鍒嗕負鍏鍗佷竴絝犳湁鏄庢樉鐨勯亾鏁欑殑涔濅節褰掍竴鐨勬濇兂錛屽湪鍐呭圭殑鍒嗗壊涓婃湭鍏嶇壍寮恆備絾閬撳痙緇忓墠涓夊嶮涓冪珷璁查亾錛屽悗鍥涘嶮鍥涚珷璦寰鳳紝浜岃呬笉鑳界瓑鍚屻傝嚦娓呬唬欖忔簮鍒嗐婇亾寰風粡銆嬩負鍏鍗佸叓絝狅紝鐩稿逛繚鎸佷簡姣忕珷鐨勫畬鏁存с
D. 《道德經》第二章 美醜、善惡、有無等的辯證法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試譯】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已經有了惡的產生。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長和短相互彰顯,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聲相互配合,前和後相互跟隨。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以不言的方法來施予教導。萬物任由其生長變化而不加干涉,生養了萬物卻不佔有它們,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卻不自居有功。正是因為不居功,功業才不會離開他。
[心得]
這段話對於學習過辯證法的童鞋們不難理解,列舉了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脊笑短、高下、音聲、前後等一系列對立的概念脊野數,並且指出了它們彼此之間共同的關系,即兩者相比較而顯現,相對應而依存。最後一句是人生櫻首大智慧。
E.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1、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本章首句從天下人皆知的美醜,善惡這兩個對立概念說起,知道了什麼是美,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丑,同一件事的兩種極端,都是形容這一件事的,因此美和丑的概念,雖然對立,但是在深層概念上確是統一的。善於不善亦如此。
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從上一句的美-惡,善-不善,這兩個對立概念出發,引出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概念都是對立統一的。而且是相對的概念,並非絕對。從這里也可以與上一章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相照應。
3、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此句的關鍵在於「是以」二字,是以的意思是說此句的含義承接上文,因此「無為」和「言教」這兩個概念也是對立統一的,不存在絕對的無為,也不存在絕對的言教,而是強調一種均衡和平衡,不過分干預自然規律的發展,而是順其自然。但是順其自然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而是順著發展規律去做。
4、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是因為無為的態度,因此聖人做的事都是順其自然,自然也無可誇耀。所以這里說萬物興起而不加以干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因為如果都是順勢而為的話,那麼確實無可誇耀,自己的作為相比規律來說,十分渺小。然而,事情做成了,我們雖然不自居,但誰也不能泯滅你在功成環節中的作用,雖不居,但不可去。
本章首先從概念的相對相生說起,進而闡述無為和言教的關系,最後告訴大家,無為並不會讓你的功勞盡失,正是因為你的功成弗居,才能不去。直白的理解就是,做事情不要過度參與,認清形勢,不要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而是要多做順其自然的事情,順水推舟,功成之後,不要爭功求賞,不要居功自傲,你處在事情發展的一環中,自然沒有人能夠泯滅你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