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名詞解釋立法准備

名詞解釋立法准備

發布時間: 2024-03-17 12:07:42

立法解釋名詞解釋

立法解釋,是指由有權創製法律、法規察歷的國家機關對其所創制的法律、法規所作的解釋。如全國人大常基燃委會對其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釋,國務院對其制定的行政法規所作的解釋等。立法解釋同被解釋的法律、法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立法機關根據立法原意,對法律規范具體條文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說明。作搏沒虛出法律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更准確地理解和適用法律。
立法解釋的主體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1、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2、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立法解釋的作用是,法律含義明確化、具體化;完善、補充法律漏洞。
我國立法解釋有三種情況:
1,是有關國家機關對其本身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所作的解釋;
2,是有關國家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釋;
3,是有關國家機關授權其他機關進行解釋。
綜上所述, 立法解釋,是指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對法律所作的解釋。我國憲法規定,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從廣義上說,制定某項規范性文件的國家機關對該項規范性文件所作的解釋,也可以屬於立法解釋的范圍,如省人大常委會對其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所作的解釋,就屬於立法解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四十八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② 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有什麼區別

立法過來程:1)立法准備源 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審議法案~表決法案~公布法律 3)立法完善:立法解釋;法的修改、補充、廢止;法律清理、匯編和編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體在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和廢止的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法定步驟和方法1、提出法案A概念2、 有權提案的主體3、 表決和通過法案

③ 立法名詞解釋

你好, 大律師網小編為你整理出關於立法:有廣狹二義。廣義上指的是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制定各種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狹義上僅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和頒布相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④ 立法准備階段的四個環節包括

法律主觀:

一、合同訂立階段包括的環節
合同訂立經過階段一:要約
(一)要約定義:
要約又稱為發盤、出盤、發價或報價等。根據《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二條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二)要約應具備的條件
1、內容具體確定。
2、必須是特定人所為的意思表示。
3、要約必須向相對人發出。
4、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三)要約邀請
要約邀請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只是引誘他人發出要約,不能因相對人的承諾而成立合同。在發出要約邀請以後,要約邀請人撤回其邀請,只要沒給善意相對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要約邀請人一般不承擔責任。
(四) 要約生效時間
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視為到達時間;未指定特定系統的,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視為到達時間。
(五)要約的效力
要約的法律效力表現在對要約人的約束力和對受要約人的約束力兩方面。
首先,要約對要約人的約束力。此種約束力又稱為要約的形式約束力,是指要約一經生效,要約人即受到要約的拘束,不得隨意撤銷或對受要約人隨意加以限制、變更和擴張。這對於保護受要約人的利益,維護正常的交易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約對受要約人的約束力。此種約束力又稱為要約的實質約束力,在民法中也稱為承諾適格,即受要約人在要約生效時即取得依其承諾而成立合同的法律地位。
(六)要約的撤回與撤銷
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人在發出要約以後,未達到受要約人之前,宣告取消要約。我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五條規定:「要約可以撤回。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要約的撤銷是指要約人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並生效以後,將該項要約取消,從而使要約的效力歸於消滅。《民法典》第四百七十六條規定:「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七)要約失效
要約的失效,也可以稱為要約的消滅或者要約的終止,指要約喪失法律效力,要約人與受要約人均不再受其約束。要約人不再承擔接受承諾的義務,受要約人亦不再享有通過承諾使合同得以成立的權利。
合同訂立經過階段二:承諾
(一)承諾定義:
承諾又稱為接受或接盤。根據我國《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九條的規定:「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要約經受要約人承諾,表明當事人之間達成協議,合同即宣告成立。
(二)承諾應當具備的條件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做出陪和舉。
2、承諾必須向要約人做出。
3、承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4、承諾必須在有效期限內做出。
(三) 承諾的方式
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做出,通知的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
(四) 承諾的期限
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要約沒有確定承諾期限的,承諾應當依照下列規定到達:
1、要約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應當即時作出承諾,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要約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承諾應當在合理期限內到蘆碧達。所謂合理期限,是指依通常情形可期待承諾到達的期間,一般包括要約到達受要棚喚約人的期間、受要約人作出承諾的期間、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的期間。要約以信件或者電報作出的,承諾期限自信件載明的日期或者電報交發之日開始計算。信件未載明日期的,自投寄該信件的郵戳日期開始計算。要約以電話、傳真等快速通訊方式作出的,承諾期限自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開始計算。
(五)承諾的生效
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做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承諾對要約的內容做出非實質性變更的,除要約人及時表示反對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做出任何變更的以外,該承諾有效,合同的內容以承諾的內容為准。
二、民法典准合同表示什麼意思
《民法典》合同編第三分編命名為「准合同」,合同編的體系變為通則、典型合同、准合同三部分。准合同是帶有先決條件的合同。該先決條件是指決定合同要件成立的條件。如:許可證落實問題、外匯籌集、待相關人員審查或者待最終正式文本的列印、正式簽字(相對草簽而言)等。准合同與合同從形式上無根本區別,內容格式均一樣,只是有時定為草本或正式本之別。但從法律上說,有根本的區別。准合同可以在先決條件喪失時自動失敗,而無需承擔任何損失責任;而合同則必須執行,否則叫"違約"。
三、合同簽訂階段應注意的問題
(一)違約條款明顯不合理,最終無法執行。
常見的工程施工合同中對違約金的約定條款,多為制約承包方的工程質量與工程逾期竣工。為制約承包方,有的合同違約金高得出奇:工程逾期竣工日違約金為合同總價款的1%。而對發包方逾期支付工程款違約金的標准往往僅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
1、處於賣方市場中優勢地位的發包方,在合同簽訂階段占據了主導地位;
2、發包方試圖以重罰來制約承包方;
3、發包方企圖借違約條款在承包方頭上摳利;
4、處於劣勢的承包方急於取得承包權做出妥協與讓步;
5、承包方以承諾重罰來證實自己的守信與實力;
6、承包方明知重罰違約條款不可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而寫進合同也無所謂。
這種重罰違約條款因不可能得到法院的支持,筆者將稱之為「自我安慰」條款。不久前,筆者承辦了這樣一案:承包方訴請發包方支付600萬元工程款,發包方反訴承包方支付逾期竣工違約金1000萬元。發包方反訴的依據是,合同規定了工程逾期竣工按合同價款的日1%計罰違約金,工程逾期竣工188天,據實計算違約金竟是合同價款的二倍。因承包方沒有對違約金過高依法提出適當減少,法院也認為合同條款並不違法,但不現實,只得以工程逾期原因諸多為由,不支持發包方的訴求。調解時法官當著雙方的面說:「2000萬元的工程,反訴1000萬元賠償現實嗎?」可見,過重的違約金條款結果適得其反。
(二)違約責任條款應全面,在約定違約責任條款時應力求完善。
1、約定承包方不及時進場與實際開工的違約責任。合同雖有工期制約承包方,但承包方延期進場,爭議時承包方往往會將責任推給發包方,認為是發包方不具備進場條件;現實中還存在承包方實際已開工但不及時遞送開工報告的做法,承包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爭取工期。因此,合同中對此應有明確規定;
2、約定承包方不及時移交施工資料的違約責任。在建築工程合同中,很難見到關於對承包方移交施工資料的制約條款。筆者遇有一案例:承包方訴請發包方支付工程尾款400萬元,發包方以承包方未提交竣工資料導致工程無法組織驗收為由行使抗辯權;按合同條款約定承包方應在竣工驗收後30日內提供竣工圖與竣工資料,但沒有約定對承包方逾期提供或不提供的違約責任;而逾期支付工程款則有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罰款的約定。最後法院僅判了承包方履行提供竣工圖與竣工資料的義務,對延期履約給發包方帶來的損失因無具體約定和無法計算而不予支持。
3、約定承包方逾期移交工程的違約責任。筆者涉足建築業至今20餘年,很少見有在合同中約定工程如何移交的條款,只是在合同中約定工程如何驗收,以此替代工程移交。嚴格意義上的工程驗收是合同主體雙方在監理方及有關部門的參與下,對工程施工質量問題進行確認;而工程移交是承發包雙方對工程的標的物進行移轉。建設部有規章對工程移交作有明確規定。

⑤ 法的創制名詞解釋是什麼

法的創制,通常與廣義立法含義相同,指由特定的政權機關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為體現執政階級意志所進行的,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和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社會主義法的創制,應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根據經濟、政治和其他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依據法定製度,將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最終表現為法的形式的活動過程,也是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吸收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國家政權活動的過程。

法的創制,通常可分三階段

(1)前立法階段,即立法准備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工作是作出立法創意和決策,進行立法預測、規劃和法案的准備、起草、修改。立法創意和決策主要是有權立法的機關或決策者的工作;立法預測和法案的准備、起草、修改,主要是具體的立法工作者的操作性工作;立法規劃是兩者結合的工作。

(2)中立法階段,即由法案變為法律或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的階段,包括提出、審議、表決、通過法案和公布法律或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這一階段的立法工作一般更具程式化,通常所說立法程序,即為這一階段的程序。

(3)後立法階段,即完善法律規范或法律規范性文件的階段,主要包括立法解釋,立法備案,法的修改、補充或廢止,法的編繁等。法的創制各階段各有特定的目的、任務和方式,又是緊相關聯的完整的過程。許多法學著述講到法的創制階段或立法過程,只講三個階段中的第二階段,是片面的。

熱點內容
勞動法做六休一 發布:2024-11-16 20:54:10 瀏覽:238
黨內法規的自查報告 發布:2024-11-16 20:29:18 瀏覽:433
安裝空調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16 18:25:45 瀏覽:725
安徽當塗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6 18:00:21 瀏覽:201
法規教育課件 發布:2024-11-16 17:52:09 瀏覽:183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發布:2024-11-16 17:51:28 瀏覽:287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發布:2024-11-16 17:49:38 瀏覽:972
道德具有廣泛 發布:2024-11-16 17:48:15 瀏覽:44
2016年勞動法陪產假 發布:2024-11-16 17:48:10 瀏覽:105
兩高貪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16 17:34:31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