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法治實踐
❶ 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的實踐談談如何確立法治思維
結合黨的18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實踐,談談如何確立法治,誰需要不斷的去學習新中國的法律建設公民要學會遵法,守法知法。
❷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法治實踐有哪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其內容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二是執法為民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是公平正義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是服務大局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五是黨的領導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下本質要求: 一是必須反映和堅持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堅持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堅持執法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堅持平等、自由、正義、效率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的價值追求。 二是必須反映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體現人民主權原則,確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始終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永恆的價值追求。 三是必須反映和堅持黨的領導。在我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 四是必須反映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特別是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的要求。 五是必須反映和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的原則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形成和發展必須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但不能照搬照抄國外的模式。這是一個基本政治原則,也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具體體現。脫離中國國情,不從中國的經濟社會狀況、歷史和現實狀況出發,盲目照搬照抄國外的東西,不僅不會起到積極作用,甚至會給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乃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不良的後果。 六是必須反映和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一種先進的理念,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應當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個領域都發生了並將繼續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指導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始終充滿生機活力。 按照這些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內容。這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總結長期的執政治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的基本治國方略。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和發展目標,依法治國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所面臨的新問題和新任務促使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應運而生,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依法治國的內涵。在新的形勢下對依法治國進行與時俱進的理解和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依法治國不僅是治國的基本方略,而且是我們黨的重要價值目標 法治是一種治國之道,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觀念,法治或人治的取捨實質上是一種價值選擇。黨的十五大報告把依法治國提到治國方略的高度,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依法治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並被視為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不僅是我們黨就治國方式作出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決策,而且也是一個重要的價值選擇。把法治設定為國家建設的重要目標,意味著法治不僅被當作一種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為黨和國家所追求的一種價值觀念。 二、依法治國在本質上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標和要求相一致 法治是被世界各國長期的歷史實踐所證明了的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有效辦法,是全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代表了世界文化的進步。就社會主義中國而言,法治針對的是權力的濫用,它反對特權,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法治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因此,依法治國本質上反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徑和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法的價值取向,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可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是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也是衡量我國法治建設成敗得失的標准。我們立法和執法的整個過程都要體現和服務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是有機結合、辯證統一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領導,主要表現為「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作為執政黨,黨的領導的核心內容是領導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掌管國家權力,途徑是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人大的基本職能是立法和監督法律的實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需要通過人大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法律;黨組織推薦的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須經人大認可。黨領導、指導立法,但又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依法治國既保證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又要求黨通過法治來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從而避免以黨代政、黨政不分。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都必須服務於人民當家作主。在當前的情況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關鍵是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其職能和作用得以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 四、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執政 把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標志著我們黨執政方式和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方式的重大發展和轉變。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堅持依法執政,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並把依法執政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一起作為我黨執政黨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依法執政的基本內涵和要求是: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和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提高司法人員素質,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和保障;以保證司法公正為目標,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形成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在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國家政權機關中的骨幹絕大多數是中共黨員。這就意味著,我國能否實行依法治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黨及其廣大黨政幹部能否做到依法執政。當前,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 五、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以德治國的基本含義和要求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道德和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中要組成部分,是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法律以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道德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培養和提高社會成員的修養和思想覺悟。兩者具有共同的社會目的,即維護社會秩序,保證社會穩定、和諧與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再次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把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服務於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經濟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就國家和社會的有效治理而言,法治與德治歷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在強調依法治國的同時,也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做到德治和法治並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片面強調法治而忽視德治的思想是錯誤和有害的。法治以德治為基礎,良好的道德風尚是法治有效性的社會基礎,只有法治和德治並舉方可長治久安。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社會主義道德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
❸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成立中央全面______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
依法治國領導小組。
十九大報告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版,加強對法治中國權建設的統一領導。法治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須嚴格置於黨的領導之下。
依法治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絕不能有半點含糊。只有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形成強大合力,才能確保基本方略和重大舉措落到實處。
(3)中國的法治實踐擴展閱讀:
歷史性成就,需要法治守衛;改革發展這艘航船,需要法治護航。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作出部署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攻堅克難,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
如今,法治觀念強不強、法治素養好不好,已經成為評價幹部的重要標准;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已經成為考核幹部的重要內容。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必備的能力和素質。
❹ 初中法治實踐2怎麼做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確立的關鍵時期,要想適應新課改對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師必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方面抓緊落實,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基礎嚴格把關,提升其整體道德素養和法律積淀。只有這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社會交流中才會具備自我保護意識,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合法利益,遵紀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認真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對人才的全面發展之要求,促進學習整體人文和道德素養的發展。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針對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談一下如何有效推進該學科的教學。
一、開展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自我認知水平,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自覺踐行規范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中階段,學生的各方面可塑性較強,尤其是性格和行為方式。因此,教師需要抓住學生發展和塑造的關鍵期,組織教育力量,對學生加以有利的熏陶教育,使其道德意識不斷加強,道德情感產生內化,道德意志更加堅韌,道德行為進一步持久穩定。
(一)開展專門的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後續道德情感、意志、行為的支撐與條件。學生只有在充分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才能夠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自覺規范不良行為,杜絕不好的想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普及基本的公民道德要求或者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等。但是,必須避免道德的說教,而是要通過具體真實的案例,來啟發學生自主產生價值評判,這樣既可以誘導學生主動產生積極的價值標准,又可以提升其道德認知能力。
(二)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其產生情感的認同
只具備道德認知還不足以推動學生產生積極的道德行為,教師要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具有感人力量的教學環節或者活動,使學生在交流與思考中,對美醜善惡產生內在的情感沖突,自覺排斥醜陋的行為,接近和贊賞美好的品行。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誠信的重要性的時候,如果只是枯燥的進行說教,學生不僅不會對誠信產生自我的體驗,還會產生逆反心理。但如果教師以為誠信而犧牲個人利益,成就集體利益的事例來說明其作為立人之本的重要性,學生在內心會產生巨大的情感認同,在心靈的震撼中自覺認同誠信的價值意義。
(三)組織道德教育活動,在實踐中磨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穩定的道德行為
初中時期,教師要善於動員學校的隱性教育力量,對學生進行道德意志的鍛煉。在具備道德情感之後,初中學生不一定能夠在面對誘惑時堅持自己的原則,而需要在實踐鍛煉中磨煉其恆久的意志。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只有具備堅定的意志之後才能產生穩定的道德行為。例如,每個學期組織學生開展校級勞動周,在勞動鍛煉中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日常生活中嚴格規范學生的自我生活管理與行為約束能力,提高其自律意識,發展自我規范能力;開展道德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倡導優秀道德品質,評選學校道德標兵等。在實踐中促使學生自覺反思其道德意志與行為表現,自覺提高道德水平。
❺ 中國古代的德治與法治在社會實踐中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法制意識、道德意識和文化素質逐步提高,人本意識也不斷加強,對於市場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出現的一系列丑惡現象,黨和國家有關部門一方面加強正面宣傳和治理力度,從嚴打擊少數犯罪分子,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fa)另一方面強化道德意識,倡導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的巨大勸導力,感召力作用,不斷尋找二者相結合的最佳載體形式。如「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兩思」教育、「五好家庭」的評定、英雄選進事跡報告等,正是不斷加加宣傳的結果。(de)這不僅體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也體現了矛盾兩點論的辯證法原理,是抓重點、樹典型、促次要、保全面的表現形式。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在強調法治,視法律為治國的最高原則,同時也紛紛講求道德的作用。當今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不僅用法律規范市場秩序,而且重視用道德調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他們在法治與德治的結合上,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發達國家比較重視由政府來推行道德建設。大體上有兩種做法,一是由國家制定統一方案、政策和設置專門結構,統一進行德育管理,日本、法國、新加坡等國家採取這一方法;二是由國家制定政策,僅僅規定德育的目標。至於具體的道德教育工作,則由相關機構、部門根據對象與工作性質,自由實施,不作強行規定。美國、加拿大、北歐一些國家採取這一方法。還有一些國家採取道德立法,把一些道德准則和要求用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使道德規范能夠在國家強制力的保證下對人們的行為起到更好的調節作用。
世界各國中,治理國家講求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最典型的是新加坡,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很大程度得益於法治和德治的結合。新加坡倡導儒家思想治國,同時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法律,其中,將很多道德性要求納入法律規范,如新加坡法律規定,隨地吐痰一次,罰款70新元;上公共廁所忘記沖馬桶,初犯罰款150新元,再犯罰款500新元,這相當於普通工人月工資的三分之一;等等。這表明,在新加坡,法律與道德既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發揮作用,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使人們的日常行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❻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成立中央全面什麼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一領導。
❼ 依法治國的內涵及在中國的實踐
內涵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專各種途徑和形屬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深刻理解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應注意把握: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也就是黨領導人民實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客體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依法治國就是要保證對所有這些事業、事務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進行。依法治國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憲法和法律。我國憲法和法律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統一。
❽ 法治實踐3怎麼寫
法治實踐活動個人感想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決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後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
由於這方面的原因,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這對於我們來說真可畏謂意義重大。
我認真地聽完了這次報告會的內容,給我的感觸很深。做這個報告會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員,不僅如此,他們都是擁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輕青年。他們為我們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這條不歸路的,又是如何的後悔與失去自由的無奈和悲哀。
他們用自己犯的過錯來警示我們——這些正處於美好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們,這些正享受著生活的美好與自由的可貴的我們,告訴我們要從小樹立省法律意識,遵紀守法,要學法、懂法、守法,做一個社會上的好公民。同時還告訴我們要慎重交友並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不忘父母對我們的恩情。這是一個處於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發自內心的悔恨和領悟。他們想把這些道理傳達給擁有自由的我們。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啟發,甚至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可以產生心靈的震撼
聽完這節課,我想這對於我以後的人生道路起著巨大的作用。它給了我許多真理和啟發,告訴我要想成才必先學會做人,我會一直受用!
聽了今天的報告,我感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為什麼呈上升趨勢,主要是他們法律意識淡薄,有的不懂法,還有的不知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什麼是自己應有的權利,什麼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沒能真正理解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不能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要培養未成年人的自覺法律意識,首先應組織未成年人系統學習法律,多形式組織未成年人學習新《憲法》、《刑法》、《刑訴法》和《社會治安處罰條例》等法律條文,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與一切違法犯罪的現象作斗爭。
❾ 法治社會取代人治社會,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條道路上,中國人民的歷史實踐,對人類法治建設
(1)實踐: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專部資產階級憲法。屬
(2)特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 (3)成就:1949年,頒布《共同綱領》,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制定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4)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主權在民,國民的各項權利和自由,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它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還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開創了中國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 ❿ 什麼叫法治實踐 是以中國法治實踐為研究對象,以探尋中國法治發展道路為目標,以創新中國法律制度和法治理論為具體任務,以實踐、實證、實驗為研究方法,注重實際、實效,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流派。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個性的法治實驗場域,中國法治改革本身就具有實驗特色,當前正在進行的各種司法改革「試點」就是典型的實驗模式。「實驗主義法治」這個詞彙可以概括、描述當前中國法治改革的一個特徵。 學界和政府協同實驗創新是一種有效模式。各種法治實驗場域需要政府提供。各種法治實驗需要學界和政府協力。一切實驗都要講究實驗效果,而法治評估就是檢驗實驗效果的方法。我們應當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和運用法治評估方法。 法治評估不能局限於法治指數、司法透明指數等測評機制的運用,而是應該檢驗評估各種法治實驗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法治評估是中國法治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主動融入實踐,學者才能創造出切實有效的法治理論;只有主動融入實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才能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 (10)中國的法治實踐擴展閱讀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的使命 1、中國法治實踐學派致力於探尋中國法治發展道路。 中華民族不是一個亦步亦趨的民族,中國歷來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中國下定了決心、堅定了信心要走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法治道路。因此,中國法治實踐學派義不容辭地以探尋中國法治發展道路為使命。 2、中國法治實踐學派致力於創新中國法律制度。 法治首先意味著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中國已經有一套法律制度體系,但並不完善,存在種種缺陷,與法治需要的良法還有很大距離。公權力腐敗、私權得不到保護、國家治理體系存在種種弊端等都與法律制度缺陷密切相關。 3、中國法治實踐學派致力於創新法治中國理論。 法治中國理論是法治中國的重要內涵,有什麼樣的法治理論,就有什麼樣的法治中國。法治理論是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行動指南,中國法治實踐學派就是要擔當起為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進行理論總結、提供理論指導、提供學理支撐的重任。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毫不隱晦地宣稱,它的一切理論就是直接服務於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 4、中國法治實踐學派致力於弘揚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一切制度的實施、一切思想理論的實踐都有賴於法治精神的弘揚。法治精神是法治觀念、法治素養、法治信仰等內容的綜合形態,它滲透於法律制度,表現於人們的行為,沉澱於一個國家的文化之中。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