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爾想注

道德經爾想注

發布時間: 2024-03-18 13:20:49

Ⅰ 武當山出家道士背誦的哪個版本的道德

我覺得很多道觀里最常見的古本是《河上公注老子》。很多影印的道教古籍中版,《道德經》以《權河上公注》最多見,因為東漢時,道教成立,河上公《老子章句》宣揚練氣可以久壽長存;《老子想爾注》強調學道練形,能致長生,所以這幾個本子對「道教」的影響最大,而河上本又最流行。
魏晉時期的王弼曾撰《老子注》,也非常好,但只在文人圈學術圈中流行,屬於玄學類、儒道雜家類最常見的注本,其中的宗教觀念、氣功學等很少。所以宗教界不是很重視,只是研究使用。
現代的道觀里最常見的現代白話文注釋本是《樓正本老子》,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所註解,北京的道觀法物流通處里經常見到這個版本。

Ⅱ 還原版《道德經》第七章:道可大小

還原版《道德經》第七章全文如下:

本章對應王弼本《道德經》兩個不同章節,前三句為第六十七章上段,後三句為第三十四章上段。本章文本後三句以王弼本為底本,後三句以張道陵《老子想爾注》為底本,並參照帛書甲乙本《老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及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等對底本作了校訂。

本章的主題是「道可大小」。什麼是「大小」?這里的「大小」,不是指具體方位,而是代表一切正反,也可以是「左右」、「上下」。老子是在以「大小」、「左右」言「強弱」、「是非」,「大小」、「左右」即一切對立面。

根據「對立統一」原理,道是宇宙的反面,宇宙是相對的,則道必然是絕對的。還原版《道德經》第一章中,老子以「奪綉獨立」四個字介紹了道的「絕對」屬性:絕對一定是無形的,有形則必然是相對的;絕對又一定是唯一的,不止一個就談不上絕對。然而,這兩點都不是對「絕對」屬性最完整的表述。

本章是對第一章的補充,進一步揭示了道的「絕對」屬性。基於前章「玄生眾眇」的結論,「絕對」就是正反合一,也就是沒了正反,正就是反。體現在道,這就意味著道可大可小,可強可弱,可是可非。。。道無所不是,又無所不能——老子謂之「道氾氾」。

這里,老子通過具體實例「道可大可小」向我們展示了「絕對」的具體含義。然而,老子思想更為深刻的內涵體現在「道可是可非」。「可是可非」意味著沒有是非,意味著一切觀念享有同等地位,應給予同樣的尊重,這是道家思想有別於其他理論的核心所在,莊子在《齊物論》中對道家的這一理念作了盡善盡美的發揮。

「絕對」就是「不是絕對」!

什麼是「絕對」?「絕對」就是可大可小,既不是絕對的「大」,也不是絕對的「小」,就是不存在所謂的「絕對」。正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方成絕對。

肖,像。似不肖,意思是不太像。

老子說,只看到道「大」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道「小」的一面,是沒有對道形成正確的認識。道不僅主宰萬物,這是「大」,而且還為萬物所用,這是「小」。片面的認識只能是「不肖」。

更進一步,「小」是「大」賴以存在的基礎,沒有「小」則沒有「大」。如果道不能為萬物所用,萬物便不可能依附於道;萬物之所以聽憑道的支配,是因為道能為每一個個體所利用。

「夫唯大」,就是只強調「大」的一面,而沒有維護「小」的一面,這不是道,「故似不肖」。一旦失去了「小」,「大」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若肖,久矣其細也。」

這就是「大」與「小」的辯證關系,它體現在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王與民是一對大小,失去了民,王將不王。老闆與員工也是一對大小,光桿司令將無法令企業運轉。父母與子女也是一對大小,失去了子女的信賴父母將不再享有威信。

——唯大唯敗,能大能小,方能天長地久。

道的「絕對性」體現在可左可右——左右代表一切對立面

氾,又寫作泛,兩者皆通泛,本意廣泛,這里表示道無所不是,又無所不能。其,代指道。左右,借指一切對立面,不僅涵蓋了物理空間上的東西南北上下六合,而且涵蓋了事物的強弱優劣等一切屬性,更涵蓋了意識與觀念上的各種好壞、對錯、善惡。

老子的「左右」有著極為廣泛的內涵,這是「對立統一」原理所決定的。今天人們已經習慣於用「對錯」去判斷事物,用「好壞」去決定取捨,很難理解為什麼道又是可對可錯,可好可壞。

道難道不是絕對正確的嗎?道難道還會分不清好壞、對錯?又或者道當真沒有是非標准?

老子的理論基礎只有兩條:「對立統一」原理和「公平公正」原理,「對立統一」是對客觀世界的約束,而「公平公正」這是對社會價值觀的約定。老子的價值體系中,除了「公平公正」再也沒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價值判斷。

這就意味著,今天人們已經建立起來的諸多價值判斷,對與錯,是與非,善與惡,在老子的價值體系中它們是不對不錯,不是不非,不善不惡。比如,對天主教來說墮胎是罪惡,但在過去的計劃生育時代,超生才是罪惡,為了不超生而流產是光榮。價值判斷有一定的前提。

這個問題的深入探討涉及到深刻的社會倫理和價值取向,在此不作展開。

接下來,老子以道與萬物的主從關系來進一步闡明「道可左右」的具體內涵。

道與萬物,究竟誰在支配誰?——答案是:這並不是絕對的,兩者的關系始終是辯證的。

生,指生存,而非出生。恃,依靠。不辭,不推辭。道好比水,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滋潤,而水則毫不吝嗇,任憑萬物取用——「萬物恃以生而不辭」。

衣被,為人所用,受人支配。這里以「衣被」喻道,表示道為萬物所用。世間萬物,無論大小,誰都可以支配道。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可謂小。

然而,水任憑萬物取用的同時,造就了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神話,正是因為萬物對水的盡情享用,決定了它們對水的絕對依賴,使它們離開了水便無法生存。

道就是萬物的生命之水,是永不枯竭的「浴神」。道征服了萬物,一切都在按照道的法則在運轉,然而萬物卻以為一切都是隨心所欲,任憑自己的意願在取捨——「功成不名有,萬物歸之不知主」。

「功成不名有」在幾乎所有的《道德經》版本中均歸入了「可名欲小」的范疇,寫作「萬物恃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被萬物不為主,可名於小。」這是因為後人對「不名有」和「不知主」的誤讀所至,「功成不名有」與「萬物歸之不知主」實為異曲同工,不可分割,體現了道對萬物的主宰,而萬物卻全然不知。

本章勘正說明

1. 王弼本《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並入還原版本章的依據及其文字取捨校訂

王本第六十七章的核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我有三寶」,可開篇三句卻在言道之大小,像與不像,與「三寶」並無直接聯系,邏輯上難以統一。但這三句卻與王本第三十四章論道之大小一脈相承,是「道可左右」的必然結果,故還原版將這三句從第六十七章中摘出,與三十四章的相關段落集成為一章,邏輯和內涵上均顯得更為完整。

王弼本這三句的原文是:

這三句因與下文「三寶」無關,導致人們對「肖」的解讀眾說紛紜,甚至在版本上也出現了不同寫法。《遂州道德經碑》、成玄英《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肖」作「笑」,帛書甲乙本、北大漢簡「肖」作「宵」,有說「笑」、「宵」通「肖」,有說「肖」為「善」,有說「肖」為「法」,有說「肖」通「似」,莫衷一是。

然而,若將這三句與第三十四章放在一起,「肖」的釋義則不言自明,「肖」取其本意「像」。道可大可小,只見大而不見小是謂知其一不知其二,未得全道,故不像,「似不肖。」不像的原因是只見大不見小,「夫唯大,故似不肖。」若道真的只有大沒有小,則不為萬物所用,無用則道不成其為道,「若肖,久矣其細也」。

「天下皆謂我道大。」除王本外,其它版本多無「道」字,作「天下皆謂我大」或「天下皆謂吾大」,如此,似乎是為了與下文「我有三寶」或「吾有三寶」相一致。而王本則出現了「我」與「道」兩字的重疊,句法上實屬罕見。疑王本之「我」系後人所添加,為與下文之「我」相統一,但卻沒有刪除原文中的「道」字。還原版將三十四章與六十七章重組後,去「我」留「道」,或許正是老子原文的本來面目,同時也解釋了王本為何出現「我道」重疊的現象。

「久矣其細也夫。」這里的「夫」字當屬下文,讀作「夫我有三寶」。王本及多個版本將此句斷在「也夫」,實屬罕見。唯有敦煌《老子道德經殘卷》寫作「久矣其細也」。嚴尊本「也夫」作「矣」,《遂州道德經碑》等少數版本無「也夫」二字。蔣錫昌認為「也夫」連讀為誤斷,「夫」當屬下句,還原版從蔣說將此句斷在「也」字,而將「夫」字歸入「夫我有三寶」。

2. 王弼本《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各版本的「正」、「訛」之辨

本章由王弼本《道德經》兩個不同章節的各自部分段落組成,分別是第三十四章 和第六十七章。

第三十四章版本眾多,彼此有多處不盡相同。有的差異僅限於文體句式不同,並不影響義理或內涵,導致文意發生重大變化的主要有四處,這里分別以「正本」與「訛本」標註:

第一組差異在於「道」與「大道」之別。流行版本多作「大道氾兮」或「大道氾氾」,「氾」又寫作「泛」,「氾氾」又寫作「氾氾兮」,均不改文意。唯有帛書甲乙本和北大漢簡作「道」而非「大道」,帛書甲本「道」下諸字缺,帛書乙本寫作「道渢呵,其可左右也。」

本章的主旨是以道之可大可小闡述道之絕對。既然道可大可小,再以「大道」稱之,不免顯得自相矛盾,故還原版從帛書而將「大」字刪除。

第二組差異在究竟是「衣被」還是「衣養」,以及是否有「常無欲」句。本章旨在通過道與萬物的主從關系而闡述道之大小。物為主導,道居從屬,則道視作小,反之則道視作大。「物」與「衣被」的關系是衣被為物所用,故物為主而衣被受其支配。以「衣被」喻道則表示萬物皆可支配道,表明道可視為小。

而「衣養」則含義完全不同。養者言道,道「衣養」萬物,則萬物必然依附於道,其結果自然是道大而萬物小,與道「可名於小」形成邏輯沖突。

另外,各版本除「想爾本」外,均有「常無欲」或「故常無欲」,又或「則恆無欲也」等字句,試圖以「無欲」言道之小。這是因為後人未通「衣被萬物不為主」的含義,而誤將其改成了「衣養萬物不為主」,卻又發現「養者實為主」,只能通過添加「常無欲」來去掉「主」的身份,實屬自取其咎,庸人自擾。

第三組差異體現在「不知主」與「不為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萬物歸之不知主」,表示道就是萬物之主,天下無不歸往,只是萬物從其主而不自知,邏輯上毫無瑕疵。而「萬物歸之不為主」,則表示盡管萬物歸之於道,但道卻不是萬物之主,而萬物則各為其主;邏輯上自相矛盾,不可自證。

「萬物歸之不知主」當系老子原文。經考,傅奕本、唐宋多個是石刻本及寫抄本均作「不知主」,范應原本章注釋中甚至指出王弼古本也作「不知主」,與今天所見王弼本不同。但帛書甲乙本,北大漢簡,以及想爾本卻作「不為主」,可見本章老子真義後人多有混淆。

第四組差異體現在究竟是「聖人」不為大還是「道」不為大。河上公本、想爾本、以及多個唐宋石刻本及寫抄本均寫作「是以聖人終不為大」,帛書甲乙本作「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傅奕本作「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均以「聖人」為主語。范應元本章注指出,嚴尊、王弼古本亦作「是以聖人以其終不自為大」,較今天的王弼本也多出了「是以聖人」四個字。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是在闡述方法論,指的是事物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從易到難,從小到大,故聖人順應事物自身規律,從小事做起,再難也能成功。這與本章之前聚焦的道之大小完全不是一個主題。前者論道,後者談方法,當各有所歸。故還原版將此句從本章中移出,歸入聖人之道的相關論述。

附一:王弼本《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附二:王弼本《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Ⅲ 天師道的經典

天師道是中國道教的創始教團,其核心經典是道教共同崇奉的《道德經》,很多經典其實也就是道教的經典。
但如果單論天師道這一派別的獨門經典的話?我認為主要有如下三部:
以下摘錄中國道教首部全景式歷史傳記——《創道記》的相關內容總結如下。此書現正在網路閱讀首發連載網頁鏈接,需要了解道教的很值得看一看!

一、老祖天師張陵的教學講義、後由系師張魯輯錄為《老子想爾注》。
這是《道德經》最早的神學版本。原本早已散失,《隋書·經籍志》和新、舊《唐書》都未記載,《道藏》中也沒收進去。清末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古本典籍中,有《老子道經想爾注》殘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注與經文連寫,字體不分大小,章次不分,過章不另起一行。據考證,它是六朝鈔本。此殘卷在一九零五年失竊,現收藏在大不列顛博物館,編號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該殘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終至第三十章「無欲以靜,天地自止(正)」,大致反映了《想爾注》的基本思想內容,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珍貴資料。該經在寫法上有兩大突出之處。一是用刪、增、改字的方法,對《老子》原文進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樹立自己的意思。如《老子》第十六章原文是「公乃王,王乃大」,而在《想爾注》中,將「王」改為「生」,認為「能行道公正,故常生」。改變文字以便說明其長生之,。這類例子在《想爾注》中甚多。另一寫法,就是通過注釋,將哲學著作《道德經》改造成真正的道教經典。將《道德經》中作為哲學范疇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釋為第一人稱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體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樂,對人有教導、遣使、誡禁、主人生死,賞善懲惡,鎮邪制頑的人格神。《想爾注》將「道」等同於「一」,認為: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今佈道誡教人,守誡不違,即為守一矣;不行其誡,即為夫一也。」這樣,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學家老子就成為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二、四十三代張宇初天師撰著的《道門十規》。
此書作者列述了十方面的規范,涉及到道教的教義與教制、教規等有現實意義的根本體制問題。其內容:一曰道教源流,強調老君為道教宗源,申明道法源流。二曰道門經篆,強調以《元始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靈寶」說經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要以《道德》為規。三曰坐圜守靜,強調以靜定為內煉之要,人道之本。四曰齋法行持,強調務必齋明盛服,法己清心,精思默存,齋戒以通神明。五曰道法傳諸,強調法源為一,不論教派、師傳、得法多少,行持之士應以戒行為先,晨夕修持不怠。其後,還以另五條列述了關於住持領袖、雲水參訪、立觀度人、金谷錢糧、宮觀修葺等項屬於宮觀體制的規則。此道書,乃是當時作者以道教領袖的身份,針對實際道教狀況和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對道教義理、道觀管理體制所提出的整體規范條例。反映了明代道教史實和拓展趨向。是研究道教義理與體制的重要資料。明《道藏》正一部「楹」字型大小收載。
三、五十四代張繼宗天師撰著的《崆峒問答》。
他在卷帙浩繁的經籍書文中精選重點,以通俗的語言和問答的方式集於一冊,編撰為《崆峒問答》並流傳至今。由編輯體例上來說,《崆峒問答》的言辭表達設計得就像是一個外行人在問,一個道教宗師在答。一問一答間,讓人對道教內涵、神仙體系、經典文集和神學思想產生初淺的了解和深究的興趣。特別針對於初入道者,或是需要尋找終極簡要答案的道門中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珍貴的工具書。現觀《崆峒問答》共計328問及答,其問內容龐雜多端,涉及簡明絢燦,而又包羅萬象的道教內涵。對於一位初入道者,或者是需要初步了解道教的讀者來說,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必讀典籍。
除以上三部核心經典外,天師道還有如《天壇玉格》等很多其他經典。
這些經典有些記載於《正統道藏》,有些散落民間,但其中最重要的獨門經文內容都可以在《創道記》原本中讀到。

Ⅳ 《道德經》較好的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主要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言簡意深,自秦漢以後被歷代道家學者奉為根本經典,為之註解者極多。僅現存《道藏》中的《道德經》注本,就有50多種,這些註解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其宗旨,因此研究老子學的變化,可以了解道教義理發展演變的歷史蹤跡。
現存最早的老學著作,是西漢末年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本書以「自然無為」為宗旨,以修身正法與仁義道德相統一,用以經世治國,養物生民,實人君南面之術。《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相傳為西漢文帝時河上公傳授,實際上是東漢黃老學者假託之作;本書闡發以道治身治國之旨,而以治身養性為本,是東漢黃老學從經術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轉化的象徵。《老子想爾注》,相傳是東漢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所撰,本書是早期道教思想教義註解經文,反映道教神化老子,以宗教神學改造《道德經》的特點。
魏晉玄學家註解《道德經》的代表作,有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和《老子注》,都是以玄學本體論哲學解經為其特色,表明道家哲學從漢代黃老學宇宙論進至魏晉玄學本體論,影響極大。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哲學從玄學本體論演變為重玄雙遣論,當時出現的《道德經》注本有數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和李榮的《道德真經注》。宋元時代,老子學的新發展是以內丹學說注經,如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寶章》,以道教內丹學融會佛教禪宗思想,書中雜有不少煉丹葯物和火候圖像。

Ⅳ 老子道德經想爾注的敦煌本

經名: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全名《老君道德經想爾訓》,是早期道教版的主要著作。東漢末權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為主要經典,《想爾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講《老子》的注釋本,此書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發現六朝寫本《老子道經想爾注》殘卷。據唐玄宗《道德眞經疏外傳》、杜光庭《道德眞經廣聖義》所載,作者為東漢張陵。宋代謝守灝《老君實錄》、彭耜《道德眞經集注雜說》、董思靖《道德經集解》都承襲此說。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存《老子想爾》二卷,注稱:「不詳何人,一雲張魯或雲劉表。」《傳授經戒儀注訣》稱:張魯得道,化道西蜀,蜀風淺末,未曉深言,托構《想爾》,以訓初回。也以《想爾》作者為張魯。《雲笈七簽》卷三十三孫思邈《攝養枕中方》曾引《想爾》的話,注稱「想爾蓋仙人名」。《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未著錄。其內容多與《太平經》相合,吸取了後者的宗教思想與社會政治觀,也有河上公解釋《老子》的觀點,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寶貴的材料。今人饒宗頤著《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為研究該書提供了便利。

Ⅵ 求道教經典語錄!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3、上順天時,下養萬物,草木昆蟲不失斯所,獺未祭魚不施網罟,豺未祭獸不修田獵,鷹隼未擊不張尉羅,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體此意者,樽節愛養,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萬物,無不置也。地性既善,養生萬物,無不置也。聖人悉樂理天下而實法天地,故萬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輕,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參考《度人經》、《老子》、《呂氏春秋・貴生》、《雲笈七簽》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經》、《陰騭文圖說》 、《白話勸戒錄》、《感應篇圖說》。《太平經》主張的「樂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書如《老子想爾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抱朴子內篇》、《西升經》、《度人經》、《悟真篇》

熱點內容
房屋出租合同法違約 發布:2025-01-08 05:44:23 瀏覽:366
勞動法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 發布:2025-01-08 05:18:21 瀏覽:292
道德情感中公 發布:2025-01-08 05:06:41 瀏覽:65
對婚姻法的咨詢 發布:2025-01-08 05:01:19 瀏覽:588
房親稅立法 發布:2025-01-08 05:01:14 瀏覽:589
丁少雲律師 發布:2025-01-08 04:37:45 瀏覽:399
民事訴訟法證據高度蓋然性 發布:2025-01-08 04:27:00 瀏覽:805
2017行政法有變化嗎 發布:2025-01-08 04:16:21 瀏覽:972
勞動合同法有關病假待遇的規定 發布:2025-01-08 04:11:30 瀏覽:491
彌勒法治新聞 發布:2025-01-08 04:01:08 瀏覽: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