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猴子道德經

猴子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4-03-18 17:43:20

Ⅰ 《道德經》讀書筆記(35)

雪漠《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開啟《道德經》解讀新視角。

【原文】

「執」是守住;「大象」是道和真理,也是做人的准則。

「執大象」便是守住真理和嚮往,守住大道之象,守住做人的准則。

「往」是幫助、歸附的意思。

【執大象,天下往】當一個人能守住大道、守住真理、守住大道之象時,天下人就會幫助他。

【往而不害,安平太】很多人都會歸附大道,而且不會互相侵害,大道也不會侵害歸附它的人,這時就會「安平太」。

「安」指的是平安、健康、圓滿、保全;「平」指的是平安;「太」相當於「三陽開泰」的「泰」,是吉祥的意思。所以,「安平泰」就是一派平安、吉祥、和諧的景象。

【樂與餌,過客止】「樂」是妙音,好聽的音樂;「餌」是美食,誘人的食物。動聽的音樂和美味的食物,能使過路的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腳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敗毀味】大道沒有味道,不像美食和音樂,講道理、傳播真理的人也不像藝術家和講故事的人,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吸引力,至少不會誘惑他們。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你看不見道,也找不到道,任何人都不能抓住道,然後展示給人看。聽也聽不見它,它不會用聲音向你展示自己的存在。

【用之不足既】用之不竭,沒有窮盡。「既」有很多種解團枯陪釋,不只是窮盡,你可以理解為接觸、觸碰。「用之不足既」就是你可以運用大道的智慧,它的作用無窮無盡,但你碰不到它,它是無法觸及的。

【 總結 】

人類除了具有動物的天性之外,還應該擁有神性。

動物的天性就是滿足各種慾望。喜歡吃美味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喜歡優美動聽的音樂,喜歡華麗的物品,喜歡高富帥或白富美,喜歡偷懶、睡懶覺等,這些都是人的天性,不難理解。

但是,人類還應該有一種高於動物性的追求和嚮往,有一種用來對抗天性中動物性的行為,以此來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

人在社會上,面對萬花筒一樣虛幻又變化無窮的誘惑,如何選擇需要智慧,而智慧是需要實踐,需要用生命去一點點驗證的。

當一個人能守住大道、守住真理、守住大道之象、守住做人的准則時,自然而然成為人們所嚮往的投奔之地。會有很多人願意跟他交往、和他共事。心甘情願地幫助他、成就他,因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大道至簡,最高的真理是平淡朴實的。真正能做到「執大象」的人並不多,因為這意味著要遠離娛樂、不追求時尚、不貪圖享受,不像很多人那樣揮霍生命、做一些慾望化的事情。他必須像大道那樣和光同塵地生活。這種生活背後,是深切的理解,是心酸的溫柔,是深沉的大愛和慈悲,也是切膚的悲哀和無奈。

誰願意放棄燈紅酒綠的世界、五彩繽紛的生活,去追求千篇一律、少欲知足的生活?誰願意洗凈鉛塌蠢華、踏實求道,在尋求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真理的道路上無數次地摔跤、爬起,再摔跤爬起,經歷無數次的頭破血流,將自己在乎的東西一樣一樣地放下?

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不甘墮落的靈魂,願意用生命去追求、去實踐大道和真理,守住那種波濤洶涌後的風平浪靜,煙火升空後的萬籟俱寂;守住掌聲與喝彩消失後的寧靜,絢麗的夕陽隱沒後的樸素。比如,老子、莊子、佛陀……

他們不求名利、不求富貴、不求顯達。他們只是默默無聞、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他們就像太陽一樣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既照鮮也照毒草,花從來不抱怨不計較。他們並沒想要千古留名,但是他們的思想和精神卻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實現了相對的不朽。

修道難嗎?大家都覺得太難。為什麼?

第一,因為修道沒有定法,我們不能參照某位聖賢成就的方法,照搬到自己身上,需要應時而變,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得道的「武功秘籍」。

第二,人們的選擇太多,像下山的猴子一樣,總是挑挑撿撿,定不下心。如果能一門深入,「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修道就簡單多了。

學道,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道心;修煉,先要修自己,探究本心才會處處逢源,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吃虧是修大便宜,受苦是修大安樂,和氣是修大力量,喜舍是修大聚集。心和自然達成和諧一致時,我們就可以更平安、幸福和自在。

我們要學會少抱怨,多包容;少計較,多給予;少憎恨,多感恩。感恩天地萬物、感恩偉大祖國、感恩社會大眾、感恩父母兄妹!心中有豐滿的愛,才能吸引更多的愛。愛將帶來更多值得愛的力量,愛能讓這力量供給源源不斷。道就是至善至愛。當愛融入生活中時,我們自然而然就能過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富有生活。

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把時間耗在吃喝玩樂上,這是在消耗生命力;要把時間放在修煉、學習、思考上。雖然在人生路上,我們無法常常去做偉大的事情,那就讓我們我們用偉大的情懷,去做好當下的每一件小事。相信堅持數年之後,成功會向我們招手,人生會發生變化。

Ⅱ 道德經中「若畏四鄰」中的「畏」該如何理解。是畏懼的意思,還是敬畏的意思

畏懼
老子又舉了另外一個比喻,「猶兮若畏四鄰」,來解釋一個修道者的思慮周詳,慎謀能斷。「猶」是猴子之屬的一種動物,和狐狸一樣,它要出洞或下樹之前,一定先把四面八方的動靜,看得一清二楚,才敢有所行動。這種小心翼翼的特點,也許要比老鼠偉大一點。我們形容作事膽子很小,畏畏縮縮,沒有信心而猶豫不決,另有一句諺語,便是「首鼠兩端」。這句話的涵義和猶豫不決差不多。只要仔細觀察老鼠出洞的模樣,便會發現,老鼠往往剛爬出洞來幾步,左右一看,馬上又迅速轉頭退回去了。它本想前進,卻又疑神疑鬼,退回洞里;等一會兒,又跑出來,可是還沒多跑幾步路,又縮回去了。如此,大概需要反復幾次,最後才敢沖出去。「猶」這種動物也一樣,它每次行動,必定先東看看,西瞧瞧,等一切都觀察清楚,知道沒有危險,才敢出來。

這是說,修道的人在人生的路程上,對於自己,對於外界,都要認識得清清楚楚。「猶兮若畏四鄰」,如同猶一樣,好像四面八方都有情況,都有敵人,心存害怕,不得不提心吊膽,小心翼翼。就算你不活在這個復雜的社會里,或者只是單獨一個人走在曠野中,總算是沒有敵人了吧!然而這曠野有可能就是你的敵人,走著走著,說不定你便在這荒山野地跌了一跤,永遠爬不起來。所以,人生在世就要有那麼的小心。

Ⅲ 《道德經》第十五章 善為道者,微妙玄達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曰:豫呵【a】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容(客),渙呵其若凌釋,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豫,是指大象。
猶,是一種生性多疑的猴子。
蔽而不成:蔽,是隱藏的意思,蔽而不成是有所欠缺,不能圓滿。

用我們的俗話說,高人有以下幾種人格魅力:
1、謹慎,豫呵[a其若冬涉水 。老子形容悟道的人,像過冬天結冰的河一樣,(老子生活在中原地帶,所以冰不像東北那樣厚),所以很小心,老子形容悟道之人做事那種謹慎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像「匠人精神」,就是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項工作,在追求極致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心性;變得越來越純粹,進入一種無我的狀態。

2、警惕,猶呵其若畏四鄰, 像生性多疑的猴子,隨時提防著鄰國來侵犯。不是真的怕,是尊重。

3、庄嚴,嚴呵其若容(客),講究儀容,隨時都像要去作客一樣。

4、灑脫,渙呵其若凌釋, 像春暖花開,大河解凍一般,浩浩盪盪,冰面變成冰塊,冰塊又融化成水。(懂道的人,他知道時機的重要性,遇到結冰,他知道等到春天自然會融化,而不是冬天結冰就想在冬天消除它,怎麼消除啊?用刀劈?用火燒?小冰塊還行,那黃河裡的冰靠人為是不太可能做到的。這就比如我們遇到事情,有些事情當時雖然很難受,但是時機未到是解不開的,時間是化解一切的良葯,等時機到了,一切迎刃而解了。

5、純朴。敦呵其若朴, 純朴的反義詞是什麼?浮誇、華麗、奢靡,你看前幾年領導戴個幾十萬的名表被眼尖的網友扒出來,這領導被免職了,前幾年的兩會,網友都在關注誰拎著名牌包包,當初那些拎名牌包包的現在都銷聲匿跡了。

6、深沉,混呵其若濁, 喜怒哀樂深藏於心,不形於色,表面上什麼都看不出來。

7、豁達,曠呵其若谷。像空曠的山谷一樣。

對照以上七點,看看我們能做到幾點呢?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傅佩榮細說老子》中的解釋「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
在復雜多變、誘惑迷茫的面前,你能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在一成不變的安定生活、安逸狀態中,你能不能活動起來,讓它重新展現生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上一章的「道」是「不可至計」的,這一章善為道者亦是深不可識的。
「為道」關鍵在「使靜」、「使生」;「葆道」之原則在於「不欲盈」。最終目的達到「敝而不成」的狀態,其實也就是「道沖」的狀態,「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第四十一章所說的五個「大」——「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從大自然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

第四十五章所說的五個「大」——「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則主要是從人生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

「大成」是最圓滿有成就的人;大盈」是 最充實富有的人; 「大直」是 最正直無私的人;「大巧」是 最靈敏善巧的人;「大辯」是最有雄辯有口才的人。

這是最完美的、最理想的人格形象,這些都是指人的本質內涵,可它的外在表現卻恰恰相反,最圓滿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欠缺,最富有充實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空虧,最正直無私的人看上去好像彎曲不直,最靈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最雄辯的人看上去好像說話遲鈍。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和光同塵」,自己雖然太圓滿、太完善了,但並不鋒芒畢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們總是隱含才華,與眾人打成一片,與眾人相融合,這樣才是真正的圓滿、完善。這是在俗世中保持圓滿的一種策略。

二是因為「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日盈則昃,人太圓滿了也會盛極而衰,走向反面,所以經常有意地有欠缺,做人做事留有餘地,不要達到極點,萬事不要做絕,這正是在自我人生中保持圓滿的一種策略。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可謂是滿腹經綸、功成名就,而他偏偏將自己鍾愛的書房取名為「求缺齋」。 任何事情不能追求圓滿,有一點欠缺,才有持續改善的空間,才有不竭的人生動力。其實,「求缺齋」名字蘊含著一種哲學隱涵,其中別有深意。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其意思是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東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成」和「缺」是相對的,「盈」和「沖」也是相對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樸歸真,就是由燦爛歸於平淡。修養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虛懷若谷,表現出很空虛不足的樣子。豐盈到了極處,反而顯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現盡管如此,實際上卻是「不弊」和「不窮」的,這是它們與一般的「缺」和「沖」最本質的區別。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是指做事要留有餘地,使自己進退自如,也使自己的事業得以持續發展。

前兩天5.20小滿節氣,中國人把它叫作小滿,就是忌諱「太滿」,我們常說「謙受益,滿招損」、「物極必反」,因此在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命名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唯獨有小滿卻無大滿。這也暗合了老子的為道思想「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易經》一共64卦,第63卦既濟就是圓滿,而最後一卦第64卦是未濟卦,是不圓滿。接下來又從乾坤二卦開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這是不是也說明「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Ⅳ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原文,譯文,自解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自解】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自解: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嬰兒。
很多道家修煉的典籍裡面都有嬰兒奼女的說法。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自解: (新生的嬰兒)毒蟲不會蟄,猛獸不會傷害,凶惡的鳥不會捕捉。
這個說法應當和狼孩的傳說有關。
但是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可能是錯的。有很多剛出生的小孩,被毒蟲咬的情況,我自己知道的就是我有一個長輩是啞巴,就是在嬰兒的時候被老鼠咬了脖子導致不能發聲的。
這個也許和催產素的作用有關。有待科學界研究。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自解: 新生的嬰兒雖然孤弱筋肉,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卻能夠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原因。
這個應當是古人理解的錯誤,握固,應當是靈長類遺傳的殘留,猴子生下來,都是緊緊地抓住母親的身體防止掉落的。猴子握得更緊。
勃起只是神經的自然反映罷了。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自解: 終日哭號而不會嗓子啞,是陰陽調和的原因。
這個就更不對了,孩子出生後,哭啞嗓子的情況不少。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自解: 知道調和就是明白了常,明白了常就是心明,利於生命就是吉祥,能夠用心運作氣息,就是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自解: 萬物變得強壯後就會衰老,一直強壯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會早早結束。
另一種解法: 萬物變得強壯後就會衰老,這是不符合道的,但不符合道的情況,很早很早就已經存在了。
那種對呢?

熱點內容
關於軟體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09 16:30:27 瀏覽:625
反恐主義立法目的 發布:2025-01-09 16:24:34 瀏覽:459
中國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 發布:2025-01-09 16:11:02 瀏覽:862
破壞青苗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5:47:27 瀏覽:157
民法典第1編總則 發布:2025-01-09 15:33:45 瀏覽:740
北京淵遠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09 15:06:27 瀏覽:911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09 15:03:15 瀏覽:100
2019年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1-09 14:56:46 瀏覽:741
行政訴訟法關於迴避規定 發布:2025-01-09 14:40:55 瀏覽:142
涉訴信訪法官 發布:2025-01-09 14:40:08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