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現代法治的需求

現代法治的需求

發布時間: 2024-03-19 07:40:15

A. 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健全完善立法
1.科學立法
科學立法是黨科學執政、科學決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必然要求。只有在立法工作中堅持科學立法,才能夠滿足人民對法律的需求,立法的目的才能夠真正實現。科學立法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我國國情,遵循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規定權利、義務、權力與責任,健全立法程序。
2.民主立法
民主立法要求在立法過程中堅持群眾路線,體現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確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堅持民主立法,既要體現立法內容的民主,又要體現立法程序的民主。堅持民主立法,必須堅持立法為民,增強立法主體自身的民主性,擴大公眾參與立法。
3.法制統—
從立法層面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包括三層含義:一是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二是下位階的法不能與上位階的法相抵觸;三是相同位階的法相互之間不能抵觸。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我國的法律體系的內部和諧一致,從而保證國家法制的統—。
4.體系完備
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繼續制定和完善起支架作用的法律,更多地修改、完善法律和制定配套法規,適時進行法律清理和法典編纂。
二、堅持依法行政
1.行政要合法
行政要合法亦即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行為,應當符合法律的原則和精神。
2.行政要合理
行政要合理亦即合理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日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行政要高效便民
行政要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最大限度地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方便。
4.權責要統一
權責要統一,是指行政機關擁有的職權應與其承擔的職責相適應,擁有多大的權力就應當承擔多大的責任,不應當有無責任的權力,也不應當有無權力的責任,並且在行政機關違法或不當行使職權時,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5.政務要公開
政務要公開,是指政府機關為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在行政管理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形式,依法將政務信息、行政事項、工作內容等主動及時地向社會公眾公開,以便於人民群眾的知曉和監督。
6.依法行政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要不斷提高
公務人員依法行政能力和職業道德是指公務人員依據依法行政的原則和觀念,按照法定職責和許可權實施行政行為並承擔相應行政責任的能力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
三、嚴格公正司法
1.切實維護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靈魂,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司法人員必須自覺用司法公正理念指導司法工作,維護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
2.不斷提高司法效率
公正與效率都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司法機關必須不斷提高司法效率,努力實現司法公正,正確處理公正與效率的關系。
3.努力樹立司法權威
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應當以公正高效權威為價值目標。公正是靈魂,沒有公正,司法將會徒具形式;高效是生命,沒有高效,司法將會難以生存和發展;權威是品格,沒有權威,司法將會失去應有的品行和性格。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和司法權威是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沒有司法權威就很難實現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4.充分發揚司法民主
司法民主主要指在司法活動中體現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司法民主包括司法主體民主、司法程序民主和司法目的民主三個方面。司法主體民主又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民直接參與司法,例如陪審員制度和檢察機關的人民監督員制度;二是司法人員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產生。司法程序民主的核心內容是司法公開制度。司法目的民主的表現為司法為民,司法權是人民給的,司法工作就必須為人民服務。
四、其他基本要求
1.加強制約監督
實現對權力的有效制約與監督,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2.自覺誠信守法
自覺守法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代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必須在全社會培育現代公民意識,提高全民法律素質,使人們形成發自內心的對法律的信仰和崇敬,並把法律內化為行為准則,做到自覺誠信守法,嚴格依法辦事。
3.繁榮法學事業
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是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人才支持的重要陣地,事關我國法治建設的興衰成敗。
4.實施正確領導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貫徹和落實,關鍵在於黨的領導。

B. 總結中國法制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中國特色法制現代化道路淺議
實現現代法治是中國有識之士近百年的追求和夢想。但是,作為現代政治文明的法治,難以與自然經濟相嫁接,更與集權政體和以宗法倫理為核心的儒家道德觀念相抵晤,追求現代法治的努力幾經磨難,屢遭挫折。黨的十一屆三全會開始以理性的眼光審視歷史與現實,並將法治植根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肥沃土壤,逐步地、分層次地建構現代法治的制度結構與觀念體系。認真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法制現代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和特徵,有助於認識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法治建設道路問題。
一、當代中國法制現代化的背景
當代中國的法制現代化開始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國內外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它決定著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方向和特徵。
1.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法制現代化面臨的基礎性變革
中國是一個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一個時間不長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在1957年以後的近20年的時間內,我們在理論上認為可以跨越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階段,而直接實行產品經濟,在實踐上則建立了一套權力過分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從而窒息了人們為追求自身利益而煥發出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遏制了現代社會建立的基礎——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此時的西方國家,則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穩步發展。與我國相鄰的周邊國家或地區也進入了經濟騰飛的階段,從而對我國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實現四個現代化,改變經濟落後狀況,不僅是當時人民的迫切期望,而且是中華民族自立於民族之林的刻不容緩的任務。
經濟的落後和非市場化,必然影響中國法制現代化的進程。現代法治的內核是民主政治,而現代民主政治必然是現代商品經濟的產物。因為經濟上的商品等價交換原則派生平等觀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實行民主政治,平等地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反映在法律上就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正如馬克思所說:「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產生的現實基礎。」⑴以行政命令為特徵的計劃經濟壓抑了個體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扼制了民主、平等、自由等現代法治觀念的形成。同時,以行政指令連接起來的社會生產活動也缺乏對現代法治的社會需求。因此,通過改革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化,既是中華民族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當代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基礎性條件。
2.改革傳統的人治型政治體制的迫切要求。中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主義傳統,「父為家君,君為國父」、「皇權至上」、「法隨君出」等已經形成了傳統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封建社會的政治理論和法制理論,無論是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還是主張以「禮」治國的儒家,無一例外都主張君權至上,其理論的中心就是論證如何治民,維護封建統治,鞏固君主萬世一系的家天下。新中國建立後,經過了七年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短暫時期後,就長期按照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理論,指導國家的政治生活。因此,在政治體制和法制建設方面,集中批判和否定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法制的理論和制度,而對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和思想始終未進行有效的清算,使個人專制、權力集中、法外特權等封建殘余,在戰爭年代形成並沿用下來的權力過分集中的領導體制中,以制度的形式生長和蔓延,形成了人治色彩極濃的政治體制。
這種人治型政治體制扭曲了人民的政治參與熱情,抑制了民主政治的發展,導致了二十多年來一系列重大決策的失誤。誠如鄧小平所言:「我們過去所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⑵而法制現代化是一種新的制度設計,這種制度設計的核心就是民主政治,因此,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完善一系列民主制度,是法制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意,是從人治走向法治的客觀要求。
3.發展與穩定的兩難選擇。秩序和穩定是任何一個社會實現宏觀管理的基礎性條件。雖然發展和改革是當今中國面臨的最重要的使命,然而這兩項任務的實現也都要求有一個安定團結、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但是,改革是一個新舊體制的交替過程,體制的轉換導致了利益結構的重新調整,在原有舊體制下長期相對穩定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伴隨而來的是利益結構的多元化、復雜化,從而引起各種局部利益的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得不到及時、正確、合理的調節和處理,在一些地區、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導致激化,破壞社會的穩定。
法制現代化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人人在法制原則下去思考和行為的社會秩序狀態,同時,中國的法制現代化也是從制度層面上對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重新設計和整合的過程,它既以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為基礎,又促進和保障改革的發展,並以制度的形式反映改革的成果。選擇什麼樣的價值目標,既促進改革,又保持社會的穩定,這是當代中國法制現代化面臨的重要課題。
4.濃厚的封建人治法律傳統和和幾乎空白的現代法建制設。中國封建社會有著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家國一體化的集權體制,「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構成了封建社會三位一體的超穩定結構。它給我們留下的是各種各樣的封建主義文化遺產。在法律制度方面最典型的是,以人治為核心的「德主刑輔」的治國理論,立法、行政、司法合一的專制體制,刑民不分的法律體系,「刑不上大夫」的刑罰制度,以義務為本位的法律觀念,懼訟、厭訟的民眾法律心理,等等。到了近代,在西方思想影響下,中國也曾出現過呼喚民主和法治的思潮,但是由於缺乏經濟基礎和社會變革的支持,在中國始終未建立起現代意義的法律制度。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向法制現代化邁開了重要的步伐。但是,隨著將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規定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了對「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所謂「資產階級法治觀」的批判,導致了法律虛無主義思潮泛濫。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們所面臨的是幾乎空白的現代法制建設:法律規范體系不僅數量少而且殘缺不全,作為根本大法的憲法充斥著左傾思想的陳詞濫調,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等一個國家正常運轉的基本法律付諸闕如;司法體制遭到破壞,檢察機關被撤銷,辯護制度、律師制度被廢除。司法機關的職能被簡單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刀把子」;現代法治觀念十分淡薄。人們不僅缺乏現代社會應有的公民權利觀念和守法意識,甚至對法律的權威性都喪失了信心。
二、法制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
中國法制現代化起步階段的歷史背景,決定了中國的法制現代化有其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特徵,認識這些特徵是把握其發展規律的關鍵。
1.發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導性。一個國家法制現代化的過程,一般來說是與這個國家整個現代化過程分不開的。當代發達國家的法制現代化起步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社會的成熟而逐步地、自然而然地實現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由社會生活領域推動的運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或政府扮演的是一種消極的「守夜人」角色。而當代中國的法制現代化發生於20世紀最後20年,這時的中國社會缺乏商品經濟對民主法治意識的啟蒙,更面對著政治、經濟和法制飛速發展的世界。發達國家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壓力,國內人民要求富裕和民主的渴望,決定了我國法制現代化的任務極為艱巨。這就需要有一個充分行使公共職能的強大國家來推動法制的轉型,需要國家和政府自覺地擔負起正確引導法治發展的時代責任,從而決定了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在發展方式上帶有政府主導性。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領導全國人民在法治理論上進行撥亂反正,確立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現代法治觀念,提出了加強民主法制,實現依法治國的法治現代化任務;面對幾乎空白的現代法制建設,領導制定了法制現代化綱領和宏大的立法規劃,並在短短20年間,完成了西方國家上百年走過的立法路程,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領導了大規模的普法教育,有規劃有組織地傳播法律知識,肅清封建法制觀念,培育現代法治意識。總之,在當代國內外背景下,沒有黨和政府的領導,希望像西方國家那樣通過市民社會的成熟,自下而上地實現現代法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國法制現代化的政府主導性,客觀上要求維護政府的權威,但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改變黨和國家運行機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實現民主政治。因此,維護政府權威不能走集權、擴大權力的外延的老路,而是要通過建立一個理性化、法治化的政府,使公共權力的運行合法化、合理化來實現。因此,黨和政府行為法治化,領導行為法治化,當是中國實現法制現代化的前提。
2.目標的階段性。中國的法制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對國內相對落後的經濟和薄弱的民主政治,以及來自國外的壓力和挑戰,其目標的選擇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帶有階段性。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民主制國家,國家制度本身就是人民的自我規定,是人民的國家制度,國家制度是人民存在的環節:人不是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為人而存在;人民不是為國家而存在,而是國家為人民而存在。「國家制度在這里表現出它的本來面目,即人的自由產物。」⑶可見,充分實現公民的權利與自由是法制現代化的根本目標。為此,首先要運用法律機制,確認和實現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尤其是要保障公民的政治參與權,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落到實處。其次是形成一套完善的機制,務使一切政治組織和國家機關的權力根據法律的要求來行使,把一切政治組織和國家機關的權力納入法制軌道,建立和健全政治組織和國家機關權力的法律制約機制,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防止一切公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
這樣一種法治狀況,是法制現代化的理想目標。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為此而作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是,經濟發展的內部沖動和國際競爭的強大壓力,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法制現代化無可選擇地將社會政治穩定前提下的經濟快速發展確定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階段性目標。首先,當代中國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盡快發展經濟,解決幾億人「吃飯」和「溫飽問題。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能否迅速地將經濟發展起來,使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綜合國力趕上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已經成為國家政權最終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其次,公民權尤其是公民政治參與權的全面實現和公民權利觀念的形成,有賴於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和公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因為,「作為商品交換關系總和的『市場』,它對法律的最初始、最本能、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自由、平等和權利保障」。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足溫飽的物質生活水平,不可能產生對現代法治的強烈需求,不可能產生更多的政治參與要求,「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⑸第三,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觀念更新的社會急劇變化過程。經濟的發展,利益階層的分化、價值觀念的沖突、民眾政治參與期望的提高,對政府的凝聚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同時,中國的現代化過程還始終面臨著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影響與滲透,其主要手段就是打著「民主」與「人權」的旗號,瓦解中國黨和政府的政治權威。如果一開始就將中國法制現代化的目標定位於全面實現包括政治參與權在內的公民權,則會超出現有政治制度的承受能力,使政治權威分崩離析,經濟的趕超計劃也會毀於一旦。因此,分階段實現法制現代化目標,是中國在當今國際國內特殊環境下的一種現實可行的選擇,即首先圍繞政治穩定和市場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律保障體系,在充分保障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穩步有序和自上而下地推進公民政治權利的實現。
3.價值取向的雙重性。事物的價值是事物作為客體對主體的生存、幸福和發展的肯定關系或否定關系。凡是對人有用、有利、有益,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有助於實現目標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反之就是無價值的。法制現代化作為一種制度設計,也有一個價值選擇的問題。一般說來,法制現代化的價值是多重的,包括正義、公平、平等、效率、秩序、自由、權利等等。在當代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價值選擇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和其基本國情基礎之上的,它集中地表現為對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合理解決。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逐步確立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法制現代化價值取向。
首先,中國的法制化應當把盡快發展經濟,提高效率作為其價值取向。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所決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明確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⑹。因此,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應成為評判一切工作的基本標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和小平同志一直堅持「兩手抓」的思想,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使法制建設服務於經濟:一方面,抓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使市場主體在經濟生活中擁有廣泛的選擇自由,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利益,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打擊經濟犯罪,維護經濟秩序,為經濟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其次,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另一個價值取向乃是實現社會正義。人類社會的法律從其誕生時起,就同正義結下了不解之緣。正義所蘊含的公平、公正、公道、平等、自由、權利等價值內涵,成為政治社會中所有價值體系追求的最高目標。社會正義也就自然構成中國法制現代化的價值理想。在當代中國,社會正義具體表現為:消滅階級,消除兩極分化,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⑺因此,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將關注和解決社會公平或社會正義問題作為自己的根本的價值取向。為此,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一方面通過立法確認和保護社會主體在機會和手段選擇過程中的平等權利;另一方面,通過制定一系列有關公民社會經濟文化權利的法律法規和保護弱者群體的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工會法、殘疾人保護法、教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社會保險法和最低工資制度等法律法規,強化法律的利益調控職能,促進社會利益需求與實現的平衡發展,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在目前經濟政治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正。
當然,公平和公正的充分實現有賴於社會資源的極大豐富,在普遍貧窮的社會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公正與公平,充其量是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平均主義。因此,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是社會公正的基礎。在發展經濟成為核心任務的當代中國,公正會帶來民心的歸附和政治的穩定,但是發展會在更高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公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反映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因而也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價值選擇。
4.過程的非協調性。法制的現代化應該是一個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協調發展的過程。但是,如前所述,中國的法制現代化一方面帶有政府主導性,另一方面,它是作為最強音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種回應——為改革和發展服務,其目標的選擇帶有強烈的功利性。因而,其發展過程不可避免地帶有非協調性的特點。在立法上,表現為立法速度快、數量多,在短短的二十年內,我國的立法已走過了西方上百年的歷程。但質量不高,可操作性差,立法程序立法技術不科學,部門法之間畸輕畸重現象嚴重。在立法與執法和司法的關繫上,集中表現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甚至貪贓枉法現象嚴重,使立法與法律的實施之間出現較大差距。在立法和法律實施的基礎和手段的關繫上,表現為立法超前,基礎和手段不足。許多法律制定出來,卻沒有或缺乏實施法律的人員和物質條件,甚至一些法律的制定沒有建立在社會需求的基礎之上(如80年代制定的《破產法》),因而使這些法律處於虛置半虛置狀態。在法治觀念上,不同層次的公民對於法治的理解存在嚴重不協調狀態:國家領導人談的「法治」是「治國方略」;法學專家談的法治是指法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統治,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些執法和司法人員認為「法治」就是依法管理,甚至以法治民;而更多的老百姓認為「法治」就是規規矩矩的守法,不犯法。這樣一種復雜的觀念狀態表明,中國當代法制現代化的目標尚不像經濟現代化目標那樣,為全國人民所明了和認同。
中國法制現代化過程的非協調性,是當代不發達國家在急速推進經濟現代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規律性特徵。它是經濟上的不成熟(市場經濟的不完善)在法制上的表現,同時也表明,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法治觀念的變革,已經成為推動法制現代化進程的關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展開的中國社會變革,實際上是要完成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轉型。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當代中國法制建設也呈現出現代化的發展趨勢。由於文化傳統和所處的歷史方位,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必然帶有自己的特徵。認識這些特徵的目的,在於將中國的法制現代化置於現實可行的基礎上,客觀地看待其進程中的成績與不足,既克服不顧國情,追求抽象的法治理念的理想主義,又可以喚起由人治走向法治這一艱難進程中消極主義者的信心。

注釋:
*楊亞佳,1955年――,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行政法
陳曉玉,1955年――,河北師范大學德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的建設。
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97頁
⑵《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3頁
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81頁
⑷孫笑俠:《法的現象與觀念》,第135頁,群眾出版社,1995年
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頁
⑹《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6頁
⑺同上,第110——111頁
回答者:tgw791013 - 高級經理 六級 12-25 16:41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很好,就是太多了。

C. 創新型經濟對法治提出哪些新需求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麼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

恩格斯說過:「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推進任何一項工作,只要我們黨旗幟鮮明了,全黨都行動起來了,全社會就會跟著走。一個政黨執政,最怕的是在重大問題上態度不堅定,結果社會上對有關問題沸沸揚揚、莫衷一是,別有用心的人趁機煽風點火、蠱惑攪和,最終沒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問題不能含糊,必須向全社會釋放正確而又明確的信號。

這次全會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別人壓力下做的。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重大課題,有許多東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東西必須長期堅持。

第一,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提出來的,把依法治國上升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們黨提出來的,而且黨一直帶領人民在實踐中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決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題中應有之義。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句空的口號,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一方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黨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又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依法治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第二,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人違反憲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現在,一些黨員、幹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這種現象不改變,依法治國就難以真正落實。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首先解決好思想觀念問題,引導各級幹部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

我們必須認認真真講法治、老老實實抓法治。各級領導幹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設上喊口號、練虛功、擺花架,只是葉公好龍,並不真抓實干,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什麼大的危害,一旦問題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後果就是災難性的。對各級領導幹部,不管什麼人,不管涉及誰,只要違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責任,絕不允許出現執法和司法的「空擋」。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依據。

第四,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發揮好法律的規范作用,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礎的法律才能為更多人所自覺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過強制性規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使法律法規更多體現道德理念和人文關懷,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強化道德作用、確保道德底線,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提升。

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不知恥者,無所不為。」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律實施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第五,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堅持從實際出發,就是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要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我們的先人們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

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於關起門來搞法治。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於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學習借鑒不等於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扎扎實實把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這次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的重大舉措有180多項,涵蓋了依法治國各個方面。全黨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風,扎扎實實把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第一,緊緊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貫穿決定全篇的一條主線,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

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全面推進總目標來部署、來展開。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落實全會部署,必須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要堅持立法先行,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基本遵循。要加快建設包括憲法實施和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確保憲法法律全面有效實施。要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要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構建以黨章為根本、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黨章等黨規對黨員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黨員不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而且要嚴格遵守黨章等黨規,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把握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於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們要增強依法執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執法是行政機關履行政府職能、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各級政府必須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培育社會成員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自覺抵制違法行為,自覺維護法治權威。

第三,准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點任務,著力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發,突出重點任務,扎實有序推進。

推進科學立法,關鍵是完善立法體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優化立法職權配置,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規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及時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關切期待,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抓緊制訂、及時修改。

推進嚴格執法,重點是解決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要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要嚴格執法資質、完善執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確保法律公正、有效實施。

推進公正司法,要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為重點,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制度安排。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都要旗幟鮮明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絕不容許利用職權干預司法。「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司法人員要剛正不阿,勇於擔當,敢於依法排除來自司法機關內部和外部的干擾,堅守公正司法的底線。要堅持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杜絕暗箱操作,堅決遏制司法腐敗。

推進全民守法,必須著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則意識。要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第四,著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我國專門的法治隊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從事立法工作的人員,在行政機關從事執法工作的人員,在司法機關從事司法工作的人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首先要把這幾支隊伍建設好。

立法、執法、司法這3支隊伍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都十分重要。立法是為國家定規矩、為社會定方圓的神聖工作,立法人員必須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具備遵循規律、發揚民主、加強協調、凝聚共識的能力。執法是把紙面上的法律變為現實生活中活的法律的關鍵環節,執法人員必須忠於法律、捍衛法律,嚴格執法、敢於擔當。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人員必須信仰法律、堅守法治,端穩天平、握牢法槌,鐵面無私、秉公司法。要按照政治過硬、業務過硬、責任過硬、紀律過硬、作風過硬的要求,教育和引導立法、執法、司法工作者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恪守職業道德,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律師隊伍是依法治國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加強律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律師從業的基本要求。

第五,堅定不移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堅決破除束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法治領域的突出問題,根本途徑在於改革。如果完全停留在舊的體制機制框架內,用老辦法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來修修補補,是解決不了大問題的。在決定起草時我就說過,如果做了一個不痛不癢的決定,那還不如不做。全會決定必須直面問題、聚焦問題,針對法治領域廣大幹部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社會各方面關切。

這次全會研究和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雖然不像三中全會那樣涉及方方面面,但也不可避免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涉及面、覆蓋面都不小。這次全會提出了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許多都是涉及利益關系和權力格局調整的「硬骨頭」。凡是這次寫進決定的改革舉措,都是我們看準了的事情,都是必須改的。這就需要我們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氣,一個一個問題解決,一項一項抓好落實。

法治領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檢法司等國家政權機關和強力部門,社會關注度高,改革難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拘泥於部門許可權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討價還價,必然是磕磕絆絆、難有作為。改革哪有不觸動現有職能、許可權、利益的?需要觸動的就要敢於觸動,各方面都要服從大局。各部門各方面一定要增強大局意識,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跳出部門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把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改革成效的標准。只要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於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有利於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不管遇到什麼阻力和干擾,都要堅定不移向前推進,決不能避重就輕、揀易怕難、互相推諉、久拖不決。

法治領域改革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問題都涉及法律規定。改革要於法有據,但也不能因為現行法律規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無法推進改革的,正所謂「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需要推進的改革,將來可以先修改法律規定再推進。對涉及改革的事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要認真研究和督辦。

同志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須加強黨對法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履行對本地區本部門法治工作的領導責任,找准工作著力點,抓緊制定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具體意見和實施方案。要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放在基層,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和法治隊伍建設,教育引導基層廣大黨員、幹部增強法治觀念、提高依法辦事能力,努力把全會提出的各項工作和舉措落實到基層。

D. 創新型經濟對法治有什麼新需求

圍繞法治建設的重點環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復雜的綜合性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規劃、突出重點、統一實施、狠抓落實。

(一)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有法可依,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首要前提。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如何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新要求,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仍然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

我們要自覺適應形勢任務的新變化,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努力推動立法從主要服務於經濟增長的速度、總量和規模,向更加註重服務於經濟發展的效益、質量和方式,推動科學發展轉變;從主要進行有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立法、致力於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向更加註重有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立法、同時著力於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服務型政府轉變;從主要強調立法的數量和速度,向更加註重立法的質量和效果轉變。這就要求我們重點加強完善經濟體制、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促進文化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以及規范制約權力等領域和方面的立法。要完善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擴大立法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以保證立法真正遵循客觀規律、集中公眾智慧、實現人民利益,切實增強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推進依法行政,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進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到2020年實現「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推進依法行政」任務、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以來,我國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取得了重大成就,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打下了有力基礎。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國依法行政的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著「形式化」、「口號化」、「實用化」的傾向。在我國,行政機關承擔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的繁重管理任務,實施80%以上的法律法規,其行政能力和執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不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就不可能做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就不能說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正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目標的重大意義所在。

從現在起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只有8年期限,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我們要圍繞行政決策、行政執法、行政公開、行政權力監督、行政化解矛盾糾紛等主要環節深入推進依法行政,著力規范政府行為,特別是要緊緊抓住行政機關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這個重點和難點任務,完善執法體制,創新執法方式,加大執法力度,規范執法行為,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經濟社會秩序。

(三)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深化司法改革、保證司法公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七大以來,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逐步向縱深推進,取得重大進展。但新形勢下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有著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司法體制改革仍然任重道遠。

當前,我們要切實按照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的目標,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要繼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努力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審判權、檢察權運行機制。要嚴格規范司法行為,大力推進司法公正和司法公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日益高漲的關注和要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要進一步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提升法官、檢察官的司法理念、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實維護司法公信力和權威。

(四)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努力建設法治社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認識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准確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精神,是全面反映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神,是集中代表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人民群眾是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力量,要通過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真正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並逐步深入人心。要創新法治宣傳方式,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抵禦錯誤觀點的干擾和影響,讓社會公眾在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認識和信仰。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高度重視道德對社會公眾的規范作用,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文明道德風尚,形成依法維護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現代公民意識。

E. 法律服務需求有哪些

1、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委託,擔任法律顧問。2、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當事人的委託,擔任代理人,參加訴訟。四)接受委託,代理各類訴訟案件的申訴。5、接受委託,參加調解、仲裁活動。六)接受委託,提供非訴訟法律服務。(七)解答有關法律的詢問、代寫訴訟文書和有關法律事務的其他文書。
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糾紛、問題時,往往會委託律師來幫助我們解決,以爭取最大的利益。然而很多人對於律師提供的服務內容,其實並不太了解。關於這點,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將在下文中為您詳細介紹。
一、律師提供哪些服務內容
1. 解答日常生活中涉及公民個人財產權益、人身權益的有關法律咨詢,包括但不限於債權債務、婚姻家 庭、 房屋拆遷、
房屋買賣、勞動工傷、私人投資、消費、繼承、交通事故賠償、人身損害賠償等等;
2 . 為公民個人從事各種民事、經濟活動提供規范化的合同文本格式;
3 . 為公民進行資信調查、辦理工商或稅務登記;
4 . 代為辦理公民個人公證;
5 . 提供公民個人從事行業相關的最新法律法規信息;
6 . 對涉及公民個人的有關法律文件進行起草、修改、審查,代表私人進行交易、糾紛談判,協助草擬談判提綱;
7 . 幫助公民策劃、分析判斷所涉及的個人法律事務,並提出建議方案,出具正式法律意見書;
8 . 以委託律師的身份維護公民的名譽、人身、自由、財產、知識產權(專利權、著作權)等個人合法權益;
9 . 接受私人委託代理各類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發表聲明、出具法律意見書、律師見證書、律師函等;
10 . 辦理私人財產(房屋、股權等)的轉讓、質押等手續;代為監管私人財產;
11 . 辦理其它個人不便直接出面辦理的涉及個人的法律事務。
12
.
提供公民個人(包括外籍人士)專項的法律咨詢服務,起草各類文件並代為辦理相關手續。
二、請律師時如何規避風險?
1.聘請律師要及時。這樣做,律師既可以根據案情需要及時收集和固定對當事人有利的證據,又能迅速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些當事人在遇到法律方面的疑難時存有僥幸心理,待到事態惡化時,再來請律師,此時往往由於證據難以取得或已遭到破壞,或者已超過訴訟時效,或者已經進入某一特定訴訟程序,律師也無能為力。
2.選擇律師事務所及律師。注意查看是否有由省級司法行政機關頒發的律師事務所執業許可證;了解某位律師在哪些方面具有長期經驗及良好的職業素質;律師森拆有專職、兼職、彎散特邀三種,委託人要查看律師執業證有沒有經過年檢注冊,最好留存一份復印件,以備在律師有不法行為時向司法行政部門舉報;不管是自己點名,還是別人介紹,當事人應當前往律師事務所洽談並辦理委託手續。
3.簽署規范完善的委託協議。當事人要與律師簽訂《委託代理協議》(或合同)和《授權委託書》。《委託代理協議》應包括委託事項、委託期限、費用、工作要求、賠償責任、解約條件、違約責任等內容。通常情況下,代理人的代理權有一般代理和特別授權代理兩種。一般代理是指僅代理一般的訴訟權利,如起訴、應訴權,申請迴避權,提供證據權,辯論權等;特別授權代理是指與實體權緊密聯系的訴訟權利代理,如承認、放棄、變更被代理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代理被代理人上訴等。因此,當事人在填寫《委託授權書》時,要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注意寫清代理許可權。在授予代理人有上述特別授權的事項時,應當寫明每項特別授權的具體內容,以防止代理人違背當事人的真實意願,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4.及時交納律師費。律師接受委託的費用一般包括代理費、辦案費和活動經費。對於代理費應爭取分期支付,最後一期盡量放在委託事項辦理結束時支付,以促使律師積極工作。對於辦案費和活動經費可以採取實報實銷,預計金額不大時,可以承包方式支付。委託代理費用,應向律師事務所的財務人員交付,並要求開具正式發票。
5.警此鬧棗惕「三包」律師。目前有的律師為攬案源而違反職業道德,不負責任地向當事人承諾「三包」(包勝訴、包放人、包無罪)。打官司本身是一種風險較大的活動,沒有絕對的勝負。當事人應當警惕這樣的「拍胸脯」律師,因為「打官司就是打證據」,打官司的「工夫」應放在調查取證上。如有需要,當事人可與代理律師簽訂風險代理合同。
6.要求出具書面法律意見書。對於律師提供的代理意見或工作情況,當事人可要求出具書面的法律意見或有關代理工作報告,而不僅限於口頭說明。對於律師服務質量不滿意、不按委託協議辦事或因工作失誤造成損失的,當事人可向當地司法局或律師協會投訴,要求其承擔賠償等法律責任。
希望上述文字能夠幫助各位順利的聘請到合適的律師幫助自己。如果你有需要還可以通過我們站來委託你所在地區的專業律師幫助你解決問題。
熱點內容
教育法規和教育行政法規的區別 發布:2025-01-09 14:18:45 瀏覽:409
嵊州律師事務所電話 發布:2025-01-09 14:11:09 瀏覽:848
法院小提琴 發布:2025-01-09 14:10:17 瀏覽:511
合同法39條案例 發布:2025-01-09 14:05:51 瀏覽:127
2018新勞動法病假要求 發布:2025-01-09 13:51:42 瀏覽:317
企業法律顧問考試錄音 發布:2025-01-09 13:36:28 瀏覽:852
合同法解釋一19條原文 發布:2025-01-09 12:58:02 瀏覽:313
沈陽市法院執行局 發布:2025-01-09 12:14:15 瀏覽:198
國防法規本質 發布:2025-01-09 12:02:52 瀏覽:817
法學理論就業 發布:2025-01-09 12:02:05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