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大師與道德

大師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4-03-22 11:04:51

❶ 康德的那句很經典的話是什麼啊,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康德經典語錄如下: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版中喚權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每當想起這句話時,內心原本被壓抑的美好的情操都會被調動出來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凈化 。

伊曼努爾·康德是世界公認的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整個一生住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也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深深影響著近代西方哲學。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著作。

❷ 哲學大師黑格爾將道德和什麼進行了分梳

黑格爾的道德論述主要在《法哲學原理》中,當然其著作頗多,其中也有關於道德的觀點。從黑格爾整個思想主軸來看,他的道德觀是性惡論者,直截了當地肯定「惡」是歷史進步的有力杠桿。
黑格爾說:「人性本惡這一基督教的教義,比其他教義說人性本善要高明些,因為應該依據這一教義的哲學上解釋來把握它。」還說到:「在犯罪中被揚棄了的直接性通過刑罰,即通過否定的否定,而導向肯定——導向道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28頁,109頁)
黑格爾分析性善與性惡時,指出:「因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1)每一個就其特殊性說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為尺度;或者(2)人的自覺的理性,就其理性和普遍實體說的人,是絕對的尺度。」同時認為,只有認識到了靈魂的理性部分,才是真正認識自已,又說:「智者們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是不確定的,其中還包含著人的特殊的規定;人要把自已當作目的,這裡麵包含著特殊的東西。在蘇格拉底那裡我們也發現人是尺度,不過這是作為思維的人,如果將這一點以客觀的方式來表達,它就是真,就是善。」(黑格爾《哲學史講演稿》,賀麟等譯,第2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27頁,62頁)

黑格爾的有關道德論述,再摘錄如下:
「道德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很高的修養。但在我們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體系之中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質規定,所以道德既表現並發揮在法律的領域里,道德並不是單純地獨立自在的東西;但在中國人那裡,道德義務的本身就是法律、規律、命令的規定,所以中國人既沒有我們所謂的法律,也沒有我們所謂的道德。但當中國人如此重視的義務得到實踐時,這種義務的實踐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內心的情感,不是主觀的自由。」
「就個人的道德生活而論,我們看見一方面精神的原則在內心中無限有效,而另一方面有粗野、暴虐、不羈的慾望與之對立。個人由一個極端落到另一個極端,由最粗野的放肆不羈、野蠻、自我意志這一極端落到棄絕一切、壓制一切嗜好、情慾等等的另一個極端。關於這點,十字軍就是做好的例證。其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的原則只是在他們內心中的抽象原則,並且人的現實性還沒有受到精神的陶養。——精神與情慾的現實界中的對立情形和方式就是這樣。」
「一個人擁有真正美的心靈總是有所作為的,並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黑格爾在對康德道德哲學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已另一套的道德哲學觀點。結合所閱讀的書籍,簡單的評述,供參考:
康德的道德哲學,是指一種純粹的道德哲學,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經驗而將此種純粹認為是先天已闡明的一種道德原則。康德提出的道德法則具有絕對必然性,他說:「如今除非在一門純粹哲學中,我們無法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具有純粹性和真實性的道德法則,因此,純粹哲學必須先成立,而且如果沒有他,就根本不會有道德哲學。」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絕對命令的道德原則。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而且把這種行為本身看作是客觀必然性的,與其他目的沒有關系。如果隨著這種道德法則的普遍性,那麼,這種法則就具有了客觀實效性。可是,康德又同時認為:「絕對命令只有一項,即是僅依據你能同時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的那項准則而行動。」在此又提出了一個自由的概念,這也是絕對命令可能發展的條件。只有當個人超脫了感性的束縛成為理智世界的成員時,用自由的觀念來指導行為,那麼這種道德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對此,康德說:「在概念上,有理性的東西的一切行動都必須以道德規律為基礎,正如全部現象都以自然規律為基礎一樣。」

作為康德哲學的批判者,黑格爾就此否定了絕對命令的可行性。認為康德的絕對命令是建立在毫無道理的假設上,充滿著矛盾,更不認可能成為一種普遍的規律,這種先驗哲學不過是一種虛幻的認識。康德道德哲學中的理性,沒有得到現實的還原,是一種形式主義與經驗相離的理論,故此,黑格爾針對此矛盾提出了另一套自已的道德哲學。他認為理性是個人意志的最高點,但不是在行動上的一種自我意識,而真正的行動與實際上的自我意識則是更高級的一種概念,並稱之為「精神」。雖然實際上是發展了康德的道德哲學的理性,但不同的是,他指出康德的道德沒有回到現實本身只是一種形而上學。故此,黑格爾是用一種具體的、社會的道德習俗取代了康德的形式的、個人主義的道德觀。

至於馬克思的道德觀,也曾受到基督教神學道德觀、康德自律論道德觀、黑格爾客觀唯心論道德觀等等的影響,但最終與他們分道揚鏢,確立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歷史唯物論基本原則。在《神聖家族》一書中說:「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於全人類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1957年版,166頁)
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道德構建的物質利益基礎,是在個人或者階級集團利益與全人類利益相統一、相一致的基礎上。同時認為,道德是歷史的產物,既有階級性,又有人類的共同性。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已主義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已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種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種誇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於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就消失。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相互愛呀、不要做利已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已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因此,不能把道德是否崇高作為評判道德優劣的標准,而就看他是否科學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生活的諸種利益關系。」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回歸生活,恢復人性的具體性與豐富性,以體現人的能動性的實踐概念,取代了抽象的絕對理念在哲學中的位置,人的主體的自由為道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❸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沒有沖突,只有區別。
兩家都講修身養性,高的道德標准(例如舍己為人),去除各種慾望,回歸自然與本性。
例如,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說:萬法歸一。世界上,天底下,人世間,有一種「道」,從這個「道游知」產生出儒、道、墨、法、雜、縱橫……等等學說(法)。而萬法歸一,歸一到何處呢,其實就歸一到派生出萬法的那個「道」。
就是說,無論哪家哪派,修到最最境界,其實是歸一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最後結果是一樣的,儒家把那個結果叫賢者、君子、聖人,道家稱為至人、真人,佛家則叫佛、菩薩。
所以你看古往今來,聖人的境界都差不多。
區別在於,修的方法不同,修的目的不同。
修的方法比較高深復雜,我不修也講不明白,需要研究道家和佛家經典才能明白。
道家是今生今日,修長壽長生。佛家是修來世。這是目的的不同。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國學大師(那時不這么稱呼,現在看起來應該算國學大師)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准取向上是合一的,幾乎是無差別的。

易經和道德經有何矛盾或沖突嗎?

道德經是道教的修心之書,互通大乘佛教義理;
易理是人類觀測自然學習自然的精妙總結,源於道終於術,這些規律與道德經所探討的終極真理是不在一個層次;
現在流通的易經是儒家版翻譯的易理;
將這個道術,進行源於大道返於人道的,重新逆向編譯

道德經和莊子

:ishare.iask.sina../f/5714345.
帛書甲本

佛家和道家有沖突嗎

佛家和道家 本身 沒有沖突的 但是 有的 例子如 超度 ,即找道家 又找佛家 ,就不好了,容易沖突,反而不好

心經和道德經能同時修嗎

不能同時修。因為境界層次不同,心經要比道德經深。就好比中學和大學,上大學了就沒必要上中學了。

郭店的道德經和馬王堆的道德經的區別

郭店版的道德經是竹簡的,分甲乙丙三種版本,字數與章節較少,兩千多字,時間是戰國初期,是目前發現最早神行消的一個道德經版本。馬王堆漢墓帛書版,字數與章節與通行版相似,時間是西漢。

道德經和周易誰在前?

樓上說的不是太准確,因為《周易》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提法。狹義的《周易》指的是《周易古經》,廣義的《周易》則包括《周易古經》和《周易大傳》
據史書記載《易經》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由於《連山易》、《歸藏易》已經失傳。帶御具體內容無法查考,流傳下來的只有《周易》,因此人們常說的《易經》實際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經》內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辭、三百八十四爻、爻題、爻辭等。古時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周公旦作爻辭,說法不一。
《易經》成書於商末周初,但是後來分孔說與非孔說。長期以來,圍繞著《周易》究竟是孔說還是非孔說這一問題爭論時間最長且十分激烈。一派認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屬;另一派則斷言:《周易》與孔子毫不相干。
道德經是老子李耳著於春秋時期
《周易》早

心經和道德經可以一起讀嗎

怎麼說呢,心經是佛教經典,是服務於宗教的,一種通過密語及心理暗示的玄學。而道德經其實是自然哲學,為宗教服務是其成書很多年之後的事情,其更確切的說是一部有一定哲學高度的自然原理經典。讀是完全可以放在一塊讀的,只是各自的理念有所不同應注意區分。

道德經和佛經那個更適合於現代人的競爭和生存?

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解,再加上自身的實踐,就都適合。 什麼是正確的理解?比如老子的「無為」,有的人理解就是無所作為,是消極避世,不競爭,無作為;也有的人說老子其實是很有野心的,很陰險的,無為就是為了有為,是投機取巧,坐享其成,…… 老子如果知道後人是這么理解他的話的,還不氣壞了!解讀經典怎麼能脫離當時的年代和社會背景呢?怎麼理解「無為」,你就要知道老子所處的年代,他為什麼提出「無為」,什麼是「無為」,要自己悟啊。比如,我給你從網上摘了一篇,就可以這樣去理解: ----------------------------- 「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范、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里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這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老子還曾談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的,而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有為有所不為 老子說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說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幹,就什麼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給自足,無需統治者來組織生產和交換,用誰來「為」,一切順乎自然地進行。而統治者一旦「為」,則是為修建奢華的宮室而催逼苛重的稅賦,或是為發動吞並他國戰爭而拉夫抓丁。這樣「為」則百姓遭殃,社會動盪,「無為」則人民閑適、社會安寧。因此,「無為」是不妄為,不亂來的意思。是說統治者行為要順應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努力去做。 ------------------- 現在用無為去理解競爭,就可以理解成不惡性競爭,不妄為…… 哎呀呀,扯遠了,就是舉個例子,就是說要結合現代生活去理解,但也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辯證的看啊。 感覺道德經好一點吧,畢竟還比較短,相比佛經也好理解。好多西方企業家都很喜歡道德經呢。

道德經和聖經哪個更深奧

道德經是中國的。聖經是西方的。
首先,文字上,中文比英文難理解吧。
聖經-猶太教的正式經典,包括律法書5卷、先知書8卷、聖錄11卷三個部分,故通稱《泰納克》(Tanak,系Torah、Neviim、Ketuvim三部分的首字母組成),又稱「二十四書」。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所以。具體就沒法比。

❹ 道德經講解最好的大師

南懷謹大師

❺ 我想知道國學大師季羨林對道德經全文的理解是什麼

你去問問 唄

熱點內容
法院傳票多久能收到 發布:2025-01-06 18:51:27 瀏覽:524
浙江省司法廳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06 18:46:28 瀏覽:150
勞動法關於病休勸退 發布:2025-01-06 18:17:31 瀏覽:87
雲南昆明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06 18:17:29 瀏覽:264
非法人分支機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6 18:16:05 瀏覽:700
河北水土保持條例 發布:2025-01-06 18:07:09 瀏覽:474
司法局河北 發布:2025-01-06 17:29:32 瀏覽:282
法院俞新堯 發布:2025-01-06 17:03:36 瀏覽:169
楚天法治2016第6 發布:2025-01-06 16:39:53 瀏覽:502
法學英語介紹 發布:2025-01-06 16:37:49 瀏覽: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