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認知療法學派

認知療法學派

發布時間: 2024-03-24 12:04:58

『壹』 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心理學的七大流派嗎

介紹一下我比較喜歡的幾個流派心理學流派,

1、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療的主旨在於解決人們的內心沖突,從而最終重構一個人的基本人格,精神分析療法並不限於問題的解決和決定學習新行為的過程,在治療過程中,個體將更加深入地探究自己過去,其自我理解水平也將從中得到提升

2、合理情緒療法

理性療法(REB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理性情緒療法的治療整體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論」基礎上建立的。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最後導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這就稱為ABC理論。

3、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目標在於消除來訪者對生活的自我挫敗觀點,並幫助他們獲得對生活的更加寬容、理智的態度。來訪者將了解到一下內容:自己如何將自我挫敗的想法結合進生活,又是怎樣將這種錯誤的思維保持下來,他們因該怎樣來摧毀這些破壞性思維,如何幫助自己學會哪些能改變行為和 情感 方式的新的思維

好了這是我喜歡的心理療法,其他療法可以在網路上收到了解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構造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是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是自心理學獨立後的第一個心理學派。於1899年產生於德國,在美國得到發展,20世紀30年代漸趨衰落。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是意識經驗,即心理經驗的構成元素及結合的方式與規律,並主張心理學應該用實驗內省法研究意識經驗的內容或構造,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及它們如何結合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他們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其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但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

二、行為主義學派

行為主義學派於1913年產生於美國,創始人是華生。不同意心理學探討意識,認為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心理學的目的應是尋求預測與控制行為的途徑。他們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客觀觀察所能獲得的並對所有的人都清楚的東西」,也就是人的行為,並提出「刺激—反應」(S—R)的行為公式。行為主義主張客觀的研究方向,有助於擺脫主觀思辨的性質,更多從實驗研究中得出結論。但他們無視行為產生的內部過程,反對研究意識,引起不少人的非難與反對。

新行為主義認為,有機體不是單純地對刺激作出反應,它的行為總是趨向或避開一個目標。在動物和人的目的行為之間,必須有一個「中介」因素,這就是個體的認知。也就是說在「刺激—反應」過程中,加進一個中介變數(O),使行為主義的模式成為「S—O—R」。

三、格式塔學派或稱完形學派

1912年創建於德國,創始人韋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後期代表有勒溫。這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對構造主義的元素主義和行為主義的S—R公式,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完形或整體結構,並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感情的元素的總和,行為也不等於反射弧的集合,思維也不是觀念的簡單聯結。他們這種重視整體的觀點和強調各部分之間動態的聯系以及對創造性思維的認識,對後來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該學派否認過去經驗的作用,陷入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學派或心理分析學派

弗洛伊德於1900年創立。這一學派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頗具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兩部分: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不能被本人所意識,它包括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動機與慾望。他強調潛意識的重要性,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擺布個人命運和決定 社會 發展的永恆力量;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與生俱來,包括著先天本能與原始慾望;自我由本我分出,處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對本我進行控制與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與理想兩部分,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三者通常處於平衡狀態,平衡被破壞,則導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與心理治療,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獲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規律,但他們的一些主要理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五、認知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迅速發展。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廣義的認知心理學還應該包括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他把人的認識發展看成是一種建構的過程,並仔細研究這一過程的發展階段。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解釋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學。這一學派反對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不一定必須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礎後,才能研究心理現象。他們把人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認為人腦的工作原則與計算機的工作原則相同,因而可以在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比。他們強調人的已有知識結構對行為和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並力求通過計算機模擬等方式發現人們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規律,達到探究人類認知活動規律的目的。他們還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綜合分析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它既反對精神分析學派貶低人性、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趨力,又反對行為主義學派把意識看作是副現象,認為人不是「較大的白鼠」或「較緩慢的計算機」,主張研究人的價值和潛能的發展。因為,他們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潛能,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教育,人們就會完善自己、發揮創造潛能,達到某些積極的 社會 目的。為此,他們從探討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價值角度,認為心理學應改變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而成為研究「 健康 」人的心理學,揭示發揮人的創造性動機、展現人的潛能的途徑。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人本主義方法論不排除傳統的科學方法,而是擴大科學研究的范圍,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學研究范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一門尚處於發展中的學說,其理論體系還不完備,他們對人的一些研究還停留在關於人性的抽象議論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質規律。

『貳』 認知重建理論是什麼,代表任務有哪些

認知療法(Congnitive therapy)於本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求治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並適應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

代表人物是:艾利斯
該理論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於60年代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體系,他認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傾向中有積極的取向,也有消極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有趨向於成長和自我實現這樣的內在傾向,同時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於生存發展的生活態度傾向,而且艾利斯更強調後一種傾向,他認為正是這種非理性的生活態度,導致心理失調。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J.Piag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所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的理論充滿唯物辯證法,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

建構主義和認知重建理論可以說沒有什麼聯系,區別很大,兩者說的都不是一個領域。建構主義關注的是人的心理發展,而認知重建是一種治療方法,主要關注人們的認知結構

熱點內容
電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冊答案 發布:2024-11-16 14:39:20 瀏覽:448
勞動法孕婦發工資的制度 發布:2024-11-16 14:19:20 瀏覽:31
跨國公司規避勞動法 發布:2024-11-16 14:04:02 瀏覽:782
合同法法規定一定要交五險一金 發布:2024-11-16 14:03:19 瀏覽:446
行政法學課件 發布:2024-11-16 14:03:06 瀏覽:525
雙方簽訂的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3:00:30 瀏覽:527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