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三性
1. 生物三元論指的是什麼
三元論提法最早應該源自於《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說。道學認為「三」衍生了萬物;中國民間認定的「三」,有穩定和諧之意,如「三足鼎立」。「元」通常為始、開端的意思。依據這樣的原理,而後又延伸出種種民間的三元之說,不過這些依託於《道德經》原理的三元論都存在一個關鍵的缺陷,是站在物性立場上的世界觀解說,換句話說,被人類時空世界所局限。這和我們今天要說的三元論大不同,我們的三元論早些時候被稱為三的法則——層次論,是必須依託宇宙觀的學說,是對二元矛盾論的超越,在《世紀之巔--三的法則》、《三的法則——層次論》文中已有詳細的描述,今天不妨再從整個宇宙系統立場方面作進一步的補充解說。
通過三元倫來闡述宇宙產生及運行的過程,具備有多種的解說,這是由於觀察者所持不同立場的緣故。
一、《道德經》的解說我們把它歸為自然觀方式。這里的道指的是萬物的本體。我們無從知道本體為何物?卻清楚萬物的產生必然要具備相對的運動!這樣,就出現了一個絕對本體與相對運動之間的模型——「一」,「一」是一 個象徵性的本體。道生一,一是太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
二、佛教的三身佛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解說屬於生命觀方式。佛教的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即基督教的上帝分身:聖父、聖子、聖靈,即體現了生命的創世過程,又產生了生命從上到下的層次。
三、中國民間傳統文化有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解說。認為人是三界生的,天賦人的性,地賦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所以說三界是人的來蹤。又有: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稟性、三習性。天性是純善無惡的,孟子說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賦的性是稟性,稟性是純惡無善的,荀子主張的性惡,正是指的稟性;後天的性叫習性,習性是可善可惡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告子說的性「可東可西」,正是指的習性。
四、時空、生命結構的解說可以歸納為是物理的方式。時間、空間、生命三位一體即「一」,時空即宇宙,時間表示運動,事物的輪回,具有單向性。空間產生了萬物、生命的形體。時空與生命互為證明形成完整的世界。
即心識體生命、能量體生命、物質體生命。
和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天、地、人三位一體解說相比,完全符合天賦人的性,地賦人的命,父母生的身以及人的天性、稟性、習性三性道理。
和時空、生命結構的解說相比,顯然要更細化的多,原因就是將世界和生命進行了層次的區別。我們以物質世界來進行細化分析,世界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生命則由靈性和物性組成,它們的對應關系:時間對應靈性生命,為無形;空間對應物性生命,為有形。時間相應靈魂的輪回;空間顯形物性生命的存在。
如果我們只通過「一生識,識生能,能生物」來看待生命創造的順序過程,原有的三元論足以體現出這樣的原理,正因為如此,人類歷史以來總是把所有的精力關注在物性文明的發展之中,認為一二三順流才是生命來到世界的主要任務,認為只有通過二元對立的推動,才是世界文明發展的硬道理,因此誰都認為和平發展都是短暫的,斗爭才是永恆的主題。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終於走到了不通過痛苦的手術無法自醒的地步(詳見後文《文明的終結》)。
一個新型三元論的宗旨就是帶給大家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宇宙觀,它所建立的是世界層次論,超脫於「陰陽二元」的世界矛盾論,它賦予我們更多的是包容而不是對抗。提倡的是生命的逆流而不是順流,所謂的「順則凡、逆則仙」說的就是這樣的法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三」代表的是以生命為中心的主題,當你聽天由命、順流而下時她是事物的末端,當你逆流而上跨越層次的天梯時,她就有可能成為萬物的老大,把你帶到意識生命的源頭!可見任何事物的開始、生成過程和終結都是由「三」來派生的。
生命的意義在於意識的提高,心靈的成長,頭腦的進化,這就是上層次的生命使命。當然,我們也並不否認在物性世界必然會存在的、釋放的邪惡能量,因為靈魂想體驗到一切,每一個星球都是一個學校,都來自造物主的創造,不管這個造物主究竟是上帝、意識還是能量,唯一不變的,她是通過我們一二三過程體現的一切事物的化身!
2. 腎竅的道德經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分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者神氣之樞旋;杳冥者真精之胎蘊,此合三為一,乃太極之根,先天之宰,所謂從道妙一,孕玄分元,日月之所由判,天地之所由生也。
恍惚者指似來非來,若有若無,杳冥者深昧莫測也,這些聯兆景象只有在「至虛極」、「守靜篤」中體驗之,稍縱即逝。虛極靜篤,必須經過恍惚杳冥之時。恍惚杳冥之時,即是神氣交礴而入於混沌之狀態。在混沌狀態中,則昏昏默默,不識不知。識神之思慮念想,人慾之喜怒哀樂,一概捐除,而造化之大炁,一往一來,一呼一吸,一收一放,一開一闔,盡於此際可以體驗出來。當時景象,真有上下與天地同流之概。故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實為超凡入聖修道學仙的必由之路。恍惚中之象,杳冥中之精,亦即丹經所說的先天一炁,叫做葯物。因此種葯物,完全是由神氣精三者混合一處;從恍惚杳冥中產生出來的,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是由調呼吸之氣,漸為胎息,攝取為先天之炁,這就是服煉長生大葯。 上帝居高上洞元,即《參同契》所謂「上有神明居」也。朝者,以下奉上、復初返元之意。默者,回光襲明。一紀者,十二年,極月數也。飛升,則移居上苑。此煉神而化,飛仙之道也。行之三乘以漸,道則一也。
上帝,根據陳櫻寧的解釋,一是有形有相之上帝;一是無形無相之上帝。有形有相之上帝,為上帝之體相。即人心目中認為如人間帝王一樣,不過道德、神通、智慧三者異於人間之帝王。這個上帝,等於佛家所說的報身。道教很多稱作上帝的神,如: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玉虛上帝、五老上帝、玄天上帝等等。雖然名稱很多,實則可以說是由一個上帝分身變化出來的。這等於佛家所說的化身。儒家的經書中也有上帝,如:「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上帝臨汝,毋貳爾心」等,此則雖似指宇宙之主宰者,然儒家出於道家,儒家之上帝與道家之上帝有同意義。至於無形之上帝,乃是言道之全體,神之妙用,是先天的主宰。《道德經》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蓋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者,即佛家所謂法身也。吾身之中,亦有個上帝,這個上帝即指人之本性靈光,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之先天元神。默朝上帝,就是默朝這個先天元神。若能「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三家相見,五氣朝元,日日如此,經過一紀之期,則可白日沖舉。或雲默朝上帝,是指陽氣上升於泥丸。此說也是講得通的。 道本無難,易知。行亦無二致。而人之智愚分焉。知者返求諸己,而征於天地時物,故易悟。昧者馳心於外,而蔽於愛欲,故難行。
知者易悟,昧者難行,也就是說,對超凡入聖的道理,若有智慧夙根,必定容易明白。若是愚昧沒有夙根,就必定不懂這種道理,難以用功行持。 履者,循其跡。踐者,步其紀。天不自光,以日月星為光。循其跡,則日有昏時,月有弦望,星有建次,所以觀天也。步其紀,則迎日推月合辰,所以執夭也。履踐有順有逆。順者人即地以法天。逆者人契道以先天並行一致者也。呼吸者,息也。呼則辟,吸則合。呼吸之間一生焉。清者天之一,即光之根也。動物之生恃乎息。息者人得天之一。以人一養天一,光風相搏,而道居焉。
履踐,就是腳踏實地,真履實踐的做工夫。天光是指天道是光明的。此句是說,要履踐天道的光明,必須善調其呼吸,以育清陽。調呼吸何以能育清陽?蓋一呼一吸之中,有真機在焉。
夫呼為陽,吸為陰。能將呼吸調和,則真機發動。於是一辟一闔,玄關顯現,真空之虛無竅中,有一靈之妙有發生。此一靈之妙有,即是真陽,故曰「呼吸育清」。 以其分而言之,玄天牝地。出也以為入,入也以為出。以其合而言之,玄牝一而已,出入有無,同門合化,存亡一其候若者其象其物之真。
《道德經》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穀神是虛谷中之靈氣,即天谷元神。玄牝即一陰一陽。心中神為玄,腎中氣為牝,神氣合一產生之虛無一炁,便是穀神。若以呼吸論,也可以說呼是玄,吸是牝,呼吸所育之清,便是穀神。玄牝是出入的門戶,門戶之中便有穀神在內。出玄入牝,就是出此入彼,出彼入此,陰陽溝通之象。《黃庭經》說:「出清入玄二氣煥」,「出日入月呼吸存」。若亡若存,即若有若無,是說呼吸之細而深,由口鼻之呼吸至於胎息。 獨往獨來,無有斷際,柔若水,剛若金,道之自然,其妙如此。花有蒂,蒂在上;樹有根,根在下。固蒂深根,精神水火歸一之地也。
綿綿不絕,是呼吸出玄入化若亡若存之景象。綿者細也,細則若亡。不絕者,不間斷也,不間斷則若存。人之兩腎中間謂命門,丹經名之曰元海。常使元氣充滿其中,綿綿不絕如胎息,則可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此即「虛其心,實其腹」也。仙詩有雲:「心在靈台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蓋心虛,元氣方能下降直貫於腹,腹實則深根固蒂下元鎮定。久而久之,其氣漸貫於四肢百脈,乃能周身通暢愉快融和也。
也有說「固蒂」謂固我命根。命根即人之兩小腰子。腰子去掉,人尚不死,小腰子去掉,人即立死,因為小腰子內有腎臟腺,所以它是命根子。這個命根子處,稱之為人之命點,人體發育即從此處向上、向下發育。比之樹木,向上長枝葉,向下長根系。元氣充盈於此,則自然命根性蒂得以深固。 人秉乾坤之真一以生,精雖藏而不見,乃為妙有生本。人以妄想感之,順而成人。不知先天真壬即含於癸。所謂上善若水,清而無瑕者是也。知其時,因其動而制之,使沉者就浮,以合於神,則壬丙相交,鉛投汞也。
人各有精之精,非指濁精,而指的是元精。元精是在恍惚杳冥中忽然間似有一覺一動,而非為外界的感觸所致之謂。精合其神的神。非指思慮之識神,而指的是元神,即人的靈明知覺。以元精投元神即坎離相交,水火既濟也。 名所以表真,法於自然者也,失真則名不立。
修仙學道,得不到此玄珠真種,皆是外象形式,毫沒實際。就是《悟真篇》所說:「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此真乃是真真,是天地之至精,元始之祖炁。修道者不得此真焉能證果成仙,故不可不採擷以得此真也。 石金類,形屬土;石至頑,而含金玉;形塊然而化光明,皆神為之。自外渝內曰入,自伏之舉曰飛。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神是虛靈的,石是冥頑的,神能入石者,因神之虛而靈也。譬之於電,電無形而有性。無形,故金屬不能礙;有性,故能傳電於金屬。或生光熱,或成動力,皆因具虛靈耳。此譬,僅就金屬而言,非是電同於神,電也還有不導電者。神本虛靈而輕清,故能飛。但僅能飛而無形不足以自見。今神在形中,以神煉形,則神力愈旺,形隨神化,故神能飛,形亦能飛。形之能飛,賴神之力,故修仙者,但能出神屍解,則其次也。若能肉體飛升者,則是上乘也。 水火一神而已,水能溺其非水者,而不能溺水。火能焚其非火者,而不能焚火。入則渾然而一,一則道。
這是說神的功能。水至陰,火至陽,故水溺,火能焚。唯水入水而不溺,火入火而不焚。神者玄妙至靈,入水同於水,入火同於火,雖同於水火,而其至靈又不泯於水火,故神之為物,往而無礙。 形為器,形者神之舍。氣為母,精者氣之子。
以燭、火喻之。神比之火,形比之燭。火無燭,則不可見,燭無火則不發光。神若無形,神隱於造化而無所憑依,故火依燭而發光,神依形而顯靈。燭之油量越充足,火光也越明亮。燭之油濁則神濁;形旺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壞則神離也。故修性命之學者,重性(神)重命(形)之雙修也。
精之與氣,二者相須為用。精因氣而盈,氣因精而旺。精能生氣,氣亦能生精。比之雲水,水氣盛則密雲多,雲氣盛則雨水大。 木德之厚者松柏也,青帝之所始化也。人能返樸則受氣足,如松柏青青而長春。
既知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則可知以形攝神,以神煉形;以氣生精,以精化氣。自然精氣充盈,形神俱妙,則如松柏之長青,永不衰老矣。 神氣精,自道言之本一,自葯言之有三。三一其理可稽。以神為主者,則煉精氣以還元神。以氣為主者,則煉神精以還元氣。以精為主者,則煉神氣以還元精。曰三元三性三家三丹之說悉本於此。分而為六候,陳而為九鼎,序而為八十一之火符,其實一而已。一即神也,即精也,即氣也,即元也,即丹也,即道也。此元始以一音流轉者也。道不能無言,有言皆明三,三數無盡。言三則萬生,得三忘三則知一。知一妙一,言無可言,復無聲,何可聽。
後天之神氣精分而為三,到了先天則元神元氣元精混合為一,故曰三品一理。以其玄妙精微,無聲無臭,故曰妙不可聽。 七竅皆居首,為載陽之器。火數七,眼耳口鼻四而七竅。火體金用而水注之者也。水即精也,金即氣也,火即神也。生之來謂之精水,為元即玄也,竅即牝也。而火金之用行焉。火金者,日月之體,光明之主也。火光而金明,玄牝之門在焉。相通則天門開,七竅為一而清玄育,故道立蔫。
七竅,有外七竅與內七竅。外七竅:耳腒詒恰D諂咔鮮糶腦啵ト似咔轄鑰奕艘磺喜煌āF脹ㄈ嘶蚩歡竅,或開二三竅。人慾內竅通,必須外竅閉。外閉則內通,內通則視聽食息不用耳腒詒牽於堊郟源有怨庵蟹⒊觶壞匏晃牛匏患匏恢一肷砉餉鞫闖梗蚯掀肟礎霸窶賜Γ蚯戲⒐餉鰲?孫不二詩)。《悟真篇》雲:「近來透體金光現,不與凡人話此規」也。 日月者乾坤之至精。聖日聖月者坎離之真光,道主之,天地不得而私有之者也。金庭即黃庭,天之黃道也,日月行中而合符化金耀於其庭焉。
日月,有以左目為日。右目為月者;有以耳為月,目為日者,因耳為腎竅,腎屬坎,坎為水、為月;目為肝竅,而肝木生心火,實即心竅,心屬離,離為火、為目。總之是耳目要收視返聽,精神內守,則光明照耀乎金庭。金庭,指黃庭,即丹生之爐。 呂祖曰:天地三才,人得一。既得一,永無失。蓋以三致一,一得則永得矣。以一煉百骸,百骸無不一。煉一化一,斯化形仙矣。
一得,指得大葯而言。大葯得而不失,謂之永得。先天大葯秉純陽之性,其氣溫和而輕清,至柔中有至剛之德,至剛中含至柔之性,故能變化幻軀重濁之質,所以雲自然身輕。此即質隨氣化,神能飛形之理也。 太和元氣自中達外,無不充溢。所謂黃中通理,潤澤達肌膚也。
此言太和元氣充盈周身,筋骨變換之景象。骨散者,骨節融化若酥軟而解散也。寒瓊者,骨節涼爽松透,周身若有瓊瑤之氣。總之是言周身舒暢,融融和和,妙不可名之象。 丹者金火之妙用,火性能煉金,能消金,善用火者,金火相伏,食而還靈。不善用火者,火焚金而命失。慎哉。
金丹大葯既得,則能通靈變化,神妙莫測。不得則生老病死,終究傾喪其身。 《大丹賦》曰:千周燦彬彬,萬遍將可睹,道妙心明轉,經自得可也。
但能至誠誦持,則心能束氣,氣能束心。神會於理,理合於神。於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等情形景象,於誦經之時,即能證其一斑。所謂妙理,不特經文之妙理,而身中之妙理亦能得經力之不可思議而通明。《參同契》所謂:「千周燦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忽告人兮,心靈乍自悟」。持誦經文之心力念力,一貫於身中,久之自可與大道相通,造化合一,精誠感格,天即人,人即天矣。誦是念誦,久誦而至誠可至開悟,明心見性。這只是做的性功。持是行持,即以了悟之性靈做修煉大葯的工夫,即做陰陽合一,由無生有的命功。才能得到神能飛形的體道合真,肉體飛升。
心印經,是闡敷至道之玄機,剖露性命之根蒂。實登真之路徑,為度世之梯航。學者苟能造其理,達其辭,窮神以知化,參玄以入妙,知心為一身之宗,操養不失;勿塞勿閉,四闥光明,天宇泰定,虛室生白,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心印相融,上下洞徹,如月現於江,如星涵於海,真空寂照,一性超然,不知孰為心,孰為印,至於心印俱忘,神與道俱返其天真,則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腎臟為成對的扁豆狀器官,位於腹膜後脊柱兩旁淺窩中。約長10-12厘米、寬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腎較右腎稍大,腎縱軸上端向內、下端向外,因此兩腎上極相距較近,下極較遠,腎縱軸與脊柱所成角度為30度左右。
腎為暗紅色實質性器官,形似蠶豆。腎表面光滑,可分為上、下兩端,前、後兩面,內、外側兩緣。
1.腎門renal hilum 是腎內側緣中部的凹陷,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神經及淋巴管等結構出入的部位。
2.腎蒂renal pedicle 出入腎門所有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稱腎蒂。右側腎蒂較左側腎蒂長。
3.腎竇renal sinus 是腎門向腎實質內凹陷而形成的腔隙。其內含腎小盞、腎大盞、腎盂、腎動脈分支、腎靜脈屬支、淋巴管、神經和脂肪組織等
腎外緣為凸面,內緣為凹面,凹面中部為腎門,所有血管、神經、及淋巴管均由此進入腎臟,腎盂則由此走出腎外。腎靜脈在前,動脈居中,腎盂在後;若以上下論則腎動脈在上,靜脈在下。
3.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語出自《老子》。 全句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以上資料出自: http://my.265.com/archive/244/84662/366689.asp 還有你所謂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語出《中庸》。其實這不是道家思想,是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中庸之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 關於人性,何為人性?習慣上我們把它分2類。一、先天之天性。二、後天之習性 先天天性又被稱為生物與生俱來的純粹自然性。這種純粹自然性不獨為人所獨有,而為所有生物所共享。因而它又可被稱為生物性。並且這種純粹自然性是生物之所以是生物的根本。 後天之習性。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主要在其後天之習性;而所謂後天之習性,應該是指人類在先天之天性的自然存在基點上,通過不同程度的主動學習,並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經過特定的條件激發而能動的產生自願式的一系列習慣的總和。 那些說人性本善的人是因為比別人看到了更多的善;相對的,那些認為人性本惡的人是因為比別人看到了更多的惡;當然,人性善惡論的創始人及傳播者也可能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或動機 事實上,我本人認為人的先天之天性是沒有善惡的。新聞中說三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會嫉妒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我不敢也無法相信。試想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確實知道什麼是嫉妒,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嗎?而在這個嬰兒確實不知道嫉妒是什麼的情況下 憑什麼說這個嬰兒在嫉妒呢?憑這個嬰兒的行為嗎?笑話!全世界的法律都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犯罪必須區別於成人人犯罪。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未成年人還不清楚自己的行為具備怎樣的意義。所以個人認為這也只是那些試驗觀察者對於嬰兒表象行為的主觀論斷罷了。 當然,平日里,我們也曾聽到或看到一些作家寫文著書常題名:。。。人性骯臟、卑劣等等。這些也都只是說人之後天習性而已。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7516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