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賭博
『壹』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佔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 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展。
單看老子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段話彷彿老子的意圖就是使人民愚昧無知的愚民統治,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是整篇聯系起來看呢?情況截然相反,這是一段典型的「無為而制」的經典論述。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而蕭何提前拿走了秦國的法典,他要認真研究秦國的法律,以便決定今後的治國方略。
秦國的法律:完善到每畝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種子;嚴酷到飼養耕牛的人,耕牛腰圍減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嚴格規定。法律如此細致苛刻,人民有如驚弓之鳥,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滅頂之災。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連生存都成問題了,愛國從何談起?
蕭何最終採用了黃老「無為而制」的治國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老子的這套「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影響非常深遠、意義非常重大。
而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崇尚賢人必然會尊崇某一種思想觀點,那麼持另一種觀點的人就會被反對、甚至被鎮壓,這樣社會就會出現爭執。同時管理者也不可能看到社會全貌,更不可能做出合理的決策。
貴重稀世珍寶造就了無數虛高無用之物,社會各個階層欺騙之風盛行,貧富差距加大,以致人們互相搶購、欺騙、爭奪、搶掠、盜竊等等。
可欲之物有著巨大誘惑力,而大多數人的意志無法之抗衡。金錢、色慾、毒品、賭博等等這些慾望幾乎亂了所有人的心。慾望只有得到滿足,人心才會安定,然而社會太崇尚奢華的話,中下層人民慾望難以滿足的時候,社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人的內心本來就有著無限的志向、無盡的慾望。如果人人都要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和志向,那麼急功近利的人就會大大增多,欺詐、巧取豪奪、吹牛拍馬成為常態,浪費地球有限資源,社會不公、動亂等等就會頻繁發生。
所以聖人的治理,就是要讓人們對慾望有正確認識。以使人們擺脫慾望的控制:
虛其心,實其腹。使人們能夠虛心的聽勸,剔除內心的雜念、邪欲,認識自身的愚蠢,以及慾望帶來的危害等等。而且要讓社會的每個人都吃的上飯、都吃的飽肚子。
弱其志,強其骨。勸戒人們,使人們的志向不再好高騖遠,而是要腳踏實地、穩步前行。同時要讓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強健的身體,畢竟身體才是事業的本錢。
知識、慾望、智謀都是雙刃劍。它們都可以促進人類生活的進步,但違背社會客觀規律的濫用知識和智謀、以及不加節制的慾望都會斷掉人類的未來。
所以聖人要永遠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淺顯(無知),經常使人們徹底遠離無法擺脫的慾望誘惑,同時使那些耍計謀的人不敢胡作非為,造就公平社會。那麼社會就會回到質朴純厚的狀態。
只要做事了解人性,不違背客觀規律,不恣意妄為,天下就能大治。
『貳』 怎麼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自老子《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意思是:知「道」的人並不博聞多見,博聞多見的人並不知「道」。
意思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講道理,擺事實。
『叄』 易經 拾的錢為啥不易賭博
易經說一陰一陽為之道,道者萬物規律,循環往復,所以運氣也是循環往復的。道德經里也說過「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盈有餘」人道是違背天道的,但最終又歸於天道,賭博其實是聽天安排的事物所以屬於天道,而撿到錢是偶然性的事物,也是也屬於天道,天道講求的是周而復始往來循環,所以撿到錢屬於「有餘」有餘後就會是「損」了。凡是這種非人為所能實現的事物都符合這種規律,就算下一步沒有反轉再下來基本就要反轉,天道是無限趨向於均同的,沒有人可以一直走運一直能靠天吃飯。
『肆』 〈道德經〉中有這樣句話: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請問怎樣理解
所謂虛其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撫慰老百姓的心靈,使之沒有一種對[賢,難得之貨,欲]等東西的想法和沖動。這些東西在當時的社會層面上應該說是屬於一種[更高的需求]的意義中進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計老子也不會這樣說。因為平常的需求是一種人的基本需求。
實其腹----也就是說對基本需求的東西必須要滿足他們,充實他們。這里的虛後來被莊子解為[心齋]。
老子把這種欲和心的動向劃分為更高需求和基本需求。由於老子的思想並不著眼於發展的立場上,而是追求一種和諧,通融,穩定的哲學目標。這種目標必須把人限制在基本需求的層次上。更高的需求只能產生[爭,盜,亂}。
[弱其志}?這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社會控制手段。舉例,比如賭博,福彩,體彩,六合彩。莊家們的算盤是精打細算的,任何進入其圈中的人永遠是輸家。而莊家永遠是贏家。他們為了不暴露騙局,必須吐出一些資金返還彩民。這些吐出的資金就形成了一種極大的誘惑力,人們便開始在這個封閉的圈環中洋洋自得地轉來轉去,無限地循環著,雖然個別有所得,有所暴發,但早已經利令智昏,暈暈然不知東南西北。這就是[弱其智]的手段。把這個比如擴大到經濟活動和社會更廣泛的層面上,就不難看出這種手段的毒辣性和卑鄙性。為了維持這個活動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吐返一部分資金,必須進行希望工程,必須進行清官救濟,必須進行一種合理的社會解釋,那麼這些內容就是為了[強其骨]。
所謂志就是老百性跑到循環圈外去的那種社會動向,而不是什麼意志。因為真正社會發展的人民的意志在圈外存在著,而不是在圈內。所謂骨就是支撐個體的軀殼的存在,使這種游戲或博弈規則繼續在時間中連綿下去。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之治。他使老百姓無知無欲,使老百姓中間那些拔尖的,聰明有眼光的人雖有此心而無此膽,敢怒而不敢言。
『伍』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釋義: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於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聖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觀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
他盡力幫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實;他盡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萬物而不妨害萬物,聖人的行為准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5)道德經賭博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