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

發布時間: 2024-04-02 12:14:05

A.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道德和法律都很重要,道德是底線,法律是紅線。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

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B. 辯論賽(正)道德更重要還是(反)法律更重要

正方論點:道德更重要
道德是人們的行為准則,它們指導我們如何做正確的事情和如何與他人相處。道德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因為它們使人們具有責任感,並使他們遵守公正和正義。
此外,道德是相對穩定的,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它們具有更高的適用性和可靠性。法律則是由人們制定的,它們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它們不具有道德的穩定性。
反方論點:法律更重要
法律是社會制定的正式規則和懲罰措施,它們是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公民權利的重要工具。法律是強制性的,它們要求人們遵守特定的規則,並對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處罰。
此外,法律是公正的,它們使人們在同等的情況下受到同等的懲罰,而不受到任何歧視。道德則是相對的,它們可能因文化、宗教或其他因素而異,因此不能作為公正的判斷標准。

C. 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1、道德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道德是和諧的靈魂,道德是和諧的基礎。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優良的道德能力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重要思想保證。)
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就是和諧社會的道德規范嗎?而佛教提倡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就是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嗎?老子道德經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不就是和諧社會的依據嗎?可見,構建和諧社會的「原材料」就是道德。道德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法寶。所以,推進和諧社會,道德自然比法律更重要!

2、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先有道德後才產生法律,進而才有法制。我們要注意的是道德與法律的時間先後互補性,漢代思想家賈誼曾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道德的作用在事先,法制的作用則在事後.其次,法律是以道德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道德是人自身的修養程度,而法律是外部的約束因素,它對人的作用是由外而內的。而道德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力量。法律的實施要靠人們的自身修養,如果放棄道德那麼人們就不會自覺遵守法律。

3、法律是強制性的,(法制是靠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而道德是靠道德的說服力、勸導力、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來規范人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的;)法律只是對違法的行為進行懲處,而對「缺德」不違法的行為是不幹涉的;道德則是通過社會輿論對「缺德」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弘揚正氣,抵制歪風,減少犯罪。
由此可以說明,推進和諧社會,道德比法制更重要!

4、法律規定的是做人的最低標准,而且法律制定的再多,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道德則比法律作用的范圍要寬泛得多。其次,法律它也不是完美的,而且會過時,它有它的階段性和局限性。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第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所以,相對於法律而言,道德這種力量更具人性化,更有力量,更加完美。

(5、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這樣,又談何而來推進和諧社會呢?)

6、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社會成員的道德能力。沒有全社會成員共同的道德努力,社會和諧便無從談起。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全民族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在最後,我想說的是,道德是和諧社會的空氣和土壤,是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是我們血液里靜靜流淌著的精神!

D. 法律與道德誰更重要

法律和道德一樣重要。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許多法理學教科書均有專章討論這一問題。在古代,古希臘哲學中就有正義與美德之爭,我國先秦時期也有德治與法治之爭。這些爭論其實都與這一問題有關。

無論西方柏拉圖式的道德理想主義,還是我國儒家為萬世開太平的高遠追求,都把道德擺在首位,主張以德立國創制、以德生成社會、以德化育萬民;認為依靠道德就能構建一個美好社會,法律規則不過是道德的附屬物,是用於規范與懲戒不軌行為的,只要人人在道德上成為完善的人,就不需要法律規則。

這種道德至上主義從邏輯上看似乎是自洽的,問題在於這樣的道德社會只存在於理想中,現實中又何曾有過?當然,我們不排除任何時代都有一些道德高尚之人,他們熠熠生輝,成為人們的楷模。但我們也要承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無法成為道德完人。

正是這些普通人成為歷史人群或現世人群的主流。對於這樣一個「主流」,僅僅依靠道德顯然難以建成一個有序、美好的社會。

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來說,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規則同樣重要。法律與道德二者各有各的邊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們有各自發揮作用的范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不能簡單偏重於某一個方面。

對於法律規則來說,無論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還是社會習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適用於社會公共行為領域。在法律規則管轄的公共領域,維護社會正義、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個人內心的自我修為,它可以高標特立,但只能針對自己,不能強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為指針,道德以效法聖賢為理想;法律講求的是底線正義,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

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

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可見,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

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並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長。這個促成不是代替,而是為道德提供一個制度環境。一個法治昌明的社會,才有望成為一個道德純凈的社會。

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齊的草地,法治猶如一個農夫,用獵槍抵禦強權的侵奪,用鐮刀去除蔓生的雜草。這樣,美麗的道德之花才會芬芳開放。

(4)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論語·為政》中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表明,刑政固然有治理國家的功效,但卻無法使社會大眾獲得善良;一個安定有序的國家必然將法律與道德並重,只重其一難成氣候。

實際上,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早已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中老生常談的話題。法律在與其他事物交融與碰撞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的法制建設和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影響。在法律還沒有產生之前,人們依靠社會習俗、習慣來規范行為。

法律是建立在社會道德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故二者的產生有母子衍生的關系。在當今的社會狀態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基本不會改變。孟子曾經說「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其原因就在於此。

道德是人們內心的行為准則,通過人們的內在意識影響人們的行為,需要人們自覺自願地遵守,不具強制性。而法律是社會強制性的規范准則,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施行於社會的行為規范。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本身應當具有善的意旨,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起碼價值標准。

關於法律和道德的區分原則,日本十九世紀末舊派刑法學家瀧川幸辰曾有過論述:「在社會價值標準的考量中,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那部分就是法律;依靠個人的內心期待實現的那部分就是道德。」

這是一句極其簡單的話,並不難理解,但它卻向我們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治理過分強調剛性規制,社會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也容易產生來自底層的反抗;

而過分專注於柔性指引又會使治理國家的方案難以落實,使整個社會喪失合理的預期,最終也將很難獲得進步,因此,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法律與道德不能分道揚鑣,更不能相互對立,而應當相互補充、渾然交融。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了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在當今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我們似乎只重視法律的作用,而越來越忽視道德的存在。依法治國作為社會的主流意識的思路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人是法律的制定者,必定有所不足,這是人的認識局限性使然。

道德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其作用應引起人們重視。市場化的浪潮下,人們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越來越明顯,社會存在一種道德漏洞和缺失,與社會的發展極不相稱,這時候就需要法律在一定的道德領域施以合理的規制。

當然,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鑒。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法律不是萬能的,在法律不完善或者缺失的情況下,道德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准。法律和道德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內在的規律,而核心應該落在社會個體的自律、自覺和對德行的遵從。

E. 怎樣辯論「法律比道德更重要20分送上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一、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道德往往並不立即對本人有利,如見義勇為,如隨地吐痰。特別是在一個人與人都不熟習的環境里,道德之柔性更是明顯。法律是剛性的,在嚴格執法的情況下,無論什麼人,無論是在你家鄉還是在北京上海乃至美國,只要違法必然被懲處。因此,絕大多數人在法律面前都會謹小慎微的,都會遵守。因為他知道,否則有牢獄之災。

二、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並不是他缺乏道德。犯罪和道德並不屬於同一個范疇。如果沒有法律,缺少道德的人,會發展得更壞。

三、一個所謂缺乏道德的社會,只要有法律存在,就可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下去。從古至今,從沒有隻有道德而沒有法律的社會。即使原始社會,也存在原始習慣,法學界稱之為:習慣法。

四、說法律比道德重要,並不是說沒有道德的社會會長治久安。並不是說,我們的社會可以不需要道德。良好道德的存在,將有助於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熱點內容
小學生依法治國讀後感 發布:2025-01-04 17:54:08 瀏覽:326
手機銀行轉賬截圖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4 17:44:41 瀏覽:525
法律服務所轉讓協議 發布:2025-01-04 17:08:05 瀏覽:952
收養中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04 17:05:50 瀏覽:426
公司自行清算後法律意見 發布:2025-01-04 16:50:06 瀏覽:374
情事變更原則合同法 發布:2025-01-04 16:35:24 瀏覽:99
刑事訴訟法140條 發布:2025-01-04 16:32:01 瀏覽:847
法官證樣本 發布:2025-01-04 16:09:56 瀏覽:552
最高法院隊伍 發布:2025-01-04 15:48:11 瀏覽:429
老賴大罵法官被拘 發布:2025-01-04 15:44:28 瀏覽: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