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道德論文
㈠ 求一個與中國道德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有關的論文。
淺談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中國道德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論文關鍵詞]榮辱觀 儒家道德傳統 道德自覺
[論文摘要]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儒家道德傳統和泰州學派向民間傳播儒家思想的風格,是對於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發以來中國倫理思想的發展和創新。八榮八恥榮之兩分法劃分道德與不道德的分水嶺,也顯現出道德評價的標准或尺度,在道德評價過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標准應該是統一而明確的,而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在於個人「自恥 」,即應該具有知恥的道德自覺。
一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國古代傳統道德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儒家的道德傳統延綿不斷成為維系社會道德風尚的思想資源,在儒家的倫理規范中,仁、義、禮、智、信,這「五常」最為根本,是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規范。儒家的五常倫理觀包含著許多合理的道德內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當儒學思想發展進入明朝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以儒家民間化為主旨的學派:泰州學派。該派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儒家倫理向民間、向大眾傳播,使儒家理論生活化、通俗化,為社會風俗的改善,為民間社會之穩定起了積極作用。儒家倫理本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理論,可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尤其經過漢儒和宋儒的詮釋後,逐漸精緻化以至成為一個社會的精英文化而與大眾文化脫節,泰州學派的貢獻就在於將精英的儒家文化通俗化,使之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民眾的社會生活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道德規范。將儒家理論化為民眾的生活,其難度不在理論而在於「應用」,在於創造一種民眾所能理解接受的「中層理論」,為此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不樂不是學」的中層理論。所謂「百姓日用是道」是指百姓在生活中的瞬間的當下心或曰「當下一念」是良心、是道德,故應該隨順良心而行,如此無不合乎倫理道德;所謂「不樂不是學」這里「學指道德修養,意謂道德修養與心情之流暢或愉快聯系在一起而密不可分」。過去儒家倫理修養使人感到束縛覺得枯燥,經過泰州學派王艮的詮釋或改造則一變而為一種自然的人人皆能為的愉快的事,一種人們樂於而為的事。如此一來,泰州一帶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變化,每當泰州學派講學歸來,則「歌聲振乎林木,恍然有舞雩氣象。」泰州學派以儒家民間化為宗旨,以通俗、自然、快樂為特點,將儒家的理論與民眾生活聯系在一起,既為儒家文化的傳承找到了載體,又為民眾生活提供了精神動力,為儒家道德理論向社會民眾傳播提供了有益的嘗試①。正是由於儒家思想家的創造和在民間的推廣與應用,儒家倫理思想才能夠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道德,才為古代社會風氣的維系和改善提供了保證。
應該承認,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思想,泰州學派民間化的理論特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具有永恆的歷史意義與價值。當然由於儒家的「五常」規范和泰州學派的中層理論產生於封建時代,自然也帶有一些那個社會那個時代的印記或封建糟粕,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既吸收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合理內涵和泰州學派向民間傳播的簡捷、通俗、明了之特點,又拋棄了其中的消極內容,諸如封建綱常之類,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榮八恥觀又是對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道德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倫理學體系是由基本原則和具體規范所組成,社會主義倫理的基本原則有三:集體主義原則、人道主義原則、社會正義原則,而道德規范可分為公民道德、社會公德、交友道德、職業道德、家庭婚姻道德等。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裡,道德規范是體現道德基本原則的,即具體的道德規范應該而實際也是從各個角度或方面體現這些基本原則的。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應該說是屬於道德規范范疇之下而非原則范疇之下。具體而論,「八榮」是當代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的重要體現和具體表述;「八恥」則是危害道德規范,危害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原則的具體表現。需要指出,八榮八恥是從社會主義建設和道德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的倫理規范,是對社會主義倫理論道德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主要為五熱愛: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社會主義,而現在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這「四榮四恥」既承續了「五愛」的基本要求,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內涵,生動地體現出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而「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四榮四恥」又體現了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注重社會效益與社會公正相協調的原則,強調了在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社會公共生活中公民應當遵循的基本准則。同時,又堅持了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是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豐富、完善和發展。
總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於中國古代道德傳統和當代道德規范的繼承與發展,是當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
胡錦濤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這種榮恥一一對應的提法,實際是劃分道德與不道德的界線,也是區分社會成員是否具有道德的分水嶺。中國古代思想家朱熹說:「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存之則進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所系甚大。」②陸九淵說:「不善之不可為,非有所甚難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甘於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無恥也。夫人之患莫大乎無恥。人而無恥,果何以為人哉?」③朱熹與陸九淵雖然屬於不同流派,但是都認為有恥與無恥是人與禽獸區別之根本,當然也是分辨君子與小人的界線。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兩分的區別方法顯示出了一個社會的道德評價尺度,凡在此尺度之上的即為君子乃至聖賢;而在尺度之下即為小人或禽獸。八榮八恥觀就其內容講當然不同於古代,但是它也顯示出社會主義的道德尺度,凡是八榮者,即是道德尺度之上者,有道德的人;凡八恥者則為道德尺度之下者,不道德者。這一點必須明確而不可含糊。換言之,若是希望成為一位有道德的公民,應該以八榮為准則,自覺地將其落實到社會工作與社會生活之中;反之,則難於成為一位有道德的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社會價值體系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一些多元化的趨勢,諸如對於私有制和民營企業的討論等,影響所及,在道德評價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即在道德評價中評價之依據也產生了偏重:或是以動機來評價道德言行,認為動機好就是善,動機壞就是惡,認為行為善惡全在於動機是否合乎「義」;或是以行為結果來評價善惡,認為效果好就是善,效果壞就是惡,一切皆以效果來評價;或是從動機與結果動態相統一的角度來評價,認為動機事是主觀而效果則為客觀,道德行為就在於主觀見之於客觀等等。對於歷史人物海瑞的評價的分歧就是一例。傳統的評價偏重動機,以為其人行事為人一生正氣,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歷史人物。而現在偏重效果評價的學者,則認為海瑞雖然為人正直但是為官多年,對於社會、民眾貢獻不大,是一萬年草。諸如此類。筆者認為,在道德評價的依據上雖然以前或以後還會存在著這樣的分歧,但是無論偏主觀動機還是客觀效果或是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評價的根本尺度或評價的標准應該是統一的,尤其在當代對於涉及道德言行的評價,應該有一個公認的客觀的標准——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即八榮八恥為標准。這是確定而明確的。不然,道德評價就會出現混亂。例如在前一時期,社會上有人以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為獃子,以違法亂紀為有本事;認驕奢淫逸為瀟灑、為派頭,以艱苦奮斗為寒酸等等,嚴重破壞了社會道德風尚,導致了越軌、違法行為不斷而社會輿論導向不力。為此,胡錦濤提出了八榮八恥觀,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確立了一個的評價標准或尺度,使社會道德評價有了客觀的准則而人們的行為有了一個准繩,如此堅持下去,堅持多年,社會就將出現一個道德風尚蔚然成風的大好局面。
在八榮八恥觀中,不僅知榮而且知恥,從某種意義上看知恥更重要。孔子說::「行己有恥,不辱君命,可以為士矣。」④孟子也認為:「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⑤孔孟皆認為人不可無無恥之心,孟子並指出無恥之恥是最大的恥辱。當然,知恥重要在於自恥,也就使說,知恥是人應該有的道德自覺。由於人皆有羞愧之心,所以當然具有自知其恥之心。從一定意義上看,人只有自恥,才為知恥,故欲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應該厭惡上述那八種不道德的行為,並能時時反省自己,時時想及歷史上的一切先烈英雄,就知道雖然小恥也足可羞,以自己言行不及英雄而可恥。古人雲,知恥而後勇。就是說,人應該自知其恥而後才能奮起改正,這樣下去,雖然達不到聖賢境界,起碼也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
注釋:
①具體可參考拙著《泰州學派新論》,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版。
②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頁。
③陸九淵:《陸象山全集》,中國書店1992年版,第239頁。
④楊伯峻譯註:《論語·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0頁。
⑤楊伯峻譯註:《孟子·盡心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02頁
㈡ 論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和如何弘揚傳統道德的論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哺育了無數的中華民族傑出的人物,並且在促進社會的進步方面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因此,它是人類社會的進步道德。中國倫理道德的優良傳統的主要內容是,愛國主義思想,人格價值觀念,以和為貴,肯定和諧的價值以及強調社會責任心,認為個人對於社會應負有一定的責任。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和立志報國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高尚的傳統美德。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它產生於國與家的唇齒相依關系。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為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報國」體現了古代愛國者岳飛以身報國的愛國精神;「師夷長技以制夷」體現了近代愛國者魏源,尋求富國強兵之路的理性愛國精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則體現了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成為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氣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著許多志士仁人去追求崇高的精神目標。
「為國分憂,為民解難」,「以天下為己任」這是愛國的知識分子的理想。
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關心國家的興衰,關心人民的疾苦,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有著無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而在今天,葉落歸根,回歸祖國,是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願望。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並隨著社會的前進,將賦予新的內涵。
2、主張建立和諧協調的社會人倫關系。在義利關繫上,強調為民族、為國家的優秀道德品質。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孔子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這「約之以禮」,就是以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孟子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概括成五類,並提出了調整這五類關系的准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在義利關繫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認為重義者為君子,而重利者則是小人。「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人生不能無群」,「善群則生」。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因民之利而利之」這是一種值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倡導「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
「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認為「仁愛」是人我關系的准則。唯有從「愛人」出發,才能達到「人恆愛之」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系。「仁愛」思想實質上是對人類原始人道主義的發揚。孔子主張薄賦輕刑,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老百姓,盡可能減輕人民負擔,反對過分地壓迫和剝削。孟子則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提倡身體力行具有普遍意義的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並認為身體力行進行修身養性。是「修齊治平」模式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注重個人心理品質和人格價值的修養,做個品德高尚的人。提倡父慈子孝、夫義妻賢、兄友弟恭;待友誠信、為人正直、處事循義;尊老愛幼、尊敬師長、撫貧憐弱。由家庭的和睦到社會的穩定,盡到自己的義務。「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市場經濟使我國的青年從舊的思想觀念中解脫出來,強化了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的精神。但是,有一些青年滋長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國家觀念、集體觀念、社會的主人翁精神日趨淡漠,產生了負面效應。
我們應該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強調的「以義統利」、「以義制利」的思想,自覺地調整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的榮譽感。使年青一代關心集體、愛護集體、增強實現自我人格價值的價值觀念。年青一代要時刻關心國家的進步,並立志把自己的忠誠、拳拳報國之心和聰明才智,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年青一代,要懂得尊重和愛護人民的利益和權利、尊重和愛護他人的人格和價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堅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㈢ 關於道德的論文2000字.
我來做個答復。
關於《道德的定義》的問題之略談
耿閣:著
sa56 03月11日 17:02
關於《道德的定義》的問題之略談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的定義》是:「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 道大無形囊天納地其無所不包也!」
《德的定義》是:「能載現所有的行為(物象)則為德。」 德廣統馭物事情理其皆寓其中也!」
《道德定義》是:「能夠昭示承載著無極宇宙自然間一切事物固有存在總和的天然法則或之客觀規律的道理就是道德。」 (之其於人類而言就是:「道德指的是人類所需要遵循著的行為意識趨向的法則和行為行動准則的規律就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無比正義的公道公德的宇宙觀。」 「道德她是整個人類靈魂的坐標並整個世界文明的燈塔。」)「別解則缺理,另釋則欠情。」 另附我耿閣在「人民網」發表過的一篇小文章現錄於下: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之間的關系之淺識 耿閣:著
sa56 03月06日 14:54
耿閣(鳴天士君)著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道體德用」是極其悖論而又風馬牛不相及的。「「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道」本身的大行大為之「道」的本身所固有的本身的本質本能的大行大為是被德所表現所承載著的而又體現成為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說到底就是說:「人家老子先生所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指的就是「道」的本身所固有的大行大為是被德這個大行大為所表現所體現所承載著的之道德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這個規律道理的」並之「人家老子先生說的是「道」和「德」之道德的本身所固有的那種無限大無限真無限美無限善的無極質場的物質質量能所形成的事物運動發展變化過程始終中的規律道理的及其道和德的作用和意義的。」(並不是說的什麼無所作為的那種意境狀態的)。」 為了說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道理的真諦之所在,我耿閣在《《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的這篇文章中用了約有兩萬字的說辭進行了表述論證和詮釋。」復
㈣ 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傳統道德 的論文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1]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也是道的體現,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罪莫大於無道,怨莫大於無德。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也是道的體現,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1]
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㈤ 如何對待中華民族傳統道德 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
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
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
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並且輝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園林、建築、雕塑、工藝美術、傳統美食等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都有偉大的創造,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
中國的傳統藝術發展到今天,一些門類正在或多或少地隱退於邊緣化的地位,陷入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有的門類發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認為這些門類已失去生命力,應該送進博物館。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形態的日趨多元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撞擊,在西方的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觀如潮水般涌進的情況下,我國傳統藝術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戲劇,無論是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是各地歷史悠久的地方劇種,它們的市場都在日益萎縮;再例如美術,國畫等純中國傳統的藝術科系,則越來越不被看重。
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為何只對國外的傳統文化感興趣?例如年輕人喜歡咖啡而不喜歡喝茶,喜歡聽國外的民謠而抗拒中國戲劇,而在國外,咖啡是傳統的,但照樣流行,甚至連搖滾樂也是傳統,但現在也依然能讓年輕人狂熱。國外的年輕人沒有太重的前衛與傳統的區分,很多時尚的東西都是由傳統演變過來的。
中國傳統藝術出現這種情況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缺乏深入的了解,對它們的文化精神內涵以及多方面的價值缺乏大眾化的有規模的宣傳,許多年輕人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對我們的傳統藝術是知之甚少,如此下去,中國廣博的傳統藝術總有一天會煙消雲散。
從文化欣賞的角度來說,傳統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從文化特性與保護的層面上看,傳統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國的傳統藝術當然只能由中國自己來保護。傳統藝術的創作和發展離不開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習慣。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這一光榮的使命。
我們的心願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向大家展示中國傳統藝術的悠久、深厚、綺麗和多姿,讓更多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傳統藝術,讓這些藝術瑰寶發揚光大,流傳下去。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了戲劇,沒有了中國結,沒有了元宵粽子,沒有了茶道,沒有了國畫,那樣的中國還會是一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嗎?但是相信有了我們共同的努力,這一切就永遠不可能發生。
㈥ 有關於道德的論文
關於社會道德冷漠的論文
摘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於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對策
一.社會道德冷漠的現狀
1.感恩缺失。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越來越不懂感恩。例如現在較為常見的,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對於那些社會各界資助過他們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當然,並沒有一種知恩圖報的心理;大學生對於父母也沒有一種感恩和孝順的意識。
2.助人為樂意識的淡漠。在當今社會中,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漠,不再以幫助別人作為一種樂趣或義務。我們不難看到一下幾種狀況:公交車上不讓座,看到老年人過馬路不太會上前幫助,撿到別人遺失的財物不主動歸還等。
3.英雄缺失。現今的社會里人性冷漠,曾經被我們所稱頌的英雄人物也越來越少。現在見義勇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給警察,因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傷賴上自己,而不願作證,更不願做什麼見義勇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摻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報警備案或是讓多人作證後才敢去幫助老人。社會「凈化」到這種地步,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4.災難性捐款冷淡。在這幾年中,中國災難不斷,面對災難,我們看到了同胞們團結起來度過難關的信心以及行動。但是,我們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對名人的捐款,許多人沒有看到積極的一面,而是懷疑著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額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協調。雖然確實有一些假捐事件的發生,但我們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愛心。而更多的人則是面對捐款,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認為自己沒有捐款的責任與義務,而把全部的責任推向政府。以懷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5.鄰里冷漠。以前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千金買宅,萬金買鄰」,可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隨著那一道道冰冷的鐵門,鎖住了都市人的心靈,更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鄰居之間變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卻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同學們曾經做過一次隨機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市民手機里存了一百多個號碼,卻沒有一個是鄰居的。
也有很多社會新聞中,報道許多人幾乎不串門,更有甚者,住了幾年都不知道鄰居是誰。
而也正由於鄰里之間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會引發諸多的矛盾。
6.職場冷漠。許多職場新人都在抱怨職場的冷漠,每個人都那麼的無情,你有難,不幫忙就算了,更有甚者,還會對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職場新人們還會吃閉門羹,一股熱情的工作勁即刻被潑冷水。而對於職場老手來說,則有另一番見解。他們認為,首先,人在職場身不由己,利益之下,憑什麼要求人人都與你方便,攜手並進?再者,冰冷無情有時並非不好,在某種狀態下,它也是專業敬業的代名詞。職場如戰場,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護的盾牌。
二.社會道德冷漠的原因
1.對道德本質的誤解。「道德冷漠」源於對「道德功利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誤解。從古至今,我們的教育一直故意誇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於道德的功利性被隱而不談。事實上,從古至今,都沒有完全否認利的存在和價值,只是更多時候,我們斷章取義,片面誇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讓人誤以為要道德就不能談利益。也正因為此,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盡管說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歸根到底,道德本質上還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對道德原則的沖擊。所謂正義,最一般地說就是對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與此種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適宜的道德品質。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這些負面影響擴散開來,從而根本上動搖和威脅到整個社會的正義秩序。同時,社會正義要求善惡與獎懲相對應,但現實生活中,在一些范圍內對那些不正義行為實行特殊保護,反而對抵制者進行打擊報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頭。
3.心理機制影響。首先,消極的情緒體驗導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交往活動是人的基本活動,在交往中產生移情效應是人類最基本的情緒體驗。其次,從眾心理導致「看客」行為。再次,人格缺陷導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識,導致社會公德冷峭。當前,社會道德呈現必然的冷峭現象,也與公家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當前,在社會公共糊口中,一個凸起問題就是部門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規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視,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覺。有人認為,社會公共軌則給自己的行為帶來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視為對自己的不需要約束,從而不願意自覺遵守。這樣一來,原本是約束所有人的軌則最後卻可能成為只約束自覺遵守公德的人的軌則。有人認為,社會公德既然是社會公共糊口中人們選擇行為時具有的普遍性和配合性的規范,那麼,當道德冷峭成為某個事務當事人及其目擊者普遍心態的時辰,我們小我即使不情願看到這樣的現象發生,也會力有未逮或趁波逐浪。否則,主持正義者就可能要承擔全數的風險和道德成本。從人的成長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雖然逃避了在某種奸細作形面前自己應盡的道義與責任,避免了個體可能承擔的風險與道德成本,可是,從久遠來看,必然會使白己釀成具有隻顧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熱情、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冷峭心態的人。
2.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必定地說,非論什麼國家、什麼處所,城市有見死不救的人,也城市有臨危不懼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因為思惟境界分歧,價值判定尺度分歧,道德涵養的水準分歧,他們在措置碰著的問題時的立場和步履也分歧。所以,社會上呈現一些有悖於社會公德的現象並不奇異。我們沒有需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工具,就對社會失蹤去抉擇信念,對社會公德的培植失蹤去抉擇信念。
3.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處所,在踐行根基社會公德方面也經常呈現令人失蹤望的現象。面臨現實,正確的立場理當是不掩飾問題、不迴避矛盾、不用極悲不美觀,積極介入社會公德培植,鼎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五.對策
1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的道德氛圍。有些時候,人們的本性還是那麼的淳樸,但是,社會上發生的很多的有關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給人們敲響警鍾的同時,將人們樂於助人的熱情同樣澆滅了,由此導致了人們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為樂,於是,社會上的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來對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關於乞討內幕的揭露,是的人們對於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們蒙上了懷疑的面紗。我們已經「被冷漠」。每一年,央視的《感動中國》不錯,但是,媒體在做公益廣告和宣傳時應該更加註重平民化,亦需要注重宣傳的多樣化,在社會上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人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覺凈化心靈,不做一個道德淪喪者。
2.國家必須加強對於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會的問題,更加不能再做「馬後炮」必須在事情未發生使進行約束和管制,使其防患於未然。並且必須加強嚴懲,始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建造完善的行政監督體系。同時,要加強防腐工作的整治,使政府官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有道理和依據的。所以,黨員、國家官員必須首先加強自己的個人品德的修養,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就要要求國家在選撥人才的時候做到真正的任用有才有德之人。要求國家在政治管理上加大力度,加強管理。
3.要提高公民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孟子曾說,性本善。中國多年沿襲下來的文化傳統,在尊老愛幼、愛國主義等方面的還是可以的,但是,在社會大浪潮的沖擊下,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引誘下,不少人已經開始動搖曾經的價值體系,開始出現動搖。所以,國家有必要採取合適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公民的認識水平,增強公民辨別是非的能力。能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我們這個社會缺少特立獨行,不同流合污,不願被世俗同化的人。所以,從根本上,必須提高公民的意識水平,提高他們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鑒別能力。
4.必須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之前鬧出的端午節之爭,讓我們看到,重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中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一個傳統文化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是我們丟棄不得的。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為我所用。用傳統的力量從源泉上凈化社會不良的風氣。教育的功能在不斷地強化,國家在教育方面必須統籌考慮。學會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來教育我們祖國的下一代。前段時間,就魯迅的文章要不要加入教科書鬧得紛紛揚揚,於我看來,魯迅的批判精神同樣適用於這個社會。魯迅對冷漠、自私,麻木的看客的痛恨照樣警惕著我們不能做新一代的看客。魯迅關於國民革命的批判和經驗總結,同樣告訴我們要懂得群眾的重要性。魯迅是在用血的事實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學方面引領好祖國的下一代,至此,我們的民族才會強大,才會具有凝聚力,才會不斷進步。只有少年強了,我國才會強
六.總結
綜上所述,「道德冷漠」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其背後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個人原因。對「道德冷漠」現象的矯治,必須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棄絕冷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溫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㈦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淺談道教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影響
[摘要]道教根植於中國文化土壤,在長期發展熔融過程中,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過巨大而復雜的輻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響。本文談一下道教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影響。
[關鍵詞]道教 中國古代科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道輕器,把科學技術當作「奇淫巧技」,向來不為社會重視,但中國卻出現了「四大發明」等對世界發展影響深遠的科技。這裡麵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教的影響,本文從道教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影響看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
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一文中提到「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在《小雜感》里說到:「人們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國大半。」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也說:「道家思想和行為的模式包括各種對傳統習俗的反抗,個人從社會上退隱,愛好並研究自然,拒絕出任官職……中國人性格中的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自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從這些論斷中,我們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對古代化學研究的推動。
在一般人看來,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學的。但事實上,道教與古代尚未與冶煉術分家的化學有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道士們從神仙方士那裡接受了追求長生的觀念與方法。道士們認為,人可以長生,但要長生,必須服食不死之葯。那麼,這種不死之葯是什麼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葯之類,因為草木葯本身易腐爛,在火中會化為灰燼。由於草木葯自身沒有堅固性、永恆性,移入人的身體中,自然不能使人長生不死。因此,必須發現一種堅固不朽、無變化的葯物,通過服用這種葯物,使其不朽性傳入人體中,服用者便可以長生不死。這種不朽的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道家煉丹學說把服食還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視對礦物質葯材的燒煉。晉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講到「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丹砂即硃砂,化學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狀呈紅色,經過燒煉(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g)分離出來。這樣就得到了煉丹術里重要的葯物——水銀(道教外丹術中稱「玄明龍膏」)。
道教煉丹理論認為經常服用「玄明龍膏」可以成仙,在《陰真君金石五相類》一書中提到「玄明龍膏……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積變又還成丹砂」就是把汞(Hg)與硫磺(S)化合(Hg+S→HgS)變成硫化汞(HgS),性狀呈黑色,經過升華成硫化汞的結晶,性狀呈紅色,即又變成丹砂。黃金不易與其他元素化合,難於溶解。
二、道教與古代醫學、葯物學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葛洪在《抱朴子?內篇》說「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一方面,道教為了修煉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醫學、葯物學正是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壽。另一方面,醫葯不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還可以治病救人濟世。道教通過施葯治病接近群眾,達到宗教宣傳,擴大影響的目的。
道教煉丹家發展成為醫學和葯物學專家。晉葛洪、南天師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醫學著作,對古代醫學和葯物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特別是隋唐之際的著名道士孫思邈,對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著有《備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稱《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種葯物,5300多個處方。他首創復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張獨立設科,重視婦科和兒科,孫思邈對今天的醫學和醫學院的學生仍有影響。
道教的外丹術促進了中國古代葯物學發展。外丹術的發展,為醫葯學積累了知識,加深了對鉛丹(pb3O4)、鉛白[pb(OH)2?2PbCO3]、石灰(CaO)、丹砂(HgS)等礦物的產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並對鈉硝石(NaNO3)與芒硝(Na2SO4?10H2O)等形態類似的礦物,有了簡易可靠的鑒別法。煉丹方法和中醫實踐相結合,推動了古化學制葯技術的發展,豐富了中國葯物學的內容。兩漢前的醫學文獻中,基本上無化學葯劑,也不使用膏葯。
道教徒把葯分成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使人長生不死,中品葯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葯只能治病。這是對葯物學的一種分類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對葯物作了更詳細的分類,按葯物的性能和治療功效分八十多類。
在中國文化中道教居隱性地位,但它根植於中國文化土壤,在長期發展熔融過程中,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過巨大而復雜的輻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響。所以,中國古代科技雖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會不被重視,但卻能夠獲得巨大發展的原因。
【參考文獻】
[1]詹石窗。關於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J].哲學動態,2009(02)。
[2]黃永鋒,王藝。道教思想學術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學思想發凡》評介[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
[3]白盾。「中國根柢」何以「全在道教」?——論魯迅對道教、道家思想的批判[J].社會科學輯刊,1983(05)。
㈧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論文
現代化與中國優秀倫理道德傳統的繼承 人類社會正在走向現代化的時化,在此過程中,一些國家,特別是某些發達國家,高度發達的現代化、信息化的物質文明和相對落後的道德文明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呈現道德水平嚴重下降的趨勢,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狀況更令人擔憂。 因此,研究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倫理道德文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作用,尤為重要。 一、中國古代優秀倫理道德傳統的現代價值。 倫理道德做為社會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不僅有階級性,而且具有歷史性和共同性。在反映統治階級意識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人類共同肯具有的某些社會生活道德規范和道德觀念,具有歷只的繼承性,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在剔除其封建糟粕的同時,是可以吸取其許多寶貴的精華,具有重大的現代價值的如:1、整體主義和愛國精神。2。「仁愛」精神。3、重視家庭的地位和家庭倫理。4、積極的人生哲理。5、「天人合一」的環境道德觀。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與繼承優秀倫理道德傳統。 1、在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2、在加強青少年人生價值觀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剛健有力」、「自強不息」等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哲學,培養育少年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3、在加強愛人民的教育中,注意繼承和發揚「仁愛」精神。4、在加強社會主義家庭觀念教育中繼承和發揚「重氛庭倫理」的道德風尚。5、在加強熱愛大自然環保教育中,繼承和發揚「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 總之,在貫徹實施中小學德育大綱,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的條例,圍繞著我們規定的德育目標和內容,應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大膽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優秀倫理道德傳統,大膽借鑒、選取我國古聖先賢闡述的許多深刻的倫理、格言和人格典範,特別是那種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宣傳教育形式。在美國,林肯步行三英里退還人家六分錢的故事可以家喻戶曉,為什麼我們的孔夫子、孟夫予以及成千上萬的古代先賢的那麼多崇高的道德言行,不可以向兒童青少年廣為宣傳呢?參考資料: http://hi..com/51lunwen/blog/item/d628abc298f8451b0ff477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