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

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1-06 16:12:11

❶ 中國革命道德創新內涵

中國革命道德的內涵和主要內容:

中國革命道德是指中國共產黨人、人民專軍隊、一切先進分屬子和人民群眾在中國新民主主

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中所形成的優良道德。

中國革命傳統:

a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b是對中國傳統優良道德的繼承和發展,

c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新的升華和質的飛躍,

d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道德財富。

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包括:

(1)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

(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樹立社會新風,建立新型人際關系;

(5)修身自律,保持節操。

❷ 什麼叫中國革命道德

中國革命道復德是以毛澤制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

是當今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寶貴文化資源。我們應該倍加珍惜,並大力傳承與弘揚。

中國革命道德源生於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取決於共產黨人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革命道德是中華民族道德發展的嶄新階段,其產生和形成實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發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變革。

(2)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中國革命道德的形成發展:

中國革命道德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產物。革命道德發芽在1919年五四運動,起源於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的工人和農民運動,通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中國革命道德是中華民族道德發展的新階段。它的產生和形成,是中國倫理道德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化,標志著封建道德統治體系的終結。中國革命道德的產生和形成,也是道德進步規律的結果。

❸ 什麼是 革命道德的靈魂

革命道德的靈魂是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中國革命道德的內容:

1、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要不斷的奮斗,努力的實現社會主義。

2、努力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中國的革命、建設事業和道德建設,產生了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

3、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有利於培養革命隊伍的凝聚力。

(3)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革命道德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性成果,它的生成和發展是倫理道德領域的一次空前革命,標志著封建主義倫理道德體系的終結,開創了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嶄新階段,具有不可磨滅的劃時代意義。

深刻認識和正確評價革命道德,對於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推進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近代革命道德傳統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無產階級優良傳統。

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以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服從真理、堅持原則、艱苦奮斗、勇於犧牲、遵守紀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革命集體主義等。革命道德傳統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革命斗爭實踐中的深刻反映。

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的革命事業不懈斗爭精神的集中體現。

❹ 中國革命道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中國革命道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中國革命。中國革命的基本內容是在無產,聯系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

❺ 中國革命道德的含義及其主要內容急急急!!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內省」、「實踐」、「慎獨」等。他們特別注重「立場」的修養意義,認為「立志」是做人的開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奪帥焉,匹夫不可以奪志」(《論語·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遠大,崇高「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員與議也」(《論語里仁》)。「克己」是說為達到一個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慾與主觀偏見,使自己的心理情感與行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學習」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經典里,「學習」主要是對道德理論,道德規范的學習與了解。《論語》的開篇詞,便是孔子對道德學習的感懷,「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將道德學習概括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不僅要學習經典,還要向道德先進典型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學而》)。「內省」就是不斷地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即時發現即時改正。曾參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同上)。明代的學者王陽明,總結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對曾參「內省」的豐富和發展。他主張每個人應經常在閑暇之時,把自己的好利好貨等私慾認真的清查出來,按照聖賢的道德理論,嚴加批判,將之消滅干凈。「如去盜賊,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務必使其掃除凈盡」;「又如貓之捕鼠,一眼盯著,斬釘截鐵,務必將其消滅凈盡,廓然大公,方始為快」(《傳習錄·下》)。「慎獨」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禮記·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高尚的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也應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為在無人所知,無人關注的地方,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須自覺主動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獨」的方法和境界,是一個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反映,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

❻ 論述中國革命道德主要內容以及為什麼在當代要堅持弘揚中國革命道德

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

1、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革命道德的靈魂。

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貫穿中國革命道德始終的一根紅線。

3、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樹立社會新風,建立新型人際關系。

5、修身自律,保持節操。

重要性:

革命道德的生成和發展是倫理道德領域的一次空前革命,標志著封建主義倫理道德體系的終結,開創了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嶄新階段,具有不可磨滅的劃時代意義。深刻認識和正確評價革命道德,對於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推進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6)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無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人民軍隊、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都非常重視形成、發展革命道德,都非常重視繼承、弘揚革命道德,十分強調革命道德在我國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強調,是否發揚革命傳統,是我國民主革命能否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更加重視發揚革命傳統。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要恢復和發揚我們黨和人民的革命傳統,培養和樹立優良的道德風尚,為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積極的貢獻。」

❼ 中國革命道德的定義

中國革命道德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

是當今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寶貴文化資源。我們應該倍加珍惜,並大力傳承與弘揚。

中國革命道德源生於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取決於共產黨人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革命道德是中華民族道德發展的嶄新階段,其產生和形成實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發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變革。

(7)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中國革命道德的形成發展:

中國革命道德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大變革的產物。革命道德萌芽於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發端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蓬蓬勃勃的偉大的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逐漸形成的。

中國革命道德是中華民族道德發展的新階段,它的產生和形成是中國倫理道德發展史上空前的革命性變革,標志著占統治地位的封建主義道德體系的終結;中國革命道德的產生和形成又是道德進步規律使然。

❽ 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

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如下:

1、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

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革命道德的靈魂。無數革命先烈,正是為了實現這樣一個崇高的理想,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這些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夠排除萬難、堅持斗爭、無私無畏、不怕犧牲,就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

2、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極大地激發了革命者為集體而獻身的鬥志,革命隊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努力為人民服務。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貫穿中國革命道德始終的一根紅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個偉大創造,對中國的革命、建設事業和道德建設,產生了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

4、樹立社會新風建立新型人際關系。

中國革命道德的傳揚,破除了等級觀念和特權思想,破除了鄙視勞動和勞動人民的舊道德觀念,樹立了平等意識,保護了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引導建立新型家庭關系和培育良好家風,對於提升人民群眾的文明水準和道德風貌,樹立社會新風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革命道德傳統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它以追求真理、勇於獻身、熱愛人民、服務人民、英勇頑強、堅忍不拔為基本特徵,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及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所不可或缺的。

(8)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中國革命道德的意義:

中國革命道德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它以追求真理、勇於獻身、熱愛人民、服務人民、英勇頑強、堅忍不拔為基本特徵,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及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所不可或缺的。

中國革命道德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性成果,它的生成和發展是倫理道德領域的一次空前革命,標志著封建主義倫理道德體系的終結,開創了中國倫理道德發展的嶄新階段,具有不可磨滅的劃時代意義。

深刻認識和正確評價中國革命道德,對於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推進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熱點內容
吳川市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4-28 19:18:48 瀏覽:923
電子簽章和鮮章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8 19:12:43 瀏覽:527
江蘇大學法律碩士復試 發布:2025-04-28 19:12:01 瀏覽:973
天水市甘谷縣2019年法律知識考試答案 發布:2025-04-28 19:06:54 瀏覽:823
學習貫徹新准則和條例解讀 發布:2025-04-28 19:02:10 瀏覽:574
民法在行政法 發布:2025-04-28 18:53:31 瀏覽:99
2019年最新版本的勞動法 發布:2025-04-28 18:37:25 瀏覽:324
2016鍾秀勇講民法 發布:2025-04-28 18:34:19 瀏覽:453
授權法人擔當法律責任不 發布:2025-04-28 18:09:57 瀏覽:414
砍樹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8 18:09:51 瀏覽: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