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沖動

道德的沖動

發布時間: 2021-01-06 17:15:55

道德感的基本特質

道德感既是一種道德的主觀意志,也是一種見諸行為的道德沖動。「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就是行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才是行為」。作為一種主觀形態和沖動形態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質。 道德感與倫理感一體相關,道德感由倫理感轉化而來,這種轉化的過渡環節,就是倫理的「實體感」內化為個體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諦是「得道」「,得道」的內涵是對倫理的實體性的分享及其在個體意志行為中的外化,是個體內在的實體性。「得道」是由倫理感向道德感轉化的中介。在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倫理之「理」轉化而來,另一方面,它又揚棄了倫理實體抽象的普遍性而獲得個體內在的實在性。
「得道」,一方面是對倫理之「理」的獲得,對倫理實體的分享;另一方面更是倫理的實體性要求和倫理的客觀意志向道德的主體性確證和主觀意志的轉換。「道」就是個體內在的倫理實體,或者說,是個體性、主觀性的「實體感」;而「得」的方式不是佔有,而是分享。倫理作為一種共體和公共本質,作為「單一物與普遍物的統一」,既包含、統攝單一物,又不讓任何「單一物」或個體占為己有。個體對實體和道德對倫理的「獲得」方式,只能是「得道」。「得道」的要義是獲得倫理的要求,並轉化為個體行為的法,從而使個體獲得倫理的實體性。這些形而上的抽象邏輯,被黑格爾用法哲學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倫理性的東西,如果在本性所規定的個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德,就是在本性中所體現的個體的倫理性格。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倫理的要求,如果這種「符合」成為一種穩定的性格,那麼就是「德」。所以,「德,毋寧說是一種倫理上的造詣。」
「得道感」就是倫理上的造詣感,造詣感的核心,是「單一物」與「普遍物」、個體與實體統一的感覺。不過,作為一種主觀意志,「得道感」與思維形態、純粹理性形態的道德的區別在於,它是求道、持道、行道的那種沖動。「求道」是「得道」的基礎。「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道德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質,就是解放。解放的第一要義,就是將人們從自然沖動的束縛和壓迫下解放出來,以獲得人性的自由。
「求道」,就是過有道德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使自己從本能壓迫下解放出來的那種沖動。人之所以需要道德,就是因為人身上具有動物性;道德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人性中具有善的本根。正如西方倫理學家所說,人性與獸性的區別,在於人有道德;人性與神性的區別,在於人需要道德。道德的可能性與不道德的危險性在人性中共存,於是,「求道」之後,還有要「持道」的意志力。「持道」即對道德的固持,即孟子所說的「不動心」,亦即孔子所說的「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持道」的確證在於「行道」。「行道」才能將倫理的要求外化為現實,也才能使道德的主體得到確證,也才是真正的「知道」和「有道」。「知行合一」就是道德的理論態度與實踐態度和思維形態與沖動形態的統一。「求道—持道—行道」,就是「得道」感的內在結構。 康德認為,道德法則直接受道德意志決定,是道德價值的本質。「行為全部道德價值的本質性東西取決於如下一點:道德法則直接地決定意志。」純粹理性的任務是為人們提供道德法則,純粹實踐理性要將道德法則變成意志的直接決定者,就必須為人們找到道德行為的動力,即意志服從道德法則的內在沖動,這種動力或沖動,康德稱其為「靈魂驅動力」。關於這種沖動的本質,康德與黑格爾的觀點是一致的,即認為這種沖動的本質應當是一種特殊情感。「因為一切稟好和每一種感覺沖動都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所以(通過稟好所遭遇的瓦解)施於情感的否定作用本身是情感。」產生這種情感的理智根據就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在道德法則的動力之外尋求的動力,都可能使道德成為「無法持久的」和「危險的」偽善。「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一種情感,它產生於理智的根據,並且這種情感是我們完全先天地認識的唯一情感,而其必然性我們也能夠洞見到。」於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就是對道德准則的「敬重情感」。「這種情感現在也可能稱為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而出於這兩個理由,它也可以稱為道德情感。」
敬重情感是人內在的對道德法則的肯定情感,是意志對道德法則景仰和禮贊的快樂情感。它是由純粹理性向實踐理性的轉化,是人的道德行為的唯一合法的根據。「於是,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時無可置疑的道德動力,並且這種情感除了僅僅出於這個根據的客體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體。」µξ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何以可以產生道德沖動而成為實踐理性的動力?「因為對於我們尊重的、卻又(由於意識到我們的軟弱)畏懼的東西,由於更加容易適應它,敬畏就變成偏好,敬重就變成愛;至少這會是獻身於法則的意向的完善境界,倘使一個創造物某個時候能夠達到這一點的話。」所以,在《實踐理性批判》的最後,康德寫下了那句給後人帶來無限啟迪和警示的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人們今天可能對康德將對道德准則的「敬重情感」作為道德的唯一動力的觀點提出許多異議甚至批評,但它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和啟發意義的是:道德感本質上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而且,這種「敬重情感」推動人們由對道德的理論的態度或道德的思維形態,向實踐的態度或實踐形態轉換。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既是沖動形態的道德,也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 康德如此凸顯義務之於道德的意義,以至認為倫理學「一般地,它也叫做義務論」。道德感與道德沖動的義務感以「敬重之情」為基礎和前提。「倫理義務只有當我們尊其為義務時才成其為義務。說我們有義務敬重,等於說我們有義務去有一項義務……因為人必須先有了對內心法則的敬重心,才可能懂得什麼叫義務。」義務與道德、與德性是一體的,德性是人的行為准則在履行義務時體現的力量。德性指的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德性本身不是義務,擁有德性也不成其為義務,但它命令人有義務,伴隨著其命令的一種(只可能由內在的自由的法則所施加的)道德強制。義務產生於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德性是履行義務的力量,義務是一種道德的強制或絕對命令。於是,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絕對命令」的一種道德沖動。義務感與敬重情感一樣,同樣是一種道德情感。
義務不僅與德性一致,而且與沖動一致。黑格爾認為,德、義務、沖動,三者在內容上是相同的。「採取義務的形式、然後採取德的形式的那種內容,與其有沖動的形式的那種內容是相同的。沖動也同樣以這種內容為其基礎。」黑格爾強調,義務的本質不是強制,而是自由,或道德解放。義務限制的僅僅是主觀任性,而不是沖動。「具有拘束力的義務,只是對沒有規定性的主觀性或抽象的自由和對自然意志的沖動或道德意志(它任意規定沒有規定性的善)的沖動,才是一種限制。但是在義務中個人毋寧說是獲得了解放。」義務使人擺脫了對自然沖動的依附,將人從自然沖動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又使人擺脫了個體的偶然性與主觀性,獲得實體性與現象性。「在義務中,個人得到解放而達到了實體性的自由」「,所以,義務所限制的並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義務就是達到本質、獲得肯定的自由。」
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道德法則的「絕對命令」的情感沖動,即道德感就是義務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義務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們因獲得「倫理上的造詣」而得「道」;以對道德准則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優美靈魂」和源頭性的「靈魂驅動力」;培育以自我解放為本質和追求的義務意識。

Ⅱ 「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類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只有嗜欲的沖動便是奴隸狀態,英語翻譯

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類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只有嗜欲的沖動便是奴隸狀態
==Moral liberty alone makes him truly master of himself; for the mere impulse of appetite is slavery

==出自盧梭《社會契約論》第一章第八節最後一句話
==整句是:
We might, over and above all this, add, to what man acquires in the civil state, moral liberty, which alone makes him truly master of himself; for the mere impulse of appetite is slavery, while obedience to a law which we prescribe to ourselves is liberty. But I have already said too much on this head, and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word liberty does not now concern us.

==第一章的英文請見
http://www.constitution.org/jjr/socon_01.htm

Ⅲ 道德感指的是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情感,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人對自己或他人的動機、言行是否符合社會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
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道德法則的「絕對命令」的情感沖動,即道德感就是義務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義務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們因獲得「倫理上的造詣」而得「道」;以對道德准則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優美靈魂」和源頭性的「靈魂驅動力」;培育以自我解放為本質和追求的義務意識。

一、分類
例如對符合道德行為准則的行為,即會產生滿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內心體驗;反之,則會產生憤怒、厭惡、羞愧等內心體驗。這類內心體驗就是道德感。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為:
(1)直覺的道德情緒經驗,它是由於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它是通過人的想像發生作用的一種情感;
(3)意識到道德理論的情緒體驗,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識到道德要求為中介的情感。

二、基本特質
道德感既是一種道德的主觀意志,也是一種見諸行為的道德沖動。「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就是行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才是行為」。作為一種主觀形態和沖動形態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質。

Ⅳ 將一些為社會倫理道德所不容的沖動和慾望其中的為是什麼意思

這里的「為」是「被」的意思。

但是加在這句話裡面算是語病,應刪去。

Ⅳ 弗洛伊德的道德受虐狂觀點具體解釋是什麼

我覺得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自我防禦機制來解釋
如果需要具體的話,那麼就是投射作用,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沖動、慾望或觀念投射與別人
因為自己不能虐待自己,就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在別人的身上來進行虐待。

Ⅵ 道德制高點

許錫良

方舟子質疑韓寒代筆造假,有人就說,這是在打造道德祭壇,自己占據道德制高點,將他人放置到道德祭壇上審判。究竟是不是這樣?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什麼叫道德制高點。

道德制高點的占據是不講邏輯的,也不需要證據,只需要將自己打扮成神成聖,就可以了。道德制高點,需要的不是證據、邏輯與道理,而是將自己神聖化,打扮成道德純潔高尚之人,然後用造神的方式,形成一種意識形態,這里需要的是人們對他的崇拜,對他的迷信,對他的盲從,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是他的死敵,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和不分青紅皂白的粉絲,不是以知識、邏輯與事實為自己贏得支持,而是靠偶像的樹立,道德標桿權作為自己掌握話語權的依據。

這樣說似乎還是太籠統了一些。我在這里列舉一個道德制高點的典型:

張載(1020-1078)北宋的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有四句名言,後被馮友蘭先生稱之為「橫渠四句」(橫渠——張載的故鄉,陝西眉縣橫渠鎮,人稱橫渠先生)的狂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典型的道德制高點的佔有者。這四句話不僅將自己放置於遠遠高於普通老百姓的救世主的地位(為生民立命),而且也將自己放置一代學術宗師的地位,及帝王將相的地位(為萬世開太平),特別是聖人的地位(為天地立心)事實上張載在孔廟中的地位排到了第38位,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這就叫道德制高點。憑什麼,你的生命就可以拯救萬民於苦難之中?能夠「為生民立命」?而且還能夠「為天地立心」?這里根本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證據,只需要用漂亮的話將自己打扮一翻就可以了。

再看南宋道德制高點的佔有者朱熹。他有一句極力吹捧孔子的名言:「天不生仲尼,則萬古如長夜。」這個道德制高點是最高的。自然是被「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的孔子所佔有。朱熹還有一句名言:「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二》)將孔子捧得高高的,以便將自己作為聖人徒的時候也順便拔高,也將自己打扮成後來的聖賢,後來果然心願得遂,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自元朝始,朱熹關於經學注釋著作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朱熹之言,則成為不能更改的、絕對的權威。

今人蔣慶先生,號稱新儒學代表,也有一種佔有道德制高點的沖動:「聖人有天然教化凡人的權利,曰『天賦聖權』,而凡人只有生來接受聖人教化的義務。所以,聖人講的話、編的書——經典——-就具有先在的權威性,凡人必須無條件接受,不存在凡人用理性審查同意不同意的問題,因為凡人的理性沒有資格審查聖人的理性,相反只能用聖人的理性來審查凡人的理性,來要求凡人接受。」這里更為明確地用一句話表明了什麼叫道德制高點:「天賦聖權」。凡人理性只有生來接受聖人理性的審問,而無權審問聖人理性。把理性分成「聖人理性」與「凡人理性」,人為地將人的思考工具分出等級,同時也將人的道德分出等級。把孔子吹捧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的目的,其實只是要讓自己占據道德與智力上的制高點。這些人吹孔子為聖人是假,將自己包裝成聖成賢是真。

我們再來看方舟子對韓寒的質疑,是不是在占據道德制高點。他以科學知識為武器,以邏輯為思考工具,以事實為根據,推理論證為工作方式,這些因素,其實是每個凡人都可以掌握的,一點也不神秘。而且一經掌握,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用這樣的方式來質疑一個人著作的真假,那不是道德制高點。因為,被質疑者也可以用科學知識、邏輯工具與客觀證據為自己辯護,辯護的大門始終是開放的,沒有人用權威與聖賢的姿態禁止對方為自己辯駁。也就是說,這里不存在什麼凡人的理性還是聖人的理性,大家在邏輯、知識、證據與科學方法面前是完全平等的。誰在這些方面缺失,誰就站不住腳,誰就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所以,方舟子只是在用常識、常理與科學方法對一個真假問題質疑,這里根本沒有任何道德祭壇,沒有任何道德制高點。方舟子所言之所以會有影響力,不是因為他是方舟子,而是因為他使用的常識、常理與邏輯方法得到認可。倘若他一朝遠離這些,那麼,他同樣要遭受質疑。

當然,質疑別人造假的人最好自己不造假。但是,即使自己造假了,也仍然有權利質疑別人造假,也就是即使是賊,也有喊捉賊的權利。質疑造假是不是站得腳,只需要考慮他的證據是不是可靠,邏輯論證是不是有問題。至於以前他是不是造過假,並不影響這次質疑的效果。

不過,人是利益的動物,如果一個人自己大量造假,還站出來質疑別人造假,那麼,他就要比不站出來揭露要承擔更多的被質疑的風險。即所謂愛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如果自己不過硬,你質疑別人,別人也回頭來質疑你,而自己屁股又不幹凈,從利益上考慮,那是投鼠忌器、得不償失的事情,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這個道理。即使方舟子妻子的論文有不規范嫌疑,那也不能夠證明方舟子打假就是不對的。畢竟,妻子寫論文的時候,丈夫又不在身邊,更沒有代為作假,甚至那時他們是不是互相認識都還難說。

博士論文造假是不是可以為碩士論文造假開脫?當然不可以。在假的事實面前,只有真假之別,沒有性質的不同。但是,如果要質疑論文造假,確實還存在著一個質疑順序的問題。博士論文的尺度要嚴於碩士論文,教授的尺度要嚴於副教授。國家級課題要嚴於省部級課題。為什麼這里又分出了等級?那是因為,博士碩士、教授副教授、國家級課題省部級課題之類的說法本身就是學術創新含金量的標志。博士論文在國際學術標准中明確要求要對某一問題的研究要有原創性成果,否則不能夠通過。碩士論文則只是學習性的學術訓練,有原創性當然最好,沒有原創性,只要能夠達到一定的學術水準,也常常給予通過。學士論文的要求就更簡單,一般不要求有原創性研究成果,只要求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寫論文只是作學術訓練,是掌握基礎知識的手段,學士論文某個意義上說就是通過撰寫論文,讓你接觸前人的成果,學會發現問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以便為自己將來的研究奠定基礎。學士論文幾乎就等同於有質量有根據帶著問題去抄論文,只是要求不能夠將人家一篇完整的論文原封不動地拿來,而必須消化他人的成果,形成自己的思路與線索,當然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一點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好,沒有,只是敘述別人的,也不構成抄襲。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學術訓練,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過程,也就是打下學術研究的基礎的過程。在英美國家,碩士學位也只是一到二年研究生訓練的過渡性研究成果,許多時候即使沒有研究論文也可以授予學位。(課程碩士學位,只需要學完規定的課程,完成相應的作業,達到合格以上即可。)博士論文高於碩士論文的要求,是學術水準的要求,不是道德高低的要求。教授水準要高於副教授,國家級課題要高於省部級課題,都是學術水準與研究的原創性要求決定的。這只是對學術研究的水平的測定。博士論文抄襲肯定不行,但是,如果是一個中學生,寫文章常常只是模仿,小學生寫作業乾脆就是抄寫,那個要求能一樣嗎?學術研究作為一個過程,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這是正常的。

那麼多學者放著國內的那麼多的教授水貨職稱論文、抄襲的博士論文、國家級虛假科研課題而不顧,只去打一篇沒有公開發表,也不作為學術研究資格憑證的碩士論文,僅僅是因為她是方舟子的妻子,那是違反常理的。如果此招可行的話,建議,以後154個海河華人學者們,還可以打方舟子讀小學的女兒的作業,因為那些作業抄襲課本更多。

2012年3月4日星期日

Ⅶ 道德感過分強烈,導致的強迫怎麼辦

道德感太強,為抄了道德,總是襲把自己逼得進退兩難,因為一點小事而損傷,甚至只是自己認為的損傷了別人的利益而有強烈的罪惡感。不忍心傷害別人,看到別人傷害其他人會有厭惡感。道德感強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會有更多的坎坷與挫折,尤其是精神上的,可能會因為某些事折磨得自己快要發瘋。
有道德感也等於有素質和責任感!不要強迫自己該怎麼做。請跟著心走就好了!

Ⅷ 沖動的後果列舉50條

沖動的後果,喝酒喝多了,動手打了人。而且喝多的時候還和自己喜歡的人發生了矛盾,還做了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喝完酒之後沖動襲警坐牢。

Ⅸ 道德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舉例,舉例,給人家舉例嘛

道德是一個多麼美好的詞,道德高尚的人是多麼令人景仰啊!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們的古人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十分強調「立德」,所謂「道德無根可樹人」,古代有很多道德律令,什麼「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也產生了很多道德榜樣,什麼「節婦」「烈女」「忠臣」「賢相」「孝子」「義士」等等,然而,今天看來,那些律令大多是一些摧殘人性的枷鎖,那些榜樣只不過是一些愚夫愚婦而已。

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封建統治者一方面利用道德來掩蓋自己的醜行,另一方面又利用道德來愚弄百姓,實行對民眾的精神控制。他們經常把自己打扮成道德聖人並充滿道德義憤地攻擊、譴責和訓導其他人,他們自己從來不肯也不屑踐行那些道德原則。而且,我們發現,越是專制政權越是需要道德偽裝,越是熱中於道德說教和樹立道德楷模。每一個人內心都有本能的道德沖動和渴望,統治者極其聰明地利用這一點加以發揮和渲染,從而激發人們內心的道德熱情,以致出現像「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樣的道德迷狂。這樣,人的其他沖動就被壓抑下去了;但這些沖動並沒有也不可能消失,道德聖人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渴望道德圓滿,博取道德美名,獲得政府表彰,像那些「道德標兵」一樣;另一方面又常常陷於道德困境和焦慮之中:人格慢慢地扭曲了,各種悖理、矯情、虛偽、荒誕的事情都來了。

過分地追求「善」,而不以「真」為基礎,勢必導致「偽善」,這已經為封建社會的全部歷史所證明了的。

什麼是有道德的人?通俗的講,就是好人,比如真誠待人,樂於助人,見義勇為,敬業奉獻等等。為什麼要做有道德的人?不是為了獲得獎賞,不是為了獵取榮譽,而是為了自己!

我為什麼要真誠待人?因為這是我自己的做人原則,我相信這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則,因為我希望別人同樣真誠地對待我。我不這樣做,就是醜化自己,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同時,又會失去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我為什麼要樂於助人?因為我知道,凡人都是同胞,我們有著相同的命運,即使我們不互相為難,生活也已經夠難的了,能幫助別人和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都是很幸福的事情。我為什麼要敬業奉獻?因為我認為在對事業的追求中我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在奉獻中為自己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之,做有道德的人的最大獎賞和榮譽來自於自身,來自於內心,進一步講,我不是有意在做什麼好人,而是在做人,做真正的人。來自外部的對於好人的獎勵,不但是多餘的,而且是有害的,它會誘發虛榮心和各種虛偽的行為,這一點已經暴露得很清楚。

我們一生都在做人,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這就是最大的獎賞和懲罰。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有關庭審方式的規定 發布:2025-04-28 22:40:45 瀏覽:160
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對嗎 發布:2025-04-28 22:39:06 瀏覽:946
法律顧問合同的解除 發布:2025-04-28 22:38:15 瀏覽:232
鐵路運輸安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8 22:37:44 瀏覽:322
故意損壞法官證件 發布:2025-04-28 22:36:21 瀏覽:967
企業有道德案例 發布:2025-04-28 22:21:20 瀏覽:568
解決刑法疑難問題 發布:2025-04-28 22:16:22 瀏覽:636
司法考試勞動法在哪裡考 發布:2025-04-28 22:16:19 瀏覽:909
行為道德證明 發布:2025-04-28 22:03:52 瀏覽:947
黃韋博2016行政法 發布:2025-04-28 21:56:12 瀏覽: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