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推導
㈠ 哲理刀子磨的太快容易斷是什麼意思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這是《道德經》中的兩句話,推導到人性,都是太剛則折的意思!磨得太鋒利了難免有一天會傷到自己的手。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強者,也不懼怕任何權威,可一旦刀子磨的太快,太鋒利,用起來順手,但也容易折斷,無法長保啊。變故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子,飛快地劃過,殘忍地切割,終於讓我的狼狽與凄惶都有目共睹,無所遁形。
㈡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②;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正③。其致之也④,謂⑤天無以清⑥,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⑦;神無以靈,將恐歇⑧;谷無以盈,將恐竭⑨;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⑩,將恐蹶⑾。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⑿孤、寡、不穀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注釋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貞」。意為首領。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
9、竭:乾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11、蹶:跌倒、失敗、挫折。
12、自稱:一本作「自謂」。
13、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贊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16、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㈢ 歷代的經典中,為什麼《道德經》被人篡改最嚴重
眾所周知,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道家思想的鼻祖。
也就是說,它不僅是開創了道家這個在諸子百家影響最大的學派,而且也是五經之一,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被歷代以來的皇朝當成治國的方略,即內尊黃老,外崇儒術。
由此可見,《道德經》一書在古代中國的重要性。
但是,這么重要的作品,卻被後人多次篡改,甚至可以說,在諸多經典當中,《道德經》一書,算是被人為篡改最嚴重的書本之一。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讀到《道德經》版本,並不是最初的版本,而是被人篡改後的版本,據大致統計,目前《道德經》主要有三種版本,一是王弼註解過的通行本,也是我們最常見的版本,二是1973年出土的帛書本,三是1993年出土的傳世本。
通讀這三個版本,我們發現無論是文字還是表達的意思,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正是有鑒於此,人們才推導出《道德經》一書,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被多人多次的嚴重篡改。
那麼,《道德經》一岩褲書,為什麼會被如此嚴重篡改呢?
其實除了古代人由於條件的限制,需要用手工抄寫經文而造成差錯之外,《道德經》被人為的有意篡改才是產生不同版本的根本原因。
以下我們就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後人為什麼喜歡篡改《道德經》,即:
一、《道德經》的影響力大,是它被篡改的主因
為什麼說影響力大,是《道德經》被篡改的主因呢?
因為在古代的特定條件下,尤其是內尊黃老,外崇儒術的主導思想確立之後,其它的思想很難再有生存的空間。
因此,儒、道之外的思想,若是想繼續流傳,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附於儒、道兩家。
也就是說,儒、道以外的思想,若是不肯依附,就很難再繼續流傳下去,而這也是諸子百家沒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學派的思想為了繼續流傳,不得不見縫插針,將自己的思想牽附到《道德經》之中,並由此導致《道德經》一書被嚴重篡改。
二、秦漢以前,各種文字沒有得到統一,再加上各地的方言,也是人們篡改《道德經》的另一大原因
我們知道,老子是周朝的守藏 史,因此,《道德經》很可能就以魯國文字成書,因為魯國是繼承周朝的封地。
另外,《道德經》成書之後,由於名氣很大,很可能就相繼的被各國翻譯,並廣為流傳,這很可能也是《道德經》之所以有多種版本的主因,再加上中國原本就民族眾多,方言與發音龐雜,於是各個地方都以自己的發言或習俗為主,最終導致《道德經》一書被嚴重篡改。
三、皇家的意圖,也是促使《道德經》被篡改的助因
漢代以後,大多數的皇朝都使用「內尊黃老,外崇儒扮笑術」的治國方略。
時間一久,就連民間也知道皇家的意圖。
沒辦法,用久之後,人們也競相學習研讀《道德經》。
這就導致或迫使皇家把《道德經》的真本隱藏起來,只供自己使用,而對外則只顯示被篡改過的版本,最終讓被篡改過的版本廣為流粗缺簡傳。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皇家的意圖,也是促使《道德經》被篡改的助因。
所以,綜合以上這個方面的內容,事實上,就是《道德經》為什麼被嚴重篡改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史記》《道德經》王東岳《物演通論》《知魚之樂》等
㈣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一」具體是指的什麼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中的「一」具體是指的道。
一就是道,這也是老子主張的道的精神,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前曾經得到過道的,天因為得到道而變得清朗,大地因為得到道而變得寧靜遼闊。
(4)道德經推導擴展閱讀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
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准繩。
總而言之,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㈤ 閬撳彲閬撻潪甯擱亾浠涔堟剰鎬濓紒
浜轟笘闂鐨勯亾鐞嗛渶瑕佷笉鏂淇姝e畬鍠勩
鍑哄勶細鑰佸瓙銆婇亾寰風粡銆絎涓絝犮
鍘熸枃錛氶亾錛屽彲閬撲篃錛岄潪鎮掗亾涔熴傚悕錛屽彲鍚嶄篃錛岄潪鎮掑悕涔熴傗滄棤鈥濓紝鍚嶅ぉ鍦頒箣濮嬶紱鈥滄湁鈥濓紝鍚嶄竾鐗╀箣姣嶃 鏁咃紝甯糕滄棤鈥濓紝嬈蹭互瑙傚叾濡欙紱甯糕滄湁鈥濓紝嬈蹭互瑙傚叾寰箋傛や袱鑰咃紝鍚屽嚭鑰屽紓鍚嶏紝鍚岃皳涔嬬巹銆傜巹涔嬪張鐜勶紝浼楀欎箣闂ㄣ
緲昏瘧錛氣滈亾鈥濆傛灉鍙浠ョ敤璦璇鏉ヨ〃榪幫紝閭e畠灝辨槸甯糕滈亾鈥濓紱鈥滃悕鈥濆傛灉鍙浠ョ敤鏂囪緸鍘誨懡鍚嶏紝閭e畠灝辨槸甯糕滃悕鈥濄傗滄棤鈥濆彲浠ョ敤鏉ヨ〃榪板ぉ鍦版祽娌屾湭寮涔嬮檯鐨勭姸鍐碉紱鑰屸滄湁鈥濓紝鍒欐槸瀹囧畽涓囩墿浜х敓涔嬫湰鍘熺殑鍛藉悕銆傚洜姝わ紝瑕佸父浠庘滄棤鈥濅腑鍘昏傚療棰嗘偀鈥滈亾鈥濈殑濂ュ欙紱瑕佸父浠庘滄湁鈥濅腑鍘昏傚療浣撲細鈥滈亾鈥濈殑絝鍊銆傛棤涓庢湁榪欎袱鑰咃紝鏉ユ簮鐩稿悓鑰屽悕縐扮浉寮傦紝閮藉彲浠ョО涔嬩負鐜勫欍佹繁榪溿傚畠涓嶆槸涓鑸鐨勭巹濡欍佹繁濂ワ紝鑰屾槸鐜勫欏張鐜勫欍佹繁榪滃張娣辮繙錛屾槸瀹囧畽澶╁湴涓囩墿涔嬪ゥ濡欑殑鎬婚棬銆
鎵╁睍璧勬枡錛
閬撳彲閬擄紝闈炲父閬銆傚悗浜哄硅繖鍙ヨ瘽鐨勮癄閲婃槸瀛樺湪姝т箟鐨勩傚湪鍖楀畫浠ュ墠錛屼富瑕佹湁涓夌嶄笉鍚岀殑璇犻噴:
1銆侀亾鑻ュ彲浠ヨ█璇達紝灝變笉鏄姘告亽甯稿湪涔嬮亾銆
鎸佹ょ嶈傜偣鐨勪漢涓恆婅佸瓙銆嬫敞瀹剁殑涓繪祦銆備粠鎴樺浗鏈鏈熺殑闊╅潪錛屽埌瑗挎眽涓ラ伒銆佷笢奼夋渤涓婂叕銆鏇歸瓘鐜嬪技銆佸攼浠f垚鐜勮嫳銆侀檰甯屽0絳変漢錛岄兘涓誨紶閬撲笉鍙璦璇達紝涓昏佹槸涓轟簡浣撶幇緹庢劅銆
2銆侀亾鍙浠ヨ█璇達紝浣嗕笉鏄浜洪棿甯鎬織涔嬮亾銆傚攼浠f潕鑽f妸鈥滃父閬撯滆В閲婁負鈥滃父淇椾箣閬撯濓紝璁や負鑰佸瓙涔嬮亾涓嶆槸甯鎬織涔嬮亾錛鍎掑錛夈
3銆侀亾鍙浠ヨ█璇達紝浣嗛亾闈炴亽甯鎬笉鍙樹箣閬撱鍞愮巹瀹鎶娾滈潪甯擱亾鈥濊В閲婁負鈥滀笉鏄甯歌屾棤涓嶅彉涔嬮亾鈥濓紝璁や負鑰佸瓙涔嬮亾鏄鍙樺寲鏃犲父鐨勩
閬撳痙緇忥細
銆婇亾寰風粡銆嬪張鍚嶃婅佸瓙銆嬶紝絎涓絝犲埌絎涓夊嶮涓冪珷鍙鍋氣滈亾緇忊濓紝絎涓絝犲紑澶存洶錛氣滈亾鍙閬擄紝闈炲父閬撱傗濃滃痙鈥濆湪鈥滈亾緇忊濋噷闈錛岄《澶氬嚭鐜頒袱涓夋¤屽凡錛屾よ皳涓婄瘒銆備笅綃囧彨鍋氣滃痙緇忊(絎涓夊嶮鍏絝犲埌鍏鍗佷竴絝)錛岀涓夊嶮鍏絝犺寸殑鏄錛氣滀笂寰蜂笉寰鳳紝鏄浠ユ湁寰鳳紱涓嬪痙涓嶅け寰鳳紝鏄浠ユ棤寰楓傗濅粠榪欓噷寮濮嬶紝鏈夎緝澶氬叧浜庘滃痙鈥濈殑璁鴻堪銆
鏃㈢劧璋堚滈亾鈥濊皥鈥滃痙鈥濓紝灝卞彉鎴愩婇亾寰風粡銆嬨傘婇亾寰風粡銆嬬殑鈥滈亾寰封濊窡涓鑸鎵璋撶殑浠佷箟閬撳痙涓嶅悓錛屾垜浠甯歌粹滆繖涓浜轟慨鍏誨緢濂斤紝寰堟湁閬撳痙錛屽父甯稿仛鍠勪簨鈥濓紝榪欎笌銆婇亾寰風粡銆嬪叧緋諱笉澶с傚綋鐒朵篃涓嶈兘璇翠竴鐐瑰叧緋婚兘娌℃湁錛屽洜涓鴻佸瓙璁や負鈥滃痙鈥濅笌鈥滃杽鈥濇湁鐐規帴榪戱紝榪欎釜鈥滃痙鈥濇瘯絝熸槸濂戒簨錛岃屸滈亾鈥濅笌涓鑸甯歌寸殑鈥滈亾寰封濆嵈姣鏃犲叧緋匯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細鐧懼害鐧劇-閬撳彲閬擄紝闈炲父閬
㈥ 溯源《道德經》第一章
溯源《道德經》第一章
作者 程勇
【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
道 可道,非 常道;
名 可名,非 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帛書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本章是道德經中開篇第一章,也是最難解讀的一章,目前對這一章的各種解釋可謂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要想真正接近老子原本的思想,我認為現在是重新研究老子這本著作即通行本所謂之《道德經》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與老子同時代的共同語言文字「甲骨文」,我們有了目前為止最接近老子原著的文本—1973年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
老子其人我在這里就不再介紹了,各種文本的介紹都幾乎差不多,現在查閱也相當方便。我在這里著重談談現在的通行本《道德經》的由來以及和老子帛書的不同之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誤讀。
據史記記載:《老子》分上下兩篇,分別為「德論」和「道論」,「德論」在前。各篇不分章,書名就叫《老子》。《道德經》這個書名都是漢魏後追加的,包括通行本分為八十一章,都是後人編撰而成。這在成型的過程中也是不盡相同的。目前通行的版本如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均為81章。但歷史上還有其他分章版本,如西漢庄君平後避諱改名嚴君平又名嚴遵所著《道德經指歸》分為72章,元朝吳澄的《道德真經注》分為68章,可見分章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個人依據自己的理解為了方便研讀而分的;
古代在還沒有印刷術之前,任何一本書要流傳,都是靠人手抄錄,在抄錄的過程中,把個別字抄錯或誤抄現象在所避免,甚至有人按自己的片面理解將其中字句進行修改也不無可能,所以各種版本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別。考證已知的自戰國到1949年265個不同時期、不同註解者的版本,其中稱《老子》的120部,稱《道德經》的145部之多。從兩漢以來一直到民國時候,中國歷代學者對《道德經》所做的注,按各自解讀所作的著本也可謂汗牛充棟,可見因無正確指歸也就難免會產生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的結局了。這正是凸顯帛書出土的重要性了!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共有兩個版本,考古專家把它分稱為甲本和乙本。甲本用篆書抄寫,乙本用隸書抄寫,另據所避漢朝皇帝名諱,比如乙本中「恆」這個字能反復出現,說明乙本比漢文帝劉恆要早,而甲本中,「邦」這個字不斷的出現,證明甲本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那斷代就已經到先秦了,所以確定甲本年代稍早。如今甲乙兩個版本合稱為《老子帛書》。也毋庸置疑地證明了老子帛書遠比現在通行本《道德經》要古老的多,要更接近老子原著,雖然現在還不能說它與老子所著原文一致。通過老子帛書,會發現其用字及用詞都相當古遠,所以要想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須用老子時代的語言,而密碼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考證的中國最早的漢字。已知的甲骨文單字有4500個左右,但到迄今為止能夠釋讀出字只有1700個左右。而老子帛書全文約為5400餘字,其用字以不重復計算,共用790餘字,其中常用字約佔95%;所以用已解讀出的甲骨文來還原老子的文字原意應該完全可行了。
據通行本《道德經》和《老子帛書》的對比,前者對後者的改動多達700多處,導致原文350多句話中有160多句語義發生了重大改變。其中僅因避諱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昭帝劉弗5個皇帝的名字而產生的變異就達100處之多。帛書《老子》出土40多年來,海內外學者們對帛書《老子》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也從多方面、多角度證實了通行本《道德經》「多後人所改」,「與古《老子》相遠」,「謬誤實多」的推論。所以我們是幸運的,可以藉此機會重新認識老子,重新認識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們就拿第一章《道德經》通行本的內容與《老子》帛書逐句作一對比講解。
很顯然,這一章《老子》所有全部6句話都被修改,總共64個字中修改了25個。《道德經》把這一段中的所有「也」字刪除,把全部四個「恆」字換成了「常」字,再把兩個「無」字改成「無」字。第三句中的「萬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把第四句中的「以觀其所噭」,改成了「以觀其徼」。噭是「呼喊、鳴叫」的意思,「徼」是「邊界、巡查」的意思,第五句改動很大,還多了「同謂之玄」這個贅句。第六句把「有」改成了「又」。
我們現在來講第一句話,「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現在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
「恆」是指任何條件下都不會變化。這是老子的宇宙觀,表示在宇宙中存在永恆不變的可能性。
「道」是使萬物自行組織,自行穩定的機制和原動力。「道」也就是自然規律體現。是超越萬物的,是永恆不變的。在老子後面的章節中還有具體論述。
「常」的定義是指經常,通常,指在一定條件下不變,就是說還是會變的。
「可道」是指人類可以學習,模仿和應用天之道,指人道。
那麼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使萬物自行組織,自行穩定的自然規律即天之道,人類是可以學習和應用的。但人類學習的行為和應用的方法都是人之道,而不是永恆不變的天之道。
通行本中這句話被眾多的人理解為:能夠說出來的都不是「道」。如墜雲霧。
老子開篇第一句就點明了天道與人道的差別,也為後面的「兩者同出,異名同謂」埋下伏筆。
帛書第二句是「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通行本中是「名可名,非常名」。
「名」的意思是指人類在認知活動中對事物進行描述和解釋進而對事物進行定義和命名,是人類活動過程中階段性的認知結果。
「可名」的意思就是人類對事物、現象以及各種因果關系進行定義和命名的活動過程。而且這種行為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是不會停止的。
「非恆名」是指人類在對事物及現象在定義和命名的活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知的深入以及萬物本身的發展變化會不斷對應變化。注意,這里有兩個變數在同時進行。這是人道常識,那麼是否存在超越人道常識的「恆名」呢?老子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恆名」的意思本身就是指超越萬物而存在的「道」,因為「道」是永恆不變的,人類對於「道」的認知最終會趨向於「恆名」。因此老子才在下文中提出「恆無欲和恆有欲」的命題。
那麼這句話應該這么解釋:人類在對事物進行定義和命名後而在這種行為的過程中隨著認知的深入和事物本身的發展變化,定義和命名的結果也隨之變化。
老子在這句中又提出了一組(兩者),即「可名」與「恆名」的區別。「道」雖然表現在萬物之中,但卻超越萬物而存在,是永恆的,恆名的。對這種說法的證明是老子隨後在很多章節中都提到的。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在通行本里,說的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我認為「萬物」可能更確切地表達了老子的思想。
「萬物」是指除了「道」以外的一切事物,當然也就包括「天地」。
這句話的句讀目前還有著不同的看法。經過仔細研讀還是認為帛書的斷句比較符合老子原意。
帛書《老子》全文中共有83個現代的人認為是簡寫的「無」字,5個現代的人認為是繁寫的「無」字,而通行本《道德經》中把83個現代的人認為的簡化字的「無」字全部改寫成了繁體字「無」字,而帛書中兩種字體同時存在,說明老子對這兩個字一定是有不同含義或不同深意的。而簡寫的「無」字貫穿了老子思想整個核心,所以開篇老子就給予了定義。
在帛書《老子》中的兩處繁體字的「無」字,應該表示的就是現實世界中的「沒有」的意思。而簡體的「無」字,應該指萬物還沒有顯現出來前肉眼無法觀察到但又能感覺到的真實存在,是一切事物萌芽狀態前的原點。
首先老子這個「無」它是真實存在的,但無法觀察到,只能感覺到。但它蘊含了整個宇宙的信息和能量。
那老子為什麼把「無」定義說是「萬物之始」呢?這個「始」是什麼意思?我們先看「懷胎」的「胎」字,「始」字和「胎」字有密切聯系。古代人在講懷胎的「胎」的時候就說「始也」,就是生命剛剛開始孕育的那個狀態叫「始」,他是有實相的。那麼在胎兒還沒有成型之前的狀態呢?沒有實相,但能說他都是「無」嗎?不是「無」,它蘊藏了所有信息,所以,孕育的最初的階段叫「始」。「始」,就是這個涵義。後來,「胎」和「始」各表意思了。
一個「無」字代表了老子的世界觀,也描述出了世界最初的原點狀態,這種狀態是「萬物」開始之前的狀態,蘊含萬物所有的信息和能量。「道」就是推動這種原點裂變和能量轉化的動力。
「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當萬物開始形成的時候,變「實」的時候,到我們可以感知的時候,「道」就變成是生養、滋養去推動萬物發展的母親。
「無」和「有」是「道」要領導的兩種狀態,即萬物必須要經歷的兩種表現形式。萬物在「無」的狀態時,「道」是推動的力量。萬物在「有」的狀態下,「道」是引導萬物自行發展的規律。
「母」字中的兩個點在甲骨文中的圖案就是兩個乳房,就是女子在哺育孩子時候的畫面。老子用母親的含義來表達「有」的狀態是非常完整而清晰的。
在萬物開始形成之後,「道」是生養萬物的、推動萬物的自行發展的,它生養了萬物,這就是老子要表達的思想。老子在講我們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這句話不但是本章的難點,也是理解老子思想的關鍵。這是認識「道」,遵循「道」的途徑即方法。在後面的很多段落中都有更加明確的解釋。
「無欲」,指要用「致虛極也」的方法達到一個虛空的,沒有什麼主觀的能動性,沒有主觀意願的這種狀態。
「妙」(眇)是精妙;精微的意思。王弼注釋為:「妙者,微之極也。」「妙」包括「眇」字在甲骨文中目前還沒有發現。而「妙」字在小篆中是這樣寫的:
我認為應該有抄錯的可能,誤把「妙」寫成了「眇」。
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是:讓自己一直保持在虛空的清靜的狀態下來觀察、來體會「道」的精微的本質。這就是「以觀其妙」是這意思。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有欲」就是用「守靜篤也」的方法帶著自己的角度,帶著自己的學識和思維,實際去觀察「道」推動萬物運行產生出來所有動靜,體會「道」運行的規律。
「噭」原意是呼喊,鳴叫的意思。
「其所噭」指道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動靜。
通行本中的「徼」是邊界的意思。所以與原文原意不符。
老子這兩句話告訴我們,要用兩種狀態來觀察萬物,一個是「無欲」,一個是「有欲」。
老子告訴我們如果能夠保持一種虛空的清靜的狀態,能體會到事物的運行的本質。另外一種是「有欲」的狀態,即人的理性狀態。根據個人既有的知識,現有的條件,依據「道」的規律推導出結論。
我們要學會這兩者之間來回切換,根據現實狀態有所偏頗,並學會把兩種思維模式交互起來一齊分析問題,這是才是老子要告訴人們的智慧。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兩者」指的是快「可道」與「恆道」;「可名」與「恆名」;「無」與「有」;「無欲」與「有欲」,這四組兩兩對立統一的關系。
「同出」指的是對立統一的兩者都是對「道」的解釋,只是從兩個方面去解釋同一個命題而已。
「異名」指不同的描述和定義。
「同謂」指的是四組兩兩對立統一的命題,只是一個事物兩面而已,最終都指向「道」。
這四組兩兩對立統一的命題將在整個篇章中廣泛的展開說明。
而在通行本中加了「此兩者」和「同謂之玄」的贅句讓後人產生了重大歧義。「此兩者」變成了特指「無欲」和「有欲」,忽略了前面三個對立統一的命題。「同謂之玄」的狗尾之續,打開了道學即玄學的大門,把「道」引向了不可道不可名的歧路。
「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玄之有玄」中「玄」是深奧悠遠的意思。「玄之有玄」是指再深奧悠遠的地方也都有生發這種深奧的奧秘。
「眾妙」是指世界萬物所有的精微變化集合。
「眾妙之門」指知道了「玄之有玄」的道理,是探索世間萬物所有精微變化的途徑即用「道」的規律。
㈦ 道德經的德怎麼理解
道德經的德怎麼樣理解?這個德指的是道的顯化。道是無形無相的,你是看不見的,你也不知道它的功能是什麼樣子,所以道要通過德來顯示它的功能。所以道是本體德是功用。我們觀察天地宇宙的過程中就是要觀察德這一方面的功能。從德來推導德的作用。因此這個德的意思就是功用、功能,德是來演化道的,讓你知道「道」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所以德非常的重要。千萬不要認為是道德思想品德的意思,這就大錯特錯了。老子的道德經,怎麼可能跟你講品德。他講的是天地宇宙的功用對人體的影響,人在這個宇宙中要怎麼去與宇宙和諧相處,這才是道德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