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際法治是什麼

國際法治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1-06 18:53:10

❶ 結合國際國外形勢,談談你對當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認識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總結長期的執政治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的基本治國方略。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和發展目標,依法治國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所面臨的新問題和新任務促使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應運而生,從而進一步豐富和充實了依法治國的內涵。在新的形勢下對依法治國進行與時俱進的理解和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依法治國不僅是治國的基本方略,而且是我們黨的重要價值目標
法治是一種治國之道,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觀念,法治或人治的取捨實質上是一種價值選擇。黨的十五大報告把依法治國提到治國方略的高度,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依法治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並被視為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不僅是我們黨就治國方式作出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決策,而且也是一個重要的價值選擇。把法治設定為國家建設的重要目標,意味著法治不僅被當作一種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為黨和國家所追求的一種價值觀念。
二、依法治國在本質上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標和要求相一致
法治是被世界各國長期的歷史實踐所證明了的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有效辦法,是全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代表了世界文化的進步。就社會主義中國而言,法治針對的是權力的濫用,它反對特權,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法治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因此,依法治國本質上反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徑和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法的價值取向,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可以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是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也是衡量我國法治建設成敗得失的標准。我們立法和執法的整個過程都要體現和服務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是有機結合、辯證統一的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領導,主要表現為「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作為執政黨,黨的領導的核心內容是領導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掌管國家權力,途徑是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人大的基本職能是立法和監督法律的實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需要通過人大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法律;黨組織推薦的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須經人大認可。黨領導、指導立法,但又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依法治國既保證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又要求黨通過法治來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從而避免以黨代政、黨政不分。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都必須服務於人民當家作主。在當前的情況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關鍵是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其職能和作用得以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
四、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執政
把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略,標志著我們黨執政方式和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方式的重大發展和轉變。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求堅持依法執政,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並把依法執政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一起作為我黨執政黨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依法執政的基本內涵和要求是: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和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支持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提高司法人員素質,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和保障;以保證司法公正為目標,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形成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在我們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國家政權機關中的骨幹絕大多數是中共黨員。這就意味著,我國能否實行依法治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黨及其廣大黨政幹部能否做到依法執政。當前,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
五、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以德治國的基本含義和要求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道德和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中要組成部分,是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法律以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道德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培養和提高社會成員的修養和思想覺悟。兩者具有共同的社會目的,即維護社會秩序,保證社會穩定、和諧與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再次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把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服務於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經濟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就國家和社會的有效治理而言,法治與德治歷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我們在強調依法治國的同時,也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做到德治和法治並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片面強調法治而忽視德治的思想是錯誤和有害的。法治以德治為基礎,良好的道德風尚是法治有效性的社會基礎,只有法治和德治並舉方可長治久安。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社會主義道德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

❷ 時間的法制計量單位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 (1984年2月27日國務院發布) 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以下簡稱法定單位)包括: (1)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見表1); (2)國際單位制的輔助單位:(見表2); (3)國際單位制中具有專門名稱的導出單位:(見表3); (4)國家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見表4); (5)由以上單位構成的組合形成的單位 (6)由詞頭和以上單位所構成的十進倍數和分數單位(詞頭見表5)。 法定單位的定義、使用方法等,由國家計量局另行規定。

表1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量的名稱│單位名稱│單位符號 ────────────┼─────────────────┼───── 長度│米│m 質量│千克(公斤)│kg 時間│秒│s 電流│安(培)│A 熱力學溫度│開(爾文)│K 物質的量│摩(爾)│mol 發光強度│坎(德拉)│cd ────────────┴─────────────────┴─────

❸ BIML是什麼國際組織

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Metrologie Legale-OIML)是一常設機構是國際法制計量局(BIML),局址設在法國巴黎。 CIML由每個成員國的

❹ 求關於國際法治的論文

法治與法治國在起源、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分歧已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著名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革命》中認為,英國所實行的「法治」不僅僅是「法治國」意義上的「以法而治」。(伯爾曼,同前,頁259)高道蘊認為,形成於19世紀的德國「法治國理論」,不同於產生於17世紀的英國「法治」學說。(高道蘊:「中國早期的法治思想?」見高道蘊、高鴻鈞、賀衛方編:《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頁218)林毓生在比較「法治」與中國古代的「以法治國」後,得出的結論是:法家所談的那一套主要是把法律當作政治統治的工具,與英美民主社會所依靠的「法律生活」的法治完全相反;法治是「法律生活」,並不是古代中國法家思想所謂的「依法而治」;法治也並不僅指依法而治的意思,法治是以基本人權為其基礎,是維護人的自由與人的尊嚴的架構。(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92,頁92、292、318)

與法治不同,法治國思想的基本主張是最高立法者,不論是專制君主、獨裁者,或是民選的立法機關完全是不受任何一種更高一級法律的束縛。統治者的權力可以受到法律的限制,但是立法者在認為適當的時候可以變更法律。可以預見,在法治國下,統治者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手中握有的任意修改法律的權力來逃避法律的約束。一個法治國可能是一個法制高度民主完備的國家,但卻不是一個法治的國家。

法治國,就其德文本意及康德的解釋而言,指的是有法可依、依法治國的國家,或者說一個有法治的國家。

法治國是實證主義法理學傳統的一部分。根據這一傳統,立法者的意志是法律的最高淵源,沒有任何其他法律淵源高於國家的立法權。直到二戰結束語前,一直主導著大陸法傳統的法治國概念始終不承認最高立法者(不論是專制君主、獨裁者或是民選理發機關)應受更高法的約束。這種法治國的概念雖承認國家的權力應受到法律的限制,但是立法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何修改法律,因此,它排斥了憲政主義。這種法治國的首要目標是確保一切國家權力的運用須根據(事實上,而非名義上的)最高立法者的知道。法律被看作是迫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政府機構服從最高立法者所頒布之法律的工具。因此,這樣的法治國不是法治,而是依法治國。

這種(依)法治國的傳統在形成中與憲政民主或基本人權沒有多少正面的關聯。相反,對一切國家機關服從法律顧問的強調,根據伯爾曼的看法,為納粹和其他獨裁統治以法治國之名行專制之實打開方便之門。(Harold Berma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Law-Based state (Rechtsstaaat)」 in Donald D. Barry ed. Toward the Rule of Law in Russia?(Armonk : M. E. Sharpe) pp.43-60; John C. Reitz: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Rule of La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Robert D. Gray ed. , Ddemocratic Theory and Post- Communist Change (Prentice-Hall, 1995)

法治國的目的是要確保一切國家權力,包括法院的權力在行使時都應接受最高立法者的指導。所以,統治者可以運用這樣的法律來迫使人們就範,自己卻超然於法律之外。在實行(依)法治國的國家,通常都有一個權力的機構都十分龐大的行政官僚系統來幫助統治者推行法律,這方面以普魯士的例子最為典型。法治國強調一切國家機構和公民只能服從最高立法者所頒布的法律,而無不服從惡法的權利。

在(依)法治國之下,法律與政治(作為統治權)的關系是政治權力高於法律的「政法」關系;在法治之下,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是法律高於政治(權力)的法政關系。由此可見,法治國與法治不可相提並論、同日而語。

從上述對兩者的比較對照中,我們不難觀察到法治與(依)法治國之間的一些根本分野:

1、法治起源於自然法思想,基於自然法的契約觀。作為契約的憲法要求法治,要求保護民權,要求1限制政府的權力。所以,法治與憲政有著天然的聯系。法治國則起源於實證主義法學,強調作為立法者的統治者的意志及權力至高無上,須被無條件服從。因此,它排除了體現著平等精神的契約思想和為限政提供依據的憲政主義。

2、法治,不論是作為一條法理原則,還是作為一項法律實踐,都體現了它對公民權利與自由的偏愛;而法治國則偏愛國家,尤其是偏愛作為無上立法者的統治者。法治限制統治者的專橫權力,而法治國則隨時有可能為統治者的專橫權力大開綠燈。自然法認為,法律超越政治;實證法和維辛斯基法學則認為:法律任何時候都是國家(統治階級或統治者個人)的工具,即實現那些行使政治權力的人們意志的手段。

3、法治強調法律是被人們能動地發現的自然法則,而決不是統治者的權力意志。人們對自然法則的認識可能有變化,但法則自身是不會消亡的。所以在法治之下,修改法律意味著修改人們認識自然法則過程中的偏差。法治國則強調法律是統治者的意志,作為特定個人意志的法律當然也就會隨著個人的消亡而消亡。因為修改法律意味著統治者在塑造自己新的意志。魏瑪憲法正是這樣按照新的統治者的新的意志沒名正言順地修改了、拋棄了。

法治強調法律作為自然的法則,故注重法律的穩定性、持久性,一部憲法可以實行數百年而不必作重大修改。(依)法治國強調法律的意志性,故注重法律的靈活性,因而憲法需要頻頻修改、更換,乃至在一百年內更換了數十部憲法。自然的規則是萬古不易的,意志則是因人而易的、變幻莫測的。法治與法治國的不同政治實踐一再證明了兩種法律觀在實踐中的重大分野。

4、根據法治的思想,人們服從法律時,是在服從普遍的、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而根據法治國的思想,人們服從法律時,是在服從統治者本人的具體的個人意志。服從自然法則的人是自由的,而時時處處服從他人意志的人顯然不能說是在享受自由。可見法治國與人治並無根本的差別。這種作為意志的法律觀印證了人治思想的一個重要結論: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法治是有目的的,有價值的觀念。其目的就是保障個人自由。法治不能是惡法之治,法治不僅以法律統治老百姓,更是以法

❺ 國際社會的法治:誰來立法如何執法

這是世界各國在探索、不斷完善的問題。自二戰後建立了聯合國,後來又有了一版些處理國際關系權的機構,有些是聯合國下屬的,有的不是。比如國際海事法庭、世界石油組織、WTO、國際刑警組織、海牙國際法庭等。這些都是對國際立法執法的探索和實踐。

❻ 國際法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影響和作用回答1000字左右 謝謝

促進和推動作用

❼ 對中國而言,國際法對於我國的法治建設起到了哪些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來共和國成立源三十八年來,在國際交往中,始終不渝恪守現代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在國際關系中,大力倡導和積極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決反對霸權主義,支持第三世界各國維護本國的政治、經濟主權,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國際法的具體規則,對現代國際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認真總結我國對現代國際法的實踐和貢獻,對於進一步發展國際友好關系,發揮國際法在深入對外開放中的指導作用,

❽ 法語是國際法制定時的專用語言嗎

是的,用法來語定為專用語言的原源因:

一是因為法語是一種不會引起歧義的語言,因為它的每個單詞只有唯一的一個意思,並且分因陽性,所以國際上的重大會議與編寫國際憲章等正式文件時,使用的大多都是法語。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二是由於法語的影響力所決定的。法國做為一個強大的老牌殖民主義國家,擁有眾多的殖民地。殖民地在獨立之後,有許多國家仍然將法語作為官方語言。
所以才會有《奧林匹克憲章》中第24條規定「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兩種官方語言是法語和英語」,又補充規定「如出現歧義,以法語為准」。

❾ 國際法治 這四個字的英文翻譯

這兩種表達意思有所差別: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這個是指在全世界實行法治,依法治國版
rule of international law
這個是說權international law國際法
依國際法治理和解決各國之間的糾紛

❿ 法制日報 國際標准刊號是什麼

雜志名稱《法制日報》日報
全年零售價300元/年
每期零售價25.00元/期
主辦單位司法部編輯出版
法制日報社國際標准刊號
國內統一刊號CN11-0080
郵發代號1-41
國外發行代號D454

熱點內容
王牌律師電視劇 發布:2025-04-29 06:04:30 瀏覽:320
打小三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9 05:53:16 瀏覽:575
依法治國課外知識競賽試題 發布:2025-04-29 05:50:50 瀏覽:977
2016一級法規真題答案解析 發布:2025-04-29 05:36:36 瀏覽:790
人大立法公文樣式 發布:2025-04-29 05:27:59 瀏覽:990
刑法主體是指 發布:2025-04-29 05:19:58 瀏覽:220
勞動法試用期解僱員工 發布:2025-04-29 05:11:20 瀏覽:489
承銷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9 05:10:46 瀏覽:182
勞動合同法中的計時工資 發布:2025-04-29 05:05:47 瀏覽:230
成都私人法律顧問費用 發布:2025-04-29 05:05:45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