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抱怨

道德經抱怨

發布時間: 2024-05-13 21:59:51

1.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什麼 意思

政治渾沌,人民淳樸忠誠;政治清晰細密,人民狡黠、抱怨。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原文如下: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如下:

政治渾沌,人民淳樸忠誠;政治清晰細密,人民狡黠、抱怨。福分是禍患產生的原因,禍患是福分產生的根源;誰能知道終極的標准呢?難道沒有正的標准,正又會轉變為邪的,善又會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傷害別人,有稜角而不刺傷人,直率而不放縱,光亮而不炫耀。

(1)道德經抱怨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極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徵引來用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馮友蘭在分析此句時這樣說:「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還是老子的貢獻。

老子的這種思想,也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意識的表現。他們失去了過去的一切,自以為是處在禍中,但又無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動地會轉化為福。

老子認為對立面既然互相轉化,因此就很難確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負。這樣的『其無正』的思想,就對相對主義開了一個大門。後來莊子即由此落入相對主義。」(《中國哲學史新編》第272頁)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2. 銆婇亾寰風粡銆嬩腑錛氬拰澶ф錛屽繀鏈変綑鎬錛屻屾姳鎬ㄤ互寰楓嶅畨鍙浠ヤ負鍠勶紵濡備綍瑙i噴

璇鍑恆婅佸瓙銆嬬涓冨嶮涔濈珷錛
鍜屽ぇ鎬錛屽繀鏈夐鎬錛屽畨鍙浠ヤ負鍠勶紵鏄浠ュ湥浜烘墽宸﹀戱紝鑰屼笉璐d簬浜恆傛湁寰峰徃濂戱紝鏃犲痙鍙稿交銆傚ぉ閬撴棤浜詫紝甯鎬笌鍠勪漢銆
鎰忔濇槸錛氶噸澶х殑浠囨ㄧ粡榪囪皟瑙o紝涓瀹氳繕鏈変綑鐣欑殑鎬ㄦ仺錛岃繖鎬庤兘綆楁槸濡ュ杽鐨勫姙娉曪紵
鍚庢枃鎰忔濇槸錛氬洜姝わ紝鍦d漢濂藉儚淇濆瓨鐫鍊熸嵁鐨勫瓨鏍癸紝鑰屼笉鍚戜漢緔㈠彇鍋胯繕銆傛湁寰瘋岀殑浜哄儚鎺岀″熸嵁閭f牱瀹借曪紱鏃犲痙琛岀殑浜哄儚鎺岀$◣鏀墮偅鏍瘋¤緝銆傝嚜鐒剁殑瑙勫緥娌℃湁浠諱綍鍋忕埍錛屾繪槸涓庡杽浜哄悓琛屻

鏈変笓瀹惰や負錛屽湪鈥滅煡澶ф錛屽繀鏈変綑鎬ㄢ濅箣鍚庯紝搴旇ュ姞涓娾滄姤鎬ㄤ互寰封濓紙鍏鍗佷笁絝狅級涓璇銆備笉榪囷紝濡傛や竴鏉ワ紝鈥滃畨鍙浠ヤ負鍠勶紵鈥濇墍闂鐨勫氨鏄鈥滄姤鎬ㄤ互寰封濅簡銆傞毦閬撹佸瓙浼氳や負鈥滄姤鎬ㄤ互寰封濊繕涓嶇畻鐞嗘兂鍚楋紵鑻ユ槸涓嶅姞姝よ錛屽叾鎰忓苟鏃犳櫐娑╋紝浜﹀嵆甯屾湜浠庢牴鏈涓婁笉瑕佷笌浜虹粨鎬錛涜屽悗緇鎵璇寸殑鍗充負鍏蜂綋鏂規硶銆
鍥犳わ紝鎷鍙蜂腑鐨勬姳鎬ㄤ互寰鳳紝搴旇ヤ笉鍔犱負濂

3. 《道德經》中: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如何解釋

釋義: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人。

(3)道德經抱怨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二、賞析

本章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其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准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4. 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一一《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給教育的啟示

生活中是「以直報怨」好,還是「以德報怨」好?在這一點上,老子和孔子都有自己的說法。有人認為孔子是主張「以直報怨」好,這個觀點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有人認為老子是主張「以德報怨」好,「以德報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但是許多人忽略了老子的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要分清大小多少,分清具體情況才「報怨以德」。在本章,老子的觀點也是有條件的,他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為了弄清楚這兩個問題,下面我把第七十九章貫通起來分析一下。

先看[第七十九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本章我們分三層來逐一進行理解:

第一層: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它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這一點給我的教育工作是有一定的教訓的。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看了許多關於愛心處理教育問題的書籍。心中過分誇大了愛的教育。但是我發現個別學生比以前更加難教育,他們好像覺得我這個老師愛得沒有原則,好欺負。後來我發現了人性的這個弱點:講究策略,分清大事小事,嚴格按規矩原則辦事,也兼顧愛心,學生反而能夠守規矩也能理解感恩老師了。我才發現我原來是錯誤地理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並不是無條件的主張「以德抱怨」,他是在辯證法矛盾論的基礎上主張個有條件的「以德報怨」。

第二層: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這層的意思是: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這一層的意思用舉例的方法來說明了以德報怨的具體條件。那就是不能用道德無原則地來代替了法律,不能用寬容無條件地代替契約精神。它給我們教育的啟示:那就是愛心不能取代規則,愛心和規則要有機的結合起來。愛心是規則的潤滑劑,靈活的愛心可以讓規則更加人性化,沒有愛心的規則,有可能讓人產生怨氣,這一點上,上一章老子用水之柔來比喻愛心,這章用德來闡述愛心。理解老子的這一點,這一層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層: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它的意思是: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這層意思我們也常常會誤解:單方面的理解為對執行者而言。其實他是提醒我們執行者要遵道而行:我們的「以德報怨」是給善人,而不是無原則的給所有人,更不能給那些「白眼狼」。這樣我們才不會違反「天道無親」的規律,把「以德報怨」這塊好鋼用在刀刃上,緩解、和解社會矛盾,讓天下更加和諧和太平。到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老子「以德報怨」的深意和條件。同時也理解了孔子為什麼要用「以直抱怨」的方法來緩和矛盾。這樣看來,兩位聖人的說法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之用。這一點給我們教育的啟示也是深刻的:那就是教育者在情感上要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但並不是說要違反天道,對不好的也要無原則地寬容他,溺愛他,有錯不說。這就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深刻含義。這也是矛盾論在教育中的靈活運用。

5.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什麼 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原文如下: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譯文: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准。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極為著名的哲學命題,往往被學者們徵引來用以說明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5)道德經抱怨擴展閱讀:

老子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的變革在人們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國哲學史中,從《周易》以降,即有辯證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規律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這還是老子的貢獻。但是,老子還沒有把客觀辯證法作為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最一般的規律提出來。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熱點內容
合同法代持股法律規定 發布:2024-12-29 16:19:34 瀏覽:577
齊河法律援助殘疾人 發布:2024-12-29 15:50:30 瀏覽:209
有關立法學的論文 發布:2024-12-29 15:30:45 瀏覽:528
不滿14歲犯法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9 15:10:59 瀏覽:316
國本立法 發布:2024-12-29 14:45:54 瀏覽:580
俄羅斯立法機構 發布:2024-12-29 14:45:50 瀏覽:371
訴訟法司法考試講義 發布:2024-12-29 14:44:22 瀏覽:432
建築公司項目部公章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2-29 14:42:37 瀏覽:999
法官類小說 發布:2024-12-29 14:41:49 瀏覽:376
建設法治政府的主要途徑 發布:2024-12-29 14:39:09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