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雲依法治國
1. 我國著名的法學家都有誰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周葉中 許崇德 韓大元 胡建淼 胡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羅豪才 馬懷德 陳雲生 方世榮 張慶福 張樹義 莫紀宏 浦增元 童之偉 王名揚 王叔文 吳家麟 肖蔚雲 楊海坤 袁曙宏 張光博 朱維究
刑法學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民商法學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學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學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
2. 法治這個詞是誰提出的
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只是知道在近代我國第一個提出 依法治國(法治)的是李步雲。 而我國最早提出 法治的 一定是 諸子百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 韓非子。 關於 李步雲 的簡介: 李步雲,男,1933年生,湖南婁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入朝參戰,1952年6月負傷回國,1955年1月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部隊團政治處民運幹事,縣人民政府科員等職。1957年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1962年本科畢業,1965年研究生畢業。1967年2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該所研究員,法理學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2000年10月起任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湖南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現兼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宣部、司法部「國家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講師,國家行政學院等十餘所大學的教授 [1] 。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貌似 不是 法律人士。
3. 以依法治國為話題的作文600字母
法律是神聖、神秘、威嚴、崇高的,它就像一個守護神,伴隨在我們身邊,時時刻刻保護著善良的人們;法律,就像天空中無數的星星,指引著人們走向光明的道路;法律,就像齊天大聖,用它那雙火眼金睛來明辨是非,扶善懲惡。法律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在那莊重的法庭上,在獵人們心中……
今天,路上仍然是有條不紊,沒有一輛車、一個人闖紅燈,交通十分流暢。我走過馬路,心裡高興得想:寬敞的馬路上,人人都遵守法律,生活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當那莊重的法庭上傳來法官最後的判定,聽見的便是一個人的懺悔,一個人的欣喜。當法庭上坐著一個觸犯了法律的罪犯,那麼法律一定會嚴懲,而法律給他的這次教訓,也許會讓他開始重新做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法律從不冤枉好人,這是公正無私、懲惡揚善的法律。
「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這是千百年前的古人流傳下來的至理明言。可見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遵紀的作用,「以小見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認為「現在違反一下學校紀律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我以後不違法就行」,那就錯了!現在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誤,為什麼要等受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己行為的社會標准。從今天起,從這一刻,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共行的道路吧!
4. 中國提出依法治國的第一人是誰
步雲,中國社科院名譽學部委員,法學所博士生導師。
1978年,他發表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標志著法學界的思想解放。
1979年,李步雲與人合寫了《論以法治國》,開了「以法治國第一腔」。
5. 法學研究的歷史沿革
自夏至周,調整奴隸社會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制度已逐漸完備,只是還沒有形成有系統的法典,規范內容散見於《禮記》等文獻之中。如「分爭辯訟,非禮不決」(《禮記·曲禮》),「土無二王」(《禮記·喪服四制》),「里田不鬻」(《禮記·王制》)等,說明當時土地屬奴隸制國家所有和不得買賣的情況。「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買賣者質劑焉」(《周禮·地官·司徒》),說明當時重要的買賣合同必須有書面的契據文書。其他關於婚姻、家庭和繼承的規定也多有記載。
李悝編成《法經》,商鞅又承襲《法經》制定秦律,其中關於土地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規定,已顯示出封建主義性質。漢承秦制,制定《九章律》。以後隨著朝代的更迭,律令典章的增刪,至唐代《永徽律》,封建法制已臻完備;其中關於財產所有和財產流通關系,婚姻、家庭及繼承關系,已有較詳細的規定。唐代以後由宋代至清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達,律、例、法令中民事內容已有相應的發展,但立法體例、條目遞相承襲,沒有脫離唐代《永徽律》的模式。
中國近代的民事立法始於清末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漸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傳入,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加上西歐文化的影響,變法圖強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清政府迫於形勢,宣布「變法」和實行「新政」。光緒三十年(1904)正式開館修訂《大清律例》,於宣統二年(1910)頒行。中華民國時期,參議院於1912年4月決議:「嗣後凡關於民事案件,仍依前清現行律中規定辦理」,其中處理民事案件的規范後來稱為「大清現行律之民事有效部分」,包括:服制圖、服制、名例、戶役、田宅、婚姻、犯奸、斗毆、錢債,施行至1929年10月。清末在修訂《大清律例》的同時,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制訂《大清民律草案》,至宣統三年(1911)完稿,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律草案,其中包括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5編,大體仿效日本、德國民法,未及頒行,清廷已亡。中華民國時期於1918年二次設館著手修訂「民律」,至1925年脫稿,此稿除債編部分效法瑞士債務法外,其他各編與第一次民律草案相比變動很少,是為中國第二次民律草案。1927年國民黨政府設立法制局,又著手修訂民律,決定先行草擬親屬、繼承兩編,至1928年脫稿,是為中國第三次民律草案。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成立立法院,著手編訂民法典,從1929年5月~1931年12月分編陸續公布,共分總則、債、物權、親屬、繼承5編,計1225條。這部法典承襲了德國、瑞士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事立法原則和體系,但也保留了上述三次民律草案中的封建主義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立法
4.1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不同發展時期的要求,逐步開展民事立法。《共同綱領》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的國家所有,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國家的公共財產和合作社的財產,保護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及私有財產,發展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為貫徹本條的原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制定了許多法律、法令,如《政務院關於沒收戰犯、漢奸、官僚資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財產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新區農村債務糾紛處理辦法》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等。這些法令的公布和實施,使官僚資產階級財產歸於國家所有,使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於農民所有,從而肅清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財產關系,而且使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不到3年時間扭轉了國民黨統治時期財政經濟極端混亂的局面,有效地制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得到了供應,解放了生產力,為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和進一步對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4.2 1953年以後,中國進入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並開始進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工商業方面,國家公布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關於在公私合營企業中推行定息辦法的規定》以及《關於目前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幹事項的決定》等一系列法令和單行條例,並通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等合同形式,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經濟活動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在農業方面,國家公布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等。根據這些法令、規章,國家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企業進行了和平改造,並使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在中國奠定了由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構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4.3為了調整企、事業單位間,企、事業單位與公民間,公民相互之間在經濟協作方面的各種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陸續制定了調整物資的買賣和購銷,加工訂貨,基本建設工程承攬,財產租賃和房屋租賃,銀行信貸和儲蓄,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貨運和客運,倉庫保管,信託行紀,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等經濟關系的合同法律規范(見合同);還制定了關於保護智力成果的著作權、發現權、發明權、專利權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保護工商企業商標權等單行條例。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把經濟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制定和公布了許多關於不同經濟成分的經濟組織形式和法律地位、關於它們對於財產的所有和管理的許可權、關於經濟組織間開展多種形式互助協作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關於發展先進的科學管理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法學界也有人認為,這些法律、法規不完全屬於民法,其中有的應屬於經濟法范疇。
4.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法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本質。它的指導原則主要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保護和鞏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全面提高社會生產經濟效益的原則;當事人權利義務一律平等的原則。
6. 2021國考申論該如何備考有什麼有效的備考方法
如果你要准備訓練的話,那麼平時就要多練練習一下,平時可以多多練習一下往年的真題,這是最有效的備考方法。
7. 法治三老是誰他們最近參加的「法治社會」研討會是誰主辦的呢
分別是郭道暉、江平和李步雲,此次研討會可謂名家雲集,是在明律師事務所主辦的,這次研討會是對十八大會議上提出的「依法治國」理論的深層次實務解析。
8. 發刊詞的例子
2011年,中國青年報的版面中增加了幾個新面孔,今天和廣大讀者見面的「成長」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中國青年報最年輕的版面。不是因為她的創辦時間最短,而是因為她的讀者對象定位於青年人中最年輕的一個群體——中學生。
對讀者的廣泛調查顯示,中學生是閱讀中國青年報人數最多的群體之一。不少中學生以及教師、校長都希望,在中國青年報上應該有一方屬於中學生的天地,有一個讓中學生相互交流以及和師長溝通的平台。所以,這是應讀者要求創辦的版面。
同時,這也是服務中學生成長的版面。在這里,既有引領人生的社會偶像也有自我激勵的身邊榜樣;既有對前途的規劃指導也有對學業的答疑解惑;既有成長的煩惱也有青春的張揚。
這還是一個有趣又有用的版面。我們希望這個版上的內容輕松明快好玩可讀,但同時還要傳達一個潛台詞:幫你學得更好,做得更好,將來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要辦這樣一個版面,我們也很忐忑。我們的采編隊伍,最年輕的也是「80後」,把握「90後」中學生的需求,貼近他們的生活,貼近他們的心靈,不是易事。
正因如此,我們懇切地希望讀者給我們提出批評建議,給我們來信來稿。
讓我們一起努力搭建好這個成長的平台! 這是新年的第一天。這是我們與你見面的第777次。祝願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頭。這是冬天裡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樹葉已經落盡,南方的樹葉還留在枝頭,人們在大街上懶洋洋地走著,或者急匆匆地跑著,每個人都緊握自己的心事。本世紀最後的日歷正在一頁頁減去,沒有什麼可以把人輕易打動。除了真實。人們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們得到過安慰也蒙受過羞辱,人們曾經不再相信別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歲月讓我們深知「真」的寶貴?真實、真情、真理,它讓我們離開凌空蹈虛的烏托邦險境,認清了虛偽和欺騙。盡管,「真實」有時讓人難堪,但直面真實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實的人群是堅強的人群。
沒有什麼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正義的號角。當你面對蒙冤無助的弱小,當你面對專橫跋扈的惡人,當你面對足以影響人們一生的社會不公,你就明白正義需要多少代價,正義需要多少勇氣。
沒有什麼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內心的愛。沒有什麼可以輕易把人打動,除了前進的腳步。
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樣,我們與你再次見面,為逝去的一年而感懷,為新來的一年而准備。祝願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裡。有一種力量,正在你的指尖悄悄流動,有一種關懷,正從你的眼裡輕輕放出。在這個時刻,我們無言以對,惟有祝福: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讓往前走的繼續走,讓幸福的人兒更幸福;而我們,在不停為你加油。
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你的希望就是我們的希望,因為你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我們看著你舉起鋤頭,我們看著你舞動鐮刀,我們看著你揮汗如雨,我們看著你谷滿糧倉,我們看著你流離失所,我們看著你痛哭流涕,我們看著你中流擊水,我們看著你重建家園,我們看著你無奈下崗,我們看著你咬緊牙關,我們看著你風雨度過,我們看著你笑逐言開.我們看著你,我們不停為你加油,因為我們就是你們的一部分。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精神抖擻,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種力量來自於你,來自於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所以,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新年的第一天,我們要向你、向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說一聲:「新年好」! 祝願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因為有你,才有我們。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心裡。為什麼我們總是眼含淚水,因為我們愛的深沉;為什麼我們總是精神抖擻,因為我們愛的深沉; 為什麼我們總在不斷尋求,因為我們愛的深沉。愛這個國家,還有她的人民,他們善良,他們正直,他們懂得互相關懷。
祝願陽光打在所有人的臉上。 「法治中國30年特刊」今日誕生,此後半年間的每個周日,它將在這里亮相。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這是「法治中國30年特刊」的時代背景與主題;品味法治中國成長變遷,這是「法治中國30年特刊」的紀念視角與內容。
1978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開辟新時代。對新中國的法治建設而言,一個全新發展階段同樣就此啟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對於「巨大成就」,2008年2月28日首次發布的法治建設白皮書的總結是: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
學者給出的解讀是:一個成長中的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一個在今天看來,已是普及化的主張、理念,當年卻是經歷了一番討論。要人治!要法治!法治加人治!都是一種觀點;用法制還是法治?同樣有著諸多爭議。
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法治。依法治國,這一個必然的選擇,其起點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還是1978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1979年的中共中央第64號文件到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審判的歷史性總結,再到1982年憲法,基於這樣四個標志性事件,法學家李步雲堅持「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應該是從1978年開始的」。
1978,註定也是「法治中國30年特刊」的紀念、梳理與總結的起點。
實踐產生經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遵循的基本經驗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必須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治,使法治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必須把法治建設植根於中國社會的實際,既注意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又立足於中國國情,不照搬別國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把法治建設的基礎放在制度建設和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上。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華民族正在民主與法治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梳理歷史,指引未來。從來兩者並行。
30年法治中國的一點一滴,其後中國法治的一招一式,「法治中國30年特刊」不敢有遺! 庚辰初春,百艷吐芳。伴隨著吹綠隴東大地的習習春風,由市委組織部主辦、西峰區委組織部承辦的內部交流刊物《大學生村官論壇》(雙月刊)創刊了。這是我們送給全市大學生村官的一份新年賀禮,她傾注著關愛、寄託著希望、期待著收獲。
《大學生村官論壇》,是春天律動的新生命,是服務「大學生村官」的新平台,是展示年輕村官創業成長的新載體。我們為之耕耘,為之祝福,期待廣大讀者的關注、支持,期望她與大學生村官一起茁壯成長,一起創造輝煌。
「大學生村官」是一個新生的詞彙,代表了一個朝氣蓬勃、活力無限的年輕基層幹部群體,是我國新一輪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成果。大學生村官的成長壯大,無疑會給小康社會建設、慶陽的新農村建設,注入鮮活的血液,帶來無限的生機,也將會成為幹部隊伍極富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人才資源,我們要倍加珍惜和關愛。
按照中央五年選聘十萬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的重大決策和省委的總體部署,我市已於2008年在全省率先實現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目標。全市1000多名大學生村官,在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中,肩負各級黨組織的重託,滿懷壯志,紮根「三農」,用青春服務山鄉,用智慧發展農村,用汗水澆灌理想之樹,用真情譜寫輝煌人生。他們所到之處,青春之花競相綻放,農村發展活力倍增。
大學生村官作為新生的社會群體,作為年輕的基層幹部個體,思維活躍,善於探索,勇於創新,勤於實踐。面對嶄新的成長環境和艱苦的工作,他們需要社會的理解、關心和支持,需要交流溝通的載體,需要展示風採的平台。我們創辦《大學生村官論壇》這份刊物,就是以促進大學生村官「創業、成長、成才」為宗旨,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的窗口、一個交流的平台、一個成長的園地、一塊精神的領地、一個生活的樂園。在這里,他們可以交流信息、學習新知,探索理論、展示才華,傾訴情感、暢想未來,豐富精神、活躍人生;在這里,他們可以讓更多的人走近他們,認識他們,了解他們,支持他們。
眾星捧月月更明。我們真誠希望通過《大學生村官論壇》這個載體,架起一座社會各界與大學生村官互知互通的橋梁,在大家的傾心關注和大力支持下,讓大學生村官茁壯成長,讓這個群體綻放出更加絢麗的青春之花。
願這份新生的刊物辦出風格,辦出特色,辦出品位,與大學生村官一起見證我們這個充滿朝氣的時代! 只有獨立的意見,才有它的尊嚴和價值。
華裔學人散處全世界各地。在相互的通訊之中,許多人表達了一個共同的要求:希望有一本獨立的、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中文刊物,來發表大家的意見,交流朋友們的感想和看法;也希望這本看完能客觀地報道各地華人社會的真實情況,不要作任何偏袒的或惡意的宣傳。
《明報月刊》是亞洲、歐洲、美洲許多華人文化界朋友們探討商量了三四年之後的產物。經過了長期以來的通訊商酌,這本看完終於面世而和廣大讀者們相見。所以叫做《明報月刊》,只不過因為這本刊物由《明報》負擔主要的經費、主要的編輯與發行工作。但這本刊物的主幹人物,卻是亞、歐、美三洲的文化人。我們熱切希望,這本看完能作為海外華人溝通心聲的一個橋梁,更希望海外同胞們熱心地給予支持。
這是一本以文化、學術、思想為主的刊物。編輯方針嚴格遵守「獨立、自由、寬容」的信條,只要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好文章,我們都樂於刊登。對於任何學派、任何信仰的意見,我們絕不偏袒或歧視。本刊可以探討政治理論、研究政治制度、評論各種政策,但我們絕不做任何國家、團體或個人的傳聲筒。我們堅信一個原則:只有獨立的意見,才有它的尊嚴和價值。任何人如對本刊所發表的文字感到不同意,我們都樂於刊載他的反對意見。《明報月刊》希望成為一個辯論和探討問題的園地。並不是它已經有了一套信念,因而借這個看完來加以闡述和宣傳。
散處各地的華人們由於種種條件限制,無法經常閱讀到一般有價值的文章和資料。《明報月刊》願意負起這個任務來,每月輯錄數百種中文報刊中有參考意義的文字和資料,供給讀者。好文章,那是「奇聞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意思;資料和事實,是為了讀者們的方便,使它能置於案頭,一索即得。
為了求讀者群的廣泛與普及,在學術性與思想性的文字之外,我們也刊登一部分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字。今日學術界分工精密,專家學者所鑽研的,往往只是一個極小的部門,其尖端處若非本行中人,就無法了解。我們當然不拒絕發表華人學者在學術和科學上的精心創見,但也十分歡迎深入淺出的解釋性文章。
新,年輕,現代化,多彩多姿的變化和改革,那是我們在編輯上所企求的精神。我們重視數千年中華文化的傳統和價值,認為那是全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寶貴的遺產。但是世界交通日益迅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日,我們以本刊的重大任務之一,是介紹世界上最新的思潮、重要的創造和著作。我們對中華文化決不妄自菲薄,篇幅中的一部分,將用來探討和介紹中華文化,另一部分,將著重於趕上這個嶄新的時代。
《明報》有一個副刊《自由談》,經常發表各方面的文章和來信,還頗能得廣大讀者的歡迎。這個副刊剔除「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八個字作為編輯信條。有容,那是門戶開放,對任何一種意見都不歧視;無欲,那是說我們絕不企圖由此而追求私利,除了讀者們的支持之外,覺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津貼和影響。由於我們識淺學陋,才疏力弱,報紙距離「大」和「剛」的目標還很遙遠,但這是我們一貫的理想,也始終在這樣堅持著。如果本刊和《明報》有什麼共通之處,我們只希望,在全世界親愛的華人朋友們的支持之下,我們也始終不渝地向著這個目標邁進。獨立不倚是一件艱難的事,有時不自覺地會看法偏頗,有時會感到難於抗拒這一種或那一種的壓力。但如果海外的朋友們共同對或則個小小的事業感到興趣,那便是一股力量,能糾正我們的錯誤,能幫助我們抗拒壓力,使這本刊物永遠走在大家所贊同的正確道路上。「中立而不倚,強哉矯」,那本來是強者的事,但人數一多,非強者也能成為強者了。
9. 有關李步雲先生的資料
李步雲,男,1933年生,湖南婁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入朝參戰,1952年6月負傷回國,1955年1月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部隊團政治處民運幹事,縣人民政府科員等職。1957年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1962年本科畢業,1965年研究生畢業。1967年2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該所研究員,法理學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2000年10月起任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湖南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現兼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宣部、司法部「國家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講師,國家行政學院等十餘所大學的教授。曾先後去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荷蘭、丹麥、挪威、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日本等10多個國家講學或考察。
現已出版專著(含獨著、合著、主編)20餘部,發表論文150餘篇,有13項科研成果獲獎。代表作有《新憲法簡論》、《走向法治》、《法理學》、《法理探索》等。1978年,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被公認為是法學界突破思想理論禁區的第一篇文章。1979年,他撰寫的《論以法治國》一文,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並系統地論述了這一治國方略;後來又撰寫了一系列論文闡述這一治國方略。他是法學研究所先後三次為黨中央政治局講授法制課的課題組成員;1998年還親自為全國人大常委會講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曾到50多個省部級單位為領導人講授依法治國的理論與實踐。在人權領域,他提出了相當系統和深刻的理論體系,其中很多觀點已被學術界認同和政府採納。在法理學、憲法學、立法學和人權理論等學術領域,他被公認為是我國的學術帶頭人,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聲譽。
1980年7月到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研究人員。後回社科院工作。曾到紐約大學任訪問學者。曾擔任《法學研究》主編、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後到美國、英國、義大利、挪威、荷蘭、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做學術訪問交流。2000年任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法治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2004年,擔任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這是一位為法治和人權奔波了大半生的法學家。